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1页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2页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3页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4页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1年南京理工大学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2011年南京理工大学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南京理工大学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

2010年南京理工大学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南京理工大学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考研真题

南京理工大学

201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其中辨别正误3分,说明理由7分。共30

分)。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辨别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

理由。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对于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检验标准

3.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主要差别是后者包含前者。

二、简答题(每小题14分,共70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性。

2.什么是价值规律?

3.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是什么?

4.简述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作用。

5.唯心史观流行的阶段根源和认识根源是什么?

三、论述题(两题任选一题.本题25分。如果两题都答,以第一题

为准,第二题无效。)

1.试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分析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进行中国社会

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谈谈你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看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25分)。认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材料并根据

所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问题。

材料:

1.体育的本质是什么?除了更高更快更强,除了竞技中所体现的拼

搏精神,除了成绩,还有参与,弱”来提振精神,但真正的强者不需要

用符号来“证明”本届亚运会金牌,日本和韩国获得的金牌不及我们的零

头,但不能证明日本和韩国是个贫弱国家,或者是人们的身体素质不如

我们。

2.目前,中国有1.6亿人患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有2亿人超

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5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

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

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

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设施人均拥有量绝对排不上前10

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

显滑坡!然而,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难道不

是讽刺吗?难道这不令我们汗颜吗?

1.谈谈你对材料1的认识和理解。

2.综合材料1和2,谈谈你对中国体育的金牌战略和大众参与的关

系的看法。

2011年南京理工大学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南京理工大学

201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其中辨别正误3分,说明理由7分。共30

分)。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辨别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

理由。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恩格斯明确指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

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

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依

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对于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检验标准

答: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

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

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

具有一定的局限。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是具体地表现为无数

个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

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

定性的特点。

所以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对于不同事物有不同的检验标准的说法

是错误的。

3.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主要差别是后者包含前者。

答: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是辩证统一关系。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

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社会心理和

社会意识形式是对社会意识的一种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是辩

证统一关系,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首先区别是,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

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人们不定型的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而

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人们系统化的、具有确

定规范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它们之间的联系有,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

心理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社会心理,也就无从概括提炼出社会意识形

式;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作用。

二、简答题(每小题14分,共70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性。

答: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

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

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

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

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

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

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

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

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

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2.什么是价值规律?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支配着

商品经济的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商品的价值

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

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

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

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可以自发地调节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是什么?

答: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

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

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

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

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

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

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对正确

的,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

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

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4.简述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作用。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

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

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2)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

和影响的作用。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

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

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5.唯心史观流行的阶级根源和认识根源是什么?

答: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

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

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其阶级根源和认识根源分别是:

(1)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是剥削阶级的偏见。自原始公社解体后,

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为

了维护其阶级利益,总是把剥削制度说成是永恒的、千古不变的,并且

为之制造“君权神授”一类的理论信条,这就必然导致唯心史观。

(2)唯心史观还有赖以长期存在的认识根源。在社会历史领域里是

有意识的人自觉活动着,特别是一些具有不同性格、才智、意志的英雄

人物的活动更对历史发生明显影响,这就形成了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规律

的特殊困难。当人们尚无力克服这种困难的时候,就很容易片面夸大思

想动机、夸大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而陷入唯心史观。

三、论述题(两题任选一题.本题25分。如果两题都答,以第一题

为准,第二题无效。)

1.试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分析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进行中国社会

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答:(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

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

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可以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

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

会体制的变革。

(2)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

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

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

建筑。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

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

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改革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

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

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进行中国社会制度改革和创新是一场伟大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

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

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体制代替旧体

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我国经过30多年的

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

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事实雄辩地证明,改

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

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辩证否定观?谈谈你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看法。

答: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

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

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

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

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

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

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

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

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

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

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

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

旋式上升的。

(3)中国悠久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的改朝换代,不断的推翻否定的

过程,也是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在历史发展中,否定就是旧王朝向新

王朝转变的环节,新旧王朝就是通过否定联系起来。这一过程是曲折

的,有辉煌有衰败,有快速发展有停顿或倒退。正是因为在历史发展的

过程中不断扬弃和批判继承,吸收、融合、创新了中华各民族以及外来

优秀文化的基因,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绵延千年未曾中断,具有独特的

生命力。所以,对待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应当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批判

其糟粕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消极的方面,同时发展和弘扬积极的优

秀的内容。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25分)。认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材料并根据

所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问题。

材料:

1.体育的本质是什么?除了更高更快更强,除了竞技中所体现的拼

搏精神,除了成绩,还有参与,而参与,更应是全民参与的大众体育。

过去也许需要用体育成绩来证明我们“不弱”,来提振精神,但真正的强

者不需要用符号来“证明”本届亚运会金牌,日本和韩国获得的金牌不及

我们的零头,但不能证明日本和韩国是个贫弱国家,或者是人们的身体

素质不如我们。

2.目前,中国有1.6亿人患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有2亿人超

重或肥胖;城市里,每5个5孩子就有1个小胖墩儿,高中生里85%以上

的学生是小四眼儿,和日本孩子比,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

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

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设施人均拥有量绝对排不上前10

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

显滑坡!然而,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难道不

是讽刺吗?难道这不令我们汗颜吗?

1.谈谈你对材料1的认识和理解。

答: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

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

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

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

现和确证。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

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

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

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

界才能生存和发展,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

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

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

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

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体育的本质最重要的是参与,也就是实践。竞技体育是通过运动员

的参与而体现出了拼搏精神,而大众体育若没有实践没有人民群众的参

与,体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2.综合材料1和2,谈谈你对中国体育的金牌战略和大众参与的关

系的看法。

答:中国体育的金牌战略和大众参与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

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

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中国体育中的金牌战略和大众参与的

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

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

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论是金牌战略还是大众参与,都是处于体育范

畴的统一体中,两者相互依存。在竞技体育中获得更多的金牌可以产生

一定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大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而广泛的大众参与可以

发掘出更多的优秀运动员,进而更好的实现金牌战略。

(3)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

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

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金牌战略

与大众参与存在着斗争性。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对

体育方面的投入是有限的,若专注于金牌战略则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

力培养专业选手,若侧重大众参与的体育则需要投入更多到体育设施建

设和体育活动的推广上。以中国的现状来看,金牌战略确实非常明显的

影响到了大众体育的发展。

(4)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

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

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

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受国情影响,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

间内中国体育的金牌战略与大众参与的斗争性处于主要方面,金牌战略

严重影响了大众参与,中国人的体质滑坡就是非常明显的体现。如今随

着社会条件社会环境发生变化,需要调整体育政策提升矛盾的同一性的

地位,促进金牌战略和大众参与的共同发展。

2010年南京理工大学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考研真题

南京理工大学

2010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辨析题(每小题l0分,其中辨别正误3分,说明理由7分。共30

分)。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辨别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

由。

1.矛盾是指对立双方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

2.运动的无条件性是指运动不需要任何条件。

3.科学研究是寻找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和必然性,因此,偶然性

是科学的敌人。

二、简答题(每小题14分,共70分)

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什么是资本积累?

3.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是什么?

4.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三、论述题(两题任选一题,本题25分。如果两题都答,以第一题

为准,第=题无效。)

1.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什么会从适合到不适合?如何解决这一矛

盾?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25分)。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

问题。

材料:

1.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

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

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

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

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

人才。

2.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

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

年。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

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

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

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

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破的瓶颈。

1.材料1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综合材料1和2,谈谈你对发展教育的看法。

2010年南京理工大学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南京理工大学

2010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辨析题(每小题l0分,其中辨别正误3分,说明理由7分。共30

分)。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辨别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

理由。

1.矛盾是指对立双方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

答: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

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

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上面的论述中指说明了矛盾双方还的斗争性

没有指出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所以是不正确的。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

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

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

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由

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

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

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

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

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

展。

2.运动的无条件性是指运动不需要任何条件。

答: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的辩证法中充分的阐述了世界的状态,即世界是运动、变化

和发展的。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绝对的运动中又包括相对的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是相对于静止的状态而言,并不是说运动是不

需要任何条件的。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

止。

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

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和否定因素。

由于事物是运动的所以肯定和否定都不能永恒。事物又是矛盾的,

总有一部分肯定,另一部分否定,所以肯定和否定是相对的,不存在绝

对的肯定和否定。

综上所述,上面的论述是没有根据的。

3.科学研究是寻找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和必然性,因此,偶然性

是科学的敌人。

答: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的基本理论中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偶然性与必然性两

种状态,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以及二者的作用。

(1)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含义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

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本质的联

系。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

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

事物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非本质的联系。

(2)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相互区别和对立的两种

趋势,是辩证统一的:

①必然性总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

的必然性。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②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

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偶然现象中贯穿着必然性的规律。

③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

相互转化。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从事物存在的范围来看,对一

个过程来说是必然性的东西,相对于另一个过程来说则是偶然的;二是

从事物发展的过程来看,随着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必然性和偶然性也

可相互转化。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中,既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决

定论(只承认必然而否认偶然),也要反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只承认

偶然而否认必然)。

(3)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两种不同的趋势,它们在事物的联系和发

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内部的和外

部的、主要的和次要的等各种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必然性产生于事

物内部的主要原因,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

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则不同,它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

因而在发展中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

缓的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综上所述,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的论述忽视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作用,因此是不正确的。

二、简答题(每小题14分,共70分)

1.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本身不是绝对独立的,而

是最终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在社会存在庙宇的限制范围之内,社会意识

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

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

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并阻碍其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

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

作用。

(2)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

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

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

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教材主要是讲了这一方面。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

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

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2.什么是资本积累?

答: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

积累。

(1)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使再生产在扩大的

规模上重复进行。因此,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任何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这种不断重复、

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说,既是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它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

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社会再生产就其规模来说,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

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

生产是指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

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

复进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

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

的特点就是扩大再生产。

(2)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资本积累有着客观必然性: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

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

外,还必须扩大自己的资本,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雇用更多的工人,

进行扩大再生产。这样,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就成了推动资本家不

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②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

行资本积累。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资本家才能不断地改进技术,

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使自己在竞争中获胜。所以,资

本主义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3)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凡是能够影响剩余价

值总量的因素,也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这些因素主要有:

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价值

量应相应降低,这不仅影响相对剩余价值量,而且资本家可以在他所享

用的消费品不减少甚至增加的情况下,减少个人消费基金,扩大积累基

金。

③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耗的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所使用的资本是

指在生产过程中全部发挥作用的资本。所消耗的资本是指逐年转移到新

产品中去的那部分资本价值。它们之间的差额越大,提供无偿服务的劳

动资料就越多,也就越有利于资本积累。第四,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

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预付资本量越大,获取的剩余价值量也越

大,资本积累的规模也.会越大。

3.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是什么?

答:(1)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

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

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包含两层方面的含义: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

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

②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

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2)认识相对真理必然要对绝对真理有一定认识:绝对真理和相对

真理又是统一的。二者的辩证关系如下:、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

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真理寓

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

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

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事

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

的一个环节。

4.简述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

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

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构成认识客体的内容主要有自

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

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说

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①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

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实践关系是

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②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

关系。

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

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答:(1)历史唯心主义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

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

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两种形态的唯心史观实质相

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的因素

解释历史。

(2)它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倒社会存在和

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

②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

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

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

③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忽视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三、论述题(两题任选一题,本题25分。如果两题都答,以第一题

为准,第二题无效。)

1.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

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

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

程。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

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

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①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

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

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②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同一切以私

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

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

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

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历史过渡性。

(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

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

势。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基

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

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

展的结果。

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

身。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

断发展。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

前奏。

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

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

四、材料分析题(本题25分)。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

问题。

材料:

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