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驻马店市2023年学业质量监测试卷九年级语文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从未停止,明月星辰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钱学森、陈芳允、孙家栋、叶培建……一代代航天人满腔热血投身科研报国的前线,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突破了重技术壁磊,终换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太空。浪漫的飞天梦变成现实,炽热的飞天情震奋人心!(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zàizhì B.zàichì C.zǎichì D.zǎizhì(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______”应“______”“______”应为“______”【答案】(1)B(2)①磊②垒③震④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承载(chéngzài):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炽热(chìrè):极热,温度极高,(情绪等)热烈。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字形。壁垒:指旧时兵营四周的墙壁,泛指防御、戒备的工事,现在常指互相对立的事物或界限。“垒”指的是军营的墙壁或工事,不能写成“磊”;振奋:精神奋发。“振”是“振作”的意思,不能写成“震”。2.古诗文默写。读古诗文,可以启智开慧养精神。读《〈论语〉十二章》,孔子告诉我们“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学思结合,效率翻倍;读《游山西村》,陆游用“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告诉我们,人生如行于山间,难免遇到山峦重叠,不放弃希望就会走进新天地;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用“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读《过零丁洋》,文天祥用“⑦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激励仁人志士以生命为诗,杀身成仁。【答案】①学而不思则罔②思而不学则殆③山重水复疑无路④柳暗花明又一村⑤人有悲欢离合⑥月有阴晴圆缺⑦人生自古谁无死⑧留取丹心照汗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注意“罔”“殆”“疑”“合”等字的书写。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唐代画家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甲】书画自古就是相通的,古人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用著名画家石涛的话说是“其具两端,其功一体”【乙】历史上一身兼书画二任者大有人在。有以书入画者,也有以画入书者,有以画名世者,也有以书名世者,所以出现了画家的书法和书家的绘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的遗产。(1)在【甲】【乙】两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甲】。”【乙】。(2)依次填入上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书法与中国画的特殊关系,表现在审美上是西洋画所没有的一项特别的内容②书家作画,擅长将书法的笔法气韵用之以画,故画有书味③画家作书多将其绘画之笔墨意趣之于书,故书有画意④无论是画家之书还是书家之画,高水平的其法与理都是相通的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④① D.①②③④【答案】(1)B(2)C【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书画异名而同体”是间接引用,后面应该用后引号、句号;“历史上一身兼书画二任者大有人在”是对“其具两端,其功一体”的进一步阐述,同属一个句子,所以中间应用逗号隔开;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由“所以出现了画家的书法和书家的绘画”可知,后文应先讲“画家的书法”,后讲“书家的绘画”,③句“故书有画意”,②句“故画有书味”,故先③后②;④句是对“画家的书法和书家的绘画”的总结,①句与后文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的遗产”相衔接;所以排序顺序为:③②④①;故选C。4.传承经典文化,感受戏曲魅力。振华中学正在开展“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拟写开场白】(1)学校邀请驻马店市“天中豫剧团”来校演出。校团委让你做节目主持人,请你结合以下三则材料,拟写开场白。(能体现豫剧的主要特点,120字左右)材料一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材料二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近千出,历史上曾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之说,《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唐知县审诰命》等众多传统剧目长期以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材料三豫剧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它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我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分析调查表】(2)学校对全校师生做了“戏曲进校园”实施方式受欢迎程度调查问卷,请根据下表的反馈数据,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戏曲进校园”实施方式受欢迎程度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音乐老师课堂上进行戏曲教学学校组织学生去剧院观看戏曲演出参加学校组织的戏曲社团请戏曲剧团来学校演出学生32%80%66%97%老师90%71%60%95%【修改短信语】(3)校豫剧社团准备邀请社团辅导员马老师开展讲座,以下是社长小红给马老师发的邀请短信,其中一处词语搭配不当,一处用语不得体,请你写出修改意见。【答案】(1)示例:各位同学,大家好!豫剧历史文化悠久、剧目资源丰富、具有浓郁的河南地域文化色彩,是我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为推广豫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邀请驻马店市“天中豫剧团”来校演出。下面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演员们上台表演!(2)①请戏曲剧团来学校演出,是最受师生欢迎的形式。②对于音乐老师课堂上进行戏曲教学的实施方式,师生态度截然相反。(3)第一处:将“创造”改为“营造”;第二处:将“要求”改为“希望”(或“恳请”)【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这段开场白是对“天中豫剧团”演出前的介绍与欢迎。开场白开头要有称呼和问候语,中间是对演出节目的介绍,最后表示对演员的欢迎。中间部分要根据三段材料进行概括,让同学们对豫剧有个大致的了解。根据材料一“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可知:豫剧历史文化悠久;根据材料二“豫剧拥有丰富的剧目资源,其中传统剧目近千出”可知:剧目资源丰富;根据材料三“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可知:具有浓郁的河南地域文化色彩。示例: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我们邀请剧团来我校演出。豫剧是我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剧目资源丰富,富有浓郁的河南地域文化色彩。我校特邀驻马店市“天中豫剧团”来校演出。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演员们上台表演!【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探究。这个表格是“‘戏曲进校园’实施方式受欢迎程度调查问卷”结果表,表格中共有四种实施形式。先从横向数据来分析,通过对各百形式所占百分比的对比,可知:请戏曲剧团来学校演出,是最受师生欢迎的形式;再从纵向数据来分析,后三种方式数据相差不大,第一项数据对比悬殊,可概括为:对于音乐老师课堂上进行戏曲教学的实施方式,师生态度截然相反。【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语词搭配不当,指的是“创造校园人文艺术氛围”,应将“创造”改为“营造”;用语不得体,指的是“要求在百忙之中抽空指导”,带有强制口气,可将“要求”改为“希望”或“恳请”等。二、名著阅读(4分)班级开展“读名著悟成长”主题阅读活动,请你任选一项完成。(4分)5.生活中,选择无处不在。著名理学家张履祥有言:“路必择而蹈。”请你从《骆驼祥子》和《简·爱》这两本名著中任选一本,结合书中主人公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示例一:祥子在经历三起三落之后,选择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他不再为生活努力奋斗,而是选择靠欺骗、出卖别人换取钱财,用钱财去过享乐的生活,最终沦落为麻木潦倒的行尸走肉。我们在生活中要选择正确的道路,才不致误入歧途。示例二:简·爱在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个合法的疯妻后毅然选择离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面对圣约翰的求婚,她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了拒绝。在发现罗切斯特失明后,她选择留在罗切斯特身边,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时,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意思对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路必择而蹈”意思是走路必须有选择的走,深层含义指的是人生路上要有一定的选择才会将人生的路走好。《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和《简·爱》中的简爱都在人生路上有自己的选择。祥子的选择如:选择与虎妞结婚,没有选择与小福子开始新的生活,小福子死后祥子选择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他不再为生活努力奋斗。简·爱的选择如:面对舅母的虐待,他并未屈服;在洛伍德义塾环境恶劣,但她依然选择顽强地活了下来;当她和罗切斯特在教堂举行婚礼时,简痛苦地发现,原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简选择悲伤地离去;当她回到庄园,得知数月前疯女人纵火而死,罗切斯特为救她一只眼睛被砸了出来,另一只眼睛发炎也看不见了,简选择立刻去向他倾诉衷情,两人终缔良缘。两本名著中的主人公都有很多不幸的遭遇,但最后的结果大不相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个人的选择。示例:儿时的简·爱面对舅母的虐待,他并未屈服;在洛伍德义塾环境恶劣,但她依然选择顽强地活了下来;当她和罗切斯特在教堂举行婚礼时,简痛苦地发现,原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简选择悲伤地离去;当她回到庄园,得知数月前疯女人纵火而死,罗切斯特为救她一只眼睛被砸了出来,另一只眼睛发炎也看不见了,简选择立刻去向他倾诉衷情,两人终缔良缘。简·爱的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6.不断告别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鲁迅就是在不断告别中成长为伟人的。请你结合《朝花夕拾》中鲁迅其中一次告别的经历,谈谈这次经历带给他的思想转变。【答案】示例一:父亲重病卧床,家道中落的鲁迅被当初热切往来的亲戚称为“乞食者”,此刻鲁迅深深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告别家乡到南京求学。正是这次告别,鲁迅开始接触从西方传播过来的各种新思潮,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示例二:鲁迅先生因不满于南京学校学问的不完全和无所用处,所以努力学习,考取了官费的对日留学生。于是他告别祖国,来到日本求学,希望通过学习日本的先进科学救国。示例三: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最初在东京求学,因看不惯“清国留学生”的作为,于是转到仙台。因为“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的刺激,他明白了医治精神的麻木比医治肉体的病痛更为重要,而文艺是改变精神的利器。在强烈爱国心的驱使下,他离开日本,回到祖国,弃医从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和相关内容的把握。结合《朝花夕拾》中鲁迅其中一次告别的经历,如鲁迅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告别家乡到南京读书、告别祖国到日本留学等,谈谈这次经历带给他的思想转变即可。示例:《藤野先生》中,鲁迅的告别经历:他离开中国,去日本学医,这是从个人考虑,未上升到国家层面,去了日本,他遇到了自己敬重的藤野先生,可是“看电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让鲁迅彻底看清了学医不能根本改变国民愚昧麻木的现状,他告别藤野先生,踏上回国的道路,这是鲁迅思想从个人到国家的转变,他“弃医从文”真正体现了他的爱国思想。三、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共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樟、榕二兄:①弟自事变后,毅然走出饥寒的家庭,参加了人民的子弟兵——八路军,将近九年光景,因不了解咱乡的社会情况,未敢贸然写信,恐信到家后引起不幸之事件(过去曾以做生意为名与家寄信两封,均未回音)。②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贫苦的日子里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他们也许……我不敢往下想。哥哥,你们会意会到我没有直接给二老写信的意思吧。③由于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们连年不能翻身的贫困。我们应认识到,这并不怪我们的命运不好,也并不是上帝的安排,这只不过是自己骗自己、自己安慰自己的说法。我不相信我们生来就是要受苦的。难道我们就不会享福吗?!我们如果还一味地迷信、糊涂,还在祈祷、依赖、上帝,埋怨命运,那就成了笑话了。我们还是要自己跌倒自己爬,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④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而当这和平建设时期,弟将更努力,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以待更进一步、更彻底地完成民主和平改革的大业,而能得到巩固,那是我的光荣,是父母的光荣,是群众的光荣,是新社会的光荣。⑤回想当初,从家门走出,在途中独行的我,心中是怎么兴奋,但又是如何悲伤啊!爹娘呀,你们这刚能展翅远飞的幼稚的孩儿,从此就不能顾念到你们了。哥哥呀,我对爹娘应尽的一切,也完全交付你们了。⑥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一天正在念着父亲这几年来体衰面瘦,显然是由于长期负着咱一家生死重担,常受饥寒威胁而苦愁所致。正在沉默思念,适逄父亲从遥远的家乡,在兵马荒乱中冒着一路艰险,在昔阳之皋落镇与我见面了。⑦父亲深锁着愁眉,睁着一对深深的大眼,看着我,但又说不出什么来。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出来的伤惨。但是父亲内心的悲哀又是怎么样的呢?⑧第三天,我送父亲出了村口,一阵阵的悲酸直涌上心头来,但在父亲面前强为欢欣,表露着愉快的情绪,硬着心肠说几句安慰父亲的话。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直到看不见时,方才回转身来。在父亲面前不忍流下的泪珠才一连串地淌了下来。我简直想放声大哭,啊!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吧……一连好几天,总在担心着这一段遥远艰险的路程上年老身孤的爸爸。⑨中国人民的灾难,和我们一生所以得到这样的遭遇,只得憎恨日本法西斯的凶恶残暴,也不得不埋怨我国当权者的腐败无能。⑩提起来话儿长,记得在1939年的夏天,偶遇一熟人告诉我说:“你走后不久,即有坏分子恶意造谣云:冯家儿子已毙命疆场……故家人日夜痛哭不止(特别是母亲)。”我听了,突然心头狂跳,对恶意造谣者恨之入骨。然愤恨之余,又不觉凄然泪下。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我万一不幸为人民战死,那也无须乎哭。你看,疆场上躺着的那些死尸,哪一个不是他妈妈的爱儿?⑪离别之情,一言难尽。我每次提起笔来,即想到我辈一生之患难遭遇,使我心绪缭乱,手指颤抖,简直写不出什么来,只好搁笔而去。哥哥,这封信,我鼓了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写出来呢。⑫我现在很健壮,一切均不感困难。想咱一家最幸福、最愉快的就数我自己了,请不必顾念。我在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步兵第九旅第廿六团任作战参谋,现驻在安阳西曲沟集。来信可交河南安阳交通总局转九旅第廿六团交我即可。⑬我在情况许可时回家一探,希千万不要来找,因部队驻防不定,或东或西,恐不易找寻。⑭请即来信告以祖母、父母、叔伯、婶母、兄弟姊妹等的详情。遥祝阖家老幼安康!弟:庭楷四月廿五号(旧历三月廿三)(1946年4月25日冯庭楷致樟榕二兄家书原文。有删改)【背景介绍】冯庭楷生于1923年,老家是山西省平定县张庄镇下马郡头村,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1月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队九旅26团任作战参谋(正营职)。同年9月在山东巨野战役中遭敌机轰炸牺牲。7.请按时间顺序梳理作者的经历,在空白处补上合适的内容。①身处黑暗,连年贫困,受苦受难②______。③______。④驻防安阳,写信回家,聊叙近况。8.文章第⑧段是如何描写作者送别父亲时的难过之情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本文浸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感人至深。请结合文章内容,从抒情方式和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分析其感人效果。10.文章的标题“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答案】7.①②反抗压迫,走出家门,光荣参军②③入伍初期,见到父亲,内心伤惨(意思对即可)8.①通过送别父亲时内心难过但强装欢笑这一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表现作者内心的难过。②通过“望”“回转”“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父亲走后的不舍与悲伤。③通过“想放声大哭”“担心是最后一次见面”等心理描写,表现作者内心的难过与担心。(或“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吧……”,此句后的省略号,表明作者内心无尽的伤感。)(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9.①多处直抒胸臆(或使用呼告手法),抒发浓烈的情感。如“爹娘呀,你们这刚能展翅远飞的幼稚的孩儿,从此就不能顾念到你们了”,直接倾诉了对父母的愧疚之情,感情浓烈,打动人心。②语言质朴平实又饱含深情。如“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贫苦的日子里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他们也许……”朴实的语言中饱含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令人动容。(意思对即可。)10.思维全面,理解有深度,能关联多个层面。示例:不仅指宽慰妈妈不要为自己伤心难过,还指宽慰自己不要因为想念家乡、思念亲人而难过,也指作者以参军实现民主和平大业为荣,表达了对坚强勇敢的军人这一群体的敬佩和赞美。【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概括文章内容首先要厘清文章层次,根据题干提示,找到各个时间点作者讲述的重点。由第②段“由于旧社会制度的黑暗,而造成我们连年不能翻身的贫困”“我不相信我们生来就是要受苦的”概括出:身处黑暗,连年贫困,受苦受难;由第④段“灾难深重的中国少衣无食者,不仅咱一家,弟这几年来正是为了自己,为了这饥寒的一群,奔波奋斗。而当这和平建设时期,弟将更努力,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以待更进一步、更彻底地完成民主和平改革的大业”概括出:反抗压迫,走出家门,光荣参军;由第⑥段“入伍初期,思家心尤切。一天正在念着父亲这几年来体衰面瘦,显然是由于长期负着咱一家生死重担,常受饥寒威胁而苦愁所致。正在沉默思念,适逄父亲从遥远的家乡,在兵马荒乱中冒着一路艰险,在昔阳之皋落镇与我见面了”和第⑦段“父亲深锁着愁眉,睁着一对深深的大眼,看着我,但又说不出什么来。我突然感到了一种说不出来的伤惨”概括出:入伍初期,见到父亲,内心伤惨;由第⑫段“我现在很健壮,一切均不感困难。想咱一家最幸福、最愉快的就数我自己了,请不必顾念……我在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步兵第九旅第廿六团任作战参谋,现驻在安阳西曲沟集”概括出:驻防安阳,写信回家,聊叙近况。【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时,应首先关注第⑧段中对人物动作、心理等细节的具体刻画。通过“内心悲酸但强为欢欣”等细节、“望”“回转”“淌”等一系列动作以及担心“是最后一次见面”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作者送别父亲时的不舍和难过,以及想到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的伤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和语言风格。本文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家书类书信,解答此题时,可从先判断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的角度切入进行分析。首先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串联起了早先“生出黑暗,受苦受难”,后来“走出家门,光荣参军”“入伍初期,见到父亲”以及最后“写信回家,聊叙近况”等多个情节,是事件的主要叙述者和亲历者,通过“我”的叙述,表达情感的时候更加直接。如第⑤段“爹娘呀,你们这刚能展翅远飞的幼稚的孩儿,从此就不能顾念到你们了”直接倾诉了对父母的愧疚之情,感情浓烈,打动人心。第③段“难道我们就不会享福吗?!”“我们还是要自己跌倒自己爬,始终跟着人民的救星——毛主席走”直接表达了自己完成民主和平大业的决心。语言风格。家书类书信,抒情的对象是自己的亲人,因而语言质朴平实又饱含深情。如第②段“咱家的情景,我是想象到的,尤其想到在贫苦的日子里熬煎着的苦命的双亲,及年迈的祖母,他们也许”,⑪段“哥哥,这封信,我鼓了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写出来呢”,朴实的语言中饱含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令人动容。从“我”的角度展示自己的心理情感变化,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灵活切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我们看到一个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主人公,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题干点明标题有多重意蕴,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解答此题时,首先找到与标题照应的语句,主要是第⑧段“在父亲面前不忍流下的泪珠才一连串地淌了下来。我简直想放声大哭”,第⑩段“我听了……又不觉凄然泪下。妈妈,我们应擦干自己的眼泪……那也无须乎哭”。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作者为了反抗压迫,光荣参军,多年没有与家里联系,想念家人,悲伤落泪。但作者以完成民主和平大业为荣,坚强勇敢,听说母亲因谣传而哭泣,还宽慰母亲不要难过,因为像他一样的战士还有很多,而且父母应以“我”为荣,表达了对军人这一群体的敬佩和赞美。解答时,既要分析出表层含义,又要升华至社会、国家等更高层面进行解读,更要关联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共12分)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多“烧脑”才能少“挠脑”①思想一勤快,头脑就活跃,工作就风生水起。这正是“烧脑”的效应,让大脑全速开动起来,在多思善思中,往往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求得工作的突破。相反,思想一懒惰,头脑就贫困,工作就平庸。结果就是经常“挠脑”,遇事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哲人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要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思想不落伍,行动不掉队,就要多“烧脑”少“挠脑”。②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现在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但也不能否认,不愿意动脑筋、不善于思考者仍不乏其人。这样的“思想懒汉”往往脑子空空,对上级的决策指示只会机械地照搬照转,对群众创造的丰富经验熟视无睹,抓工作、办事情拿不出自己的思路和办法。实践告诉我们,不开动脑筋,不勤于和善于思考,是干不好工作的。所以,只有多“烧脑”,才能少“挠脑”。③“心胜则兴,心败则衰。”世界上最可怕的并非失败,而是思想上自我设限抑制了成功。提倡多“烧脑”,就是要“烧”掉头脑中那些过时的观念、经验和套路,冲破思想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为新观念的生长“清场”“腾地”。“把思想活泼一下。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思想决定行动,观念主导成败。直面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当把破除旧有观念束缚作为撬动改革的“阿基米德支点”,方能冲破阻力、攻克难关。④当今时代,创新创业不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就能获得成功的。一个人“烧脑”,只能“烧”出一片小天地;一个团队、一群人“烧脑”,才能“烧”出一番大事业。很多人都有喝咖啡的习惯,但有多少人知道一杯咖啡所产生的咖啡渣,99.8%会被丢弃。上海财经大学一个创新团队,通过实施“咖啡绿植”项目,将废弃的咖啡渣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以培育出高质量的菌菇,从而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这正是团队的力量。有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3的诺贝尔奖都是合作取得的。善于运用和借助团队的力量,在集体的“烧脑”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就能创造1+1大于2的效益,让创新之火形成燎原之势。⑤“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人最难看清的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烧脑”既是一种自我否定,同旧观念告别,同“旧我”告别,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用新观念武装头脑。“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善于思考的人不仅会用好自己的大脑,还会很好地利用外脑丰富大脑,认真汲取他人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经验,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做到理论精通、知识融通、信息贯通,集中民意、集思广益,从而丰富自己的智慧,掌握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实现自我迭代升华。⑥“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肢体怠弛,则百兴俱废。”把眼界放得更宽些,把劲头鼓得更足些,敢于突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每一天的“烧脑”行动,就不仅清爽我们的精气神,更赢得事业的万千气象。(作者:向贤彪有删改)【文本二】奋进新时代,无论团队还是个人,都需要在学习赋能中更新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以新知识新动能为羽翼,抵达“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的佳境。红学家冯其庸不甘落后,于古稀之年学习电脑知识,借助信息技能理清了海量研究资料。有位著名企业家本是网络“门外汉”,潜心追寻“互联网+”的打开方式,终成当代电商的巨擘。将学习融入逐梦的年轮,在奋斗中学习、于学习中赋能,带着眼光、思维、知识、本领奔跑,才能拥抱明天的梦想。(摘编自《领悟昨天,奋斗今天,拥抱明天》)【文本三】通过“身段”还不如手掌大小的微型量子点光谱仪一扫描,就知道一杯牛奶里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成分;搭载了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一旦从空中扫查过大片麦田,就知道那块区域是缺磷还是缺氮,进而开展精细耕……微型量子点光谱仪正是芯视界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集体创新的成果,小块头深藏大智慧。(摘编自《点点创新火汇成燎原势》)11.下列对三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本一的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我们要在集体的“烧脑”中激发灵感,创造效益。B.文本一第③段在论证时,使用“清场”“腾地”等词语,使论证语言显得生动形象。C.由芯视界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微型量子点光谱仪,是集体“烧脑”激发创新灵感的成果。D.文本二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归纳论点。E.文本一中第⑤段运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来证明“人最难看清的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的观点。1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13.小明在读到文本二和文本三的内容时,觉得很适合放在文本一中,你认为分别放在文本一哪一段合适?请任选其一简述理由。【答案】11.DE12.首先通过正反对比提出中心论点: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要多思考多创新。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从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要创新,就要先冲破思想上的束缚;要善于运用和借助团队的力量,激发创新灵感,创造效益;自我更新,用新观念武装头脑。最后引用名言发出呼吁,号召大家要经常开展“烧脑”行动,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意思对即可)13.示例一:文本二适合放在文本一的第⑤段。文本一第⑤段论述了“自我更新,用新观念武装头脑”这一观点,文本二通过冯其庸和某著名企业家的事例论证了“我们需要在学习赋能中更新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的观点,两者观点一致,因此放在文本一的第⑤段比较合适。(意思对即可)示例二:文本三适合放在文本一的第④段。文本一第④段论述了“一个团队、一群人‘烧脑’,才能‘烧’出一番大事业”这一观点,文本三讲的是团队合作创造出新的成果的例子,因此放在文本一的第④段比较合适。(意思对即可。)【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D.从文本二“红学家冯其庸不甘落后,于古稀之年学习电脑知识,借助信息技能理清了海量研究资料。有位著名企业家本是网络‘门外汉’,潜心追寻‘互联网+’的打开方式,终成当代电商的巨擘”可知,文本二都是从正面进行论证,此选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说法错误;E.文本一第⑤段“‘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这是运用了道理论据来证明“自我更新,用新观念武装头脑”观点,此选项“运用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来证明‘人最难看清的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的观点”说法错误;故选DE。【12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解答此题时,需要先通读全文,划分段落层次,本文是总分总结构,因此可以将全文划分为三层,然后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各层段意第一层。第一层是第①②段,第二层是第③至⑤段,第三层是第⑥段。最后运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串联起层意即可。首先,第①段“要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思想不落伍,行动不掉队,就要多‘烧脑’少‘挠脑’”,第②段“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现在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但也不能否认,不愿意动脑筋、不善于思考者仍不乏其人。这样的‘思想懒汉’往往脑子空空,对上级的决策指示只会机械地照搬照转,对群众创造的丰富经验熟视无睹,抓工作、办事情拿不出自己的思路和办法”“实践告诉我们,不开动脑筋,不勤于和善于思考,是干不好工作的。所以,只有多‘烧脑’,才能少‘挠脑’”,通过正反对比提出中心论点: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要多思考多创新;然后,第③至⑤段分别从“要创新,就要先冲破思想上的束缚;要善于运用借助团队的力量,激发创新灵感,创造效益;自我更新,用新观念武装头脑”这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第③段“‘心胜则兴,心败则衰。’”“提倡多‘烧脑’,就是要‘烧’掉头脑中那些过时的观念、经验和套路,冲破思想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为新观念的生长‘清场’‘腾地’”运用道理论证论证分论点——要创新,就要先冲破思想上的束缚;第④段“上海财经大学一个创新团队,通过实施‘咖啡绿植’项目,将废弃的咖啡渣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以培育出高质量的菌菇,从而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这正是团队的力量”“善于运用和借助团队的力量,在集体的‘烧脑’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就能创造1+1大于2的效益,让创新之火形成燎原之势”,通过举上海财经大学一个创新团队培育菌菇带来效益的例子来论证“善于运用和借助团队的力量,激发创新灵感,创造效益”这一分论点;第⑤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烧脑’既是一种自我否定,同旧观念告别,同‘旧我’告别,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用新观念武装头脑”“‘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善于思考的人不仅会用好自己的大脑,还会很好地利用外脑丰富大脑,认真汲取他人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经验”,运用道理论证论证“自我更新,用新观念武装头脑”这一分论点;最后第⑥段“把眼界放得更宽些,把劲头鼓得更足些,敢于突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每一天的‘烧脑’行动,就不仅清爽我们的精气神,更赢得事业的万千气象”,发出呼吁,再次强调中心论点。【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文本二的“奋进新时代,无论团队还是个人,都需要在学习赋能中更新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以新知识新动能为羽翼,抵达‘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的佳境。红学家冯其庸不甘落后,于古稀之年学习电脑知识,借助信息技能理清了海量研究资料。有位著名企业家本是网络‘门外汉’,潜心追寻‘互联网+’的打开方式,终成当代电商的巨擘”可知,文本二通过举冯其庸和某著名企业家的事例论证了“我们需要在学习赋能中更新自我、重塑自我、完善自我”的观点,这与文本一第⑤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烧脑’既是一种自我否定,同旧观念告别,同‘旧我’告别,也是一种自我更新,用新观念武装头脑”论述“自我更新,用新观念武装头脑”这一观点一致,所以文本二放在文本一的第⑤段比较合适。从文本三“微型量子点光谱仪正是芯视界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集体创新的成果,小块头深藏大智慧”可知,文本三主要讲团队合作创造出新的成果的例子,文本一第④段“一个人‘烧脑’,只能‘烧’出一片小天地;一个团队、一群人‘烧脑’,才能‘烧’出一番大事业”的观点,可以放在文本一第④段作为例子论证这一观点。四、古诗文阅读(共14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臣请为王言乐。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①之美,举②疾首蹙頞③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④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有删改)【注释】①羽旄(máo):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这里指华丽的仪仗。旄,牦牛尾。②举:皆、都。③疾首蹙頞(è):形容心里非常忧愁,愁眉苦脸。④庶:表示可能或希望,这里译为“大概”。14.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野芳发而幽香”的“发”是“开放”的意思,“苍颜白发”的“发”表示头发。B.“伛偻提携”的“伛偻”“提携”为动词用作名词,分别表示“老人”“儿童”。C.“佳木秀而繁阴”的“秀”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秀”意思相同,意为“修长”。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这句话中,第一个“王”是名词,解释为“大王”;第二个“王”是动词,解释为“称王”。15.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16.从写景的角度,对“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一句进行赏析。17.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并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孟子是如何提出这一政治理想的。【答案】14.C15.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意思对即可)16.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酿泉推至读者面前。先从听觉的角度,写“水声潺潺”;又从视觉的角度写“泻出于两峰之间”。水的动和峰的静相映成趣,突出了滁州山水的幽静美。17.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与民同乐(民本思想)的政治理想。乙文中孟子用百姓对国君打猎的两种反应,表现出百姓对国君反对和拥护的两种状态,使其形成对比,突出与民同乐(民本思想)的重要性。【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C.“佳木秀而繁阴”意思是: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繁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意思是: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秀:秀丽。这两句中的“秀”意思不一样;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的样子;临,居高面下;于,在。【16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行”“闻”“泻”等词可知,这里作者的脚步是不断移动的,眼前的景致也是不断改变的,这是移步换景的方法。“渐闻水声潺潺”从听觉写酿泉,“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视觉写酿泉,多种感官角度,更好的展现了酿泉的形象。“渐闻水声潺潺”写作者听到水声,侧面烘托了环境的静谧,“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这一句,把静止的山峰和流动的泉水同时描绘了出来,动静相映成趣,写出了突出了滁州山水的幽静之美。【17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虽被贬滁州,但是随遇而安、励精图治,使当地人过上了富足、平安、祥和的生活,“醉能同其乐”,他与百姓一起快乐,表现的是与民同乐的思想。乙文“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表达的也是关注民心民情,“与民同乐”的思想。根据乙文“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可知,孟子用百姓对国君打猎的两种反应,把“大王能与民同乐”和“大王不能与民同乐”时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的道理,凸显了与民同乐的重要性。【点睛】参考译文:【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像那太阳升起,树林里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乙】请让我为王谈谈音乐。如果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大家全都头痛而皱着眉头奔走相告:“我们的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困苦到这样的境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东逃西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王(只图自己快活而)不和大家一道娱乐的缘故。如果王在这里打猎,老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全都眉开眼笑奔走相告:“我们的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怎么能够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王同百姓一道娱乐罢了。如果王同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8.同学们对“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两句诗的重音争论不休。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19.最后一段用了三处感叹号,有什么作用?【答案】18.示例一: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这里把秋风拟人化,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示例二: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卷”,“卷”有席卷、裹挟之意,突出了风力大而猛烈,极有气势。示例三: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三重”,狂风卷起层层茅草,“三重”一词突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反衬出秋风的大和猛烈。19.①用三个感叹号,直抒胸臆,诗人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情感越来越强烈。②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朗诵诗歌。可以重读动词或修饰性的词语,以表达情感。如果选择重读动词“卷”,可以分析“卷”字表达的效果,“卷”字本身指的是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可见风的力量之大,所以重读“卷”字使诗句富有表现力;或者重读“三重”一词,“三重”强调大风卷走的茅草层数之多,可见风力之巨大,如果重读,可以体现震惊之感,表达受灾之严重。言之成理即可。【1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句句蝉联而下,直抒胸臆,最后的感叹号表现了阔大境界和强烈情感。“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抒胸臆,两个感叹号,加强了语气,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最后一段中的三个感叹号,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五、作文(50分)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20.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趣味,我们发现、感受生活趣味的过程,其实也是发现、感受“美”的过程。你在生活与自然中发现了怎样的趣味呢?请以“发现______的趣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充实具体。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例文:发现昆虫世界的趣味世间万物,各有其特点,若善于观察,用心体验,观虫逗鸟,皆有一番趣味。生活中的趣味,常常在你多一点留心时显现。对昆虫的观察与喜爱,让我的生活多了一点趣味。我喜爱昆虫,每当发现它们时,一定会仔细观察一番。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公园里玩,经过一片矮树丛时,发现叶子上有一只昆虫,定睛一看,是一只七星瓢虫,我便在一旁观察起来。瓢虫的甲壳上果然有七个圆点,与书中描述的一致。朋友见状,说想看看这么小的瓢虫是如何进食树叶的,我笑着说:“你要失望了,七星瓢虫是益虫,以蚜虫为食,是昆虫里的肉食动物。食叶子的是多星瓢虫,大多是害虫,你今天是看不到它吃叶子了。”朋友恍然大悟,对我称赞不已。我在书中了解到,七星瓢虫在遭遇外界刺激或遇见天敌时,会出现“神经休克”,即一动不动,呈现“假死”状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手指轻轻碰了碰瓢虫,它瞬间滑落在地,我将它捡起来放在手心,发现它的脚都缩进鞘翅里,我如何拨弄它都无动于衷。我有点担心,将它放在-旁的石桌上,不再触碰。大约过了五分钟,它的触角慢慢动了,像在探测外界是否安全,接着便张开翅膀飞走了。原来瓢虫在确认安全后便会“活”过来。这样的实践与看书不同,在观察时,无论是屏息凝神地看,还是聚精会神地听,抑或是天马行空地想,都会发现别样的趣味。朋友惊讶于我对昆虫的了解,问我:“观察昆虫这样微小的生物,不会觉得无聊吗?”我解释道:“微观世界也是很有趣的。我对昆虫感兴趣是从读《昆虫记》开始的,后来便常常观察它们。如《童趣》中所说的‘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我在观察的过程中便体会到了其中的趣味。”朋友对我善于在微小事物中发现趣味表示佩服。回到家,看见书架上的《昆虫记》,我再次翻阅起来。昆虫虽然形体微小,但它们的世界同样精彩,只要留心观察,便会发现其中处处充满趣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员工培训方案设计目标及措施
- 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年度工作计划
- 《矿井水害预兆》课件
- 泌尿护理讲课课件
- 2024年度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与应用合同3篇
- 2024版隔音降噪设备升级合同3篇
- 2024年度房产赎楼尾款支付协议3篇
- 2024年度高校学生保险服务合同3篇
- 《外汇与汇率本》课件
- 2024版居间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合同3篇
-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 西昌学院《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内蒙古日报社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初中道法】认识生命说课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完整版)信息安全课件
- 2025届高三英语九省联考十月知识点积累检测版
- 2023-2024学年全国初中八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期中考卷(含答案解析)
- 几分之一教学实录
- DB14-2800-2023 耐火材料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通信工程生涯发展规划
- 幼儿园大班语言科学:《塑料瓶到哪里去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