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秋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命题学校:湖北省天门外国语学校命题教师:黄小荣审题学校:崇阳众望高中审题教师:舒宙雄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2日14:30-17:00试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号、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满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很早的国家之一,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法律制度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创新封建法典体制。西汉时形成的汉律60篇,两汉沿用近400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蔚为大观。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成为中华法系代表之作。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隋唐时,中华法制文明逐渐定型与完备,中华法系日臻成熟。“以礼入法,得古今之平”的《唐律疏议》,以其完备的体例、严谨而丰富的内容成为封建法典的范本,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世立法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如此,《唐律疏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还超越国界,成为不少国家学习的范本。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在内涵和外延上,中华法系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相通的。它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注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法并重、隆礼重法方为治国之良策。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是中华法制文明的独特智慧。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明德就是倡导敬德、保民,慎罚就是主张刑罚得中,实施德教德治,刑罚适中宽缓。“德主刑辅”的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强调“厚其德而简其刑”。唐代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惩罚是辅助。(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材料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古代在社会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智慧,构建起一系列法律制度,以保障社会安全、应对风险灾害等,展现出强大的制度建设能力。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古代社会依据案件的严重程度、不同性质,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而将其他纠纷放至地方自理或民间调处。在处理重大刑案时,要求官员严格引据成文法,涉及重刑必须经过上报文牍和逐级复核程序,适用错案严格归责的处分规则,这体现了对法律及其执行过程的充分重视。在这方面,历代律典、则例都有明确规定。在清代,对故意或过失导致判罚偏差的官员,《吏部处分则例》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措施。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强调德主刑辅、情法结合。汉代儒家学者倡导引入《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种“引经决狱”的方式在缓解律令苛酷、实现礼与刑的结合上具有积极意义。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历代刑案和判牍文书的记载显示,裁判者们不仅在民事诉讼中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等各种因素,而且在命盗刑案中也充分考虑司法的道德教化效果和礼法平衡的实现。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司法的重要特色。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这种演变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适应力和生命力。(摘编自王志强《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法律从无到有,再到发展较完备,中华法系成为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B.无讼在维持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C.作为文物典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制度先后涌现出西周礼乐刑罚制度、汉律、《贞观律》等典型代表。D.古代官府往往集中力量处理重大刑案,在处理重大刑案过程中对错案严格归责等做法,这体现了对法律及其执行过程的充分重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法制文明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B.《唐律疏议》可以体现国法、天理、人情三者融合的特点,它不仅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其中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在国外也是不少国家学习的法典范本。C.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变化中可知,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D.《春秋》等儒家经典被引入到古代案件审理中,在缓解法律严苛的同时,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观点与材料二观点最相同的一项是()A.“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B.“法者,治之端也。”——《荀子》C.“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贞观政要》D.“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于二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通行而无弊矣。”——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的判词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中华传统法制文明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有哪些。【答案】1.B2.B3.D4.①论证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②先总写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然后分别写中华法系的特点,即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注重礼法结合;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倡明德慎罚。5.①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②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积极意义。③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给我们推进社会治理,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提供启迪。④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展现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材料一阐述了中华法系的历史发展、独特特征及其对后世和国际的影响,强调了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等理念。材料二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探讨了古代法律制度在案件处理中的智慧和经验,强调了情理法结合的重要性。文章揭示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启示和价值。【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错误。根据材料一“以无讼为有稳,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可知,“止讼”并不等于实现“天下无讼”,原文并没有说对百姓长期进行道德教化即可实现“天下无讼”。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产生于4000多年前的夏代的习惯法,已经是当时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错误。根据材料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便产生了习惯法,夏朝之后的殷商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法律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夏商周三代法制的发展,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刑罚制度,为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可知,夏代的习惯法是奠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C.“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错误。根据材料一“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惩罚是辅助”可知,虽然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要以德礼教化为根本,但刑罚在社会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选项所说的“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变化”都是为了说明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的特点。并不是为了说明“随着历史发展,刑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小”。D.“也实现了罪罚相当、礼法平衡”错误。根据材料二“在具体案件处理过程中,以道德教化为主、与刑罚手段并用,兼顾情理法等进行全面评判,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可知,“努力实现”不是“实现了”,这样做是在努力实现罪罚相当、礼法平衡,而并不是已经实现了。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注重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援法断罪、罚当其罪,是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在处理各类案件时,我国传统法律制度强调德主刑辅、情法结合。A.强调我们要奉法,奉法使国家强大,侧重说“奉法”在国家中的重要意义。B.强调法制是政治(治理国家)的开端。C.法,是国家的秤,是社会的准绳。秤是用来判定轻重的,准绳是用来纠正弯曲的。用它们来比喻法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法律是规范人们行动的准则。D.强调中国古代司法官在裁判案件时,需情法两平,断以法意,参以人情。这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思路的能力。①论证结构上,本文采取了总分结构。②第一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第二段“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总写中华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法律精神和制度品格,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剩下的段落分别说明中华法系的特点。第三段“汉唐诸代君臣和思想家熔礼义刑德于一炉,使中国封建法制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表明中华法系呈现出国法、天理、人情融合的鲜明特色;第四段“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表明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第五段“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表明中华法系注重礼法结合;第六段“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表明中华法系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第七段“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表明中华法系提倡明德慎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由材料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可知,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天下无讼”“以和为贵”,提倡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以及通过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解决纠纷,以达到人际和谐。这一理念对于现代社会解决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鼓励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问题,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②由材料一“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可知,中华法系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深厚的法制文明底蕴。这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资源。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法律文化和理念,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③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今天,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仍然需要面对纠纷化解、情理法关系等问题,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可以提供启迪”可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的慎刑、平等、恤刑等思想观念,以及“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原则,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启示。这些理念强调在处理案件时应综合考虑情理法,追求公平正义,避免过度依赖严刑峻法,而是注重教育和预防,这对于当前社会治理中如何平衡法律的刚性和灵活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④由材料二最后一段“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较为系统、运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汲取前代历史经验教训、顺应时代变迁的基础上,历经较长时间演变而成”可知,研究和借鉴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许多有效的制度设计都是在不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对于今天的法治建设同样适用。它提醒我们在推进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勇于创新,也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确保改革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满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孙犁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我说:“道远。”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外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必胜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两年又是怎么样啊!”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火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捉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两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两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的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那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这些芦苇在以前运到南方北方,全国的凉棚上的,炕上的,包裹货物的席子,都是这里出产的。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开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我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这两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两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1945年(选自《孙犁集》,有删改)文本二:孙犁先生用诗情画意的笔致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将写人、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他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鲜亮的生命,美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为“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主要指红衣少女与鬼子作战的故事情节,作者将宏大的抗日战争聚焦为一场局部的小战争,是全中国军民同心、共同抗战的缩影。B.全文以对话为主,通过老人对鱼鹰及红衣女子杀敌故事的讲述,表现了老人抗日认识的提高和坚定乐观的性格。C.小说中老人讲述两只鱼鹰的遭遇时,一直反复强调要是这两年就不会让日本鬼子抓去,从这件小事看出他怀念过往生活。D.老头做交通员,他的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几个女子与日本鬼子英勇斗争,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小人物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主人公红衣姑娘来表现主题,文中的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B.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如描写红衣少女“直直地立在苇垛上”“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C.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如鬼子追大红公鸡,鸡逃引出红衣少女,少女消灭鬼子后脱身,情节环环相扣。D.本文描写苇垛“白茫茫一片”,又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描写真切生动,令人如临其境。8.小说中的几位女子是抗战时期的普通女性,但她们身上却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辉,请结合文本分析她们的形象。9.孙犁的《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和铁凝的《哦,香雪》,因其独特的风格,被称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谈你对这种文体特征的理解。【答案】6.C7.A8.①智慧从容,三位女子对抗日本兵,不但消灭了敌人还顺利逃脱。②刚烈勇敢,女子勇敢对抗日本兵,不愿让人随意欺辱。9.①诗化战争。本文写老人以日常聊天的方式讲述故事,没有描写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②诗化环境。文本环境描写淡雅清新,充满诗情画意。如:文中多处描绘了白洋淀特色的“芦花”“苇垛”等景色,展现了清新美好的乡村风貌,具有诗意美。③诗化语言。本文语言表达充满诗意诗韵,巧设比喻,白描勾勒,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文中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有生活气息,使小说具有诗歌的意境之美与音韵之美。④凸显人情美人性美,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百姓,老头儿质朴热情,美丽女孩为保家卫国投入到战斗,智慧勇敢。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及人性之美好。【解析】【导语】孙犁的《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通过老人讲述的故事,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普通百姓的坚韧与乐观。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衣少女的英勇形象,结合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文本二中,铁凝对孙犁作品的评价强调了其作品中“美”与“善”的追求,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体现了孙犁对生活诗意和人情美的深刻理解。这种“诗化小说”风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融合,令人印象深刻。【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从这件小事看出他怀念过往生活”说法有误。老头儿反复说“这两年……”是针对这两年抗日形势有了变化,而非他怀念过往生活。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文中老人是故事的线索人物,起到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错,老人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老人、姑娘等人组成了人物群像,共同揭示文章主题。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智慧从容。三个女子为了躲避日本兵躲到了苇垛里,这苇垛很大很高,“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如果不是那只公鸡,敌人是找不到她们的,这体现了她们的智慧;她们的智慧从容还体现在,在三个鬼子回村去找同伴的时候,她们三个“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三位女子对抗日本兵,不但消灭了敌人还顺利逃脱。②刚烈勇敢。那个红衣少女只有十六七岁,却勇敢地拿起手榴弹“炸死了三个鬼子”,而且“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女子勇敢对抗日本兵,不愿让人随意欺辱,体现了女性的刚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体裁特征和写作特色的能力。“诗化小说”可以从内容、写法、语言、主题等角度思考。①诗化战争。本文是抗日战争的小说,但没有直接描写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老人讲述的方式写了三个女子与小股日本兵之间的斗争,老人在划船送“我”的过程中,以日常聊天的形式讲述了这次战斗,这样的方式淡化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②诗化环境。小说讲述了对敌斗争的故事,但是没有表现战争的惨烈与血腥,而是把残酷的对敌斗争置于白洋淀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如写到“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那漫天漫地的芦苇”“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优美的自然环境淡雅清新,充满诗情画意,展现了清新美好的乡村风貌,具有浪漫主义气息。③诗化语言。本文语言表达充满诗意诗韵,比如“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外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漂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把小艇比作出弦箭,把水面上的小艇比作大海里的一片竹叶,巧设比喻,白描勾勒,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文中多用短句,如“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节奏明快,有生活气息,使小说具有诗歌的意境之美与音韵之美。④凸显人情美人性美,文中塑造了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百姓,文中的老头儿是个普通老人,他的鱼鹰被敌人捉去吃了,他和儿子都参加了抗日,他不停地念叨自己的鱼鹰,还主动告诉我红衣少女的战斗故事,老头儿的性格质朴热情;故事中的红衣少女,在被敌人发现后勇敢地扔出手榴弹,炸死了三个鬼子,趁着敌人往回跑时,三个女子从容转移,故事中的美丽女孩为保家卫国投入到战斗,智慧勇敢。老头儿和红衣少女是千万抗日百姓的缩影,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及人性之美好。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满分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会进《孝宗圣政》,万里当奉进,孝宗犹不悦,遂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自是不复出矣。(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材料二:杨诚斋为零陵丞,以弟子礼谒张魏公①。时公以迁谪故,杜门谢客。南轩②为之介绍,数月乃得见。因跪请教,公曰:“元符贵人,腰金纡紫者何限,惟邹至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诚斋得此语,终身厉清直之操。晚年退休,怅然曰:“吾平生志在批鳞请剑,以忠鲠南迁,幸遇时平主圣。老矣,不获遂所愿矣!”立朝时,论议挺挺。……孝宗尝曰:“杨万里直不中律。”光宗亦曰:“杨万里也有性气。”故其自赞云:“禹曰也有性气,舜云直不中律。自有二圣玉音,不用千秋史笔。”(节选自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注】①张魏公:指张浚。②南轩:指张浚之子张栻。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改知隆兴府A奉新县B戢追胥不入乡C民D逋赋者E揭其名F市中G民欢H趋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忧,特指父母丧事,与曹操《短歌行》中“何以解忧”的“忧”意思不同。B.以,介词,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忽魂悸以魄动”的“以”用法不同。C.纡紫,代指高官。与《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词义指代方式相同。D.怅,失意,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怅寥廓”的“怅”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万里求见张浚成功之后,受到张浚的勉励,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诚斋”,表示不忘恩师教诲,并以自己的行动终身践行不渝。B.张浚、陈俊卿、虞允文三人担任宰相时,都曾向朝廷推荐杨万里,杨万里治理地方的政绩以及对朝政的见解,证明他值得这种赏识。C.杨万里奏疏中“指鹿为马”一词,引起了宋孝宗的不高兴,是因为这个成语与秦二世相关,让宋孝宗误解为杨万里讽刺自己为昏君。D.“直不中律”“也有性气”两句评价,是宋孝宗和宋光宗对杨万里直言无忌性格的高度赞赏,他将这两句话写入自赞诗中,引以为傲。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2)诚斋得此语,终身厉清直之操。14.材料二认为杨万里“论议挺挺”,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罗大经的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BCG11.D12.D13.(1)当时张浚被贬谪到永州,闭门拒绝接待客人,杨万里多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2)杨万里听到这句话,终生磨砺自己清白正直的节操。14.①宋孝宗守丧期间想让太子参与决策政事,杨万里极力反对;②洪迈不经集体商议,上奏配享太庙人员名单,杨万里表示谴责;③朝廷准备在江南诸郡发行铁钱,杨万里认为这种做法不当。【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首先介绍了杨万里在求见张浚时的执着,体现了他对学问的重视和对师长的尊敬。接着描述了他在地方治理中的政绩,以及在朝廷中直言进谏的勇气,尤其是在孝宗时期的表现,显示了他的忠诚和正直。材料二补充了杨万里性格中的清直和不屈,进一步强调了他的道德操守和政治理想。【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缴税。“隆兴府奉新县”整个做“知”的地点,其后B处断开;“戢追胥不入乡”是动宾结构,“民”是下句主语,其前C处断开;“民逋赋者”是主语,“揭其名”是动宾结构,“市中”是“揭其名”的地点状语,中间都不断开,其后G处断开。故选BC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特指父母丧事/忧伤,这里指渴望得到贤才的忧伤。句意: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用什么来排解忧伤?B.正确。介词,,凭借……的身份/连词,表并列。句意:因为这让他以直秘阁身份出任筠州知州。/忽然魂魄惊动。C.正确。“纡紫”代指高官,“青衫”代指低职官员,均是以官服颜色代指官职高低,属于借代引申。句意:腰佩黄金身穿紫袍的人无数。/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D.错误。二者意思不同。失落/由深思而引发的慷慨激昂的情绪。句意:晚年不做官以后,心怀失落地说。/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直不中律”意思是“正直而不合法度”,“也有性气”意思是“有性格、有脾气”,这并非高度赞赏,而是赞赏中暗含批评。由上文孝宗“不悦”“犹不悦”可知,宋孝宗对杨万里直言犯上的进谏是不满的,“高度赞赏”也说不通。杨万里虽然知道这两句话暗含批评,但依然写入自赞诗中,正是其坚持自我个性的体现。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谪永”,省略句,“谪(于)永”;“杜”,闭;“三”,多次。(2)“厉”,通“砺”,磨砺;“清直之操”,清白正直的节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论议挺挺”意思是言论很正直。材料一中体现其正直的言论有:①“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而必不居也。’”,可概括出:宋孝宗守丧期间想让太子参与决策政事,杨万里极力反对;②“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可概括出:洪迈不经集体商议,上奏配享太庙人员名单,杨万里表示谴责;③“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可概括出:朝廷准备在江南诸郡发行铁钱,杨万里认为这种做法不当。参考译文:材料一: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杨万里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拒绝接待客人,杨万里多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用“正心诚意”的学说勉励他,杨万里终身信服张浚的教诲,于是杨万里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丞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未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大治。时值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交相推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遇到高宗驾崩,孝宗想行三年丧,修建了议事堂,令皇太子参决一切事务。杨万里上奏章力谏,又上书太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要是遇到危机,懊悔怎么来得及?与其懊悔来不及,不如辞谢而不居位。愿殿下三番五次推辞,而不要居这个位。”太子为之恐惧。正值高宗还没有下葬,翰林学士洪迈不待众人谈论,上书独以吕颐浩等人配享庙祀。杨万里上疏谴责他,尽力论说张浚应当配享庙祀,并且指责洪迈无异于指鹿为马。孝宗看后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我当作怎样的君主!”因为这让他以直秘阁身份出任筠州知州。……进献《孝宗圣政》时,杨万里奉进,孝宗还是不高兴,于是他出京做了江东转运副使,代理总管淮西和江东地区军马和钱粮事务。朝廷想要在江南诸郡使用铁钱,杨万里上疏言其不便,拒不奉诏,触忤了宰相之意,改任赣州知县,杨万里没有赴任。请乞祠禄官,授任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从此他不再出来任职。材料二:杨万里担任零陵县丞时,依照弟子的礼节拜见张浚。当时张浚因为被贬谪的缘故,闭门拒绝见客。张浚之子张栻替杨万里介绍,几个月后才得到接见。杨万里趁会面的时机跪在地上请教,张浚说:“元符年间那些地位高贵的人,腰佩黄金身穿紫袍的人无数,只有邹至完、陈莹中两个人的姓名能与日月争辉。”杨万里听到这句话,终生磨砺自己清白正直的节操。晚年不做官以后,心怀失落说:“我平生的志向在于触碰龙鳞(直言犯上),请求赐予宝剑(斩除奸佞),因为忠诚耿直被贬谪到南方,幸亏遇到时世太平、君王贤明。我老了,不能实现我的志向了!”杨万里在朝为官时,议论朝政直言无忌。……宋孝宗曾经说:“杨万里正直而不合法度。”宋光宗也说:“杨万里有性格,有脾气。”所以杨万里的自赞诗说:“禹(本文中指宋光宗)说我有个性有脾气,舜(本文中指宋孝宗)说我正直不合法度。本来就有两位圣君的话作评价,用不着千年的史书作记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满分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①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注】①莳:种植。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诗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写出了全家插秧时紧张忙碌的场景。B.苏诗首句,点出农忙时节,亟待收割新麦以接续去年的存粮。C.杨诗描写农民在雨中插秧的劳动情景,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D.苏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展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画面,又流露出诗人对外孙的赞赏之情。16.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答案】15.C16.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如:一、二句“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白描写出劳作紧张,插秧繁忙;如:第三、四句把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用比喻贴切地写出冒着大雨插秧的情形,写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如:五至八句通过对话描写,进一步表现了劳动的紧张。②苏诗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如:第五、六句通过描写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劳苦辛”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如:用“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仿佛看到外孙收麦时热火朝天的景象。【解析】【导语】杨万里的《插秧歌》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全家人在雨中插秧的忙碌场景,语言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苏辙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则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外孙帮助老人收麦的情景,表现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年轻人精神的欣赏。两首诗都通过具体的劳动场景,传达出对农事的关注和对劳动者的敬意。【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典雅新奇的用语使农事的轻松之感跃然纸上”错误。根据全诗来看,语言并不典雅新奇,而是通俗浅白,反映的也并不是农事的轻松。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辛苦和农人的勤劳。人物的动作描写:如田夫“抛”、田妇“接”、小儿“拔”、大儿“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分工明确,描绘了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低头折腰只不答”也写出了农人的劳作的繁忙和紧张。“笠是兜鍪蓑是甲”,用比喻手法把“笠”和“蓑”分别比作“兜鍪”和“甲”,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雨从头上湿到胛”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的艰辛。人物的对话(语言描写):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一直未歇,说明农事紧张到极点。农夫保持着插秧的姿势,顾不上回答。后来农夫告诉妻子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回去照管好雏鸭,不用管自己吃饭和歇息,表明这当口农事繁忙紧张,事事需要操持,顾不上其他的。②苏诗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劳动的繁忙和辛苦。“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虽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但“急炊”“多博”和“偿饥乏”“劳苦辛”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慰劳辛勤的收麦人的场面可以看出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前面是“三夜阴霪败场圃”,好容易迎来一个可以收麦的大晴天,农人们十分高兴,这就渲染了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仿佛看到外孙收麦时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满分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云”和“水”写出了天气的变化。(2)“故国”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多种意思,如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它们的意思就不相同。(3)古代诗人常以“酒”为意象来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和《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云青青兮欲雨②.水澹澹兮生烟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④.故国神游⑤.举酒欲饮无管弦(添酒回灯重开宴/往往取酒还独倾/血色罗裙翻酒污)⑥.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澹”“堪”“潦”“倒”“倾”“浊”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满分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年轻人中,“景漂”正成为一种新时髦。只要你听说过“北漂”“沪漂”,那么遵循同样的构词法,“景漂”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唯一需要确定的是,(甲),答案是“景德镇”。有媒体考证,①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年轻人把景德镇作为实现梦想之地。②一项广泛援引的统计数据是,③从2023年往前数的10年里景德镇人口是净流入,④这在大多呈人口净流出的中部四线城市中显得“格格不入”。⑤目前“景漂”已超过6万人,⑥其中“洋景漂”达5000人左右,⑦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在媒体的讲述中,每个“景漂”的故事都有属于各自的A,如果非要归纳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乙)。在漂流到景德镇之前,他们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生活轨道,拿出的考卷也成绩不一,收获的果实也大小不一。但在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现的人生十字路口,他们把人生的骰子抛向这里。有人想要成就一番创作事业,有人想呼吸自由的空气,有人只是单纯想“复得返自然”,但无一例外,都是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把生活调整到忠于自己内心的频道上。而景德镇,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跟一线城市比,低到B的住房等生活成本、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门槛极低但足够友好的创业环境、完整而成熟的陶瓷产业链、不断壮大的趣缘共同体……这样的条件组合可谓诱惑力十足。再加之,近年来景德镇在打造消费型城市上的努力,在流量时代日渐显现并被不断放大,镁光灯下的“景漂”也显得更加迷人。的确,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基础、历史文化积淀甚至向消费型城市转型的契机自然难以复制,但这并不是“景漂”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全部“密码”。在一个日益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活可以也应该有更多种打开方式。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任何能提供这些选择之地,都可以作为“梦想开始的地方”。18.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A、B两处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第三段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2.文中第四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句意含蓄,请明确说出此句的意思。【答案】18.甲:“景”是哪个地名的缩写乙:那就是“重启人生”19.②句修改为:一项广被援引的统计数据是(一项被广泛援引的统计数据是)。⑥句修改为:其中“洋景漂”有5000人左右。20.A.酸甜苦辣B.不可思议21.运用排比,连用三个“有人……”语句,写出了“景漂”各有各的追求,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气势。22.流量时代,被广泛关注的“景漂”越发显得美好。【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景漂”一词,结合“北漂”“沪漂”的理解,再根据下句“答案是‘景德镇’”可知,此处是说“景”字所代表的地名,可填:“景”是哪个地名的缩写。乙处,语境在总括“景漂”的故事,用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概括,下文说“都是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可填:那就是重启人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中“广泛援引的统计数据”不合逻辑,可改为“广被援引的统计数据”或“被广泛援引的统计数据是”。⑥句中“达5000人左右”中“达”与“左右”杂糅,可改为“有5000人左右”。【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根据“每个‘景漂’的故事都有属于各自的”可知语境强调每个“景漂”的故事各不相同,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可用:酸甜苦辣。酸甜苦辣:不仅包括味觉上的酸、甜、苦、辣,还比喻生活中的各种遭遇和复杂感受。B.根据“门槛极低但足够友好的创业环境”可知语境形容景德镇住房等生活成本低,让人难以想象,可用: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连用三个“有人……”,运用排比修辞,列举了不同“景漂”来到景德镇的不同追求,从想要成就创作事业、追求自由空气到向往田园生活等多个角度,将“景漂”群体各自怀揣的不同想法有条理地呈现出来;形式整齐统一,读起来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的气势。【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意思,要结合关键词分析语境义,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画线句“镁光灯下的‘景漂’也显得更加迷人”中关键词“镁光灯”本义指相机的闪光灯;语境是“近年来景德镇在打造消费型城市上的努力,在流量时代日渐显现并被不断放大”可知,景德镇在流量时代不断发展,并被关注,所以这里的“镁光灯下”就有被广泛关注的意思。所以该句的意思是:流量时代,被广泛关注的“景漂”越发显得美好。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努力一定会成功吗?假如有人问我:如果努力也不能成功,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我会这么回答:即使我没有成功,但我丢掉了懈怠、浮躁、怯懦、无知……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努力学习、劳动、锻炼、探索、修身……带来的改变。可以就其中一项或记述经历,或讲述故事。也可以根据你的体验和思考,发表看法。要求:①角度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答案】例文:花开自有期外公家门前的小花园,总是充满生机。播种时分,我满怀期待地跟随外公步入花田,一同挖土、播种、浇水,渴望栽种一片独属于我的花海。“外公,我们种的花什么时候能开啊?”这是向来心急的我每天问得最多的问题。“养花不能着急,枝叶生长都有自己的规律。”外公悠悠答道,我只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为了能早日迎接花的到来,我严格遵照网上提供的“养花速成大法”,开始了种花之旅。我成了花田的常客,有时带上“得力小助手”营养土,有时带点“花丛卫士”驱虫剂。外公见了,只是笑着打趣我:“学习都没见你这么认真,养花倒是挺努力。”浇水、锄草、施肥、驱虫,我频繁光顾这片花田,幻想着下一次再见,就能与花朵相遇。然而,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