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除夜诗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除夜诗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除夜诗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除夜诗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除夜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诗歌专题训练除夜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苏轼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②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远处灯火、疏星渐趋暗淡,营造了除夕夜昏暗冷清的氛围。B.颈联起句写盖着两层被子双脚依旧冰冷,既是写夜来霜重给身体带来的感受,也写出了特定场景下内心的悲凉。C.尾联“谢”“嫌”“许”三字皆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深夜孤舟唯残灯相伴的情景,蕴含了作者的无奈之情。D.全诗以悲情起句,“野哭”“病眼”“苦思”“霜重”“残灯”“孤舟”诸语,无不充满冷寂愁郁的色调,望而生悲。2.请结合诗歌前两联简要概括作者除夜“不眠”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宋】戴复古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①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②。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注】①生盆:中国民间于除夕焚烧木柴竹叶以祭祀祖先、神灵的火盆。②椒:即“椒酒”。《荆楚岁时记》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芳,故采花以贡樽。”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除夕之扫拜,大年三十,须打扫茅屋,清除昔日的尘埃,除旧布新;燃一炷清香,祭拜天上的先祖与神灵。B.颔联写除夕之辞旧,世间万物都在送别残冬,迎接春节的到来;一年结束的日子,正在今夜,点出除夕夜的意义。C.颈联写除夕之场景,生盆里的火燃得正旺,爆竹声不绝于耳;年夜饭开席了,听到大家用椒酒向长辈敬酒的声音。D.尾联写除夕之祈盼,农夫预先知道明年的农事一定很好,虽然冬天的瑞雪尚未完全消融,但一定会有春暖花开之时。4.时至今日,“除夕”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有些习俗依然在传承,这些习俗中反映出某些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白居易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一从身去国,再见日周天①。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②田。浔阳来早晚,明日是三年。【注】①周天:圆者,周而复始,连绵不断之谓也。②渭北:主要指陕西大部。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支颐坐”以动作写孤寂,“枕臂眠”暗示诗人没有上床,而是伏案而眠。B.“再见”句指两次见到太阳运行一周,即两整年,与尾句“第三年”呼应。C.“身去国”与“浔阳来”通过地点的转换,凝练概括了自己被贬的遭遇。D.整首诗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而对除夜所做所思的叙述是其重点内容。6.这首诗颈联对仗工整,请指出具体是怎样对仗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午除夜,犹在桂林,念致一弟使虏,今夕当宿燕山会同馆,兄弟南北万里,感怅成诗。①范成大把酒新年一笑非,鹡鸰原②上巧相违。墨浓云瘴我犹在,席大雪花君未归。万里关山灯自照,五更风雨梦如飞。别离南北人谁免,似此别离人亦稀。【注)①[甲午除夜〕指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除夕夜。〔致一弟〕指其弟范成绩,字致一。〔使虏〕淳熙元年十月蔡洸使金贺正旦(正月初一),成绩随行。〔燕山〕指燕山府,金人占据后曾建都于此。〔会同馆〕燕山客馆,使者所居。②〔鹡鸰原〕“鹡鸰”亦作“脊令”,语出《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意谓脊令鸟失所,飞鸣求其同类,故以之比喻兄弟。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句突兀而意蕴深沉,表达了诗人谪居桂林、仕途困顿而自我解嘲之意。B.颔联中“我犹在”和“君未归”形成强烈反差,突出兄弟别离的痛苦之情。C.颔联中的“席大雪花”与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一样,都使用了夸张手法。D.尾联以反诘和自我感叹戛然作结,从而将诗歌感情推向高潮,引人共鸣。8.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二首(其一)①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标题,描绘了夜已过半,城中爆竹声声,寒风过江的除夕之景。B.诗人提到明亮的烛火,是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烘托出内心的孤寂。C.诗人描绘了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他的复杂心理和艰难的时事不无关系。D.最后一句写烟雾轻柔而缥缈,描绘出诗人登上岳阳楼后看到的景象。10.结合全诗,分析首联中诗人的“意未平”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诗的《除夜作》诗风平易自然,表达了除夕夜的平常感受,也将他乡游子的真实感受抒写得淋滴尽致。B.高诗的“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诗人“独不眠”,令人想到团聚的守岁景象。C.崔诗首联“三巴路”“万里身”虚实结合,写出了巴蜀的山川形势,给人以萧瑟之感,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情怀。D.崔诗颈联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感情细腻,写出了久别家乡之人常有的亲疏情感。12.这两首诗都是写除夜之作,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除夜①【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注】①作于公元1281年除夕,文天祥因兵败已被扣押三年。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作品都作于除夕之夜,两首诗歌的语言都是质朴易懂。文诗情感充沛,动人心魄;高诗精炼含蓄,慷慨悲壮。B.文诗抒发诗人除夕夜孤寂寥落的心情。诗人已接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事实,与“留取丹心照汗青”所抒慷慨之情不同。C.屠苏:酒名,除夕夜喝屠苏酒寓意吉祥长寿。“未央”意为“未尽”,诗人此刻深陷,囹圄独过除夕,对与家人团圆已不抱期望。D.“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与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样,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的更为婉曲含蓄。14.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齐己夜久谁同坐?炉寒鼎亦澄。乱松飘雨雪,一室掩香灯。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明朝待晴旭,池上看春冰。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除夜”点明写作时间,除夕之夜,世人大都热闹团圆,而诗人却孤苦伶仃。B.诗人除夜独坐,窗外雨雪飞扬,风吹松乱;一室之内,幸有香灯相伴,心中顿添暖意。C.“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一“添”一“减”,用字虽相反,却均表现感伤之情。D.本诗虚实相生,实写当下雨雪之景,虚写次日待晴天看春冰,诗境由此得以拓展。16.本诗首联颇为精巧,请简要赏析。答案1.C2.①由颔联“病眼”可知,患有眼疾。②由颔联“乡音无伴”可知,思归不得/乡音无伴。③由首联和注释可知,心忧百姓。【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皆用拟人的手法”错误,句意为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谢”不是拟人手法,是诗人表示感谢。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前四句写的是诗人除夕之夜的所见所闻,一二句写景,“行歌野哭两堪悲”,作者听到行歌野哭,不由内心悲伤,写出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担忧。可知他心忧百姓。第三句写患眼疾的诗人彻夜难眠,却不是为了除夕守岁,可知诗人患有眼疾。第四句是写因为思乡无伴,故而孤寂无眠。3.D4.①扫除,目的是除旧迎新,反映出对新生活的向往;②焚香祭祀祖先、敬酒,再现祭拜和敬老的场面,反映出人们的敬畏、和孝顺之心;③盆生火、燃放爆竹、大摆宴席,再现除夕欢快喜悦的场景,体现人们对祥和喜庆的追求。【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D.“虽然冬天的瑞雪尚未完全消融,但一定会有春暖花开之时”错误,尾联是说从“三冬瑞雪未消”中,农夫预知今年农事一定很好。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内容的能力。此题要求分析传统习俗反映的民族文化心理,首先从习俗入手,然后分析心理。“扫除茅舍涤尘嚣”写到大年三十,须打扫茅屋,清除昔日的尘埃,除旧布新。扫除,目的是除旧迎新,反映出对新生活的向往。“一炷清香拜九霄”写到燃一炷清香,祭拜天上的先祖与神灵。焚香祭祀祖先、敬酒,再现祭拜和敬老的场面,反映出人们的敬畏、和孝顺之心。“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写到除夕之场景,生盆里的火燃得正旺,爆竹声不绝于耳,年夜饭开席了,听到大家用椒酒向长辈敬酒的声音。5.D6.①“老”对“春”“年老”“春天”对举,表达时光流逝、韶华不再之感。②“度”对“抛”,“渡过”“抛下”对举,表达的是煎熬与无奈之苦。③“江南岁”对“渭北田”,“江南的时光”“渭北的田地”对举,表现出辗转的行迹、时间的流逝,突出羁旅之痛。【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错误,诗歌主要是记叙、抒情相结合。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老度江南岁,春抛渭北田”,对仗工整,形成三组对仗。对仗,就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者相关的意思。“老”,年老;“春”,春天。“老”与“春”对举,意思相反,年老之人在春天漂泊流离,对照鲜明,表达时光流逝、韶华不再之感。“度”,渡过:“抛”,抛下。“度”与“抛”对举,都是动词,形象地写出诗人羁旅漂泊的经历,意思相关,表达了羁旅漂泊的煎熬与无奈之苦。“江南岁”,江南的时光;“渭北田”,渭北的田地。“江南岁”与“渭北田”对举,一南一北,是诗人辗转漂泊的行迹,表现出时间的流逝,突出羁旅之痛。7.A8.①运用虚写(或“想象”)的表现手法。通过典型细节渲染诗人与致一弟各自思念的情景。②除夕之夜,家家都在团聚欢度,而成大兄弟二人却远隔天南海北,孤独寂寞。诗人想象着身处苦寒异乡的致一弟,定在独照青灯,彻夜难眠,苦苦怀念着远方的亲人兄长;而身在远方桂林的成大本人,则更在五更风雨的深夜中梦飞北方,追寻弟踪。这样写突出兄弟情谊的深厚和期望团聚的急迫之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词手法,理解思想情感的能力。A.“谪居桂林、仕途困顿”这一理解于诗无据,开头只有“甲午除夜,犹在桂林”这一内容,无法推测“谪居桂林、仕途困顿”,选项理解不正确。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万里关山灯自照”是诗人想象着万里之外北方燕山会同馆里的致一弟除夕彻夜难眠,思念家人的情景,“五更风雨梦如飞”是写诗人梦飞北方,追寻弟弟。颈联运用了虚写(或“想象”)的表现手法。通过“灯自照”“梦如飞”这些典型细节描写,渲染南北相隔万里的诗人与致一弟各自思念的情景。除夕之夜,家家都在团聚欢度,而诗人范成大此时犹在桂林,弟弟致一出使金国,除夕夜当宿燕山会同馆,兄弟二人远隔天南海北,相距万里,彼此都是孤独寂寞之人。“万里关山灯自照”诗人想象着万里之外身处苦寒异乡的致一弟,定在独照青灯,彻夜难眠,苦苦怀念着远方的亲人兄长;而身在远方桂林的成大本人,则“五更风雨梦如飞”,更是在五更风雨的深夜中梦飞北方,追寻弟弟的行踪。诗人运用想象写致一弟对兄长及家人的思念,然后又通过写自己的梦境突出对致一弟的想念,这样写更能突出此时遥隔万里的兄弟情谊的深厚和期望团聚的急迫之情。9.D10.①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伤感;②国破家亡,诗人内心的痛苦、无奈;③对国运好转的期盼。【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描绘出诗人登上岳阳楼后看到的景象”错,最后一句是想象,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思想情感的能力。“多事鬓毛随节换”,诗人在除夕来临之际,感受到岁月催人,经历坎坷双鬓年复一年已经斑白,表达了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伤感。“流转殊方又可惊”,“流转”即流离、漂泊,结合注释,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一个“惊”字写出国破家亡,诗人内心的痛苦、无奈。“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用虚写的手法,(或通过联想)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国运好转的期盼。11.C12.相同:两者都是触景生情,通过自己的羁旅见闻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同:《除夜作》诗风平易自然,全诗没有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域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且用“对写法”表达除夕夜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及内心的孤寂。《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并通过景物烘托纷乱、凄凉的心情。诗歌从各个角度,对不同事物的描写表达出起伏的情感,借景抒情,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崔诗首联‘三巴路’‘万里身’虚实结合”分析错误。两者皆是实写,并非虚实结合,感叹三巴道路的迢远,感叹与故乡的万里相隔。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表现出生活的艰辛。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的分析能力。《除夜作》诗中,“旅馆寒灯独不眠”一句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旅馆孤单的度过除夕之夜,眼前只有灯火在寒夜中闪烁,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巴山道中除夜书怀》中作者写道“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异乡的诗人,也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两首诗都是触景生情,通过写羁旅见闻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两者的抒情方式也有着不同。《除夜作》一诗中,“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句,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作者以第三人的口吻来写自己,提出问题。接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使用“对写法”,将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曲折含蕴。写出了凄然的原因,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作者用平白如话的诗句来描写自己在除夕之夜孤独羁旅之中的感受。语言平易自然,全诗没有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域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但却给人以至深的感受。《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则是在描写上更加具体。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写出了诗人写诗的地点——三巴;“羁危万里身”则是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诗人只身流离万里之外,举目无可亲之人。而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中“乱山”“残雪”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情。“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诗人用笔巧妙,明写“情亲”之乐,暗道羁旅之苦,于无字之处发出一片浩叹。此联语言质朴,感情细腻,与第二联互相映衬,真挚感人。“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则是直抒胸臆,诗人寄希望于新年,祈祷不再漂泊流离。句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的异乡飘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离愁乡思,发泄无余。通过各个角度,对不同事物的描写表达出起伏的情感,借景抒情,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13.A14.(1)相同之处:这两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中除夕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文诗中诗人除夕守夜,通宵未眠,深陷牢房已有三年之久,在除夕夜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无限思念,想与家人共聚一同欢饮屠苏酒的团圆愿望。高诗则通过对写法(侧面虚写的手法),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是写故乡亲人中除夕夜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更能体现出高适中除夕合家团圆的时刻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2)不同之处:①文诗中,诗人悲而不屈,仍有为国捐躯的豪迈之情。文天祥感慨之前遭遇种种挫折,历尽各种艰险,还时刻关心着祖国安危,愿意为国捐躯,而此刻自己又被敌人扣押,深感复国无望,挽救祖国已无能为力。②高诗中,诗人除夕之夜孤身一人在旅馆中无法入睡,体味到的是生命的孤苦。高适将“霜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这一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含蓄地表达了生命新旧交替的哲理。【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高诗……慷慨悲壮”错误,高诗表达除夕夜的平常感受,情感并不会慷慨悲壮,用语质朴浅近而寓意深微悠远。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相同之处:文诗中“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诗人除夕守夜,通宵未眠,深陷牢房已有三年之久,在除夕夜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无限思念,想与家人共聚一同欢饮屠苏酒的团圆愿望。高诗“故乡今夜思千里”诗人采用悬想的手法,从对面写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是侧面虚写。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是写故乡亲人中除夕夜思念千里之外的“我”,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婉转含蓄,韵味深长,把他乡游子除夕夜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所以这两首诗歌都表达了诗人中除夕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不同之处:文诗中,“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如今生命跟这一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