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一)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二)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三)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一)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辨析题: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经济体制亦不同。(10分)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1)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并作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受政治法律制度所保护。(2)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其出发点是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的一切改革都要从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变革开始。经济体制主要包括经济机制和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制度其核心经济管理体制。(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①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二者同属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体现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反映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②在经济运动中的稳定程度不同。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
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联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表现形式的关系。具体而言:一方面,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另一方面,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较为灵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二、简答题1简述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和经济影响。(13分)答:(1)虚拟资本积累的特点①所谓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另一种是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虚拟资本可以不依托于实体资本定期获得收入,还可以独立运动,在自由买卖中获益。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②虚拟资本积累是实体资本积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逐步产生的,它的产生天然就是为了促进实体资本积累更好地发展。虚拟资本的积累必然以实体资本的积累为基础。③虚拟资本积累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和实体资本积累脱节的,即虚拟资本积累反映的价值符号可以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其运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2)虚拟资本的经济影响虚拟资本不等于虚无资本。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产物,对商品经济已经和正在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①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使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约束被缓解。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变成虚拟资本以后,货币资本所有者找到了一条直接投资、直接分享投资收益的渠道。银行信用和虚拟资本的共同作用,使得企业因为资本不足不能发展的可能性被降低到最低的限度。虚拟资本的存在拓宽了公众的投资渠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来分享高增长行业和企业的利益,当然也就用资本支持了这些行业和企业的发展。②虚拟资本导致财富虚拟化,加快了整个经济的虚拟化进程。随着股票、债券及其他衍生证券交易规模的扩大及盈利水平的变动,围绕着证券交易展开的各种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扩张,有越来越多的收入被资本化,按虚拟资本的特殊运动方式来运动。以虚拟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虚拟化使得诸如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脱离物质生产过程的约束,获得相对独立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财富的性质就变成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证。2结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谈谈为什么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础?(12分)答: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大规模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能以周期性的方式进行,原因在于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对外开放战略。(20分)答:(1)对外开放的含义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它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2)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①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②对外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开放前由于错误的认识,搞“外围-中心论”,自我封闭,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极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出口总额大幅度上升,历史与现实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③对外开放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第二,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第四,有利于加快发展和走向现代化进程。④对外开放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日益广泛,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主动地位,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3)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更好地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走出去是关键。国家鼓励国内有实力的国有、民有企业走出去。据了解,为鼓励境外投资,有关部门已制订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对境外带料加工装配投资的企业可优先赋予其自营进出口权,银行可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涉及的许可证或配额予以优先安排,并简化外派人员的审批手续。同时,我国的企业要不断的自主创新,开发出自己的优质品牌提高企业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走出去”,要投身到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去。这里,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品牌竞争以及其他错综复杂的竞争。所有这些竞争的成败,最终都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谁有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谁就能成功。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资源在内都是在人力资源使用下才被赋与活力、价值。因此要尽最大能力来培养人才,不仅国家要培养,企业也要培养;不仅在国内培养,在国外也要培养;不仅要培养工作能力,更要重视思想品质的提高。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过去引进来的技术主要是生产线和机器设备等硬技术和成熟的技术,很少有核心技术;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区域不尽合理,大多都是集中在东部,因此要着重引进高新技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素质的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提高。积极引导外资向研究开发等领域拓展,引导资金向东、中、西部平衡分布。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国家,国内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因此世界500强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发展。这些公司都是一流的公司,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等方面都有着雄厚基础,是一般企业无法比拟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合作一起开发国内市场,吸收和消化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资金,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改革创新,开发出自主品牌从而发展和提高国内的企业实力,扩大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两种形式有何联系?这能联系到哪些发展类型?这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有何理论启示?(20分)答:(1)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扩大再生产的两种形式是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增添新的工厂企业或扩建原有的工厂企业,也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机器设备、劳动力和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2)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之间的联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延扩大再生产同内涵扩大再生产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把它们两者完全独立开来。比如采用外延扩大再生产时,随着进行新的投资而增加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规模时,往往伴随着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在采用内涵扩大再生产而进行技术改进或更新机器设备时,同样需要增加新的投资,并或多或少伴随着数量规模的扩大。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3)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对应发展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分别对应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而实现的增长。前者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后者实质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一样,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很难把它们两者完全独立开来。(4)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理论启示经济发展转型,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由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型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集约型转变,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和可能的。①这种转变是科技和生产力历史发展的必然。二战后,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管理水平的大大提高,使得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取得了历史性飞跃。工业化国家从总体上来说基本上完成了经济集约化的转变。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必然的。②从资源的有限性来看,这种转变也是必然的。经济发展需要原材料和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支持,而资源是有限的。要想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加倍珍惜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停止对资源的浪费和掠夺性开发,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道路。
③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型的粗放增长。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再继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将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生态问题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附加价值低等。这表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④对我国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以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这些都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方经济学部分四、什么是商品价格变动所产生的替代应和收入效应?画图说明微观经济学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吉芬难题”的解释。(10分)答:(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2)利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吉芬难题”进行解释19世纪,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导致土豆价格上升,但居民对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而这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故此现象称为“吉芬难题”,并
将这种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物品称之为“吉芬物品”。图1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1中的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物品。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点和b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1′X1″,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FG可得:X1″X1‴为替代效应;X1′X1‴是收入效应。而且,负的收入效应X1′X1‴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X1″X1‴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X1′X1″为负值。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五、假定对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为DL=-10W+150,劳动的供给曲线为SL=20W。其中,SL、DL分别为劳动市场供给、需求人数,W为每日工资。试求:(1)在这一市场中,劳动与工资的均衡水平是多少?(2)假如政府希望把均衡工资提高到6元/日,其方法是将钱直接补贴给企业,然后由企业给工人提高工资。为使职工平均工资由原来的工资提高到6元/日,政府需要补贴企业多少?新的就业水平是多少?企业付给职工的总补贴是多少?(3)假如政府不直接补贴给企业,而是宣布法定最低工资为6元/日,则在这个工资水平下将需要多少劳动?失业人数是多少?(10分)解:(1)由题意知,劳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为DL=-10W+150,SL=20W,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DL=SL,则可得:-10W+150=20W。求解得到均衡工资和劳动分别为:W=150/30=5(元),QL=DL=SL=20×5=100(人)。(2)当均衡工资提高到W′=6(元/日)时,新的就业水平为DL′=SL′=20×6=120(人)。设政府给企业的劳动补贴为s元,则补贴后的劳动需求曲线为:DL′=-10(W′-s)+150。将W′=6,DL′=120代入,求解得到:s=W′+(DL′/10)-15=3(元/日)。因此,政府付给企业的补贴额为s×DL′=3×120=360元。
企业付给职工的补贴额为:(W′-W)×DL′=(6-5)×120=120(元)。(3)若政府不直接补贴给企业,直接宣布法定最低工资为6元/日,根据劳动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可得劳动需求为:DL=-10×6+150=90(人);劳动供给:SL=20×6=120(人);因此失业人数为:SL-DL=120-90=30(人)。六、设垄断者产品的需求曲线为P=16-Q,P以美元计,求:(1)垄断者出售8单位产品的总收益为多少?(2)如果垄断者实行一级价格歧视,垄断者的收益为多少?与不能实施价格歧视相比,消费者剩余减少多少?(3)如果垄断者可以实行二级价格歧视,对前4个单位的商品定价为12美元,对后4个单位的商品定价为8美元。与不能实施价格歧视相比,消费者剩余减少多少?(15分)解:(1)垄断者出售8单位产品的总收益TR=PQ=(16-Q)Q,已知Q=8,所以TR=(16-8)×8=64美元。(2)如果垄断者实行一级价格歧视,即对每单位索取不同的价格,则从第1单位到第8单位的产品价格(都根据P=16-Q计算)分别为15、14、13、12、11、10、9、8美元,于是垄断者的收益=15+14+13+12+11+10+9+8=92美元。①离散情况下的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假定用CS表示)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钱
(在此为92美元)与消费者在没有价格歧视情况下所实际支付的钱(在此为64美元)之间的差额。由定义可知,与不能实行价格歧视相比,消费者剩余减少了CS=964=28美元。②连续情况下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如图2所示,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应该为图2中所示的三角形ABC,S三角形ABC=(1/2)×8×(16-8)=32,所以与不实行价格歧视相比,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为32。图2需求曲线(3)垄断者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总收益为:12×4+8×4=80美元。因此,与不能实行价格歧视相比,垄断者实行二级价格歧视时消费者剩余减少了CS=80-64=16美元。七、结合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三个概念,简要分析和评价财政政策的有效性。(10分)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1)自动稳定器或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自动稳定器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来实现。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下降,在累进的税率制度下,政府税收下降幅度超过收入下降幅度,政府支出会增加,政府按照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这些效应缓解了经济衰退。经济繁荣时,则出现相反的效果,对经济繁荣有所抑制。(2)财政政策乘数是指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政府收支的变化使国民收入变动的比例,用公式表示是:ΔY/ΔG=1/[bt+dk/h]。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收函数中的边际税率,d为投资函数I=e-dr中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和k分别为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程度。可见,政府支出的增加,会促使总产出的增加。(3)挤出效应可在IS-LM模型中进行简要分析。在某一时期某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3中的E点,收入为Y0,利率为r0,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Yf。
图3挤出效应为了将收入从Y0提高到Yf,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到IS′,新的均衡点为E′,利率上升到r0之上,产量不可能达到Yf,发生“挤出效应”。因此,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如果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加以配合,降低利率,就能够克服“挤出效应”。八、假定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消费C=800+0.8Yd,边际税率为t=0.25,投资I=200-50r,政府购买G=200,货币需求Md/P=0.4Y-100r,货币供给Ms=900,总供给函数Y=2350+400P,试求:(1)总需求函数。(2)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Ye和价格水平Pe。(3)假定经济充分就业的收入为2850,试问:该经济是否实现了充分就业?此时当局应该采取什么政策,以便实现宏观经济目标?(15分)解:(1)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可得:Y=800+0.8(Y-0.25Y)+200-50r+200。整理得:IS曲线方程为Y=3000-125r。由货币市场均衡Md/P=Ms/P可得:900/P=0.4Y-100r。化简得:LM曲线方程为Y=250r+2250/P。联立IS和LM曲线方程,可得总需求曲线为:Y=2000+750/P。(2)联立总需求-总供给方程,得均衡收入和价格水平为:Ye=2750,Pe=1。(3)由于经济均衡的收入为Ye=2750,小于充分就业的收入Yf=2850,故该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为实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当局可以采取总需求政策,扩张需求,比如减税、增加政府支出、增加货币供给等。九、总供给曲线有哪些类型?请分别说明。(15分)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的变化及调整速度的看法存在分歧,因此推导出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主要有三类:古典供给曲线、凯恩斯供给曲线和常规供给曲线。(1)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阻力,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量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2)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刚性的,从而
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刚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基础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刚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劳动,因而它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3)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需求曲线。总之,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设,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三种不同类型的总供给曲线如图4所示,其中AA线表示古典总供给曲线,BB线表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CC线表示常规总供给曲线。
图4不同类型的总供给曲线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二)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辨析题: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即使是先进企业也不能再获得超额利润。(10分)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各部分的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具体分析如下:(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就不再按照成本价格加利润出售,而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出售。公式表达:生产价格=K+p。其中,K代表成本价格,p代表平均利润。(2)同商品价值有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区别一样,商品的生产价格也有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区别。社会生产价格是指部门内由社会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生产价格,等于社会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个别生产价格等于个别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3)商品的市场价格不是取决于个别生产价格,而是取决于社会生产价格。所以,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便形成了超额利润。综上所述,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各部分少数先进企业由于个别生产
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二、简答题1简述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13分)答:(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的二因素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任何商品,首先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自己不能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2)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看,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要的改变相应地发生变化。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从劳动的抽象形态看,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即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3)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这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才生产出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商品二因素也反映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有差别的人类的具体劳动,而商品的价值则反映了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即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都同时是抽象劳动的支出,都同时生产出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又是对立的,具体表现在:生产者从事具体劳动,只是为了能在交换中还原为抽象劳动,使抽象劳动的支出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得到实现和补偿,因而具体劳动只是作为能补偿抽象劳动的一个前提;交换一旦实现,买方得到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卖方得到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具体劳动就和抽象劳动相分离;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一单位时间里具体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但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下降,形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最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不符合社会要求,或耗费的抽象劳动超过一般社会水平,致使商品卖不出或低价卖出,具体劳动不能实现或实现为较少的抽象劳动。
2简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12分)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G-W-G′)同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增殖价值。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剩余价值。(2)资本总公式矛盾解决的先决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是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而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①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如果等价交换,所有商品按价值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无从产生;如果不等价交换,只是影响商品总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不能产生原价值的增值额,即剩余价值。②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领域,既不买也不卖,把货币贮藏起来,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3)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关键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对其使用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一特殊的商品即是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资本的根本条件。三、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关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启示。(20分)答:(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分配、交换是中间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生产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决定了其他方面,其他方面也反作用于生产。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的决定作用:①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生产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从而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②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只是生产过程的结果;③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和结构。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和结构,是由生产的发展水平和生产结构决定的;④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方式。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①分配方式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②交换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生产的发展;③消费影响到劳动力的再生产、产品的实现和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生产必须以社会消费需求及其变化为基础。(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①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中生产的决定性主导作用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要重视生产,把生产放在第一位。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过程中要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立新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②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原理要求我们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协调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要逐步
完善市场交换竞争机制,规范市场交换秩序;所有这些都要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为目的。③社会生产总过程四环节关系原理还要求我们要反对和抵制一些有损长远利益的增长,如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的一时经济增长,以及生产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产品,还有以牺牲经济结构合理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增长以至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④这些关系原理也说明了一国经济的协调、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一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仅仅靠市场来调节是不行的,市场调节有其弊端,要把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干预有机结合起来,而且政府实施怎样的经济政策要依据经济形势来确定。2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0分)答:(1)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其主要职能有:①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弥补市场失灵。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制定并实行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在内的宏观政策,以弥补市场失灵,引导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②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政府为企业和居民等市场主体服务,通过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③保护资源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政府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保护土地资源,控制人口增长,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和保障。④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共同富裕。政府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营造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和平稳定环境;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调节收入分配,达到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虽然起决定性作用,但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通过市场竞争所达到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结果,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完全相吻合。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使之吻合就是完全必要的。②实行宏观调控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实现按比例地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失衡往往难以避免,并由此导致经济波动,因而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以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③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失灵的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控手段规范和调节市场,并通过市场引导国民经济按照预定的宏观经济的目标运
行。西方经济学部分四、论述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为什么会降低效率。(10分)答:垄断尽管会带来规模经济,但同时又具有经济上的不合理性、生产效率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福利受到损害的缺陷。这可用图1加以说明。图1垄断的福利效应(1)垄断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垄断厂商会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把产量决定在Q2处,并索取相应的价格P2,此时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DP2B的面积。同一个厂商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则会按照边际成本等于价格的原则决定产量,此时的产量和价格分别为Q1,P1,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DP1A的面积。垄断相比于完全竞争而言,所减少的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四边形P1P2BC的面积)转化为垄断厂商的利润;另一部分(三角形ABC的面积)就是垄断引起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它代表由于垄断造成的低效率带来的损失。(2)垄断带来其他社会成本在垄断市场,独家厂商所维持的低产高价,往往使得资源配置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垄断还缺乏降低成本和改进技术的动力,从而社会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追求利润而进行寻租行为,寻租本身不仅要花费成本,而且还会滋生政府的腐败行为。综上所述,垄断会带来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五、一个消费者,收入为120元,购买两种商品,效用为U=(x1,x2)=x11/2x21/2。(1)设商品价格分别为P1=12,P2=10,求消费者均衡;(2)商品1的价格下降为P1=10,求商品1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10分)解:(1)由效用函数可得出商品x1和商品x2的边际效用,即:MU1=x1-1/2x21/2/2,MU2xx2=1/2-1/2/2。1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MU1/MU2=P1/P2,有:(x1-1/2)(1/2-1/2/2)=12/10。1/2x2/2/xx21得:5x2=6x1①另可得预算线方程为:12x1+10x2=120②联立①②式可得x2=6,x1=5。即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消费5单位x1,6单位x2。
(2)当商品1价格下降为P1=10求得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消费6单位x1商品,6单位x2商品。现求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替代效应,若维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此时:解得:则可得商品1的替代效应为,收入效应为。六、假定双寡头垄断市场的需求函数为Q=a-p,边际成本为c,c为常数,且a>c。求:贝特兰均衡、完全竞争均衡、古诺均衡和串谋均衡时的市场产量、价格与利润情况。(15分)解:(1)根据题意,双寡头的贝特兰均衡为:pA=pB=c。把均衡价格代入生产需求函数可以得到均衡产量Q=a-c,两个厂商的产量均为总产量的一半,即QA=QB=(a-c)/2,根据厂商的利润函数可以得到均衡利润为πA=πB=0。(2)完全竞争均衡条件是MC=p,其中MC=c,所以p=c。把均衡价格代入市场需求函数可以得到:总产量Q=a-c。两个厂商的产量均为总产量的一半,即QA=QB=(a-c)/2。根据厂商的利润函数可以得到均衡利润为πA=πB=0。(3)在古诺模型条件下,厂商A的利润函数为:πA=(a-QA-QB)×QA-cQA。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πA/∂QA=a-QB-2QA-c=0。解得厂商A的反应函数为QA=(a-c-QB)/2。同理可得厂商B的反应函数为QB=(a-c-QA)/2。联立两个厂商的反应函数可得:QA=QB=(a-c)/3,p=a-QA-QB=(a+2c)/3。利润为:πA=πB=(p-c)QA=[(a-c)/3]×[(a-c)/3]=(a-c)2/9。(4)若两寡头串谋,总利润函数为:π=(a-Q)×Q-cQ。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π/dQ=a-2Q-c=0。解得:Q=(a-c)/2,价格p=a-Q=(a+c)/2。两个厂商的产量均为总产量的一半:QA=QB=(a-c)/4。利润为:π=(p-c)Q=[(a-c)/2]×[(a-c)/2]=(a-c)2/4;若厂商平分利润,则πA=πB=(a-c)2/8。(5)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产量方面:贝特兰=完全竞争>古诺>串谋;价格方面:贝特兰=完全竞争<古诺<串谋;利润方面:贝特兰=完全竞争<古诺<串谋。七、作为衡量一国产出波动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由于不同的统计口径而略有差别。试比较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0分)答: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
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等于GDP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GDP和GNP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联系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具体来看:①“在一定时期内”强调计算期的问题,说明国民收入是流量,而不是存量。不包括已有的商品的交易,例如,古画、二手房、二手车等的交易额是不计入当年的GDP和GNP的,因为它们在生产出来的当年已经被计入当年的GNP和GDP,重复交易的产值不再计入,而其中发生的交易佣金是要计入GNP和GDP的。②“生产”强调两者核算的是所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的,即不完全经过交换的,只要是生产出来的,无论卖没卖出去,全部都要计入GDP和GNP。另外,“生产”也暗示着必须把与生产无关的、既不提供物品也不提供劳务的活动所带来的价值排除在GDP和GNP的核算之外。例如股票和债券的买卖本质上只是财富的再分配,所以带来的价值要排除在核算之外。③两者核算的都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这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经济结果不同所带来的数据的不可比性。④两者核算的都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不经过市场交换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不被计入GDP和GNP。⑤两者核算的都是“总和”的概念。(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①范围不同。GNP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的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有常住单位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个地域概念。②衡量方法不同。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③内容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④两者的数值不一定相等。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即GNP=GDP+(本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八、考虑一个具有如下生产函数的经济体:Y=AK0.4L0.6,其中K为资本,L为劳动:(1)假设A=1,计算人均生产函数。(2)假设每年折旧率δ为5%,考虑简单的索洛增长模型,稳态时c=f(k*)-δk*,求出人均资本存量的黄金律以及黄金律水平下的人均产量水平,人均投资水平,人均消费水平。
(3)在一般化(A不等于常数)的生产函数中,你认为A可能包含哪些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否可能与资本K或劳动L相关?(15分)解:(1)A=1时,Y=AK0.4L0.6=K0.4L0.6,令人均产出为y=Y/L,人均资本为k=K/L,则人均生产函数为:y=Y/L=(K0.4L0.6)=(K/L)0.4=k0.4。/L▪(2)根据索洛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k=sf(k)-(n+δ)k,及简单▪的索洛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率n=0可得:稳态时k=sf(k)-(n+δ)k=sk0.4-(0+0.05)k=0,即s=0.05k0.6。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当经济达到黄金律水平时,需要满足MPK=n+g+δ。即f′(k)=δ,0.4k-0.6=0.05,解得:人均资本存量的黄金律水平为k*=32。此时,人均产量水平为y*=f(32)=320.4=4;人均储蓄率为s*=0.05k*0.6=0.4,人均投资水平为s*y*=0.4×4=1.6;人均消费水平为c*=f(k*)-δk*=4-0.05×32=2.4。(3)这里的A就是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现期技术水平,ΔA/A一般被称作索洛余量、也叫索洛残余,是用来解释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和资本要素投入的剩余部分的贡献。索洛残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ΔA/A=ΔY/Y-α×(ΔK/K)-(1-α)×ΔL/L式中,ΔY/Y为总产出增长率,ΔL/L为劳动的增长率,ΔK/K为资本的增长率,α和(1-α)分别表示资本份额和劳动份额,ΔA/A为索洛残余。被解释为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A,既包括科技进步,也包
括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管理水平的进步及其它对经济具有正外部性的贡献因素。其中劳动者素质提高、资本管理水平及效率的提高与L、K有关。九、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并利用它解释滞胀。(15分)答:(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2所示。图2菲利普斯曲线图2中,横轴表示失业率u,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是由实证得出的结论,并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相吻合,也可用经济学语言来表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假定条件是实际产出小于潜在的产出,因此,政府实行扩大需求的政策,虽然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却可以增加产出,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要想减少失业,就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反之,要想降低通货膨胀率,就会使失业增加。(2)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这说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替代关系。①为了解释新的宏观经济现象,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指出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最大弱点是采用名义工资率来代替通货膨胀率,并由此推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具有稳定的替代关系,但这仅是短期内通货膨胀尚未被人们预期时的情况。一旦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会上移,工人会要求足以补偿物价上涨的更高的名义工资,而雇主则不愿在这个工资水平上提供就业,最终,失业率又恢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无论政府如何继续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工人预期的调整必然带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进一步上移,结果长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弗里德曼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失业率轴的垂线,它描述了当菲利普斯曲线移动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即不管通货膨胀率多高,失业率在长期中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试图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时,只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使长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从而产生了“滞胀”现象。②理性预期学派采用理性预期来进行解释。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其预期值与实际发生的值总是一致的。在这种预期之下,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始终为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与横轴垂直的线,即失业与通货膨胀始
终不存在替换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始终无效。
西南财经大学802经济学二全真模拟试卷及详解(三)政治经济学部分一、辨析题:财富增加,价值一定增加。(10分)答:这种说法不正确。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财富增加,价值不一定增加。(1)联系: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产品即是财富,由于价值创造过程不是孤立地进行,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过程也就说不上价值创造。(2)区别:从质的方面看,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其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财富的创造则与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有关,其实体是具体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劳动不是财富唯一源泉。从量的方面看,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不都是对立的。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时,随着劳动量的增加,价值量的增加和财富量的增加才是一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时,根据劳动生产率和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产品价值量成反比原理,一定时间内财富量会增加,但是总的价值量不变,单位产品价值量反而减少。
二、简答题1如何看待资本积累、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三者之间的关系。(13分)答:(1)资本积累就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基本形式。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2)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的比较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②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③资本积聚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④可以认为资本积累是手段,资本积聚是结果。(3)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比较二者的联系:①资本积聚一方面能使大资本迅速增长击败小资本,另一方面更多的资本能够促进信用的发展,所以资本积聚促进了资本集中。②资本集中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以增加积累。二者的区别:①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资本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②资本积累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它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通过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实现,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③资本积聚要受积累基金限制,它的增长速度较缓慢;资本集中不受资本积累基金限制,它的增长速度较快。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有什么区别?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一般利润率有什么影响?(12分)答:(1)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为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需要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相比较,由此产生了剩余价值率。其表示方法有两种:①物化劳动表示法:m′=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该公式表示在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②活劳动表示法: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该公式表明,在工人的一个工作日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多大部分用于无偿地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用p′表示利润率,C表示全部预付资本,则利润率为:p′=m/C。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体现为:①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②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③二者计算的数值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因此在量上利润率也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2)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将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来表示,其中c表示不变资本,v表示可变资本;一般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会对平均利润率产生影响,原因如下: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目的,在现实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表现为利润率。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一个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有机构成的变化不仅发生在个别生产部门,而且是在一切生产部门或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发生,因而,在剩余价值率不
变的情况下,同量的预付资本所获得的利润量必然减少,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三、论述题1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20分)答:(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体的说,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是惟一的经济成分,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但为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了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对生产力发展就会起阻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惟一形式,这就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即在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③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已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由此形成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②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针对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作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既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那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首先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性质。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生产是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因此,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③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基本出发点,是通过国有资本的流动和重组,使国有资产向重点行业集中,向大企业、优势企业集中,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与关键。现代公司最基本的特点,一是多个出资者共同出资,形成公司的法人财产,股东对公司债务所负责任只以其投入企业的股本金为限;二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由职业经理负责。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各种权力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行使,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实现出资者(股东)利益的最大化。④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具体做法如下:a.在法律和相关文件中进一步强调对私人财产的保护;b.要逐步建立法制化的财产保护体系、税收体系和其他经济活动规范体系,不仅仅是制定这方面的法律,关键是要建立严厉的诉讼、判决、执行体系,这样才能既约束政府的行为,也能约束非公有制企业的行为;c.改革复杂繁琐的审批制度,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d.创造条件,逐渐解决融资难的问题;e.建立严密的反欺诈性财产转移的法律体系,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改善治理结构。目前在我国,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强劲、最稳定的动力,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
制经济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2运用社会总供求关系的原理,分析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出现的新问题。(20分)答:(1)总供求关系原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仅要求社会总供求在总量上保持平衡,而且要求二者在结构上保持平衡。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②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重要条件。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主要是价值平衡。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则是从实物方面来考察的平衡。③相对说来,总量平衡侧重于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短期调节,而结构平衡主要涉及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问题。社会总供求在总量上的不平衡甚至失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另一种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呈现新问题①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②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③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④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⑤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⑥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⑦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
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⑧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⑨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西方经济学部分四、为什么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导致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效率?(10分)答: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即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对称信息。(1)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上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对称带来了许多问题,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非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灵,这时只能通过其他的一些机制设计来解决。(2)在现实生活中,非对称信息一般会带来如下一些问题:
①逆向选择: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作出尽可能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一般在商品市场上卖者关于产品的质量、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关于自身的情况等等都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利用市场信号以及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②道德风险: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道德风险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保险市场,而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则是风险分担。③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委托人往往不知道代理人要采取什么行动或者即使知道代理人采取某种行动,也不能观察和测度代理人从事这一行动时的努力程度,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分割关系,通常会使得代理人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图行事,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由委托人-代理人问题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不可能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而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措施加以解决。解决委托人-代理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最优合约是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五、一个成本不变行业中完全竞争厂商有下列长期成本函数:LTC=q3-50q2+750q。q是厂商每天产量,单位是吨,成本用美元计。厂商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是Q=2000-4P。这里,Q是该行业每天销售量,P是每吨产品价格。
(1)推导该行业长期供给曲线;(2)该行业长期均衡时有多少家厂商?(3)如果课征产品价格20%的营业税,则新的长期均衡时该行业有多少厂商?(4)营业税如废止,而代之以每吨50美元的消费税,该行业在这种情况下达到长期均衡时有多少家厂商?(5)如果所有税收都废除,行业达到(2)的均衡状态,政府再给每吨产品S美元的津贴,结果该行业中厂商增加3个,试问政府给每吨产品津贴多少?(10分)解:(1)由于成本不变,因此该行业供给曲线在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成本时有着完全弹性,即行业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其高度为长期均衡价格,它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令LAC=LMC,即:q2-50q+750=3q2-100q+750,求得:q=25。当q=25时,LAC=LMC=125。这样,行业长期供给曲线为P=125(美元)。(2)已知市场需求函数是Q=2000-4P,又从(1)中已知行业长期均衡时的价格P=125。因此,可求得该行业的总销售量或者说总产量为Q=2000-4×125=1500。又已知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q=25,因此,长期均衡时该行业有厂商N=1500÷25=60(家)。(3)对产品征收相当于产品单价20%的营业税,就等于价格上涨
20%。因此,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为P=125+125×20%=150。从市场需求曲线Q=2000-4P得:该行业产销量为Q=2000-4×150=1400。因此,该行业在新的长期均衡中有厂商N=1400÷25=56(家)。(4)如果营业税废除,代之以每吨收50美元的消费税,则每吨价格变为P=125+50=175。市场的产销量为Q=2000-4×175=1300。该行业中有厂商N=1300÷25=52(家)。(5)如果所有税收废除,行业回到(2)的均衡状态,即共有60家厂商。若政府再给每吨产品S美元津贴,使该行业中厂商增加3家,即增加到63家。由于每个厂商的产量仍为25,因此行业产量从1500增加到1500+3×25=1575。从市场需求函数Q=2000-4P中可知,当Q=1575时,P=(2000-1575)÷4=106.25(美元)。原来的均衡价格是125,现在成为106.25,可见,每吨产品津贴是125-106.25=18.75(美元)。六、假定某化工厂与养鱼场之间存在外部性,化工厂给养鱼场造成外部不经济,化工厂产品的成本函数为:CX=2X2,养鱼场的成本函数为:CY=Y2+2XY,化工产品和鱼的价格分别为80元和60元(产量以吨计)。(1)假设化工厂和养鱼场不对外部性进行交涉,两企业利润最大时的产量和利润各为多少?
(2)假设化工厂和养鱼场对外部性进行交涉,且交易成本为零,两企业利润最大时的产量和利润各为多少?(15分)解:(1)化工厂和养鱼场的利润函数分别为:πX=PXX-CX=80X-2X2πY=PYY-CY=60Y-Y2-2XY利润最大化条件分别为:∂πX/∂X=80-4X=0∂πY/∂Y=60-2Y-2X=0将上述两式联立可解得:X=20,Y=10。将X=20,Y=10代入化工厂和养鱼场的利润函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卓越客户体验之路
-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测试卷(精练)
- 创新型人才培养信息课与生物实验教学的结合
- 企业内部客服团队的协作与沟通
- 以实践为导向的小学科学教育模式研究
- 利用现代科技打造智能化的家居植物养护系统
- 以人为本家庭健康管理的综合方案
- 创意产业与医疗技术的融合发展
- 亲子关系与家庭和谐氛围的营造
- 2025广东民房建筑施工承包合同
- 案场物业管理制度
- 军队文职-政治理论-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一
- 南京联合体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电子商务网络商务信息采集与处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SA8000-2014社会责任绩效委员会SPT组织架构、职责和定期检讨及评审会议记录
- 搅拌釜式反应器搅拌釜式反应器课件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等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化工设计练习题
- 招生动员课件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分析
- 年处理吨玄参提取车间初步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