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同步训练(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同步训练(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同步训练(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同步训练(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同步训练(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同步训练(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同步训练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文本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三处答案按顺序分别对应答题卡上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来B之C则D安E之F今G由H与I求J也K相L夫M子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这里比喻内部。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9.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慎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路A为卫大夫B孔悝之邑宰C蒉聩D乃与孔悝作乱E谋F入孔悝家G遂与其徒H袭攻出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与“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

C.“因门人请为弟子”中的“因"是“通过”的意思,与“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D.“闻之而驰往"中的“驰”是“奔跑、快跑"的意思,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中的“驰"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曾经欺侮过孔子,但后来却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为了孔子的学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辞行,孔子告诫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应采用恭谨谦敬的仁政。

C.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却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虽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

D.卫国变乱,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随回到卫城,与作乱者进行了面对面斗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摘自《孟子·梁惠王上》)

14.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列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16.下列对材料一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18.材料一体现了圣人对待天下百姓的态度,材料二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两者的主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B.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C.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D.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厉,周代昏乱之君幽王与厉王的并称,“幽"“厉”分别是他们的谥号。这两个称号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具有评价意义。

B.三代,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也可指祖、父、子或曾祖、祖、父三代。本文中即是指夏、商、周三朝。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

D.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中,孟子认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要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这两者的关系是:在养的基础上有教。

B.选文甲中,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不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会犯的错误。

C.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国君对于百姓过于残暴,就会肆意杀戮百姓,导致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危害百姓、使国家削弱。

D.“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政治思想,两则选文都体现了这一点。甲文侧重正面阐述施行仁政的措施,乙文多从反面论说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如《尚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B.“方千里者九"是指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C.“孝悌"是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为善事父母,“悌"为爱护晚辈,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

D.“庖丁”是指名为“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也可解释为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因其固然___吾其还也

D.然后从而刑之___吾闻庖丁之言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两文都是古代诸子文中的名篇,前者是对话体议论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后者是寓言故事,体现了庄子的“养生”主张。

B.节选两文都是古代说理文名篇,孟子通过取譬设喻论证霸道的不可行,委婉含蓄地引出王道措施;庄子通过夸张、对比、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追求的解牛之“道"。

C.节选两文语言特点鲜明,前者文词富赡,体现了孟子文章气势浩然,逻辑严谨的特点;后者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D.节选两文分别代表儒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倡“以民为本",庄子的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都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上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庖丁解牛)》)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批大卻,导大窾批:劈,击。

C.如土委地委:卸落,坠下。

D.技盖至此乎盖:大概。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官知止而神欲行

A.提刀而立B.羽化而登仙

C.朝济而夕设版焉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2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B.庖丁解牛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是因为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C.对技术的追求、对规律的尊重、探求和运用是庖丁技艺高超的主要原因。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一个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魏莹与田侯牟①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②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③,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⑤也;吹剑首⑥者,吷⑦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有删改)

【注】①魏莹:魏惠王。田侯牟:疑指齐桓公。②犀首: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内心焦急而病发于背。④胥靡:服役的犯人。⑤嗃:洪亮而悠长的声音。⑥剑首:剑鼻环的小孔。⑦吷:细微的声音。

(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3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可出兵车万辆,因以“万乘”称天子;也可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又可指无学识智谋的人。文中意为无智谋的人。

C.肯綮,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綮,筋骨结合之处;軱:大骨。

D.“而"可以作名词、代词、连词和语气词用,“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善刀而藏之"两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

32.下列对文段(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齐国违约,公孙衍主张发动战争为魏王争一口气。

B.华子既反对主战,也反对反战,但是华子却不愿意明讲,只是让君主寻求道。

C.面对惠子,魏王盛赞戴晋人才德,认为圣人都比不了他。而惠子表示了否认的态度。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并对此予以否定;另一方面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34.简析文中戴晋人的游说艺术。

二、情景默写

35.根据情景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曾皙因自己的志向与众不同而有所顾虑时,孔子用“___?___"打消了学生的顾虑。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3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肩之所倚(y)莫不中音(zhòng)

B.砉然向然(xing)技经肯綮(qìng)

C.批大郤(x)岁更刀(gēng)

D.导大窾(kun)发于硎(xíng)

四、非选择类

3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五、选择类

3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B.技盖至此乎

C.刀刃若新发于硎

D.批大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