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宣宣朝政治局势的五大主要矛盾_第1页
论宣宣朝政治局势的五大主要矛盾_第2页
论宣宣朝政治局势的五大主要矛盾_第3页
论宣宣朝政治局势的五大主要矛盾_第4页
论宣宣朝政治局势的五大主要矛盾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宣宣朝政治局势的五大主要矛盾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清朝名义上的统治者光绪皇帝和实际的统治者慈禧皇后相继去世,她的遗和宣通失败。其父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的名义监国,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宣统一朝,只维持了短短三年多的寿命,即退出了历史舞台,清王朝对中国268年的统治也因此终结。清王朝的垮台,固然是革命大潮冲击的结果,但也与宣统朝的实际统治者载沣的施政不无因果关系。王照有感于慈禧的作为而慨叹的“革命元勋,岂孙黄哉”用在载沣身上同样合适。而时人“摄政王兴,摄政王亡,清国兴亡两摄政;驱胡者豪,驱胡者杰,汉家豪杰再驱胡”的对联更直接道出了载沣与清亡的关系。晚清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处于两种社会形态、两个历史时代的交替转变过程之中,这使晚清政局带着不同以往的独特色彩,内外矛盾交织,新旧矛盾并存。这些矛盾发展在宣统朝日趋激化,所以,宣统朝充满了比以往更加复杂激烈的斗争。从政治形势上分析考察,载沣所面临的主要是这样几对矛盾:清统治阶级与革命党人的矛盾、清统治阶级与立宪派的矛盾、满汉民族矛盾、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清统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几对矛盾交相作用、相互影响,错综交结,构成宣统政局的复杂网络。载沣作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他对几大矛盾的处理直接影响着政局的演变。而正是由于载沣昧于时势,决策失当,使几大矛盾同时激化,才导致了宣统朝迅速溃亡。一党人对民变的救亡自由及其形象的影响反清民主革命从1894年发端到1908年,已经成为有领袖、有组织、有纲领的政治力量。一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于1894年创立了兴中会,首次揭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民主革命纲领。1905年8月5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规模的统一革命组织,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中国同盟会实质上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革命有了核心和旗帜,成为革命发展乃至走向胜利的保证。在政治宣传上,革命党人抓住排满大旗,集结反清力量。革命党人揭露了满洲贵族对外妥协卖国的丑恶行径以及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所享受的种种特权和对汉族和其他民族所施行的压榨政策,指出清统治既是民族危机的根源,又是各种灾难祸患的根源,只有排满才能拔除这个根源。虽然党人宣传中带着浓厚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中国,这一宣传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它首先要求人们集中力量推翻卖国的清政府,抓住了救亡的中心环节。“革命”两字,在20世纪初年被人们广泛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反满”宣传取得了预期效果,在反满的大旗下将一切反清力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集合,结成广泛的同盟军。革命党人以武装斗争为革命手段:宣统朝之前,已有1895年的广州起义;1900年的惠州起义;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有黄冈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州、廉州之役,镇南关之役;1908年钦、廉、上思之役,云南河口之役等,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秋瑾等人在安庆和绍兴也举行过起义。革命已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清政府已无法扑灭。而且,党人已把组织发展到了清新军的内部,构成了对清统治的致命威胁。载沣为加强对党人的防范与镇压,上台伊始,即下谕旨:“著邮传部迅速电各处邮政局,认真检查,遇有自外洋寄来汉文函件字迹封式在五件以上,分致上项(指京外各衙署局所、学堂等)各处者,立即拆阅,倘语涉悖逆,即刻一律焚毁。其各埠外国邮信局社,亦由该处地方官婉商仿行,其保治安。并著民政部、步军统领、顺天府暨各督抚,随时派员认真查访,严禁传送悖逆各函件。”并且传旨陆军部等,在所有新旧各军中,严密稽查。“遇有行止不端、踪迹诡秘者,将弁则随时撤参,兵丁则加意陶汰,务绝根株,免贻后患。其迹形显著,查有实据者即严行惩办,毋稍宽纵”。载沣并未着力于缓和阶级矛盾只知对起义实行血腥镇压,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并未被屠刀所吓倒。1910年9月13日,党人倪映典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战败身死。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举行了更大规模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虽然再次失败,但全国震动,革命进一步走向高潮。而清廷因财政窘困,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出卖利权等活动,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也深化了社会危机。据不完全统计,仅1910年各地就发生饥民暴动80次,抗捐暴动30次,而清政府处置这些民变的唯一手段就是镇压。这种倒行逆施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大批社会下层民众逼上梁山,转向了革命。不少民变利用革命来制造声势,革命也利用民变发动武装斗争。在两广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发生过以革命为号召的民变。革命党人也积极参与策动民变,主动给民变以引导,使其演变为反清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民变与革命彼此渗透、交互激荡,促成了革命的高涨和清政府统治秩序的瓦解。二立宪派的斗争,“速国会”时期1919-路到20世纪初年,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势力联系较为密切的士绅、商人等上层资产阶级代表为巩固和发展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抵制急剧发展的革命风潮,并从统治阶级手中分享部分权力,重新开始宣传君主立宪。1908年《中国新报》第九期所载《中国国会议》一文可代表立宪派的主旨。文章指出:“盖国于二十世纪之世界,未有不立宪而国家能存在者。”“专制国之害,害在一人政治;立宪国之利,利在多数政治。”“惟使国民多数参预政事,使之有协定宪法之权,则凡法之出自定者,其爱之也必深,守之也必固,行之也必毅,宪法乃有效”,因为“近来政治问题,牵入种族而酿成排满论、君主革命论者,”所以,必实行“君民一体,满、汉平权”的君主立宪制来消弭革命。文中还警告清政府:“盖人类为政治的动物,不趋于文明秩序的竞争,必趋于野蛮乱暴的竞争,此间断无中立之理。”立宪派以保留君主为前提,求和平发展的机会,这与清政府利害与共,体现了二者的一致性。但立宪派要求参与政权、限制皇权,触及统治积弊、触犯统治者既得利益,二者因此存在着矛盾与斗争。1906年9月,清廷在内外压力下下诏“仿行宪政”,立宪派抓住时机,迅速将其变为一场规模广泛的政治运动。但清政府积久腐败,难以放弃独裁,只是把立宪当作消弭革命的手段和内部斗争的工具来利用,不是真正要立宪。预备立宪的某些步骤如改革官制成了统治者集中权力、排斥异已的机会和措施,而真正的立宪则遥遥无期。清政府的措施和搪塞立遭立宪派的指斥。立宪派要求加快立宪步伐,开放政权,设民选议员与国会,并抓住这一点不放,与清政府形成尖锐的斗争。在部分督抚支持下,立宪派发起了“速开国会”的大规模请愿活动,迫使清廷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议院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等一系列文件,并明定九年为立宪预备期限。对立宪派虽有让步,但《大纲》等文件所反映出的推委拖宕、在集权问题上换汤不换药及预备期限过长又引起立宪派的不满,新的斗争又在酝酿中。宣统即位时,立宪运动已进入请愿高潮时期。面对社会强烈要求速开国会、缩短预备年限的呼声,载沣一方面宣布将已定的中央设资政院、地方设谘议局两项措施付诸实行,以安抚人心;一方面又宣布预备立宪按原计划进行,仍以九年为期。1909年12月,以张謇为议长的江苏谘议局发起,十六省议员代表在上海集合,要求在两年内召开国会。1910年1月,代表齐集北京,前往都察院递呈请愿书,载沣拒受。1910年五六月间,立宪派又一次上书请愿,这一次组织了“国会请愿代表团”,各省团体留代表长期驻京,此时请愿团已有了常设机构,而且运动声势浩大,时间长久,足以引起载沣重视。但他仍老调重弹,并下旨禁止再次请愿。立宪派再次发起更大规模的请愿运动,许多省城举行了万人游行,一些人甚至写下请愿血书。1910年10月3日成立的资政院也作出了请速开国会的决议案,十七省督抚、将军也联衔奏请速设责任内阁、速开国会。在巨大的压力下,载沣于1910年1月4日下诏缩短预备期限,比原计划提前三年,即1913年召开国会,并决定先行组织内阁。这似乎是一个新起点,但实际不过是他解散各地请愿代表的应急措施。1910年12月,当东三省万余人开会并派代表再次上书时,载沣下令军警将代表押送回籍,天津各团体代表三千八百多人联名上书也遭到他的斥责,组织者温世霖被发配新疆。1911年5月8日,载沣推出了人们期待已久的新内阁名单,阁员15人中,汉4人,蒙2人,满9人。9人中7人是皇族,总理为载沣的叔父、年已75岁的奕劻。总理大臣的职责是:“辅弼皇帝,担负责任,”“秉承宸谟、定政治之方针,保持行政之统一。”国务大臣的“任免进退皆在朝廷”。这样的内阁与过去的军机处无大区别,仅是皇帝的一个办事机构。一时舆论大哗,讥为“皇族内阁”。但直到此时,立宪派仍想给载沣一个机会,强调“君主不担负责任,皇族不组织内阁,为君主立宪国唯一之原则”,请求于皇族外“另简大臣”,而载沣声称:“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载在先朝钦定宪法大纲,并注明议员无权干预。”这使立宪派彻底失望。他们开始抛弃清政府,发展自己的力量,以便在势无可免的革命中占一席之地。在第三次请愿失败后,各省代表商定各还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密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干部,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各省同志应立即响应,援助起义独立”。皇族内阁成立后不久,各省谘议局联合会第二届常委会召开,会议以推倒现政府为斗争目标,并决议大办民兵组织。这一决议虽以“边事紧张”为借口,但实质上是根于对政府的不信任,企图建立由立宪派控制的类似商团那样的武装力量。立宪派影响的舆论也发出“萃我国民之能力与政府决一胜负”的号召。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或与革命党人暗通声气,或为袁世凯出谋划策,加速了清王朝的瓦解。三满汉官员及商人清政权是满洲贵族夺取汉族大地主政权而建立起来的政权。虽然清政府没有如元朝那样采取极端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但清政权对汉民族的压迫还是明显的。清初的改冠易服及薙发令曾引起汉民族的强烈反抗,清廷施行了血腥的镇压。国内民族矛盾加剧,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斗争,反清反满口号往往相伴而提。康、雍、乾三朝,统治者对汉族士大夫采用高压与笼络相结合的政策,使矛盾有所缓和。鸦片战争后,就满汉民族矛盾来说并未出现激化的趋势,但阶级矛盾却披上了民族矛盾的外衣,如太平天国起义就采取了奉天讨胡的形式。而清统治之所以历经“内忧外患”而“政权深固不摇”,并出现“同治中兴”之局,与慈禧调整政策重用曾、左、李等汉人,打破旧规不无关系。到清廷仿行宪政时,这一矛盾在统治集团内部就变得鲜明起来。一些官员针对革命党人利用满汉矛盾鼓吹反清这一现实,提出满汉通婚、裁撤驻防旗兵、占旗为民、满汉官员待遇平等、满人冠以汉姓等融合满汉的建议,以消解反满宣传。但仿行宪政之初官制改革的结果却是汉族官员大受排斥。中央十一部满汉大臣之比变为“满七汉四”,一些主要部门均掌于满洲贵族手中。早在丙午厘定官制中,抑汉扬满已引起时论激烈批责。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载,当时汉大臣同时失职者十一人,满员同时起用者十一人,且皆借门望以起,被指斥为“明目张胆、以私示天下而不少顾虑也”。载沣执政后更是如此,1909年夏,江苏巡抚陈启泰病卒,由满人瑞澂接任;直隶总督杨士骧卒,由满人端方接任;1910年河南巡抚吴重熹免职,由宝棻接替。言官曾上书“裁抑亲贵”,警告载沣:“一切悉委诸宗潢贵胄,”“以天下为一家私物,”势必造成“国家渐成孤立之势”。满族以异族入主中原,只有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与合作,其政权才能稳定,在风雨飘摇的清末,更是如此。清廷当正视汉族地主势力崛起的现实,使其为我所用。但载沣计不出此,反而处心积虑地谋划如何裁抑汉族地主官僚,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罢斥袁世凯。袁世凯自1901年经李鸿章推荐,出任直隶总督并兼北洋大臣后,权势日重。1903年,清廷成立练兵处,他出任会办大臣,主持训练新军,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将北洋常备军扩充为六个镇,形成北洋势力。1907年他虽被明升暗降,调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然而他惯于收买人心,在军队中用各种手段树立个人威信,在军队中的势力并未被切实削弱。利用调任之机,他的手又伸向内政和外交,成为清廷里最有威权的汉大臣。袁当时不满50岁,虽权倾朝野,但尚无不臣之心,正是可用之时,然而载沣却视其为集权皇族的第一大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但北洋势力盘根错节,遍及京畿及政府各部门,杀袁世凯必带来局势动荡,载沣只好退而求其次,下旨罢袁。此后,袁的党羽也相继受贬。宣统元年,邮传部尚书陈璧以开支糜费、有负委任被交部严议,随即革职;徐世昌由东三省总督改任邮传部尚书,所遗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