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别时期《我是怎样》的文学伦理学_第1页
论特别时期《我是怎样》的文学伦理学_第2页
论特别时期《我是怎样》的文学伦理学_第3页
论特别时期《我是怎样》的文学伦理学_第4页
论特别时期《我是怎样》的文学伦理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特别时期《我是怎样》的文学伦理学

沈文一生都是“当地人”。然而,当他来到北京时,他接触到了五四运动的启蒙思想和现代西方文明,并逐渐成为城市的知识者。当他返观故土湘西时,便超越了一般对故乡温情脉脉的单纯眷恋,而是从审视民族、地域文化出发,自觉地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为此,他在作品中建构了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塑造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之处。他的作品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悯情怀。一、情感的化。城市的本质及其表现要深入理解沈从文的小说,就应从他的城乡世界入手,了解他为什么将城乡对立起来,要了解这种对立,又不可避免地要寻入沈从文的生活历程抽引出构成两大对立世界的情感因素。20世纪20年代初,年及弱冠的沈从文从边远的湘西一下子闯入北京,他产生的第一感觉便是“北京太大了,沈从文太小了。”他怀着希冀、渴望进入城市,欲求一种与他过去的乡村流寇生活截然不同的新生活。然而,城市却不是沈从文所想像的,也不是他从《新潮》、《创造》等刊物上所了解的,更不是他的理想之地;都市这庞然大物立刻给了他迎头一击,将他抛入生活底层。上大学没有文凭,找工作没有出路,就连基本生存也成了问题。失望、孤独狠狠地啃噬着沈从文的心。同时乡村知识分子的那份敏感与自尊使得一种抵触情绪暗暗滋生于他的胸间。那种潦倒穷困的滋味使沈从文永生难忘,以至于20世纪40年代他回忆起那时节仍记忆犹新:“先是在一个小公寓湿霉霉的房间,-20℃的寒气中,学习空空洞洞腹中的耐饥力。再其次是从饥寒交迫无助状况中,学习进图书馆自行摸索的阅读力。再其次是起始用一支笔,无日无夜写下去,把所有作品寄给各报刊杂志,在毫无结果等待中,学习对于工作失败的抵抗力与适应力”。城市的无情冷酷,促使沈从文拿起笔进行维持生计的工作,同时也催发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他靠着“乡下人”的坚忍耐力,在城市里坚持下来,并以手中的笔写出了他对人生体验的独特感受。随之而来,那初入城市的兴奋感和新奇感消退,失望、不满的情绪日益增长,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城市既打开了沈从文思想文化的新视野,又培植了他对它的仇恨。因而,从一开始创作就陷入诸多情绪的纠结之中,越是在城里到处碰壁,就越是激起他的对抗心理,勾起他的一腔思乡情怀。生养他的故乡,童年时富足的生活在他记忆的银屏上闪现着美丽光彩,故乡的山水、世俗的人事也都流淌着温情与诗意,它们不再向他展示荒蛮、闭塞与落后。沈从文用极为动人的笔调表现故乡的多情,描绘童年的灿烂。沈从文创造出一种可供疲惫心灵小憩的温暖与充满人性的氛围,并由此而一发而不可收拾,构建起他的湘西世界,塑造了一系列正直、善良、勇敢的“翠翠”们的人物形象。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他那些写城市的作品,因着内心深处升腾起的反抗和憎恨,使他一开始创作就暴露了对城市及城市里人的仇视与不恭。和湘西世界的温情美丽相反,城市是无情丑陋的,对待城市沈从文本能地采取精神攻击法来保护自己极易受伤的心灵,沈从文小说中的城乡由此而形成对立,他对湘西进行抒情。于城市则是讥讽。可二者又是互为他性,双方的反抗对立起着支撑沈从文小说的“抒情”与“讥讽”结构的作用,缺一不可。20世纪的中国,城市的变化极大,而且它的意义也是多重的,不仅具有地理地域的意义,还具有时间的意义,可以说城市的时间意义比地域的意义更加突出。城市以它迅速变化的景观、崭新的秩序及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里程碑。都市它代表了现代,强劲而骄傲,乡村则犹如陈旧的历史,固守着传统农业社会的落后与封闭,不容避讳,沈从文是乡村的儿子,当他离开湘西进入都市的同时也就踏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他见到的一切都与乡村景象完全不同,他所受的教育与城市环境也格格不入。因此,一旦陷入都市的困顿之中并用笔倾泻他的情感时,他所依仗的精神支柱就自然滑向了他的湘西世界,并毫不犹豫地亮出“乡下人”的旗帜,来反抗城市对他的压迫,他不停地构筑和丰富他的湘西世界,这世界已不知不觉成了沈从文整个创作、情感乃至人格力量的来源。然而,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现实情境规定之中的,城市生活、环境、文化已成为沈从文新的生活依托,他不可能像当初逃离乡村一样逃离都市,他做不了隐士,更无法回归田园。因此他只得在城市“安营扎寨”,自诩为“乡下人”。“乡下人”是沈从文的一种自我设计,他不屑与城市人为伍,他用“乡下人”身份自觉或不自觉地和“城市人”斗争。在他痛苦忧愁时,湘西世界便是慰藉他灵魂的一贴良药,他不断地全力构筑它们,向人们和托盘出他内心的情感体验,不管人们是否接受和理解,他将爱与温情统统投入他的湘西世界,而把他的憎恶与鄙夷全都掷入城市世界,很难说是沈从文对城市的憎恨衍生了对湘西的钟情,还是对湘西的偏爱加深了对城市的讥讽,总之,二者既清晰地对立,又神妙地互依互存。如果沈从文不走出湘西他就不一定要成为这种乡下人,而进入都市后他又必须做这种乡下人,他得坚持湘西的一切才能与城市形成对抗,完成他的自我培养,“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创造的一个美丽的梦,他竭力去美化它,并过滤掉一切有损于那份美丽的污垢,而对他的城市的攻击也是奋力的,对都市及城市人沈从文始终抱有敌意,因此塑造了一系列庸俗、虚伪都市人的形象。在他对待城市的心理中存有一种紧张,这紧张源自于他的自我防卫。一个因回忆而不断滋养的温馨的“湘西世界”与一个因生存而不断被困扰的冰冷的“城市世界”,就成为了沈从文寄托理想和宣泄不满的情感图式。二、界面:从乡土文化到民族文化沈从文,这位具有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的现代优秀作家,出生于湘西成名于都市,在其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探索着人性的奥秘,他曾经直言不讳地宣称:“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可以说,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就是作家“人生探索的一种文学上的具体化过程。”沈从文依据自我对乡村与都市生活的体验,通过两种对立的生命形式———乡村与都市人生的比较,得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他讴歌湘西世界中健全的自然人性,湘西系列作品中始终散发着一股强烈的“人性美”的芳香;他抨击都市世界中人性的扭曲、变恶,都市小说中展示着现代文明造成“人性丑”的恶果。“叙写人性美和人性扭曲构成了沈从文美学思想和创作实践的基本内涵。”无论叙写人性美还是人性扭曲,沈从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一致的,这就是痛惜人生的失落,呼唤人性的复归。他认为表现原始的淳朴生命力,那只是理想人性的最初形式,而人性的最高形式应该表现为“时时刻刻都能把自己的一点力量,粘附到整个民族向上努力中。”沈从文构筑了两个鲜明对立的世界表现自己对人性问题的独特思考。这两个世界的塑造都是独特而成功的。其原因在于沈从文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湘西,单纯地在世外桃源中描绘人性的善与美,而是从湘西走向现代都市,以都市世界参照并以一个现代文人的眼光返顾湘西的文化体系和趋向,从而使他获取了超越自身乡土文化锻造的人格模式,同时又将批判的锋芒指向都市文化形态。他是在双重的视野内———乡土的都市的广阔背景上展开他对民族文化心理改造的课题的。沈从文小说里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其中土里土气的湘西少女———翠翠们特别引人注目,犹如风雨山花别样红。《边城》开篇就用自然流畅的文笔疏密有致地勾勒了边城———“茶峒的高山、溪流、白塔、河景、竹林、花草、溪边住家”等一系自然风景。边城故事就是在这种令人神往的“桃源”中发生的。带着一派朦胧绿意读者看到的是溪边的独家小户,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在这令人心醉的边城景物中自然地生活着。老人七十多岁了,50年来忠于职守为来往行人渡船,对于老人而言“代替了天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日头落下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一个女孩子翠翠,还有一只渡船,一只黄狗,对于翠翠,已失去双亲,她唯一的依靠是外祖父,这一老一少在相互感情的寄托中,老的渐渐衰老,小的慢慢长大,这种彼此不能分离的亲情关系使人感动,在老人的会回忆中,表现了他对女儿的宽厚,女儿与军人的私生女在女儿死后他认真抚养,把自己对女儿的感情都寄托在外孙女翠翠身上。”翠翠对老人的感情也是唯一,不可替代的,通常是爷爷在渡船,翠翠拿起小笛,锐声喊叫“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于是祖孙合奏曲开始了。端午看船,祖孙俩为谁守船争论一番,翠翠虽小,却很懂事,“玩心有,但爱心更多”。问爷爷:“我走了,谁陪你呢?”爷爷病了,她给爷爷煮药,替爷爷渡船,到后来爷爷死了,翠翠的精神大树突然倒了,她感到不知所措,这种亲情在边城风景秀丽令人心爱又心怜的自然景物的衬托下,给人不能忘记的记忆。船总顺顺与儿子天保、傩送的父子之情也体现了人本性中的亲情。顺顺很爱这两个儿子,但不是溺爱。理应像顺顺这样有地位有财势的人家,儿子们应过富贵轻松的日子,无须像水手们那样辛苦,但顺顺却教他们甘苦与人相共,两个儿子不负父望,凡水手所做之事,他们做得都很出色。驾船、泅水、走路、背纤拉纤,水上之事样样精。在父亲的教导下学得做人的勇气与义气,待人如父一般和气亲人,这种父子之情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之中,表现了边城儿女们正直、善良、勇敢的自然本性。无论是老船夫与孙女翠翠之间相依为命的祖孙之情,还是顺顺与儿子之间坦诚、真挚的父子之情,都是亲情中无限美好的表露,这种折不断的血缘之情体现了人性中最自然的人性美。都市人的冷漠自私使沈从文不能忘却亲密无间的乡情,怀旧的幽幽情思在《边城》中倾泻而出,通过浓郁的乡情,边城茶峒山村的美好人性也表露无疑,老船夫在碧溪咀渡头撑船,本是义务服务,但来往乘客总是要付钱给他,老船夫感到过意不去,便买写烟草送人,买些茶叶泡水,供人解渴。老船夫到河街上去,水手们会送红枣给他,小贩们会送粽子给他,老船夫若要买肉,屠夫总会给他最好的一块,还不肯收他的钱,老船夫与顺顺这两个地位相差悬殊的人十分要好,一有机会便对饮谈天……《边城》所描述的这种乡情是与当时当地民性淳朴的风格密切相关的。无论一般乡民,还是像顺顺那样氏族长老遗味的人,都是待人很热情、诚恳、坦率、乐于助人又慷慨大方,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就连吊脚楼的妓女,性情也浸染着边民的淳厚。这些令人向往的美好风俗人情在当时的湘西乡村的普通人交往中是随处可见的,无须历史的考证,边城人这种不受阶级关系、金钱关系制约的乡邻之情是众人向往和憧憬的。翠翠与傩送爱情的演变是《边城》情节发展的主线,也是沈从文小说中最美丽动人的篇章,在这乡情美、风俗美、自然美的边城,翠翠与傩送的相识到相爱也是美好的。傩送勤快、热情、大方、勇敢,“气质近与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有感情……傩送美丽得很,诨名为‘岳云’”,与他的哥哥一样水上之事无一不会,无一不精,为人像父亲一样乐于助人,翠翠聪明、纯朴、善良又美丽,“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人又那么乖巧”,有着乡下人审美标准的相貌与形体。这两个优秀的边城男女相遇后一见钟情,虽然翠翠与傩送的爱开始是朦胧下意识的,但傩送是她的初衷所归,她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求亲,情感始终倾注到傩送身上。初识傩送“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以后终不能忘记,傩送对翠翠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明确的追求。虽然一座碾房横在他和翠翠之间,是要渡船还是要碾房,他选择了渡船,在父亲让他选择时,他的决定明确而坚定,“皆由偶然与误会所生”,使这一应完美的爱情成为一个美丽的悲剧。总之,《边城》是沈从文描写人性美的力作。沈从文对都市世界中人性异化的抨击,主要将矛头指向了礼节和知识,认为这二者是造成都市人性异化的重要原因,沈从文说:“禁律益多,社会益复杂,禁律益严,人性即因之丧失净尽。”沈从文看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文明愈进步,礼节习俗和道德律令便愈苛细,人性所受束缚就越严厉。在礼节和文质彬彬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人性的虚伪、矫情和呆滞,礼节习俗常常扼杀了人的真情实感,使人丧失为了真实的自我。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因此,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中尽管涉及的人物类型比较多,上至达官显贵、知识精英,下到社会最底层受苦难的市民、女佣,但是在他的小说中体现最多的还是以绅士、教授、职员与大学生等都市文化的代表者为主,因为这些人物早已成为他表现“人性”的载体。而他要抨击都市世界中知识、礼节使人性变恶、变扭曲,就必然要把大量的笔墨放到都市文化的代表者身上。如《八骏图》等作品中都讽刺了所谓的“高等人”生命冲动与外在行为的对立,对于一贯赞美湘西少女的沈从文到了描写都市女性时,他的笔下又发生了变化。他抨击被都市文明毒害已深还不自醒的绅士太太一类的女性,以《绅士太太》中的绅士太太为代表,在《绅士太太》中作者首先开宗明义:“我不是塑造几个让你们拿石头去扔她们的女性,而是为你们高等人造了一面镜子。”这样突出了绅士阶层人生形式的腐蚀传染性,它像一个巨大的无形的黑色染缸,侵蚀着生活的其中的每一个人当然包括女性,这些太太小姐们的全部生活内容就是打牌、串门、上馆子、偷情等等,它们每日生活在谎言欺骗之中,用“虚假”保持其文明外表和体面秩序,暗藏心机,对握有旁人隐私怀有浓厚的兴趣,比如《绅士太太》中的绅士太太要试探月光下在大少爷书房窗边听到的女人笑声是谁,当三姨太太回到客厅时便说:“三娘,你真是使人要笑你们,怎么晚上也搽得一身这样香?”再说:“外面月亮真好,我们打完这一牌,满圈后,出去看月亮。”用其特有的语言方式暗示了三姨太太偷情事情的败露,再如三姨太太让绅士太太看春宫,本来是极想看,而且随后便看了的,双方却要这样说:“太太,要看我前回所说的那个东西没有?”“这事你怎么当真?”“不是说笑话,这里有一份。”“真是丑事情。”绅士社会有绅士式的语言规则,而这个语言规则充分展示了一场虚情假意的人生游戏,而对两性关系的摹写,则展示了绅士们的“爱”在含情脉脉的纱网中受到阉割扭曲,甚至“爱”成乱伦,而不像《月下小景》,虽然对“性”描写得更加直接,更加趋于原始状态,但反而纯净美丽,男女双方自由互爱,不掺杂金钱因素,真挚热烈,喷发生命活力。相形之下,这些绅士、太太们实在是丧失了人的自然本性。三、悲剧审美的意义从审美意蕴上说,“微笑”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京派“人性美”的艺术化形象;另一方面,“微笑”又是沈从文对悲剧性审美对象进行审判判断、评价时所持有的态度、运用的表现手法和形成的艺术风貌。“在所写及的人事上,作者的笔却不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谈谈的讽刺里,却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在。”沈从文虽论的是凌书华的创作,却也可看做是夫子自道,这是沈从文处理悲剧的方法。这样看来,“微笑的悲剧”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概念,又是对悲剧对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