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全册【人教版】选修一改革史(全册)2013各地模拟题汇编_第1页
选修一全册【人教版】选修一改革史(全册)2013各地模拟题汇编_第2页
选修一全册【人教版】选修一改革史(全册)2013各地模拟题汇编_第3页
选修一全册【人教版】选修一改革史(全册)2013各地模拟题汇编_第4页
选修一全册【人教版】选修一改革史(全册)2013各地模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鞅变法4.(2013年江苏省南京市二模)【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庚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2分)(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4分)(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2分)(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任答2点,共2分)(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4分)(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任答2点,共2分)(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好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任答2点,共2分)33.(2013·山东省日照市市高三模拟(10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戊戌变法也遭到满洲贵族的激烈反对,新法颁布后,“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1)依据相关内容指出,两次变法中各有哪些措施直接触犯了传统势力的利益(各举两例)?(4分)(2)商鞅变法中,“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一种刺面割鼻的西刑)其傅”,严厉打击反对势力。戊戌变法中,“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光绪帝也“三令五申”,“数四严责”,推动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据所学知识回答,两次变法中,改革者都变现出了坚决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作风,为什么结果迥异?在推动变法的过程中,改革者往往面对和风细雨还是雷厉风行的困惑。对此,谈谈你的看法。(6分)(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戊戌变法: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4分)(2)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力量软弱,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变法法令得不到贯彻执行。(4分)看法:改革者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支持与反对变法双方的力量对比,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改革取得成效。(言之成理即可,2分。答其它看法,如改革者要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态度推进变法,才能排除反对势力的阻碍,取得成功;或者,改革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注意不要激化矛盾,循序渐进,确保措施取得成效等。都可。)1.(2013·江苏苏州调研·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商君书·修权》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材料三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人教版教材《历史·选修1》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鞅的法治主张。(2分)(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2分)(3)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三的观点。(4分)(4)据以上材料谈谈给今天改革的启示。(2分)【答案】(1)法治主张;君臣司法。(2分)(2)成功原因:依法治国、法不阿贵。(2分)(3)史实: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占有奴隶合法性;实行什伍连坐法;焚烧诗书。(4分)(4)启示:改革要由法律保障;法律制定要科学合理;法律执行要公平公正。改革要关注民生。(任答两点给2分)2.(2013·江苏无锡期末·24)(10分)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汉·贾谊《治安策》材料二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材料三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查常平《明治维新:一半清醒一半醉》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2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1分)(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三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3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2分)【答案】(1)变化:人伦失常,亲情失和;贪财求利,自私自利。(每点1分,共2分)措施: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每点1分,共2分)(2)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1分)(3)商鞅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社会的封建化,加速民族融合进程。明治维新:有利于日本近代化。(每点1分,共3分)(4)认识:移风易俗,接受先进文化,对于促进本民族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学习外来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照搬,同时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等。(每点1分,共2分)3.(2013·江苏泰州期末·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口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史记·秦本纪》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篇》请回答:(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措施。(4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有何不同评价?(2分)(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2分)【答案】(1)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2分)(2)思想:法治、农战。(2分)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燔诗书明法令。(2分)(3)人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导致秦朝迅速败亡。(2分)(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2分,任答2点)4.(2013·江苏徐州摸底·24)(10分)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商君书·境内》【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军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秦国争霸过程中的作用。(4分)(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思想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3分)(3)据材料三,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民风有何影响?(1分)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商鞅变法历史影响的认识。(2分)【答案】(1)奖励军功,对杀敌立功者重奖。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4分)(2)严刑峻法,邻里连坐。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3分)(3)功利之风盛行。使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形成重利轻义,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容易导致暴政。(3分)5.(2013·江苏苏州五市四区期中·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商君书·农战第三》请回答:(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3分)(2)材料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4分)(3)材料商鞅认为国家兴盛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是怎样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来保障国家兴盛的这一关键的?(3分)【答案】⑴、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2分)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1分)⑵、思想:以法治国(1分)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1分)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分)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1分)⑶、关键:“农战”。(1分)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分)6.(2013·江苏南京二模·23)【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庚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2分)(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4分)(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2分)(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答案】(10分)(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任答2点,共2分)(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4分)(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任答2点,共2分)(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好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任答2点,共2分)7(2013·江苏宿迁一调·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创新精神,对旧制度进行深刻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商鞅的治国策略及目的。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2)据材料二,概括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的依据。(不得照抄原文)(3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3分)【答案】(1)策略:崇尚法令和刑法,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1分)目的: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专政。(1分)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2分)(2)依据:破坏了奴隶制;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3分)认识: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新经济,实现了富国强兵。(3分)8.(2013·通、泰、扬、连、淮三模·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商鞅的治国理念和变法实践对秦国及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揖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治国理念: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实践了这一治国理念?(5分)(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治国理念的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据此,谈谈你得到的启示。(5分)【答案】(10分)(1)治国理念:用严峻的法律约束、管制人民。(1分)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轻罪重罚;燔诗书而明法令。(4分)(2)影响: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2分)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1分)启示: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法治与德治并重;国家持续发展需要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1.(2013·江苏苏锡常镇一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二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材料三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导致“魏之衰弱”的理由。(2分)(2)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带来的问题。(2分)(3)材料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4分)【答案】(1)理由:急于汉化,导致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北魏军力。(2分)(2)问题: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鲜卑民族内部出现分化。(2分)(3)不同:用辩证和发展的视角评价孝文帝改革,比较客观公允。(2分)(4)因素: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研究方法、史料占有、史观不同、个人因素等。(任答4点,每点1分,共4分;若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王安石变法3.(2013年江苏省盐城市二模)(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王安石《临川丈集》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请回答:(l)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4分)(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分)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2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2分)(1)变化:赋役沉重、民生艰难到民殷家实。(2分)评价:反映了变法前后差异,但有夸大之词。(2分)(2)原因: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破富民之利,税收加重。(2分)缺陷:两者对王安石变的认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2分)(3)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用人得当;既要关注民生,又要顾及社会群体利益。(2分)1.(2013·江苏连云港摸底·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讦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梁启超《王安石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5分)(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2分)(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3分)【答案】(1)背景: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3分)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2分)(2)评价: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2分)(3)因素: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任意3点,3分)2.(2013·江苏扬州期末·25)(10分)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解释说,(青苗法)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叶坦《大变法》材料二“青苗之法……善而不可行,何也?且公在鄞(今天浙江鄞县)行之而效……何也?曰:一县非全国之比也,一县者,公之所得自为也,全国者,非公之所得自为也……而有司尽数表散(推广)为功,虽欲不抑配(摊派)焉而不可得也。”

——梁启超《王荆公传》材料三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请回答:(1)材料,王安石解释了青苗法哪一方面的问题?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3分)(2)材料,梁启超认为青苗法在全国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3分)(3)材料,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分)(4)综合上述问题,分析王安石变法对今天的启示。(2分)【答案】(1)收取利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救济工作的延续性。(3分)(2)出现乱摊派现象。随着范围的扩大,措施难以落实;地方官吏追求政绩。(3分)(3)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思想超越时代发展条件。(2分)(4)保证改革措施的延续性;稳妥推进改革进程;注意用人;改革思想符合客观条件。(2分,任答两点)3.(2013·江苏盐城二模·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王安石《临川丈集》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请回答:(l)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4分)(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分)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2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2分)【答案】(1)变化:赋役沉重、民生艰难到民殷家实。(2分)评价:反映了变法前后差异,但有夸大之词。(2分)(2)原因: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破富民之利,税收加重。(2分)缺陷:两者对王安石变的认识都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2分)(3)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用人得当;既要关注民生,又要顾及社会群体利益。(2分)4.(2013·江苏连云港期末·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仁宗、神宗年间财政收入来源表时间项目绢帛五谷钱币(京师岁入)宋仁宗时期——3680万贯宋仁宗嘉祐某年276万余匹1807万石—宋神宗时期——6000万贯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267万余匹1788万余石—注:绢帛、五谷为田税。——胡昭曦《熙丰变法经济措施之再评价》材料二变法扩大了封建国家赢利性经营规模,官营经济体系发达,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摧抑兼并、均济贫乏”的措施,不仅没能摧抑兼并,而且加重了贫乏的经济负担。变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使很多重要城市的商业的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打击。——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材料三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与前代相比,宋神宗年间财政收入有什么特点?据此,简述王安石变法的意义。(3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求得“摧抑兼并、均济贫乏”?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列宁判断历史功绩的原则。材料二是否遵循了这一原则?说明理由。(3分)【答案】(1)田税(绢帛和五谷)变化不大;钱币收入大增;财政收入大增。(任意一点1分,不超过2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1分)(2)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否定。(4分)(3)是否超越前人。(1分)遵循;没能摧抑兼并、加重了经济负担、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等。(2分,仅作判断未说明理由者不得分)欧洲宗教改革5.(2013年3月福建省漳州市高三质量检查)【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3)惟有他一人具有罢免与复任主教之权。……(8)惟有他一人享有使用帝王仪仗之权。(12)他有[上帝]所赋予废黜帝王之权。(18)他所批准的判决,除他自己以外,不得由任何人撤销。(19)教皇本人不受任何人审判。(22)罗马教会从未犯过错误,也将永远不犯错误,圣经可为证明。——节选自《教皇敕令》(DictatusPapae),1075年材料二我尽可能厉行清规戒律。我习惯于蜗居在乡下,清算着我的罪孽;我一遍又一遍地忏悔;我一丝不苟地照规矩苦行;而且我的意识保持着自省……我尝试着用人类的药方——人的传统治愈良心的疑虑和困惑,越使用这些药方,我的良心里滋生的不安和忧虑就越多。——马丁·路德(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概括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的历史原因是什么?(6分)(2)为解决心中的疑虑,马丁·路德提出什么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1)不满教皇专权;不满教会特权;质疑教会的清规戒律。(6分)(2)提出信仰得救、《圣经》至上等原则。(2分)宗教改革运动兴起;沉重打击罗马教会和天主教皇势力;促进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1.(2013年吉林市高三期中检测)(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加尔文认为教会不可能救世赎罪,上帝早已预定了一切。得救与否由上帝决定,最重要的不是因信称义,而是坚持圣洁的生活。加尔文鼓励经商致富、放贷取利,认为正当的经济活动是增加上帝荣耀的一种途径。——根据维基百科摘编材料二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根据维基百科摘编(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上的异同点?(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宗教改革的实质(6分)⑴同:都反对罗马教廷和罗马教皇的统治;都认为可以借助《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需经过教会;都主张简化教仪。(5分)异:加尔文认为人可以“因行称义”(通过坚持圣洁的生活和行为得到救赎);路德认为人应该“因信称义”(通过信仰而得到救赎)(4分)⑵宗教改革实质上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由新兴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运动,为西欧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6分)29.(2013·山东省临沂市高三模拟)(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十五和十六世纪,教会十分关注异端邪说。异教人士及女巫被拘捕和受审。这时是个科学冒起,但同时人们普遍相信魔法和巫术的时代,在这段时期,民众搜捕女巫,有时虽然只有少量证据,仍会判女巫有罪,并对其施以火刑处死j在这时期,教会也会开庭审讯包括科学家的异见者,其中一次著名的审判,就是哥白尼理论的一位支持者布鲁诺,他在1600年被施以火刑处死。(1)15及l6世纪期间被视为“真理”的标准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说明你的理由。(2分)材料二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梁家麟《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2)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6分)[考点]宗教改革[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概括归纳和分析理解能力。第一问第(1)小问从中世纪占精神统治地位思想来回答。第(2)小问材料反映异端受到惩罚并判以死刑。第二问回答宗教改革主要思想“信仰得救”以及意义。[答案]:(1)圣经或教会的教导被视为“真理”的标准。(2分)那些持有与教会观点相反看法的人,会被惩罚甚至判以死刑。(2分)(2)《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并做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个人可以通过《圣经》与上帝直接联系,不需要教会的中介。这就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6分)俄国农奴制改革45.(2013·云南省高三二模)(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一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6分)(1)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内容。(3分)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俄国的工业革命;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6分)(2)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不能满足农民利益,不利于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危及沙皇的统治。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超越了俄国社会现实。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掌握政治、经济力量的主要是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6分)1.(2013·江苏徐州、宿迁三模·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大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章程》。根据这个章程,分为古典和实用(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刘祖熙《改革与革命》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1分)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2分)(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的认识。(2分)【答案】(10分)(1)措施:整顿太学。(1分)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2分)(2)内容:扩大大学的自主权,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3分)(3)指导思想: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日本的忠君爱国思想,又要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魂洋才)。(2分)(4)改革推动教育,教育服务改革。(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明治维新44.(2013·河南省焦作市高三二模)(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6、7世纪,隋唐两朝相继崛起,形成了法制完备的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文化对周边国家和东亚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6世纪,日本的统治阶级“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施行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3个方面: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部曲),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以封食。2.造户籍、计帐(赋税簿账),施行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1段,10段町(段、町为日本古代田积单位);班田农民担负租庸调(租,即实物地租;庸,是力役及其代纳物;调,征收的地方特产)。3.改革统治机构。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建立“置八省百官”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职官;(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化改新的背景。(4分)(2)阅读材料二,概括大化改新的内容,并分析它们分别效仿了中国哪些制度。(8分)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分析大化改新的性质。(3分)(1)中国先进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4分)(2)内容:经济上:土地国有制;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任答两点)(2分)效仿中国:均田制、租庸调制。(2分)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八省百官”制;地方,国、郡、县制;(任答两点)(2分)效仿中国:三省六部制;郡县制。(2分)性质(3分):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3分)1.(2013·江苏南通一调·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材料二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6分)(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4分)【答案】(1)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2分)举措: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义务教育。(4分)(2)促进: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2分)阻碍:灌输忠君思想,导致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2分)2.(2013·江苏苏北四市一模·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动了日本帝国的列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秩禄公债(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金额(日圆)利率武士(1874—1876年)16,565,0008%大名(1877年)31,412,4055%大名和武士(1877年)108,242,7857%神主(1877年)334,0508%材料二采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以施公明正大的政治时,民皆怀其仁德,视朝廷如父母,万民相亲如兄弟,人和悉齐无疑。至此时,武备方面精神万备,故枪炮船舰方始成为真物,操练教阅也方始成为实用。因此即使有外患内贼也决不足患,国家永久太平,王室永久安全绝对无疑。——加藤弘之《邻草》材料三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请回答:(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对日本封建贵族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变法措施。(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于日本社会的构想以及“国家永久太平”的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2分)(3)如何理解材料“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4分)【答案】(1)影响:经济上获得补偿;但丧失对土地和人民的管辖权;失去封建特权地位。(任答2点给2分)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2分)(2)构想:建立君主立宪制。原因:对外扩张,走上军国主义道路。(2分)(3)告别旧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文明;建立新式军队;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任答2点给2分)尚未到达新日本: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势力;人民不能完全获得自由和权利。(2分)3.(2013·江苏苏锡常镇二模·24)(10分)自古以来,重大改革都注重教育方面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用人》材料二(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实施义务初等教育,因为国家需要有文化的公民。大批外国教育家来到日本创办和大学;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新任教。……1890年颁布的教育诏书告诫所有学生,“要勇敢地献身于国家,以此来保卫和维持我们的与天地同存的帝国王权的兴盛。”材料三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2分)(2)据材料二,指出明治政府实行教育改革的措施。(3分)(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的观点。(3分)(4)据材料二、三,指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与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的共同之处。(2分)【答案】(10分)(1)特点:养之:既鼓励(或优待)又约束。(1分)任之:既强调才又强调德。(1分)(2)措施:普及初等教育;创办新式;灌输忠君思想。(3分)(3)观点:把教育作为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提倡培养群体观念;注重培养政治素养。(3分)(4)共同:都强调教育服务于政治;都注重培养政治素养。(2分)戊戌变法2.(2013年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二模)(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97101898200(1)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教育,思想未完全开化。维新派借用孔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思想学说,与现实君主专制统治发生冲突。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3分)中国要全面学习西方。欧美诸国的一些政治思想与孟子的一些思想相类似。要实行民主自由。要设立议会。(8分)(2)宣传了维新派的主张,培养了人才,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4分)45.(2013·湖南衡阳市高三二模)(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俄国那样一个专制大国,给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动。朝野上下普遍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于是,不数月间,立宪之议遍于全国。——《清末预备立宪大事记》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1906年,慈禧太后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07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二十三条,其中关于“君上大权”的十四条,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涉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事实上仍同封建专制没有什么区别。下令在中央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1908年,为拉拢立宪派,采取欺骗手法,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1910年,清政府不得已将预备立宪期九年改为五年,定于1913年召开国会,1911年先成立内阁。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阁员中,满族九名,其中皇族又占七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至此,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转而投机革命,民主革命更加高涨。(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为什么要实行预备立宪?(8分)(2)有人认为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社会大进步。你同意其中哪一种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7分)(1)原因:迎合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抵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消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拉拢资产阶级立宪派;1905年日俄战争的影响。(8分)(2)“骗局”说:其目的是为了抵制革命,维护清朝统治;《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仍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事实上仍同封建专制没有什么区别;“皇族内阁”的成立,全部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室;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有拖延之嫌。进步说:与绝对王权相比,君主立宪毕竟是个进步,毕竟它承认了代议制、司法独立、地方自治和民众的基本权利,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同时给国人以深刻的民主宪政启蒙教育;也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评分说明:观点1分,理由6分,说出3点即可。1.(201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4)【历史上重大历史改革回眸】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四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持怎样的看法?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改革“节奏”?(3分)(2)你认为材料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历史依据。(3分)【答案】(1)看法:节奏很快。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3分)(2)正确;(1分)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3分)(3)历史依据:倡导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两方民主思想;促进民族意识觉醒。(3分,任答3点即可)2(2013·通、泰、扬、宿二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二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