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研究_第1页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研究_第2页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研究_第3页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研究_第4页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研究

学生受伤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受到各种原因的伤害。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判断和确定校方法律责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相关问题作一剖析。一、无特殊的民事行为能力主体的独立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教育部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学校等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学生有教育、管理、保护的责任。这里的学校,应指中、小学校。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这种责任,有类似于监护人的责任。高等学校与中小学的最大区别在于,高校的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已满十八周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人。”基于高校学生的这一特点,许多国家在立法方面均未将高校学生列为法律特别保护的范畴。例如,欧洲各国侵权行为法中有类似的规定:“对学生在课间实施的侵权行为的责任属于对未成年人侵权行为的责任特别规范,……”(p.215)意大利民法典第2048条关于此方面问题的规定仅适用于未成年学生,西班牙民法典则将其限定为“提供非高等教育机构之未成年学生造成的损害”(p.215)。然而高校学生毕竟还属于弱势群体,较之于其他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主体的独立性是有限的,所以在其在校读书期间,学校对他们仍有教育、管理、保护之义务,这种义务是来自法律的规定,合同的约定和道德上的要求。由于民事行为能力的差异,高校的这种保护义务自然与中、小学有所不同。此种保护的侧重点是在于学生整体性的保护,而非直接针对每个个体的保护,学校在保证自己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规范的环境后,只须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其实施以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保护。换言之,高校对学生的这种保护是融入到其管理中的,通过管理来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的安全。综上所述,高校与学生之间仍是教育、管理、保护的法律关系,只是其保护的重点与程度与中小学有所不同。二、高校过错推定道茨奇(Deutsch)认为,归责是就“任何人对某种法律现象,在法律机制判断上应承担责任而言”,“它并不意味着责任的成立,而只是为责任的成立寻找根据”。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现在争论较为激烈的为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前者是指,原告能证明其损害系由被告所致且被告有过错,则被告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后者是指,若原告能证明其所受的损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法律上就推定被告有过错并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笔者认为,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均以过错存在为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要素,不同的只是过错推定原则的过错的推定,涉及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故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在适用上也并不相互排斥。在高等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上应采用过错责任原则,但并不排除过错推定原则在某些方面的运用。过错推定原则对于充分保护受害人、及时地分散和填补损害十分有利,这也是主张这一原则的学者的意图之所在。但是,在认定学生伤害事故责任时若全部采用过错推定作为归责原则就我国当前现状而言,是不可取的。第一,过错推定原则在学生伤害领域广泛运用不利于高校的发展。采用过错推定原则必然涉及举证责任倒置,法谚有云:“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举证责任倒置就是强加给被告人以民事责任,而且也常会使侵权责任扩大化。这对于学校,尤其是教育对象是成年人的高校来说太苛刻,会使高校陷入无休止的赔偿纠纷中,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设置障碍。过错推定之所以在欧洲得到广泛推行有赖于其完备的保险制度,当发生损害时都能最终通过保险公司的赔偿得到比较合理的救济。而我国保险业刚刚起步,其分散损害的能力有限,此时如果把过多的赔偿责任集中于高校而又无法及时分散到社会中,对于高校的发展极为不利。第二,过错推定不利于赔偿责任的确定。由于过错推定中被告人的过错是推定的,具有很大的或然性,所以无法确定其过错程度。而过错程度对恶意侵权行为的制裁,对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减轻赔偿责任,及竞合责任的处理等有重大意义,这为司法实践中相关问题的处理设置障碍,同时不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为避免不适当地扩大高等学校的侵权责任,使高校工作正常进行,在处理高等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时应主要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这也是法学界的通说。按照过错责任原则,举证责任的分配是采“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要受害人就校方存在过错进行举证十分困难:在学生做实验时发生的与学校提供的实验用品有关的伤害事故中,或者在教学和生活中由于学校提供的设施、场地等而引发的伤害事故中,由于损害的原因处在校方所能控制的危险范围内,而受害人不能控制损害的原因,所以此时受害人处于无证据状态,无法就校方有过错举证。如果此时仍采“谁主张,谁举证”则显然与侵权行为法的公平原则相违背,不利于受害人损害的实质填补。故此时应采用过错推定的方法来确定校方的过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值得注意的是,适用举证责任倒置须以因果关系的存在为前提,受害人必须就损害的发生与校方行为存在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此处的因果关系,依笔者之见,不必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受害人无须证明学校的行为与损害结果发生间有必然因果关系,而只须证明损害行为与结果间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它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比较遥远,即只要证明校方行为对损害发生具原因力。比如,受害人须证明自己遭受了损害,而损害发生时正在使用校方提供的器械。为了尽可能减少过错推定或然性的弊端,在判断过错程度时,可借助汉德公式来分析,即P=意外发生的可能性,L=意外造成的损失,B=为了避免意外必须负担的预防成本,若L>B,则被告有过失;过错程度随P·L与B的差值的增大而增大;如果L远大于B,则为重过失。法官可参照于此并结合具体案情自由裁量来确定行为人的过错的程度。无论是过错责任原则还是过错推定原则,将损害归于加害人在于其过错的存在。美国法学家Holmes说:“良好的政策应让损失停留于其所发生处,除非有特殊干预的理由存在”,所谓特殊理由指应将损害归由加害人承担的事由(p.11-12)。这事由,就是加害人的过错。在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怎样认定学校有无过错呢?王利明先生对过错的阐述为:“过错是一个主观和客观要素相结合的概念,它是指支配行为人从事在法律和道德上应受非难行为的故意和过失状态,也即过错是指行为人通过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主观状态”(p.712)。“法人的过错并非法人的主观意志过错,而是法人的行为与某种行为标准偏离的现象。例如,法人未尽到监督、管理之义务等。”(p.706)可见,作为法人,学校的过错是其行为与某种标准不相符合,也即对某种法定义务之违反,这是采用客观标准来认定主观过错。关于学校相当注意义务的范围,笔者主张采用考虑行为和职业特点所确定的“中等偏上”的标准,即“从事该行为人能够尽到并且应该尽到的注意,未尽到这种注意义务即为过错”(p.714)。也就是说,高校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规范的学习、生活环境即可,这种安全是针对大学生整体来说的,只要学生能像普通人那样行为就可以避免伤害,则该环境便是安全、规范的,学校在此前提下,无义务去排除每个个体遭受伤害的可能性。有这样的案例,陈某(原告)和周江红(被告)均系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被告)学生。1993年7月4日晚周在熄灯后在床上蚊帐内点蜡烛看书时不慎引发火灾,使住在其上铺的陈某被烧成重伤。陈某遂将周江红和广州外国语学院一并起诉,要求两被告共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学校在此案中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关键看学校有无过错。经查,学校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中明文规定:“不许熄灯后在床上点蜡烛看书”,并且发至学生人手一册,每晚学校派人巡查。消防部门对学校防火情况的检查中也未提出过异议,所以学校已在其“能够尽到并且应该尽到的注意”的范围内履行了义务,故不应承担完全由被告周江红违纪行为而造成的损害结果的法律责任。三、学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适用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指依照法律规定对他人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人,没有尽到此种义务,因而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财产权益损害,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安全保障义务是在大陆法系中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中剥离出来的,是着重调整那些尚未被法律法规等纳入规范范围里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类型。高等学校学生不属于未成年人的范围,不适用该解释第十一条所规定的对中小学在校未成年学生的保护范围,所以应适用安全保障义务的相关规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仅因损害结果发生在学校即认定学校有过错,这种客观归责的做法,是有违安全保障义务之设置用以平衡利益和分配社会正义的本意的。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主要表现为学校提供的校舍、场地存在安全隐患;用于教学、生活、实验的各种器具、设备、材料等不符合安全标准或质量不合格;学校未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安全教育和业务技术安全方面的指导;学校对于校内生活、学习环境疏于管理,使学生受到来自校内外第三人的侵害;以及在伤害事故发生后未采取适当措施而导致损害结果扩大等。对于在对抗性或有风险的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学校是否应当负责,笔者认为仍应以学校是否存在过错来认定学校是否应承担相应责任,也就是说,如果这种伤害并不是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不当而引发,而是完全由这种对抗性的体育活动本身引发的,不能认定学校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一则是因为强烈的竞技活动本身就有很大的危险性因素存在,英美法中有“冒风险者免责”的规定,要学校来承担这种风险显然不合理;二则是因为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高校学生来说,完全能够判断出这种危险的存在。至于由于学生的特异体质和特殊心理原因引起的伤害事故的处理,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学校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限于“学校知道或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注意的”,这里的“未予以必要注意”,是没有采取合理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学生自杀、自伤、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如果学校承担责任以其有过错为前提,这种过错有可能是学校给学生施加了过重的压力,或者是教育方法不得当,或者是教师等管理人员违反规定对学生实施了侮辱性的行为,或者是学校知道学生有自杀、自伤倾向而未予有效的制止等,这些情况下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按照《解释》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导致的赔偿责任学校应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之后可以向该第三人追偿,“并可以向直接责任人请求赔偿其因为承担赔偿责任而造成的损失”。《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力造成的伤害事故,学校履行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法律责任。笔者认为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未免有失公平。这样会是损害只停留在学生一方,无法得到分散和填平.所以在处理这种伤害事故时,应按照公平原则,给受害学生以适当补偿。四、赔偿和损失范围的确定民事责任采用理想的恢复原状的救济手段为原则,当难以恢复原状时则采用损害赔偿的方法予以补救。由于人身损害的特殊性,针对健康权、生命权的损害应以损害赔偿的方式进行责任的承担。侵权行为法的功能,如王泽鉴先生所述,为“填补损害和预防损害”,(p.8)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校方对基于过错而承担的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亦应以损害赔偿为主。《解释》中对人身损害案件中涉及的赔偿问题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该解释第十七条规定,学生伤害事故赔偿的范围主要为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营养费;因学生伤害事故致残疾的,除上述偿外还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康复护理费,后续治疗必要的费用;因学生伤害事故致死亡的,还包括丧葬费、死亡补偿费、及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合理费用。另外第十八条还规定受害人或死者近亲属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权利。对于以上各项赔偿的计算方法,该解释已作了具体规定,在此不必赘叙。笔者拟就几个特殊赔偿问题作以下阐述:1.关于延误学习的损失《解释》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中,包括一项误工费,并将其含义解释为因受害人接受治疗而误工减少的收入。也就是说误工费这一赔偿项目之设立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因伤接受治疗而导致的间接损失,这符合损害赔偿的全部赔偿原则。高校学生在因伤治疗期间虽无误工的损失,但仍有间接损失——延误学习的损失。这一损失体现在学生康复后因补所落课程而支出的费用,学生休学而支出的各项费用等等,这些损失的产生仍可归因于侵权行为,故赔偿义务人也须予以赔偿。2.关于被扶养人的生活费——期待扶养权问题当受害学生因伤害致残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或因伤害死亡后会出现一个问题:受害人的父母是否可以得到扶养费赔偿。《解释》第二十八条规定了赔偿义务人就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问题。但按照该司法解释的本意,被扶养人的范围仅限于受害人实际依法扶养的人而不包括将来丧失劳动能力要依靠受害人扶养的人。这一观点也得到其他学者的赞同。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在实践中应用于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被扶养人范围确定上有失妥当。第一,在校学生父母的年龄已接近需要赡养的年龄。以某学生七岁入学为例,若其学业一直正常持续,到大学本科毕业时已满二十三岁,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二十六岁,博士研究生毕业时二十九岁。由此推知其父母年龄已近五十岁,或者更大。也就是说在该生因伤致残或致死的几年内,其父母将丧失劳动能力需要赡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现在高校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若不将其父母列入扶养赔偿权利人的范围,将引发一些社会问题,而问题尤为突出的应在偏远农村地区。第二,不将期待扶养权人列入扶养赔偿权利人范围与侵权行为法的填补损害的机能不符。“填补损害系基于公平正义的理念,其主要目的在于使被害人的损害能获得实质、完整、迅速的填补”,(p.8)按民法学界通说,确定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理论依据采“继承丧失说”,即受害人死亡后其扶养的人丧失本应获得的利益。按该说受害人死亡的,其近亲属的损失利益按收入损失计算,被扶养人的生活费也被吸入计算在收入损失中。最高人民法院在作出司法解释时将收入损失赔偿部分作了技术处理,分解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被扶养人生活费”分别规定在残疾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中,(p.251)也即“收入损失=人均可支配收入+被扶养人生活费”。如果不将期待扶养权人列入扶养费赔偿权利人范围,将导致受害人(包括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得到的赔偿少于其实际损害,没有达到损害赔偿法完整填平损害的目的。对于期待扶养权人的扶养费的标准按照《解释》第二十八条的相关确定,期待扶养权人应得扶养费的年龄按职工退休年龄为起算年龄。3.关于精神损害抚慰金数额的确定“非财产上损害之慰藉金,因非财产损失之有价额可以计算,但仍以被害人所受之苦痛为准据”,(p.242)此被害人在学生伤害事故中为受伤或致残的学生本人,或者在事故中死亡的学生的近亲属。由于精神损害为非财产损害,故其赔偿无法依定额化的方式进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了精神损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