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自然观自然观的历史演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自然观:通俗——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自然观:严格——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宇宙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因果观、演化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本质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根本观点和系统理论。影响人类自然观形成的因素认知概念框架: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甚至政治等诸种观念近代以来的人类自然观的影响因素:科学活动、技术活动、评价活动完整的自然观包括:对自然本身的认识、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什么是自然
“自然“:是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存在,指非人工的物理世界(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与“人为的制度”相对。除了外部自然外,还包括人类携带的内部自然(肉体、感性、情意、无意识等)。自然观的演化史
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古代自然观
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原始形态
理性形态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
古希腊
中世纪的自然观(神学和宗教意义)近代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现代自然观(辩证法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第一章自然观的演化历史石器敲开了文明的大门,而火则照亮了文明的道路。
第一章主要内容本章将结合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阐述自然观发展的各种历史形态及其演替,讨论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创立之前人类自然观与自然科学、自然哲学的思想渊源关系,明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观产生的历史前提。重点讨论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建立的自然科学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结构
农业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的有限发展2、以宗法专制为主体的政治体制
宗法专制
文官政治体制3、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制
儒家文化是整个文化体制中的主体结构
多元文化的补充结构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五个阶段:(1)远古到夏、商、西周时期(远古
770B.C.):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和积累时期。(2)战国到秦汉前(475B.C.
221B.C.):奠基时期。许多门类都取得了重要成就。(3)秦汉到南北朝(221B.C.~A.D.581):发展和形成时期,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四大知识体系:农学、天学、算学和医学。(4)唐、宋朝(618
1276):高峰时期。(5)明清时期(1360
1840):发展逐渐停滞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时期。(一)四大学科:农、医、天、算1、历史悠久的农业科学我国形成376种农业专著。西汉以来主要有五大农书:
西汉时期的《汜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南宋《陈甫农书》
元代《王桢农书》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2、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以有机整体观为哲理基础,以内科为主要科目,以植物为主要药物。◆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汉末医学家华佗◆西汉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3、数学◆战国或西汉的《周髀算经》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分九章编写,题目为246道。
◆祖冲之(公元429—500),算得3.1415926<П<3.1415927。◆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和实用见长。研究实用问题,使用归纳法。九章: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4、天文学(1)专职天学机构及其日常工作:天学机构及其直接象征观象台为皇家独占。(3)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历法:主要研究内容是日、月及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史籍所载中国古历前后近一百部,其中获得官方正式颁行的五十余部。(2)观测手段与研习──天学仪器与典籍:圭表、漏刻和仪象。其中浑仪、浑象两类是古代浑天家测侯和演示天象的基本仪器。河南僵师县岗上村与大郊碧之间,东汉灵台遗址。张衡放置浑天仪的地方。地动仪模型宋朝浑仪北京明清天文台比格林威治天文台早200多年上绘有1350多顆星,这星图约画于公元8世纪初,是世上现存古星图中星数最多、最古老的重要星图。现藏于英国图书馆中。敦煌星图之一(現藏于英国图书馆中)敦煌星图中紫微垣(現藏于英国图书馆中)“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当代科学、伽利略时代的‘新哲学’或称‘实验哲学’只产生于欧洲文化,而非中国文化或是印度文化中呢?”“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另两个难题: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现代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二)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的代表:四大发明造纸:从东汉蔡伦公元105年发明“蔡侯纸”直到18世纪这两千年间,中国的造纸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印刷术: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宋代毕升首创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相传黄帝时代发明了指南车。公元前1世纪巫师发明司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四种装置指南针的方法。
火药:起源于道家的炼丹术。宋元时开始用于军事。明代出现“多发火箭”。汉代造纸工艺:挫、煮、打、抄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和精美扉画的唐咸通本《金刚经》宋泥活字版司南宋悬法指南针指南车欧洲到11世纪才学会制造指南针1775年由设计家约瑟夫·卢制造的指南针
18世纪末意大利航海家使用的一种指南针宋火箭明铜火铳一窝蜂模型火龙出水模型神火飞鸦模型明代火箭明代万户利用火箭飞行14世纪末,明朝的一位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万户被誉为利用火箭飞行的第一人。马克思对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有一段生动描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盛赞三大发明公元前十二世纪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因鼎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鼎重832.84公斤,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司母戊鼎精美绝伦的青铜器都江堰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前250)时期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修建。变岷江水害为水利,可灌溉300万亩良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铜车马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云锦蜀锦宋锦壮锦赵州桥桥长50.82米,单孔净跨37.37米,并首创“敞肩拱”的新桥型。采用此项技术比欧洲早1200多年。陶瓷技术造船技术:海船模型其中超过百米的“宝船”就有62艘。最大的一艘长44丈4尺宽18丈(147M,60M),可容1000人远航。经过37个国家。颐和园苏州园林:拙政园(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结构体系1、基本结构
实用科学和实用技术
基础科学,但它的发展是零碎的。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就科技研究对象而言,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就实用技术而言,带有明显的工匠性。带有直接的经验性质,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使用归纳法,逻辑思维层次低。神话和巫术是原始思维的两个基本形态。神话从思维的形而上方面思考自然和社会,巫术则从形而下的角度在技术和控制的层面关注着自然和社会。(一)原始思维形态的自然观——神话与巫术自然观三、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基本特征神话的实质马克思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各民族均有自己的神话“文本”。中国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西方有《神谱》和荷马史诗等。有关万物起源的神话,它主要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诞生、文化发端以及宇宙万物肇始等。它是神话的主体部分,是原始人类早期的自然观。创世神话,大体产生在新石器时代。就社会形态而言,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1、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中国最著名的创始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女娲补天
传说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改造自然,与自然抗争的技术斗争故事。后裔射日:丁绍光精卫填海-工笔画夸父追日-邮票反映技术斗争的神话故事2、中国古代巫术形态的自然观是指中国先民创造的某种今天看来包含很多迷信、错误和地方知识色彩的关于自然的看法。这种知识的基本观念,是相信万物有灵,相信人间有通天地的特异之术士。“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孔子也“敬鬼神而远之”。汉代儒家杨雄说:“同天地人者,曰儒;通天地,不通人者,曰巫。”巫术形态自然观的基本形式,主要包含在中国古代的所谓“术数方技”中,如巫师所运用的星占、风角、炼丹等方技。直到今天,如堪舆、算命、风水等在中国民间仍然有人相信。
(1)五行思想
“五行”通常译为FiveElements(五种元素)。张岱年先生认为,先秦认为五行是生活中的五种基本资料。冯友兰先生认为,我们切不可将它们看作静态的,而应该看作五种动态的互相作用的力。董仲舒以后多认为五行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元素,但不是最基本的元素,五行说从属于阴阳说。五行顺序的变化《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春秋战国,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顺序:木、金、火、水、土。西汉董仲舒(约前178—前104)体系化。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近代(日常):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图相生关系: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火水金土相生相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特征李约瑟:五行的概念不是一系列五种基本物质的概念,而是五种基本过程的概念。中国人的思想在这里独特地避开本体而抓住了关系。李约瑟论五行沈括用五行思想解释化学溶液的性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以阴阳五行思想解释化学反应:“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久之亦化为铜。水能为铜,物之变化,固不可测。按《黄帝素问》有‘天五行,地五行,土之气在天为湿,土能生金石,湿亦能生金石。’此其验也”。上述解释限制了沈括进一步寻求了解化学溶液真正的性质。述评中国的思想家们制造了一个十分全面的关于各种事物之间关联的图解。但是过分牵强附会这种关系,就抑制了对事物原因的真正研究。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解释宇宙起源的学说。阳字本是指阳光,阴字本是指没有阳光。到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宇宙的两种势力或原理,也就是阴阳之道。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阴阳思想的最早记载早在《国语》(其成书可能晚至公元前四、三世纪)里已经讲到阴阳之道。“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周语一》)阴阳与八卦结合后来,阴阳就与《易经》从根本上结合起来。《易经》的经,基本成分是所谓“八卦”,每卦由三条连线或断线组成。任取两卦组合起来,得六十四卦。《易经》的原文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周易》其书周出《易》,开始是卜筮用书。有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前者形成于周,后者旧说是孔子(前551-前479)所作,近认为,是战国以来的解易作品的汇集。《周易》的三原则变易简易不易理、象、数理:宇宙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象:宇宙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现象。数:每个现象,都有它的数。阴阳结合而生万物,男女结合而生生物乾卦、坤卦分别纯粹由连线、断线组成,所以各是阳、阴的典范。其余六卦都假定是由乾、坤交合而生。这样,乾、坤就是父、母,而其余六卦在“易传”中常常说是乾坤的儿子。乾坤结合而生其余六卦,这种过程,也就是阴阳结合而生天下万物这种过程的象征。阴阳结合而生万物,与男女结合而生生物,是相似的。由此可知,阳是男道,阴是女道。阴阳生成万物类比男女生育《系辞传下》说:“天地絪缊(yinyun),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传上》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天地是阴阳的物质表现,乾坤是阴阳的象征表现。阴阳生成万物的过程,与男女生成生物的过程完全相似。评述原始中国人的宗教中,很可能想象有一个父神和母神,他们出生万物。可是在阴阳哲学中,用阴阳之道代替了或解释了这样的拟人的神。阴阳之道虽然也比作男女之道,但是已经被理解为完全不具有人格的自然力了。“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发生的灾异是天对人的谴责,发生的祥瑞是天对人的褒奖。董仲舒在肯定“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和“天人一也”的前提下,认为“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至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必仁且知》)“天人感应”所以说“谨按灾异以见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同上),天子见灾异而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就能感动上天而化险为夷。“五形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五行变救》)董仲舒根据“天人感应”,“发明”求雨止雨之法,大搞封建迷信,欺骗百姓。“天人感应”思想发展到东汉发展为谶纬神学。3、八卦学说八卦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符号和读音▅▅▅▅▅▅▅▅▅▅▅▅▅▅▅▅▅▅
▅▅▅▅▅▅▅▅▅▅▅▅▅▅▅▅▅▅
▅▅▅▅▅▅▅▅▅▅▅▅▅▅▅▅▅▅▅▅
乾兑离震
(天)(泽)(火)(雷)
▅▅▅▅▅▅▅▅▅▅▅▅▅▅▅▅▅▅
▅▅▅▅▅▅▅▅▅▅▅▅▅▅▅▅▅▅
▅▅▅▅▅▅▅▅▅▅▅▅▅▅▅▅
巽坎艮坤(风)(水)(山)(地)
乾(qian):乾为天卦像坤(kun):坤为地卦像坎(kan):坎为水卦像离(li):离为火卦像震(zhen):震为雷卦像巽(xun驯):巽为风卦像兑(dui对):兑为泽卦像:
艮(gen去声):艮为山卦像(二)理性思维形态的古代自然观在原始思维形态的自然观演化的同时,一些早期的中国圣人、智者也在发展理性的关于自然界的观点,或者努力从巫术性质的自然观中发掘其中的合理成分,或者对巫术思想作了理性的创造性解释。在肫球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中,都有一些合理的自然哲学思想和成形的学说。1、儒家的自然观儒家学说主要关心人生、伦理和社会,但仍有一些零星的自然哲学观点。如:“生生之谓易”的辩证法思想;“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刚柔者,立本者”,“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遵循自然的思想;力主作为君子的知识分子,要同时兼具两种因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道家的自然观道家特别强调自然演化和道法自然的观点。老子(李聃)任继愈四译《老子》“道”的几种含义“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念,在道德经中它含有几种意义:
构成世界的本体;
创造宇宙的动力;
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自然演化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任继愈解说为:“道产生统一的事物,统一的事物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东西。(参见《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二版,第152页。)道法自然的观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任继愈译:“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
自然的不变规律
《庄子》的《天下》篇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不变。虽然万物都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不变。
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它来自老子的原话“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反者道之动”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把自然和自然规律神秘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任继愈说:“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名”是天地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本。(参见:任继愈著《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二版,第61-62页。)
3、气论思想:万物皆生于气气论始于《庄子
外篇》,《管子》提出“精气”的观念。《淮南子·原道训》:“气者,生之元也。”《白虎通义天地》说: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保理念下的现代家居设计风格
- 现代饮食文化与胃肠健康的平衡
- 生产环境下的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
- 现代企业网络攻击的防范与应对
- 现代企业决策分析与科学决策
- 2023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配套说课稿 新人教版
- Unit5 Humans and nature Lesson 1 A sea story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001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 第五章 三角函数 5.7 三角函数的应用(2)说课稿 新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 2023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8章 平行四边形18.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2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3说课稿 (新版)华东师大版
- 2023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2 树之歌配套说课稿 新人教版
- (人卫版第九版传染病学总论(一))课件
- 压力性损伤护理质控细则及集束化管理措施
- 《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全套教学课件
- 产后康复-腹直肌分离
- 丙烯-危险化学品安全周知卡
- 粉条加工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配电网设施可靠性评价指标导则》
- 2024年国家电网招聘之通信类题库附参考答案(考试直接用)
- CJJ 169-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 食品企业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记录及其报告格式参考
- 产品质量法解读课件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