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望教案赏析_第1页
野 望教案赏析_第2页
野 望教案赏析_第3页
野 望教案赏析_第4页
野 望教案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野望野望(精选6篇)

野望篇1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野望》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盼望对大家有关心。

《野望》阅读原文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阅读题目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请从动静和写景挨次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缘由。(4分)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二、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白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远眺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布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白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野望》阅读答案一、

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其次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分,符全诗意即可)

6.抒发了闲适(闲适)惊喜(喜悦、宠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处处是一片秋色,山川覆盖在夕阳的余晖中,更加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好像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

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东皋薄暮望

3、皆、惟色、晖

4、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很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三、

1、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

3.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3、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非常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立刻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野望》阅读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颜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逐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阅读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处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更加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安慰,所以最终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伴侣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或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可是,假如沿着诗歌史的挨次,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突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实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明丽,似乎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突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实美就会产生特殊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实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学问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野望篇2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3、领悟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方案】

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同学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同学成新知

步骤一学问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徙倚(xǐ)

驱犊(dú)萋萋(qī)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密的样子。乡关:家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闻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灵敏,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美。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制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照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学法指导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孤独     、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闲适之恬淡、秀美山河之喜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间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学法指导二: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思乡、怀人。

菊:隐逸、清高。

莲:超凡脱俗。

梅:高洁。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哀痛。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间消逝,世事沧桑。

阑干:思念、孤独     、离愁。合作探究生成力量

步骤二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沟通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颜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逐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

【沟通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颜色的透亮     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安静、开阔、漂亮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沟通点拨】这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安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沟通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沟通点拨】传奇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旧千载照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晰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密,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沟通点拨】这两句由写传奇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奇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楚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密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沟通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沟通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沟通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始终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最终遇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沟通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亮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简单。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沟通点拨】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颜色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亮美丽。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丽”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沟通点拨】诗歌叙述了出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怪壮美的风光,表现了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长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实清爽,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奇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如同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怪壮美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孤独     伤感的心情。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

【附:板书设计】

野望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

颈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静态动态结合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

黄鹤楼首联——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颔联——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颈联——绿树芳草——引发乡愁

尾联——落日暮江——烘托乡愁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出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壮美风光

抑郁心情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胜利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其次课时赏读《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七班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同学们还记得吗?大家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同学回答,教

师可再作补充),今日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自我研同学成新知

步骤一学问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荆门(jīng)仍怜(lián)啄春泥(zhuó)

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

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家乡水(古义:爱,宠爱;今义:可怜)

(2)解释下列词语。

从:往。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初:刚刚。

暖树:向阳的树。

3、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宏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

000首。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

4、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钱塘湖春行》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的停顿。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合作探究生成力量

步骤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叙述这首诗的大意。

【沟通点拨】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巡游。山随着低平的原野消失并渐渐消逝。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似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家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2、研读诗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沟通点拨】写从蜀到楚远游的行踪。

(2)颔联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沟通点拨】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3)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沟通点拨】比方,描写了江水里的月影和云彩,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奇怪。

(4)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沟通点拨】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淌感。

(5)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沟通点拨】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感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家乡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沟通点拨】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头衔泥筑巢,一片生气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由于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到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沟通点拨】诗人对四周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到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清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

【沟通点拨】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宠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长

《渡荆门送别》描绘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七律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呈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布满生气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宠爱之情。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你还知道哪些“思乡”名句?请搜集整理一下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附:板书设计】

渡荆门首联——叙事

颔联

颈联写景——感动、欣喜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钱塘湖春行首联:总写天光水色

颔联:高处着眼写莺燕

颈联:低处入手写骑马游春

尾联:由点到面写湖东胜景春光明媚

心情喜悦。

野望篇3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处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更加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安慰,所以最终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伴侣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或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可是,假如沿着诗歌史的挨次,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突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实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明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突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实美就会产生特殊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实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学问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野望篇4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野望》阅读答案,盼望对大家有关心。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阅读题目一、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请从动静和写景挨次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缘由。(4分)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野望》阅读题目二、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白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远眺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野望》阅读题目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布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白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野望》阅读答案一、

1.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其次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分,符全诗意即可)

6.抒发了闲适(闲适)惊喜(喜悦、宠爱大自然)之情。(2分,意思基本对也给分)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处处是一片秋色,山川覆盖在夕阳的余晖中,更加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好像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野望》阅读答案二、

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东皋薄暮望

3、皆、惟色、晖

4、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很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野望》阅读答案三、

1、B(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1分)

3.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3、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非常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立刻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野望》阅读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颜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逐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野望篇5

语文课程标准

熟悉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才智。关怀当代文化生活,敬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

培植喜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念和良好习惯,把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深化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尝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尝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争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语文课程标准:

熟悉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才智。关怀当代文化生活,敬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

培植喜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念和良好习惯,把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尝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Z]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进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同学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教育:肯定要求同学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同学参照解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同学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接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远眺,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更加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消失,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犹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愁闷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尝分析,体会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其次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闻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爱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爱“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由于这句对仗工整,用词美丽,我眼前似乎也消失这么一幅令人沉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爱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特别安静。

生3:我喜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叙述了一个漂亮的传奇。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终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奇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远眺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密青翠;继而想起自己的家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富强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憧憬。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语文课程标准:

熟悉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才智。关怀当代文化生活,敬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

培植喜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念和良好习惯,把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

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第一]

二、教学新课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简介及写作背景

野望篇6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下面第一我为大家带来《野望》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盼望大家喜爱。

《野望》阅读原文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