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文备众体与管窥管窥_第1页
《红楼梦》中的文备众体与管窥管窥_第2页
《红楼梦》中的文备众体与管窥管窥_第3页
《红楼梦》中的文备众体与管窥管窥_第4页
《红楼梦》中的文备众体与管窥管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中的文备众体与管窥管窥

在《红楼梦》中,俞是一位具有强大诗人气质的女孩,也是一位具有自身气质的诗人。她无意以“贞静温淑”的闺训来修身养性,却热衷于“非女儿家本分”的读书写诗。《红楼梦》中诗人多,一流的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薛宝琴、史湘云、妙玉。论才气,这几个人旗鼓相当,论用心专情及诗词质量,当推黛玉第一,她是大观园中最杰出的诗人。黛玉热爱诗歌,诗为心声,绝句、五律、七律、歌行、应制、分韵、联句、骚体、长短句,各式体裁,写起来皆得心应手。她的人品决定了她的诗品,她的诗显示了她的全人。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里的这位诗魂,可谓芳香四溢,清气逼人,有着特殊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红楼诗人,无出其右。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精湛的艺术技巧,通过借景抒情、借古喻今、托物寓意的方式,将她不同时俗的思想性格表现出来。可以说,这些诗词是曹雪芹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最重要、最精粹的心理描写。借景抒情是黛玉诗中用得很娴熟、很成功的表现手法。她经常通过典型的自然景色抒写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葬花辞》、《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而以前者最为脍炙人口,最集中地体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品格,是她压抑内心悲痛的独白。换言之,林黛玉形象之所以塑造得那么感人肺腑,是与《葬花辞》关系极大的。可以说没有《葬花辞》,也就没有林黛玉;一提起林黛玉,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她的《葬花辞》。这首长达二十六韵的七言歌行,以其缠绵悱恻、回环反复、哀艳凄绝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吟味与赞赏。“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闺中女儿”是《葬花辞》塑造得最完整、最丰富的形象,主要是林黛玉自己的写照。“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道出了黛玉的不满与孤愤。全诗特别着重地表现了“闺中女儿”“宁为玉碎,勿为瓦全”的高贵品格。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下,在“天尽头”也不见“香丘”影子的绝望现实中,黛玉面临着“花落人亡”的悲惨结局。但她丝毫没有妥协屈服、委曲求全之意,没有一丝同流合污、以求苟合之心,而是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自誓,以“宁为玉碎”自豪。这是林黛玉性格中最可贵的部分。《秋窗风雨夕》与《桃花行》也都是古风。其格调与《葬花辞》相同,可以当作《葬花辞》的副歌来读。这两首诗都比较短,前者止于十韵,后者也才十七韵,加起来与《葬花辞》的篇幅约略相当。而且感情的流向都比较单纯,一个借风雨抒别离之苦,一个借桃花抒女儿薄命,各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林黛玉心灵的惊悸。在黛玉诗词中,咏物诗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计有《咏白海棠》、《咏菊》、《问菊》、《菊梦》、《更香》和《唐多令》咏柳絮等。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认为咏物诗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而林黛玉的这些诗词,都以托物寓意的手法,根据物的特征,将其人格化,借以抒写自己的遭遇、幽怨和理想。特别是三首菊花诗寄寓的意思更为深刻。作者根据菊花的姿态、芳香、生长环境、开放季节和耐寒属性等特点,将它人格化,塑造出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是幽怨、孤寂、高傲而富于反抗精神的,也是黛玉自己性格的投影。从这三首诗,完全可以看出黛玉的诗才与追求。它们理所当然地博得了一致的好评,连曾压过她名次的李纨也不得不宣布:“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梦菊》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黛玉一人夺得前三名,终于实现了元春省亲那夜就想“大展奇才”的抱负。黛玉夺魁确实当之无愧。别人的诗固然也不乏佳句佳篇,但他们都只是赏菊,神游物外;唯黛玉神与物游,物已完全人格化,转化为诗人自我了,因而才能深深激动人心。但黛玉并未因此踌躇满志,而是认为自己的诗“到底伤于纤巧”,并用心体会了他人之长,指出别人的佳句是“背面敷粉”,“妙绝”,“意思深远”。这些都表现了黛玉的诗才。除了借景抒情与托物寓意,借古喻今的手法也成了黛玉宣泄情感的方式之一。她的组诗《五美吟》就是她有感于古史中有才有色的女子遭际多为不幸而写成的五首七绝。诗中的“五美”,有的为了爱情反抗坚决,行动果断,寄托了黛玉的理想,体现了她的憧憬;有的在爱情上遭际不幸,结局悲惨,使她预感到自己的将来。她的诗作,咏的是古人,表现的却是自己。《五美吟》这组诗标新立异,与一些传统的看法大不一样,它的思想感情是如此深厚,系统而全面地表现了黛玉对爱情的思索与看法,大胆地向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挑战,使我们“接触”到了她那跳动的脉搏,“听”到了她心灵的呼声。以上对于黛玉三组诗的分析,仅是从黛玉的表现手法来划界的,如果把她的诗词按写作时间排列,加以仔细分析,则可以从纵向上清晰地看到黛玉这一人物的内心隐秘,境遇与心理变化的轨迹。当黛玉接到由“一路盘算不解何意”的晴雯特地送来宝玉的两方旧帕,她立时深解其意,即时在帕上题了三绝。这三首绝句均着眼写泪,此中包含着多少不足为外人道的痛苦、折磨和慰藉,倾泻了自己“沸然炙起”的五内,透露了少女心灵深处的隐秘。而从这以后的《问菊》、《秋窗风雨夕》、《五美吟》到《桃花行》中,可以显见其内心律动的曲线。作品第三十八回题菊诸诗中虽有如《咏菊》中“满纸自怜题素怨”那样淡淡的怨意,但却以《问菊》的“孤标傲世偕谁隐”的孤傲占思想主导;到第四十五回的《秋窗风雨夕》诗中秋花惨淡,秋草枯黄,秋风飕飕,秋雨脉脉,敲窗风雨惊破“愁人”秋梦,疏竹滴沥似伴“离人”饮泣:斯时黛玉病势渐次加深,其傲世之音已趋消失,伤悼身世苦闷颓废以及对未来命运的隐忧则转居上风。细读黛玉的诗词,我们会感到诗魂中有着一种清奇之气。《红楼梦》才女辈出,唯有林黛玉是被全方位诗化了的诗人,不仅诗作清奇,她的诗论也如其人其诗,清奇异常。脂批就有认为黛玉“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裙衩”的论断。黛玉论诗,讲究新颖奇巧。她欣赏史湘云《供菊》的“圃冷斜阳忆旧游”,是“背面敷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也是着眼手法的巧妙和描写的新颖。但她的诗论最集中的体现还是要算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在这一回里,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而黛玉却认为诗不能流于浅近与凡俗,而应注重意境的深远。她说:“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接着黛玉又让香菱熟读王维的五律一百首,杜甫的七律一百二十首,李白的七绝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看陶、应、谢、阮、庾、鲍等人的诗。黛玉论诗,确实妙,一开篇就反对“浅近”,不俗。看她所列“前代贤圣”,可知她“工夫”很深,胸臆高远,眼界阔大。她以王维之自然为基础,然后,益以杜工部之沉郁,李谪仙之飘逸,陶渊明之孤傲,魏晋名家之消散简远,清新刚健,沉静浓郁,皆可深造自得。黛玉论诗,还强调立意,反对以词害意。第四十八回黛玉指导香菱学诗,先说“如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进一步指出:“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就说明所立之意应该“真”而又“新”。这样就使香菱的思想首先由平仄、对仗等的框子里解放出来了,而最终写出了“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这样颇有空灵娟逸意味的好诗句来。一个对诗一窍不通的丫头,能在黛玉的熏陶下在很短的时间里变成“诗翁”,她这位“诗翁”之师的诗词修养就可以想见了。在大观园众女儿当中,林黛玉被推为魁首,不仅是诗会夺魁所仗,更是她生命所系,灵魂所寄。她欢乐时写诗,痛苦时写诗,在绝望离开世界的前夕,还要“挣命似地”将诗帕、诗本子投入火中,让她的诗先她而离开恶浊的人间。假如没有这些诗篇,读者面前的黛玉形象就不会如此生动鲜明,读者也很难为其悲凉身世和多愁善感的性格所打动,为她担忧、痛苦、流泪。曹雪芹“黛玉的诗”与“诗的黛玉”均是“好诗”,时至今日,仍然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然而,《红楼梦》中并不仅仅只有林黛玉身上才有诗人气。其实,在整部作品的各个角落都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诗意,随时随地都在向我们展现曹雪芹这一真正的诗人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前八十回约有各种体裁的诗歌一百九十余首,而且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文备众体。如诗、词、曲、赋、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楹联、匾额、书启、灯谜等,应有尽有。以诗而论,体裁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题材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方式方法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体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的;亦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而且,《红楼梦》中诗人众多,吟诗作词的人物至少有28位:一流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薛宝琴、史湘云、妙玉;二流有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李纹、李绮、邢岫烟;末流有癞头僧、跛足道人、警幻仙姑、贾雨村、甄士隐、香菱、贾政、贾环、贾兰、薛蝌、薛蟠、冯子英、云儿、蒋玉菡,其中贾环、贾兰、香菱刚刚入门。曹雪芹的高人之处,就在于他根据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写出了符合他们各人性格的诗词来,充分显示了他伟大的艺术才能,令人佩服之至。《红楼梦》中大量的诗词,凝聚着曹雪芹极大的心血,也是他对前人诗词作品反复钻研、深刻理解、烂熟于胸后的结晶。黛玉的《秋窗风雨夕》是她的抒情诗篇之一。无论构思立意、抒情言志,还是布局章法、语言锤炼,都明显地受初唐张若虚的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很大的影响。两首诗的标题都是完全对应的。从章法上看,诗四句一节,每节押三个韵,逐节转韵,韵脚平仄相间,这完全是从张诗中学来的。至于句法上的摹拟则尤为明显,如“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便与张诗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如出一辙;“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又与张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异曲同工。而诗中哀婉凄清的格调,缠绵悱恻的情思,更与张诗别无二致。小说中的联句诗与唐宋诗词更是有着不解之缘。第五十回的“芦雪庵即景联句”是宝玉与众姐妹在芦雪庵“割腥啖膻”、饮酒赏雪时联句而成的,其中有很多诗词都脱胎于唐宋诗词。香菱的“有意怜枯草”,自然会使人想到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探春的“价高春酿熟”,很易使人记起唐人郑谷《辇下冬暮咏怀》的“烟花紫禁花期近,雪满长安酒价高”;宝琴的“伏象千峰凸”,“天机断缟带”和湘云的“盘蛇一径遥”,皆源于唐代韩愈《咏雪赠张籍》诗:“岸类长蛇搅,陵犹巨象”,“随车翻缟带”;李绮的“葭动灰飞管”和李纹的“阳回斗转杓”当分别从杜甫《小至》诗中的“吹葭六管动飞灰”和“冬至阳生春又来”二句化出;湘云的“龙斗陈云销”当用宋代张元《咏雪》“战败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诗意;黛玉的“剪剪舞随腰”和“煮芋成新赏”则分别出于李商隐和苏轼的诗。李《歌舞》云:“回雪舞轻腰”,苏曾赞其子苏过以山芋作山糁羹,题云:“忽出新意”,“色香味皆奇绝”,诗曰:“香似龙涎仍酽白”;宝玉的“苇蓑犹泊钓”借唐代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小说中确写过芦雪庭可“垂钓”,宝玉“披蓑戴笠”,人称“渔翁”的情景;宝琴的“吟鞭指灞桥”典出南宋尤袤《全唐诗话》:“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湘云的“加絮念征遥”和宝琴的“赐裘怜抚戍”,典亦出于《全唐诗话》。一篇联句,竟有这么多的诗句从唐宋诗词脱胎,实属罕见。《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效法唐宋诗词者,俯拾即是,不可遍举。不但唐宋诗词对《红楼梦》的诗词创作影响巨大,而且元明清的诗词也给了曹雪芹丰厚的笔墨“营养”,如明代的唐寅,清代的纳兰性德。尤其是唐寅,他的诗风更是对《红楼梦》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单说黛玉的《葬花辞》、《桃花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等,其中的许多诗句,是承唐寅诗风的余绪,有的简直如出一辙,采用了转借、翻新等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斑斑墨迹。下面试以《葬花辞》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一年歌》以及《和沈石田落花诗》作比较分析:《红楼梦》借黛玉之口吟咏的《葬花辞》与唐寅诗相比,体裁韵律相近,工整对仗相合,内容又都是因惜花而作。以花喻人、借花自喻、哀惋凄切、如泣如诉,充分流露出作者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花开花落、世态炎凉的人生现实与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无可奈何之情。两者在遣词上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唐寅诗有“枝上花开能几日”,《葬花辞》就有“明媚鲜艳能几时”;前者有“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之问,后者就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之叹;前者说:“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后者则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再看唐寅的《和沈石田落花诗》中诗句,如“今朝春比昨朝春,北阮翻成南阮贫;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万片风飘难割舍,五更人起可能留?妍媸双脚撩天去,千古茫茫土一丘”;“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鬓边旧白添新白,树底深红换浅红”;“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本嗔;好知秋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等等,在《葬花辞》一诗中都可以找到词意铢两悉称的句子。唐寅晚年“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明、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并作《落花诗》送之”。这些与《红楼梦》所描述的林黛玉“独把花锄偷洒泪”的葬花过程,以及贾宝玉听了这首词“不觉恸倒于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等情节何其相似。同样,黛玉的《桃花行》与唐寅的《桃花庵歌》都是以桃花喻人的哀音。前者写帘内人与帘外桃花的相同遭遇,借桃花的命运来映衬人物的悲惨结局;后者的字里行间也难以掩饰作者一生因坎坷而自弃自废的那种百转愁肠、无可言状的苦闷。尽管从字面上看两诗少有雷同,但二者意境是何等地异曲同工!无怪当时在场者读之,一个是“闻者无不伤心”,另一个则“看后竟要滚下泪来”。曹雪芹与唐寅虽隔两世,情竟发自一心了!曹雪芹之所以能在他的伟著《红楼梦》中表现出非凡的诗才,除了他较好地吸收了前人诗词创作的营养以外,还有一些不容人忽视的重要原因,如他本人横溢的艺术才华。关于曹雪芹本人的资料,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只能是一些非常零碎而间接的东西。但是从这些星微的资料中,我们仍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当时就被人们视为一位优秀的诗人。时人认为他“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他曾为友人敦诚的传奇《琵琶行》题诗,末两句为“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亦被认为“新奇可诵”。曹雪芹的朋友敦敏在《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中也写道:“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又说他在诗朋酒侣中是“野鹤在鸡群”。在曹雪芹死后,人们又纷纷作诗以示悼念,其中敦诚就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的诗句。曹雪芹的诗歌才气,有人说他似唐代李贺,有人说他似建安曹植。李贺的诗幽清冷艳、浪漫奇诡;曹植的诗深衷雅丽、文质彬彬,曹雪芹似兼而有之,也是大手笔。不然,岂敢在一部书中让如许多的人物吟诗唱词?诚可谓艺高者胆大———“知君诗量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由于曹雪芹具有如此的才气,才能使他在以书中人物自己赋诗填词这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反过来,也正是这种艺术手法为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成功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使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了小说家兼诗人的身份,更显出了他过人的艺术才华。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中众多写诗的人物来显示自己的诗才,然而,他的诗人气质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林黛玉这一诗人形象而透露出来的。正是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最清晰地看到了曹雪芹诗人的身影。曹雪芹笔下的黛玉是诗与泪的化身。黛玉的诗词既是她生命的血泪凝成的,同时也倾注了曹雪芹极大的心血。可以说。在大观园众女儿中,黛玉是曹雪芹最大的偏爱者。在《红楼梦》的众多诗人之中,可以与黛玉的诗才一较高下的唯有薛宝钗。如果把黛玉与宝钗的诗词在篇目样式上作一比较,我们便会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粗略统计《红楼梦》前八十回黛钗的诗词,我们可以发现,黛玉诗词共有25首,共256句(行),1659字;宝钗诗词有9首,共67句(行),444字,而且黛玉诗词的体裁种数有8种,而宝钗仅4种。无论在诗词的篇数、句数、字数还是在体裁种类上,黛玉几乎都比宝钗多两三倍。可见赋诗填词在黛玉生活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宝钗,这当然也表现了曹雪芹更加注重用诗词来塑造林黛玉的艺术形象。黛玉的诗词在作品中的地位也是尤其重要的。曹雪芹通过黛玉的诗词并不仅仅是为了塑造黛玉形象,他还有更深的旨意在其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这是黛玉《葬花辞》中的诗句。关于《葬花辞》的意义,脂评有言简意赅的说明,可谓深得作者之心。甲戌本二十七回回后总评说:“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辞》又系诸艳一偈也。”这条脂批在庚辰本同回回前总评中语意更显豁:“《葬花辞》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饯花日诸艳毕集之期。”“诸艳一偈”也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