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学的道德理想与现实选择_第1页
论中国文学的道德理想与现实选择_第2页
论中国文学的道德理想与现实选择_第3页
论中国文学的道德理想与现实选择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文学的道德理想与现实选择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政治、伦理、哲学的核心,是倡导对仁的追求和实践,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主观精神,强调主体修养的重要性,重视事在人为的思想,要求个体用反省内求的道德修养来抑制其邪念恶行,以求得整体的和谐稳定。这种泛道德化的中国文化特色,对后来中国文学特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中国文学充满对道德的自我追求和完善,闪烁着理性和诗意的光辉,带有浓重的人本主义精神,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一)社会现实精神孔子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强调文学的实用价值的思想家,他著名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理论,既肯定了文学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社会功用,又规定了文学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唐宋时期,所谓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都是崇尚现实功用,要求文学服务于政治的典型语言。古代作家们作诗为文总是和道德教化甚至是和治国安邦之道联系起来,形成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学观。曹丕有“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王安石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白居易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这些诗教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文学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崇尚实际,热中政务,同时涌现出一大批现实主义的诗人、作家。唐代杜甫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他曾长期生活在人民当中,这就使他能够描绘出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反映民生疾苦、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正是这些进步的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并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的作家们在“文以载道”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把道统与文学合二为一,留下不少思想深刻、且颇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如韩愈在他的《杂说四》中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主题的议论,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埋没人才的封建制度的黑暗腐败现实;在他的《师说》中则打破了封建社会传统的师道观,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人人都可以为师的观点;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对当时洋洋自得的士大夫在官场的丑恶行径作了无情的讽刺和揭露;即使在他的叙事散文《张中丞传后序》中也恪守着“文以载道”的创作原则,通过对文中主人公历史功勋的追记,抒发了嫉恶如仇、精忠报国的英雄主义情怀,全文议论激昂、义正词严,成为古代叙事散文的精品之作。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的柳宗元创作了大量讽刺社会时弊的散文小品,如在《黔之驴》中对外强中干的小人进行嘲讽,说这些人就如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其实却是无德无能。柳宗元的这些寓言小品因语言锋利简洁,风格严峻深沉,在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二)忧患意识和道德追求以儒家为主导的经世致用思想,铸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至民族性格的内在精神,形成中国人对国家、民族执着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国人重道德价值、道德生命的根源,它引发的是一种责任心、责任感。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中国人忧生患命、忧国患民的表现。这种忧患意识逐渐衍生扩展,然后生成一种悲天悯人的价值观念。悲悯是理想主义者才有的情愫,在中国的理想主义者看来,悲悯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是道德生命滋生出来的一种博大的感天动地的情怀。屈原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屈原生于乱世,面对楚国君王的昏庸无能,“不察民心”;面对社会的“竞进贪婪”、“兴心妒忌”;面对同志者的“变而不芳”、“化而为茅”,世道人心,历史颓势都迫使他作出选择: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独善其身。这两种选择都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所“忧”所“患”,放弃自己的责任和道德,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放弃“天命”、“天道”,这对挚爱祖国人民、忠贞不渝、嫉恶如仇的屈原来说,无疑比失去自己的生命肉体更为痛苦。因此,他宁愿放弃肉体生命而提升自己的人格价值。屈原的悲剧恰恰是中国人追求价值人格的悲剧,也是道德理想价值与人的生命本真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悲剧。正如孟子所说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屈原体现的,正是这种“舍生取义”的道德价值和生命价值。他对死亡的选择是一种必然,是一种真诚,这种死亡观凝聚着人生的全部价值所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面对生和死、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个体和群体、道德和审美、真诚和虚伪时,所释放出来的生命光辉。感受着这种传统的忧患意识和道德追求,司马迁成为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又一典范。他在惨遭腐刑,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时候,仍然心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理想,忍辱含垢,发愤著书,燃烧满腔热情,耗尽毕生才华,为自己、为时代、为民族奉献出《史记》这部在史学和文学两方面都有巨大成就、超迈古人、凌驾百世的历史巨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将这种忧心君民与国家天下事的忧患意识挥洒得淋漓尽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做官朝廷,就想着百姓;贬官江湖,则感念君王。既不因宠幸加身而忘乎所以,只顾自己;也不因失意潦倒而心怀不满,有负君恩。进退皆忧,宠辱不计,始终以天下国家为重,满怀忧患心理,这实际上是古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强烈参与意识的反映。他一连用四个“忧”字,将其忧患之心表露无遗,而最后一句则成为千古名言,它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怀着匡时济世的抱负,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中国古代文学中“观物比德”的运用中国文人的眼光,不仅停留在自然天地之中,而且直通人的道德精神领域,所以,孔子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说法。智者仁者各有不同的思想品格,他们从山水之中直观到各自的德性形象,从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儒家的自然山水之美,乃是一种德性之美,是一种自然美景与人的美德的统一,二者联系在一起时,必将“天人合一”的观念贯穿到艺术创作和审美理想的追求中,所以“天人合一”亦即“天人合德”,也就转化为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情景合一”,有此“情”乃有此“景”,有此“景”乃有此“情”,“情”(人)和“景”(天)缺一不可,并且情景相互交融为“一”,才能产生充满道德精神润泽的“圣贤意境”。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观物比德”,实际上就是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在中国古代思想家、文人、诗人当中,比兴作为一种用来喻志、营造圣贤意境的手段被广泛使用,其要点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必须包含或寄寓于具体的物象之中,通过物象表现出来。例如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矣”便是以松柏能傲严寒来比喻圣贤义士的高洁品格,又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分别用风和草比喻君子之德和小人之德,借以表明自己的志向。中国古代文学对这种圣贤意境的营造在咏物感怀的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屈原在《桔颂》中用桔来象征自己高洁无私、特立独行的操守;陶渊明在《和郭主薄》中以松菊来表现自己坚贞不屈、挺立无畏的性格;周敦颐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在莲花上寄托了作者清通正直、纯洁不染的人格理想;而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这比用任何言辞都更能表现出自己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诗中那屹立于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形象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德性意境当中,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四)中国文艺美学的病物—温柔敦厚、贵和持中的中庸精神。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就是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但是,中庸在儒家不仅仅是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价值标准。中庸的基本原则是“允执其中”,这就是要求人们把握恰当的尺度,坚持中道,使事物保持一种平衡。对于中庸之道,儒家的论述很多:“过犹不及”,“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随“时”而处中,亦即灵活性的“中”。所以,中庸之道既是一种道德品格,又是一种至高的智慧。儒家强调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以至于为政治国家都应该“中道”而行。在审美领域中,中庸的原则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运用,成为批评和鉴赏艺术的基本尺度。孔子赞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因为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的情感:快乐而不至于毫无节制,悲伤而不至于伤害身心,情感与理智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就《诗经》总体而言,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认为《诗》的目的是使人的思想感情归于中正无邪。正是从这样的结论中引申出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之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正无邪的《诗》的熏陶下,人们被塑造成一个个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孔子之后,以中庸为宗旨,以温柔敦厚为鉴赏标准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儒家特别是正统儒家鉴赏、批评文学艺术的指导性原则。荀子继承孔子思想,认为理想的艺术是体现了中庸之道的艺术,“诗者,中声之所止也”意即诗的感情的表达合乎中道,而无流淫之蔽。上文论及孔子“兴观群怨”中的“怨”是一种不满的情绪,孔安国训之为“刺上政也”,而《毛诗正义》中明确地作出了限制,认为对在上为政者的讽谏,要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应当合乎礼仪法度,并且要做到“主文而谲谏”,用深切委婉的文辞来表达,咏歌依违,而不要直谏。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从孔子那里萌生而又持续发展的温柔敦厚、中正平和、以礼节情的传统,“这个基本思想使得中国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保持着一种理性的人道的控制性质,极少堕入卑下粗野的情欲发泄或神秘、狂热的情绪冲动”。受中庸平和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学崇尚美在其中而简朴于外,平淡而有实理,简约而有文彩,温和而有条理,含蓄写意的美学风格,主张在文学作品中要有节制地宣泄情感,以“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方式来批判现实。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文学在小说、戏剧、散文创作中很少以剑拔弩张的方式来表达狂喜或狂怒的内心情感,而多追求含蓄委婉、中和节制的表现风格;在诗歌创作中虽不乏深挚动人的情歌渲染,但却从未有过西方诗歌那种大喜大悲、震耳欲聋的发泄、呐喊,而是把冲动的情绪激流化为复杂、沉郁、绵绵淡淡的感情涟漪,以一种简约、平和、朴实的手法追求意境的隽永深沉。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安史之乱,诗人多年漂泊“剑外”,如今“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山洪爆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波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