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城市儿童肥胖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儿童肥胖期的发病率迅速增加,已成为儿童严重健康问题。各类调查结果均显示,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率位居各年龄段之首,且上升速度最快。3~6岁是脂肪重聚期,在此阶段控制肥胖是减少日后肥胖发生的关键步骤。了解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制订干预措施的前提,与肥胖相关的危险因素受传统文化、饮食习惯和营养观念的影响,本研究对我国11城市学龄前儿童肥胖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索3~6岁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订干预策略提供依据。对象和方法一、调查问卷的编制选择成都、济南、深圳、沈阳、上海、重庆、郑州、西安、长沙、青岛和海口11个城市为调查现场,调查时间为2006年5~7月,按照既往我国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率计算调查样本量,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每个城市随机选择3个城区,每个城区以幼儿园为单位随机选择在园儿童人数在200人以上的幼儿园6所,通过身高、体重测量和剔除病理性肥胖,将筛查出的所有肥胖儿童按照同班级、同性别、同年龄1∶2配对的方式选择正常体重儿童,对肥胖儿童和正常体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各城市问卷回收率均在80%以上。回收的完整调查问卷中2218份肥胖问卷和5380份正常体重问卷,分别作为本研究的肥胖组和对照组。二、调查问卷及指导表现场调查采用统一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杠杆式体重计和身高计,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按照统一的方法对调查幼儿园的儿童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量,采用WHO儿童身高标准体重为肥胖判定标准,达到或超过该标准中位数加2个标准差计为肥胖。所有经筛查出的肥胖儿童均由调查医务人员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排除病理性肥胖。父母超重的判定则采用中国肥胖工作组2004年制订的标准,即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24kg/m2。现场体格测量结束后,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城市项目负责单位人员,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和指导语,对所有已确定为调查对象的肥胖儿童和对照的正常体重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自填问卷调查,问卷表为本研究课题组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儿童的基本状况、家庭情况、喂养与饮食情况(食物摄入频次以调查前1周为界)、家长对儿童肥胖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反应、家庭生活方式(以调查前6个月至调查时为限)等。问卷发放前由经过培训的各调查单位医务人员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和内容的解释,并请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医务人员回收问卷时核实有无漏项和逻辑错误,视情况请家长更正或补充。若同一家庭有2名儿童符合条件备选,则仅调查年长的儿童。三、年龄及性别、年龄分布对手段的影响使用SPSS1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在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后采用独立性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肥胖组与对照组、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特征之间的差异;将父母与儿童之间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的有关生活方式和肥胖特征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水平均为α=0.05。在肥胖与对照组χ2检验和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中,将认为可能是肥胖危险因素的变量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为肥胖危险因素。结果1.南、北方城市模式根据地域分布,将郑州、西安、沈阳、青岛和济南划分为北方城市,将成都、重庆、长沙、深圳、上海和海口划分为南方城市,调查样本分别代表我国南方和北方大、中城市儿童。北方和南方城市肥胖组儿童分别为1212人(54.6%)和1006人(45.4%),对照组儿童北方和南方城市分别为3040人(56.5%)和2340人(43.5%),经统计分析,南、北方城市肥胖和对照组儿童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χ2=2.209,P=0.137)。本研究样本中,儿童的年龄均值在肥胖组与对照组分别为(5.2±0.9)岁和(5.3±0.9)岁。年龄段按照幼儿园班级年龄的构成分为小班(3~4岁)、中班(5岁)和大班(6~7岁)三个年龄段,经检验,两组儿童在年龄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35,P=0.066)。总样本中肥胖组2218人(29.2%),对照组5380人(70.8%);男童4681人(61.6%),女童2917人(38.4%);肥胖组男童的构成比为60.3%,对照组为62.2%,女童在肥胖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81人(39.7%)和2036人(37.8%),男女童构成比在肥胖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38,P=0.126)。2.年龄和体重对儿童体重的影响母亲文化程度与孩子肥胖有关。母亲文化程度为中小学的儿童比例肥胖组(45.9%)高于对照组(43.1%),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亲为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是母亲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儿童的1.12倍。在肥胖组,父亲超重(BMI≥24kg/m2)的比例为5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2%;母亲超重(BMI≥24kg/m2)的比例为22.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6%,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父母亲双方超重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比单亲超重的儿童增加2.34倍(表1)。3.个月前非母乳喂养儿童在基肥损害发生率的22儿童出生体重均值肥胖组(3445.8±503.4)g明显高于对照组(3317.0±456.2)g,经t′检验,t′=-10.40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分类变量(<4000g=0,≥4000g=1)进行χ2检验,显示了同样的倾向,肥胖儿童出生体重在4000g及以上的比例(14.1%)高于对照组(8.1%),P=0.000。出生体重过高的儿童肥胖发生的概率是正常出生体重儿童的1.85倍。4个月前非母乳喂养的儿童在肥胖组的比例(38.2%)明显高于对照组(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月前非母乳喂养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相对于母乳喂养将增加0.58倍。尽管本研究中未发现泥糊状食物、固体食物添加的时间和种类与儿童肥胖有关,但是4个月前添加泥糊状食物、6个月前添加固体食物在肥胖组的比例(12.9%、15.3%)均高于对照组(11.5%、14.1%);肥胖组最早添加肉泥和蛋羹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8%和4.7%。4.冰激凌周食用情况及冰激凌周食用次数在4次及以上在瞳子检测下p值儿童近1周进食甜饮料、油炸食品达到3次及以上在肥胖组所占的比例(29.3%、7.1%)高于对照组(22.9%、5.1%),冰激凌周食用达到7次及以上在肥胖组所占的比例(7.1%)高于对照组(4.6%),P值均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儿童近6个月食欲好、进食速度快在肥胖组的比例(68.8%、40.3%)均处于较高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7.0%、10.8%),经χ2检验,χ2值分别为1178.047、1037.525,P值均为0.00,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儿童肥量的相关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家庭经济收入(≤1万元=0和>1万元=1)、地域(南方和北方)、性别和年龄(小班、中班、大班儿童)等共计20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儿童肥胖作为因变量(正常=0,肥胖=1),用Forward法逐步引入做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出生体重(OR=1.48)、母亲是中小学文化程度(OR=1.20)、父亲超重(OR=1.55)、母亲超重(OR=1.81)、每周食用甜饮料≥3次(OR=1.34)、食欲好(OR=4.07)、进食速度快(OR=2.77)、4个月前非纯母乳喂养(OR=1.71)8个因素为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表3)。6.子基肥对健康的影响在所有肥胖儿童的家庭中,父亲、母亲或祖辈至少一方认为孩子不胖的儿童约有45.6%,认为孩子进食过少的有15.3%;有84.9%肥胖儿童的家长(父亲、母亲或祖辈至少一方)认为孩子肥胖对健康无害,其中父亲、母亲和祖辈认为孩子肥胖对健康无影响甚至对健康有好处分别占有78.4%、75.4%和71.5%;在正常体重儿童中,父亲、母亲和祖辈认为肥胖对健康无害的比例也分别高达82.6%、79.1%和76.5%。在肥胖儿童家长中,有34.6%的父亲、34.2%的母亲在孩子进食过程中鼓励孩子多吃,而祖辈鼓励孩子进食的行为最为明显,达到51.1%;在食物奖励方面,父亲、母亲和祖辈所占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24.0%、29.2%和31.8%,而不限制孩子零食中,父母亲和祖辈均超过30.0%,祖辈则达到39.8%。山国儿童肥害发生的危险因素肥胖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发达国家肥胖发生率随经济状况改善不断上升这一情况分析,环境因素对肥胖的发生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儿童肥胖发生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攀升,肥胖一旦形成,治疗极其困难,因此早期预防是控制肥胖这一健康问题,减少疾病负担、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关键措施。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三个关键时期中,学龄前阶段作为脂肪重聚期,是最重要的时期,此时采取肥胖预防措施具有最好的特异性且最符合成本效益。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是制订干预措施的基础,本次调查时处于21世纪,调查地区为我国南北方大中城市,与以往调查相比样本量较大,具有一定代表性,其结果可较好地反映近年来我国学龄前儿童肥胖相关危险因素的情况。儿童一般从家庭中学习进食技能,家长的饮食喜好和营养观念可通过食物购买、烹调、进食诱导等过程影响儿童饮食习惯的形成。在我国很多家长中,母亲负责食物购买和烹调,小年龄儿童饮食起居也多由母亲负责。文化程度低的母亲相对于文化程度高的母亲缺乏营养知识,并更容易受传统饮食观念的影响,这一因素可能会使文化程度低的母亲增加富含脂肪和糖类食品的购买。以往局部地区的研究已发现儿童肥胖多发生于低文化程度母亲的家庭,本次全国范围的调查再次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低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验证了以往的研究结果。母亲不当的喂养行为和不良的饮食行为会对儿童不良饮食习惯的形成产生影响,成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潜在危险因素,日后的肥胖干预工作应考虑把母亲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作为干预的重点。父母肥胖与儿童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父母肥胖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明显高于父母体重正常的儿童。在本次成组病例对照的研究中发现,父亲BMI和母亲BMI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肥胖组儿童父亲或母亲超重(BMI≥24kg/m2)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发生肥胖的可能性随着父母BMI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本研究还发现父母双方均超重导致儿童发生肥胖的可能性远远高于父母只有一方超重,这一结果再次证实了肥胖的家庭遗传特性。肥胖的遗传性更多地表现在导致肥胖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传递,呈现出肥胖的家族聚集性,但肥胖的遗传倾向性仍不容忽视,提示在儿童肥胖早期干预中,应重点关注父母(尤其是父母双方)超重家庭的儿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出生体重(体重≥4000g)儿童日益增多,高出生体重不但会增加儿童患糖尿病的危险,而且是儿童日后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外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出生体重>4000g的儿童患肥胖的危险是出生体重正常儿童的数倍,我国此类大样本的调查结果为数尚少。本次调查发现,高出生体重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在多因素分析中OR值为1.39,说明高出生体重儿童至学龄前期肥胖发生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出生体重正常的儿童。孕期是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孕期母亲体重增长过多,可导致胎儿脂肪细胞过度增长,儿童不仅表现为出生体重高,且使将来发生肥胖时治疗难度增加,因为任何肥胖治疗手段,仅可能使脂肪细胞体积缩小,而无法减少已经过度增生的脂肪细胞数量,因此儿童肥胖的早期干预应尽早进行,甚至从孕期开始。本研究还发现,儿童4个月前非母乳喂养在肥胖组的比例较高,达到38.3%,在调整了所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仍然显示4个月前非母乳喂养发生肥胖的可能性是母乳喂养的1.7倍。国内外对母乳喂养与儿童肥胖的关系已有研究,一致认为儿童早期母乳喂养会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性。与人工喂养相比,母乳喂养的儿童能自动调节摄入的奶量,而人工喂养则由家长的意愿来决定孩子的进食量,较容易发生过度喂养,导致日后肥胖的发生。不良的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食欲、进食速度、进食品种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进食量和能量摄入。本研究中,家长评价孩子食欲好、吃饭速度快的比例在肥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食欲好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可能性比食欲一般的儿童增加1.45倍,吃饭速度快的儿童发生肥胖的可能性比进餐速度不快的儿童增加1.14倍。儿童肥胖与饮食因素关系密切,食欲好、进食速度快和暴饮暴食是引起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食欲好和进食速度快引起肥胖的机制与过多摄入甜饮料和西式快餐、挑食厌食、不吃早餐、进食速度快、蔬菜水果进食过少等饮食行为一样,从根本上说是通过不良的饮食行为导致食物摄入或能量摄入过多,若能量消耗未同步增加,多余的能量必然在体内长期堆积而增加肥胖发生的危险。高能量食物的过多摄入极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高能量的快餐食用频次较多可因为增加能量摄入导致肥胖。本研究调查时间为调查前1周的现况调查,在已经肥胖的儿童中仍然存在高比例的过多饮用甜饮料的现象,无疑将促进肥胖状况的发展。与学龄儿童相比,学龄前儿童自主选购食品的能力较弱,主要由家长代为购买食物,家长的饮食习惯和营养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幼小儿童的食品选购需求。目前在我国城市儿童中,用甜饮料代替白开水的现象较为普遍,从本调查中正常体重儿童1周饮用甜饮料平均超过1.5次的结果可见一斑,这一结果也从另一方面说明,被调查儿童家长的营养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朝健康的方面转变,在儿童肥胖的早期干预中,应强调家庭健康饮食行为的重要性。家长对孩子肥胖的认识及喂养行为与肥胖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错误的认识和喂养行为通常会增加肥胖发生的危险性。本研究中,有45.6%的肥胖儿童和一定比例的对照组儿童的家长不能对孩子的体型做出正确判断,而持有肥胖不会损害儿童健康的错误观点的家长更是大有人在,在肥胖儿童家庭中高达84.9%,这些错误判断将会是肥胖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中还暴露了家长对儿童进食量估计偏差的概率,在现已肥胖儿童中,有15.3%的家长(父亲、母亲或祖辈)认为孩子进食量少,这部分家长的判断很可能会促使家长敦促孩子过量进食,加重肥胖状况的持续和发展,也为干预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提高家长健康知识水平、改变家长特别是母亲或祖辈以胖孩子为荣的思想观念,是做好儿童肥胖防治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问卷表为家长填写,家长的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济宁学院《书籍与样本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技术支持工程师工作总结
- 2024年服装营业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 客运安全教育培训
- 药物过量病人的护理
- 二零二四年环保项目投资协议书3篇
- 玉林师范学院《数学建模与仿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林师范学院《光电子技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医疗电子手表
- 2024-2025学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单元测试题1
- 2024尔雅通识课《影视鉴赏》期末答案
- A型肉毒素注射美容记录
- 初中历史七上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 食材配送投标方案技术标
- 保健按摩师(初级)理论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
- 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可行性报告案例
- 2024年春江苏开放大学机械制图综合大作业答案
- 护士延续注册体检表
- 回肠造瘘还纳手术步骤
- 四年级下册劳动教育期中测试卷
- 国际标准《风险管理指南》(ISO31000)的中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