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会研究院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争_第1页
全国教育会研究院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争_第2页
全国教育会研究院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争_第3页
全国教育会研究院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教育会研究院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之争

1924年,美国第68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同意将剩下的1.3庚款返还中国,并在20年内返回,以发展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为了使这笔款项得到充足、有效的利用,旋即于是年9月在中美两国政府的一手操办下在中国北京成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但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便遭到了于是年10月在河南开封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简称“全国教联会”)的声讨与反对。回顾这次反对的经过,我们可以看出双方在政治合法性、组织管理权限以及这场争论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互动博弈。一、其他各教育团体对中国返还丙二醇的态度全国教联会是在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下成立的由全国各个省区教育会组成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教育团体。1915年4月23日,教联会召开了成立大会,并议决了教联会的章程,标志着教联会正式成立。[1]根据教联会会章的规定,教联会是各省区教育会的联合体,它定位于研究教育,“以体察国内教育状况,并应世界趋势,讨论全国教育事宜,共同进行为宗旨”[1]。1924年美国第68次国会通过议案:退还余留的1/3庚子赔款给中国,平均分配于20年内退还。对于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分配及用途的问题,经过中美两国间的一再磋商,最终议定由中美两国共同组建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作为保管、支配这笔庚款的机构,并于1924年9月17日阁议决定董事名额14人,其中华董事9人、美董事5人,华董即由北洋政府时任总统曹锟派定颜惠庆、顾维钧、范源濂、施肇基、黄炎培、蒋梦麟、张伯苓、郭秉文、周诒春等担任(《申报》民国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之后于该年10月3日又追加丁文江一人为董事。然而在北洋政府公布中基会董事名单之前,美国要第二次退还庚款的消息刚刚传出之后,参与促成此次退款成功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孟禄便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意见书,在重申退还庚款余额的必要性外,更进一步提出组织教育基金的计划大纲,他说:“中国领袖人物和美国教育家、宗教家,及服务社会诸人物,均一致主张,最好将退款储为基金……并大家都承认基金的一部分应该用为设立实用科学研究机关的经费……基金部董事会可以由中美两国人合组,而中国人应占其多数。”[2]5中国方面,国立北京大学等专门以上八校,为各国退还庚子赔款问题,于1924年5月31日发表宣言,宣言中称“敝会以为此款既系各国退还,为使其用途得副友邦退还之本意,应由中外教育界代表的公正团体,选派有名望资格者共组处分退还赔款委员会之类,负其责任。不宜仍由政府当局于政治外交有关系之人,及于教育无关系或不明教育之人,出而滥竽,而后能脱离政治外交及宗教之关系……”(《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第13期,第149页)北京的各教育团体也召集全国各教育团体之联合会对美国庚款委员会之委员任职条件以及产生方式作出了决议,并票选出了7位美国人、14位中国人作为委员会的候选人员[2]10,但最终的委员名单却是由北洋政府全权指定的。在政府指派的10位董事中虽然只有3位北洋政府官员(颜惠庆,内阁总理;顾维钧,外交总长;施肇基,驻美公使),其中也不乏范源濂、蒋梦麟、黄炎培这样在教育界颇负声望的人士,“简直可以说是校长团”[2]14,但即便如此,各省教育界对这样的安排,仍有不满情绪。1924年10月,全国教联会在河南开封召开的第十届大会上公开提出议案反对中基会,原因之一在于中基会的成员并未尊重全国教育界人士的选举意愿,也就不能代表全国,而全国教联会在政治上代表全国教育界人士。因此,即便是要成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其内部成员也应通过全国教联会选举、通过。全国教联会是全国教育界的代表,在法律上应该享有代表全国教育界行使组建美国退还庚款的管理委员会,以及享有管理、分配美国退还庚款的正当权力。为此,全国教联会主席陶怀林在此届大会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关于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近已在京组织基金董事会,我国董事除现任官吏之人外,余皆由政府就所谓全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席会议所推举者聘任,查各团体之联席会议系由中华教育改进社于本年九月一日随意招集者,复私冠以全国二字用以欺政府,欺美人,实不足以代表全国之教育学术团体”(《申报》民国十三年十月二十八日)。之所以在政治合法性上争执不休,全国教联会毫不让步,一方面教联会在正名的基础之上是要争得对美国退还庚款的分配权;另一方面,在教联会看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成立是在中美两国政府的一手策划下成立的,不免对中基会今后的运作受制于政府而不能有效地使用这笔退款感到忧虑。此外,一旦中基会成为美国政府的附庸便极可能更成为美国对华进行文化控制的工具。二、“非本根本”的利益1924年9月,中美两方政府会同组织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负保管及处理退还庚款之责,在基金董事会制定的董事会章程中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条,本会定名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二条,本会设立之目的:甲、按受根据1924年6月14日美国国务总理致中国驻美公使照会所退还之款项;乙、酌量存储该款项于一银行或数银行,并得酌用其他生利方法;丙、酌量保留该款项之一部分作为基金,以其收入充本会目的事业之用;丁、使用该款于促进中国教育及文化之事业;戊、接受其他用于教育文化之款项,本会在原赋予条件内,对于此等款项有支配之全权,与原退还款项相同。[3]针对中基会“私立”章程,“擅行”决定如何分配美国所退庚款的举动,全国教联会在1924年10月于河南开封召开的第十届全国大会上“针锋相对”地指出:“查该董事会本专为美国退还之赔款而设,不能涉及其他,乃定名既如此含混,关于权限复规定得接收其他经营教育及文化事业之款项,推解其意即将来其他各国退还之赔款亦未尝不可由该会一手把持,且于接收存放之外复有便用之权。中政府不能过问,美政府不能过问,我全国之教育学术团体亦复不能过问,为所欲为,诚最高绝对之主权者,而董事期满改选仍由该董事会自身选补,任何方面无权参与,似此组织其欲彻底包办之意昭然若揭,绝非本联合会及国人所希望其实现着。”(《申报》民国十三年十月二十八日)不难看出,全国教联会反对中基会的另一个理由是:权限过宽。在全国教联会看来,中基会的成立在法律上已然缺乏“合法性”———“实不足以代表全国之教育学术团体”,又因为它的成立其实是专为美国退还庚款而设,却贸然冠以“中华”二字实属过当;而在其章程中“接受其他用于教育文化之款项”,“其他”二字更是超越了应有的权限。这样的事实“绝非本联合会及国人所希望其实现”。此外,教联会在1919年其第五次年会时,即议决呼吁将退还庚款专门用于教育事业;并在其第九次年会上,各省区代表决定组织退还庚子赔款委员会。[4]教联会代表全国教育界争取分配庚子赔款,促进庚款用于教育事业不可谓不早。因此,全国教联会对于中基会的成立在法理和权限上予以否决,不予承认,并以此方法试图迫使中基会缩小其所执行的权限范围。三、民国时期上海教育文化基金对南北方教育虽然中基会在法律上是财团法人的性质,在名义上不受政治的干预,但在当时客观的中国环境下,基金会与政局始终脱不了干系。这样,中基会的成立与董事会董事的任命在一开始就是中美人士与北洋政府交涉的结果,虽然在北洋政府公布的董事人选方面已经相当尊重教育团体的意愿,在10位中国董事中也仅仅只有3位北洋政府官员,但是北洋政府官员参与董事会以及董事会中缺乏与南方的国民政府有关系的成员却是事实。事后胡适先生曾就此事在与陶行知、凌冰的书信中写道:“倘使当日南北教育界能破除私意,采取‘监督合作’的态度,这件事也许就不会糟到这样子。”[5]然而,这场看似仅仅关乎全国教联会与中基会之争的博弈,其实也反映了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基会内部“南北”董事背后所代表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博弈,即北洋政府的意愿与南方代表国民政府的意愿之争。成立于民国十三年的中基会,其10位中国董事之中有3位北洋政府官员,而其余的都是教育界人士,他们多半也都被部分国民党人视为“研究系”政客或“江苏学阀”,例如黄炎培、周诒春、郭秉文等,全由当时的北京政府任命安排。对此,杨铨(字杏佛,孙中山先生的秘书,上海政治分会委员)早在中基会成立之初,即公开表示不满[6],并常在公开场合及来往书信中以“贿选政府任命教育系、研究系、外交系之政客十人,美籍学阀、客卿五人”等语形容“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杨曾公开撰文称,“吾人所不解者,孟氏既代表美政府,自当力求美政府愿中国国民主持其事之实现,何以居京数日,轻听少数人之言,竟不惜违反其本国政府之主张与中国多数人士之心理,而以选举任命委员之大权付之外交总长一人,且其所谓中国当局者究竟属何人?北京官吏耶?”(《申报》民国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如果说始于全国教联会上的反对声、博弈战是短暂的,那么南北方教育背后的政治博弈却是一场持久战。由于当时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的南北割据,使得这场博弈的高潮出现在了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即张学良所代表的奉系军阀的“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政府的覆灭后,国民党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这种局面使得中基会面对新的政治局势不得不商议对策,以致出现了国民政府之干预与中基会之改组事件。在此次改组中,中基会在1927年的第三次年会中通过了黄炎培、丁文江的辞职,并选举了蔡元培、胡适继任董事。教育背后的南北政治意识形态之争终究以南方国民政府形式上的胜利而告终。纵观这场持续数月之久的争端,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倘使能破除私意……这件事也许就不会糟到这样子了”[5]。无论是全国教联会与中基会、全国教联会与北洋政府还是中基会内部董事所代表的南北政治势力之争议,或许这场博弈之中不乏“私意”的成分作祟,但争来争去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这份庚款有一个可靠的、值得信赖的管理机构,并使得这份款项能够得到最大效度的利用,以真正实现“发展中国的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宏愿。此外,无论美国退还之庚款由谁管理、分配都会带来一场不可避免的争端,因为在那样一个无政府、纷乱的情况下,“我们决不能希望人家把一万多万的巨款随便作‘无条件的抛弃’。抛弃给谁呢?抛弃给政府,我们固不放心;抛弃给全国教育联合会,或抛弃给中华教育改进社,难道就没有争端了吗?”[5]四、将“中某承金会”纳入全国教学生会之后,其对中基会的认定为“中美”1924年10月,全国教联会在河南开封召开的第十届大会上针对临时大会临时动议之(所谓反对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业)文,初步拟定了以下解决办法并致函中基会:“(一)先由本会(教育联合会)致电该会各董事表示否认;(二)致函该会各董事详叙务须更名改章理由,并望查照附送本联合会所定原则办理(附致该会董事函)如下:本届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开封开会,同仁等受各省区教育会之委托,共议处理各国退还庚子赔款办法业已拟定原则数条,决由各省区教育会联合全国教育学术团体组织全国庚款董事会,本全国教育界公意规划一切,至于中外合组之各董事会专为某某一国所退还之赔款而设者,应定名为中某庚款董事会,对于退款之保管及分配须与全国庚款董事会协商决定。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专为美国所退还之赔款而设,似应改称‘中美庚款董事会’以正名义。又查贵会章程对于基金有接受存放使用之权,亦与本届联合会所定原则不堪相同,嗣后贵会对于美国所退赔款之保管及分配务祈与全国庚款董事会协商办理,又照本会所定原则,凡中外合组之董事会中所有中国董事应由全国庚款董事会选举,贵董事会之选定务望适用此项原则。”(《申报》民国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