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秦、西汉帝王陵封土_第1页
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秦、西汉帝王陵封土_第2页
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秦、西汉帝王陵封土_第3页
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秦、西汉帝王陵封土_第4页
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秦、西汉帝王陵封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秦、西汉帝王陵封土

一关于研究现状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秦陵和西汉皇帝的祭祀活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在,如下所述。(一)考古类型学是根据封土的形状研究进行的1.封土的底基形状袁仲一认为:秦始皇陵“陵冢封土的形状呈覆斗形,或谓之截去锥尖的四方锥形。顶部略平,中腰部有两个缓坡状台阶,形成三层阶梯”,“现存封土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周长1390米,封土顶部为长方形平台,东西长24米,南北宽10.4米”。“经探测,原封土的底基近似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周长2000米。”王学理认为:“秦始皇陵冢基本呈四棱台体,现底边345×350米,高51.7米。不过,在陵的中腰有两段向内收缩,这同汉人刘向看到‘上崇三坟’的情景是一致的。”杨鸿勋持不同看法,他认为:“秦始皇陵覆斗形的封土,可能是享堂多级中心土台‘墉’的遗存,即原来地面之上可能是一座远较中山王陵更为庞大的高台建筑式样的享堂。”2.西汉上中部内收台李毓芳认为:“汉代陵墓封土的外观形制可分四种:‘坊’形、‘覆斗’形、‘圆丘’形和‘山’形。”“西汉帝陵封土一般为‘堂’形”,“还有少数为‘坊’形”,“西汉少数帝陵封土的上中部内收成台”。王学理认为:“西汉十一代帝陵及皇后陵,除过汉文帝‘依山为陵’不起坟外,大多都作‘覆斗形’,只有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和平帝‘康陵’的上中部内收成台阶状。”笔者在此之前也认为:“西汉诸陵除霸陵依山为陵,是一种‘因山为藏’的崖墓外,其余的封土均系夯筑而成。封土平面呈方形,多为覆斗状,个别陵呈二层台式。”梁云认为:“汉帝陵的封土有‘庑殿顶’和‘两层台’两种形式,后者与始皇陵冢的三重较为接近。”(二)关于秦始皇陵的封土高度王子今据《汉书·刘向传》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计算出秦始皇陵的封土量约为1102500立方米,并参照秦代劳役人员从事土功的劳动生产率等推知秦始皇陵复土工程中平均每日直接参加现场施工的人员数额至少为582785人,文献中“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是基本可信的。刘占成则认为:“秦始皇陵应与汉武帝茂陵一样,历经2000余年,封土高度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现高度为34米,当时高度也不过是40来米”,“根据我们测量的最新数据,我们计算出现秦陵封土土方量为1499184立方米”,并以此为据对“始皇葬骊山,起陵五十丈”提出了质疑。段清波认为:“秦陵封土高度的实测数据与《汉书》所记‘五十余丈’有较大差距,同时两千年来的水土流失也不会使其有如此之大的降幅。”在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之后,他推测“秦陵的复土工程因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并未最后完工,汉书所记‘五十余丈’很可能是陵墓复土的设计高度”。同时,段清波根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认为,秦始皇陵“有可能在夯土台阶的外侧各层台阶上没有木构建筑,仅在墙状夯土台顶面有木构瓦屋面建筑。从远处观察,陵墓上除中心部位外,其实是一座高达九级的高台木构建筑”,其“封土覆盖的时间可能在埋葬秦始皇之后”。(三)立地条件对封土形式的影响梁云认为:“陵冢的双重或三重模仿了传说中的昆仑山。”王志友等认为:“秦始皇陵堂坛之上呈三层台阶的封土形式,一方面是受到当时流行的高台建筑形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是神仙、通天等思想影响的结果。”“秦汉帝陵封土的三层台阶和覆斗形封土的形式就表示了通神、法天的含义。”上述关于秦汉陵墓封土多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二汉代汉代陵封土的发展《睡虎地秦墓竹简》载“何为甸人,守孝公、献公冢者也”,可知秦人至献公、孝公时陵墓已有封土;《汉书·刘向传》载“及秦惠文、武、昭、严襄五王,皆大作丘陇”,反映了秦人陵墓封土的定型及扩大。时至西汉,包括帝陵在内的陵墓具有相当规模的封土成为一种定制。在研究目前的秦、西汉帝王陵封土之前,我们必须从形成、破坏、修复等方面对其在历史上发生的变化进行简要的回顾。(一)秦汉墓葬的填筑工程众所周知,封土作为陵墓的地标性构筑物,一般情况下是在陵墓修筑工程完成时已夯筑而成,秦汉陵墓也应如此。由于在此我们考察的重点不是其形成,而是其变化,故在此从略。(二)王陵封土被劫难的可能原因秦、西汉帝王陵封土遭受破坏的原因应有多种,如盗掘、水土流失、生产活动等,其中造成陵墓封土变化最大的是历代的盗掘活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根据文献记载,秦、西汉帝王陵封土至少遭受三次较大规模的破坏。第一次是在秦末。《史记·高祖本纪》:“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第二次是在两汉之际。《汉书·王莽传》:“(东汉建武二年,即26年)赤眉遂烧长安宫室市里,害更始。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后汉书·刘盆子传》:“盆子乘王车,驾三马,从数百骑。乃自南山转掠城邑,与更始将军严春战于郿,破春,杀之,遂入安定、北地。至阳城、番须中,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乃复还,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第三次是在东汉末年。《后汉书·董卓传》:“(东汉初平元年,即190年)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后汉书·礼仪志下》注引:“臣昭案:董卓传:‘卓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卓别传曰:‘发成帝陵,解金缕,探含玑焉。’”此外,唐末黄巢、温韬等盗掘关中唐陵,秦、西汉帝王陵可能也在劫难逃。我们认为这些大规模的盗掘,必然会对原有封土造成较大的破坏。(三)共同祭祀古圣贤陵秦、西汉帝王陵较大规模的修复活动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后汉书·光武帝纪》:“(东汉建武二年,即26年)秋七月丁丑,幸沛,祠高原庙。诏修复西京园陵。”《全唐文·太宗卷·致祭古圣贤陵墓诏》:“(唐贞观四年,即630年)汉氏诸陵……若有隳坏,即宜修补,务令周尽,以称朕意。”《宋史·真宗本纪》:“(宋景德元年,即1004年)冬十月壬午,诏修葺历代圣贤陵墓。”《宋史·吉礼志》:“(宋乾德初)凡诸陵有经开发者,有司造衮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椁以葬,掩坎日,所在长吏致祭。”文献资料证明,秦汉帝陵在经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破坏之后,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复,而这些修复工程能否准确地恢复包括封土位置、形状、高度在内的陵墓原貌,我们持怀疑态度。三野生资源与封土研究21世纪以来,国家文物局实施大遗址考古战略,西汉帝陵的大遗址考古工作已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获得了较多的田野考古资料,现就与封土研究有关的介绍如下。(一)第四系封土图7长陵帝陵现存封土呈覆斗形,底部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34米,顶部东西长约49.5米,南北宽约17米,高约30米,土呈黄褐色的颗粒状,土质稀疏。长陵帝陵的平面为“亚”字形,墓室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约144.5米,南北宽约141.4米,墓室四边中部各有一条斜坡墓道,平面均呈梯形。东墓道最长,东西长约177米,东端南北宽约13.4米,与墓室相接的西端南北宽约68.7米。南墓道已探明部分南北长约25.3米,南端东西宽约12.5米,北端东西宽约35米。西墓道已探明部分东西长约14米,西端南北宽约25.6米,东端南北宽约31米。北墓道已探明部分南北长约26米,北端东西宽约11.8米,南端东西宽约34.3米。根据钻探资料可知,长陵的封土与墓室严重错位,西墓道完全覆盖在封土之下,而东、南、北三条墓道及超过三分之一的墓室则位于封土之外(图一)。长陵吕后陵现存封土亦呈覆斗形,底部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36米,顶部东西长约46米,南北宽约18米,高约30米,土呈黄褐色的颗粒状,没有明显的夯层,土质稀疏。吕后陵的平面为“亚”字形,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墓室四边中部各有一条斜坡墓道,平面均呈梯形。东墓道位于现存封土东部的中间,已探明部分东西长约157.1米,东端南北宽约10.5米,西端南北宽约57.8米。南墓道已探明部分南北长约46.1米,南端东西宽约10.6米,北端东西宽约24.3米。西墓道已探明部分东西长约8.2米,西端南北宽约11米,东端南北宽约12.8米。北墓道已探明部分南北长约61.5米,北端东西宽约10米,南端东西宽约29.7米。吕后陵的封土与墓室也有一定程度的错位,东墓道基本位于封土之外,而西墓道则完全覆盖在封土之下(图二)。长陵帝陵现存封土的底部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134米,相差26米,比例为1613.4;顶部东西长约49.5米,南北宽约17米,相差32.5米,比例近于3∶1。底部与顶部的比例严重失调,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墓室位于封土之外,封土没有起到封护墓室的作用,吕后陵现存封土也有类似问题。此外,帝陵和吕后陵的土呈黄褐色的颗粒状,没有明显的夯层,土质稀疏,显然不符合夯筑封土的特征。(二)密集式封土帝陵的封土位于陵园中心,现存形状为覆斗形,底部的东边边长243米,南边边长238米,西边边长243.2米,北边边长240米;顶部的东边边长36米,南边边长41.6米,西边边长39.2米,北边边长41.7米;距现地表48.5米。封土底部与陵园围墙之间的距离为80~86米。茂陵封土底部的西边边长243.2米,南边边长238米,相差5.2米;封土底部与陵园围墙之间的距离为80~86米,相差6米;封土顶部的东边边长36米,北边边长41.7米,相差5.7米;封土距现地表48.5米,与文献记载的“十四丈”相差16.16米。上述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文献记载可能有误,如封土的高度;二是历史上经过多次修葺。(三)侧垣墙与封土间距帝陵封土现为带二层台的截方锥体,即覆斗形。封土的形状规整,底部平面略呈方形,顶部平台较宽阔,中心部位略隆起。底部的东边边长235.2米,西边边长232.3米,北边边长222.3米,南边边长214.5米;顶部的东边边长55米,西边边长54.4米,北边边长56米,南边边长61米。现地面以上的高度为36米。距顶部4.5~6米时内收形成平台,东、西平台宽6米,南、北平台宽11.5米。帝陵陵园的东墙与封土的间距为86~88.4米,南墙与封土的间距为58.7~61.6米,西墙与封土的间距为43.5~51.4米,北墙与封土的间距为23.5~25.7米(图三)。康陵帝陵的封土呈二层台式,底部的东边边长235.2米,南边边长214.5米,相差20.7米;顶部的北边边长56米,南边边长61米,相差5米;帝陵封土与陵园四侧垣墙的距离相差更大,东墙与封土的间距为86~88.4米,北墙与封土的间距为23.5~25.7米。汉平帝康陵的布局令人难以理解。(四)南陵封土封土地面现有2座大型封土堆,二者南北对应。南陵封土的规模较大,位于陵园南部正中;北陵封土的规模较小,位于陵园北部正中。2座封土中心的间距为221.5米,边缘的间距为146米。南陵封土呈覆斗形,底部的东边边长103.3米,南边边长99.7米,西边边长103.7米,北边边长90米;顶部的东边边长48.1米,南边边长41.4米,西边边长46.6米,北边边长43米;现存高度为14米。北陵封土呈覆斗形,底部的东边边长57米,南边边长66.2米,西边边长55.5米,北边边长65.4米;顶部的东边边长10米,南边边长9.5米,西边边长9.8米,北边边长9.5米;现存高度为17.5米。“周王陵”除了封土底部、顶部的边长差距外,南陵封土的规模较大,现存高度为14米,北陵封土的规模较小,现存高度为17.5米。陵墓封土的大小与高度成正比,已为大量的考古资料所证实,“周王陵”封土的现状应与历代的盗掘和修葺活动有关。四汉代壁画质量问题关中地区的秦、西汉帝王陵在历史上遭受多次盗掘,经过多次修复,加之两千余年的生产活动、水土流失等,故现存封土与始建原貌有差异。封土发生的变化较小的,如汉阳陵帝陵、汉杜陵帝陵等;封土发生巨大变化的,如汉长陵帝陵、汉康陵帝陵和“周王陵”南北二陵。因此,直接以现存封土为基础进行研究,理论上会有所失误。但是,考虑到历史上的破坏程度及历代修复尽可能便捷的原则,以秦、西汉帝王陵封土的现状为基础,参照其变化历程,并结合文献记载,对其形制进行研究应是可行的,特别是规模巨大的秦汉帝陵。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知战国晚期至西汉末年部分秦汉王、帝陵墓室的平面形状及尺寸(表一)。已知考古资料证明,从秦惠文王始,秦的五位王及秦始皇,一直到西汉的十一位皇帝,其陵墓除了秦始皇陵外,形制均为“亚”字形,墓室平面已探明的为方形或近方形。参照有关“方上”的研究成果,考虑到封土的基本功能,方形墓室之上覆盖覆斗形封土应是可信的,至于“二层台”式、“三层阶梯”状、“坊”形则缺乏可靠的文献和考古资料的依据。五其他地区、其他时代陵封土的变化规律考虑到“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我们认为除了关中地区的秦、西汉帝王陵外,我国其他地区、其他时代的陵墓封土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如河南洛阳地区的东汉帝陵,先是被盗掘,“卓发洛阳诸陵及大臣冢墓”,后又进行修复,“孙坚自阳人入洛阳,修复诸陵,引军还鲁阳”,以至于现存封土与其原貌大不相同。因此,在研究中国古代陵墓的封土时,要注意其变化的历程。清理发掘区内的西晋墓2009年4月~2010年4月,原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朱仓遗址区(第Ⅳ、Ⅴ发掘区)内,清理发掘了14座西晋墓。墓葬分布于朱仓M708、M709两处东汉墓园遗址内,均为小型墓,但墓葬形制特殊,且出土一批较为重要的铭文砖,有助于了解墓主人身份等诸多信息。其中3块有明确纪年,为判断这批墓葬的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朱仓基层市朱仓地区出土北魏墓2009年3~8月,原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孟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