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法在古代诗歌欣赏中的应用_第1页
知人论世法在古代诗歌欣赏中的应用_第2页
知人论世法在古代诗歌欣赏中的应用_第3页
知人论世法在古代诗歌欣赏中的应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人论世法在古代诗歌欣赏中的应用

“知人观世”最早起源于孟子万章下。他的声明的目的是揭示仍然存在的朋友的方法,并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作品和人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扩展了人们的思想,而且为诗歌评价提供了主要评价依据。汉代学人在解经的过程中,其方法与“知人论世”颇具相似,比如对诗歌作品的作者进行分析,重视其作品之义与其时代特征下的人物风格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四家诗中的齐诗、韩诗、鲁诗等作品中,“差不多每一首都有了作者,有了微言大义的美刺,有了圣道王公的奇迹”,通过对汉人对作品与作者的社会影响的分析来看,也有曲解作者的真实意图的倾向,与真正的“人”与“世”之间是有区别的,究其实质,难以逾越对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窠臼,而所谓“知人论世”,其重点在于对基于唯物主义诗学观的一种承认,对后世解诗也有深刻的影响。1“知人论世”与“诗人”并重在解诗及评诗的古代学者中,不乏优秀独到的见解,南齐刘勰在“知人论世”上颇有见地,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还引入群体伦和“时序”论,从而将诗歌作品与作者的个性特征及写作风格进行了综合探讨,如嗣宗倜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之类,并作出了“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的论断。刘勰在诗评中对“才”、“气”、“学”、“习”的运用,从作品内容到写作风格上,都是对“知人”的具体化和深化,同时,刘勰又将作者和其时代背景进行联接,加以延伸扩展,从具体的诗人拓展到对其群体的关照,从而实现历史时代横断面下的动态纵览。如在《明诗》中对建安诗坛的描述,从群体的生活内容和精神风貌进行分析,突出群体的共性特点,而在《时序》中,刘勰从历史的眼光,纵观“蔚映十代,辞采九变”的诗文演变过程,从而将“论世”与“知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同样是“知人论世”诗评的继承,萧梁和钟嵘在对诗人审美情趣的把握上更胜一筹。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论诗专著,也是其对诗歌作品与诗人自身的审美情趣进行统一的代表作,借助于考镜源流的方法,融入对诗人自身的审美要素,如在记述袁暇时,将其“我诗有生气,须人捉着。不尔,便飞去。”的诗歌评论进行了审美界定,得出袁暇的创作风格具有自我吹嘘的嫌疑。《本事诗》是孟棨专论诗歌的著作,其中他将本事分为七类,在分类依据上尽管受到魏晋志怪小说的影响,但其“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的著述宗旨也是受到学者们的肯定的,其对相关诗歌作品的的作者逸闻趣事的收集与整理,可见其“知人”之法的应用实践,宋人聂奉著的《续广本事诗》中也沿用孟棨的采诗风格,将诗歌诗人的轶事与之共同参阅。对生平事迹的研究上,元人辛文房是比较突出的一位,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有这样的评价“是书原本凡十卷,总三百九十七人,下至妓女、女道士之类,亦皆载入。其见于新、旧《唐书》者仅百人。”由此可见辛文房对人物生平事迹的研究范围之广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他借鉴史传文学的特点,并依循“知人论世”的传统,将诗人与其作品之间的“人”、“世”研究进一步祥赡,清人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也是承续其风格的代表作。2“论世”的涵义“知人论世”包含“知人”与“论世”两部分,其意义与内涵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知人”是主要研究诗歌作者的概况,从其社会经历、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经历上来探讨其思想、家世、交游等内容,同时也包含对其创作主观条件的界定,如才能、气质、修养、审美等,延续哪些流派,师承哪些大家等。由此得出的对于“知人”的全面研究和分析,进而对其诗歌作品的赏评上,才能更集中的表现出诗人及其作品的风格特征,否则难以完整体现作者的成果与成就。“论世”是对诗人生活的时空环境进行阐述的,其内涵从广义上来讲,即是对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概述,狭义上讲,则是仅指其所处的社会特征。社会特征的涵盖面是较宽广的,包括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阶级斗争的现状,礼仪典章、文化思潮、学术氛围及风俗文化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论世”所述的社会,即是对诗人所处社会的全面考察与分析。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对时代背景的阐述则着眼于时代背景,政治教化、学术风气的影响等,实属难能可贵。清人章学诚在探讨“知人论世”方法论时,曾将理解诗歌的视角转移到“人”与“世”上,“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速论其文也。”用现代人的论诗眼光来看,不乏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正因为如此,“知人论世”在古代诗歌欣赏中的生命力也是经久不衰的。3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纵观“人”与“世”,从诗歌作品所表现的两个方面来看,必然与作品本身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并从对作品的理解上,帮助我们揭开那通向诗歌幽微深隐处的钥匙。3.1对于“天”的理解不同作品与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品鉴诗歌的关键,从作品的思想意义出发,来探索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是体悟诗人心灵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品评《龟虽寿》时,对于“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的理解,其“天”所指既可以是自然,也可以是天意,而从史料的分析中可知曹操是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由此将作品的思想格局定格在其进步意义上。再如杨万里在《初入淮河四绝句》中有“中流以北即天涯”,对其进行品评时,如果缺少历史知识的话,就很难理解金、宋时期的界河问题,淮河是分界线,从而将天涯的释义融入到“中流以北”。3.2《咏怀诗》的获取诗歌作品的意境与情感是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的,特别是对于意旨朦胧的诗歌来说,如果缺少必要的史料及作者生平的分析认知,很难获得确切的判定。在欣赏阮籍的《咏怀诗》时,其中“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一为黄雀哀,泣下谁能禁?”对于诗中所隐藏的悲哀,其用意是婉转而难以索解的,但我们从作者的历史背景进行阐释,正值魏主芳幸平乐观,大将军司马师荒淫无度,魏主被废为齐王,由此诗中尽显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3.3由“比兴”来写反讽比兴是诗歌创作的典型特征,也是常用手法之一。在“知人论世”方法下来论诗,对于作者的比兴手法的运用来看,可以洞见诗人的文学修养。如在分析《杜鹃》时,杜甫在篇首“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对于此诗的突然入题的写法,通常很难做出准确的判定,苏东坡在品鉴时,首次以“比兴”来指出杜甫诗的破题方法,并从其寄物之情来抒写自己的主张。从中我们将禽鸟比作群臣,将杜鹃比作君子,以禽鸟尊杜鹃来象征臣节的重要性,从而讥讽当时刺史的不若禽鸟之象也。苏东坡对《杜鹃》的诗评中,结合历史的大背景,阐明了西川与东川的差异,并由此来释义诗中的象征手法,颇具说服力。3.4《黄粱梦》中的温庭1,高度重视着“照花”的动作。用照照明,有结果从《词,照花》中看对于诗品中的误判是在所难免的,花间派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将一贵妇的晨桩梳洗过程进行了别致精巧的描述,“小山重迭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从作品中对贵妇神情动作的刻画与描写中,我们可以准确的判定出女子的孤寂与空虚,而清代的张惠言却在《词选》中对此词的评价为“感士不遇也”,并对词中的“照花”与《离骚》的“初服”进行比兴对照,从而一下子把温庭筠的诗品拔高了一大截。然而通过对温庭筠生平的分析,作为当时潦倒失意的文士,尽管其才灼灼,而将其对家国的忠爱来看,未免有些夸大其词。由此,对前人所谓的诗词赏析中的失误,在“知人论世”的指导下,也能有所裨益。4是存在误从《燕歌行》等社会现实表现的一些诗,在客观上也和受之于一般咏者、咏者的时,对当事人、犯“知人论世”在历代诗歌评论的应用中,不乏寓意深刻的佳制,特别是在咏史、悠闲、题画等类诗歌的品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优势。同时,我们也承认,任何方法都有其不适用的时候,所以出现失误也是会发生的。如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对于其描绘的军中苦乐、将帅腐化的现实,为诗歌赋上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普遍性,而在《诗比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