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疗法治神经性头痛_第1页
各种疗法治神经性头痛_第2页
各种疗法治神经性头痛_第3页
各种疗法治神经性头痛_第4页
各种疗法治神经性头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性头痛治疗办法汇总一、针刺疗法(一)单纯针刺1、常规取穴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四神聪、天冲、合谷,阿是穴。配穴:前额痛配上星、头维、xx;后头痛配风府、后溪;偏头痛配丝竹空、足临泣;巅顶痛配通天、列缺;肝阳上亢配太冲、合谷(开四关)、行间、阳辅;气血局限性配肝xx、脾xx、足三里、三阴交;瘀血阻络者加血海、内关;痰浊上蒙者xx、脾xx。患者取卧位或坐位,针刺穴位常规消毒,用1.5寸毫针刺入穴位,以患者有酸麻胀的感觉为适宜,病急者行提插捻转泻法,病情缓和行补法。针刺风池穴时用直刺0.5~1.5寸稍强刺激,使针感向上或向下到头顶或背部放射。每日针刺2次,每次选穴5~7穴位,留针20min,期间运针1次,每7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d。2、三位针刺法涉及头针、耳针和体针。第一位:头针取感觉区下以1寸半针刺入穴位后,手指快速捻针200次/m第二位:耳针取神门、脑干,以1寸针刺入穴位后,行平补平泻法。第三位:体针取处关、合谷、昆仑、太冲,以1.5寸针刺入穴位后行平补平泻法。血管神经性头痛在临床上较常见,与情绪变化有关,且易复发,采用体针或头针或耳针皆有一定疗效。体针、耳针、头针三者结合治疗本病称三位针刺法。针刺四肢远端穴位可增进脑网状组织的活动性,调节和改善植物神经中枢功效,加紧脑部的血液循环,从而提高近部耳穴及头部穴位的效应,远近配合,疗效更佳。3、灵龟八法取穴,按患者就诊时间推算当开何穴,并根据经络辨证配以1~2个局部经穴。主穴位:①照海、列缺,②外关、临泣,③申脉、后溪。每次取1组穴。配穴:风池、太阳、攒竹、四神聪、额厌、曲鬓、悬颅、角孙(每次2穴)。4、子午流注纳子法选一穴或两穴。根据神经性头痛的辨证分型选时选穴,肝阳上亢型头痛选足厥阴肝经大敦、太冲;肾虚型头痛选足少阴经选至阴穴,酉时;血虚型头痛选足太阴经大都穴,午时;瘀血型头痛选手少阴经神门穴,午时;痰浊头痛选足阳明经足三里穴,辰时。5、“颈部五线"取穴法是指从项部后正中线(当督脉)、双侧斜方肌项部隆起的纵线(靠近足太阳膀胱经项部第一侧线)、双侧风池下行纵线(当足少阳经项部循行线)上酌选穴位以治疗疾病的办法。五线是充足运用颈部解剖特点及骨性标志确立的,针刺颈项部督脉腧穴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氧分压,加速脑组织代谢及氧和能量运用。椎动脉从C6~7横突孔穿出,并有交感神经伴行,针刺双侧斜方肌项部隆起纵线上的阿是穴,可恢复交感神经张力平衡,从而缓和椎动脉痉挛,改善椎动脉供血,还可直接刺激脊神经后支,增进神经细胞释放内啡肽,以止痛消肿。针刺风池纵线可直接作用于椎动脉及其周边组织,通过改善局部炎性水肿而使软组织对椎动脉压迫减轻,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6、腹针穴位分布重要在腹部。治疗取穴为:主穴中脘中刺,阴都浅刺(患侧),留针25min。随症加减:伴外感症状xxxx风湿点(滑肉门穴旁开0.5寸、再上0.5寸)(中刺),伴脾虚痰湿症状加气海(深刺)、双大横(深刺),伴气滞血瘀症状加气海(深刺)、关元(深刺)、双滑肉门(中刺)。腹针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办法,含有无痛、高效、安全以及适应证广等优点。腹针疗法在进针时刺激不大,"无痛或者微痛"大部分病人能够接受这一办法。并且腹针疗法只需要在腹部进行操作,治疗时患者仰卧,相对比较放松和舒适,紧张感会减轻,这样能够减免晕针出现的几率。腹针疗法只按照规定在腹壁刺激有关穴位,操作得当就能够获得非常好的即时止痛效果。并且腹针穴位都处在腹壁浅层,即使刺入地部也是在肌肉层外,刺进内脏的危险性大大减小。腹针尚有一种最大的优势就是适应证广,在临床方面,对偏头痛无论是先兆还是非先兆类型都有不错的效果。(二)其它针刺1、电针取穴:上星、大椎。针刺办法,上星穴平刺0.5寸,大椎穴向上斜刺1寸,针刺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25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持续治疗1一3个疗程。2、穴位注射用天麻注射液或盐酸利多卡因配维生素B12注射液主穴:风池、xx、阿是穴、合谷等。配穴:攒竹、xx、安眠、翳风等。局部用碘酒消毒后,用5ml针管抽取注射液,用5.5号针头刺入所取穴位,针刺得气回抽无血液后,渐渐注入药液,每次用药1毫升,注射1~3个穴位,随个体忍受程度调节注入药量,隔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3、xx针灸取穴:风池、外关。操作办法:患者取俯伏位,常规消毒所选穴位,用28号2寸毫针,双侧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得气后针感上传于头,双侧外关穴直刺得气后针感沿三焦经循行方向上传,取温灸艾条1.5cm置针柄上施以温针灸,一天一次,5天休息1天,10天为一疗程。针刺风池、外关穴,能疏泄少阳经气,加以艾灸通经活血,通则不痛,同时温针灸更能舒张局部血管,改善局部血流量,使血小板粘附性减少,从而增加脑供血,治疗血管性头痛效果更佳。当血浆中5-羟色胺浓度减少时可引发颅内小动脉收缩,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产生疼痛先兆或其它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以及颅外较大动脉的扩张,引发头痛。血小板是血液循环中5-羟色胺重要贮存场合,血浆中游离,5-羟色胺是血小板分裂不完全或从血小板中溢出,温针灸正是通过提高血浆中5-羟色胺含量,起到治疗血管性头痛的目的,温针灸还能改善血液的粘、聚、凝状态,是避免血液粘稠度过高,血运不畅的好办法,同时也增加了脑组织血氧含量,达成治疗头痛的目的。4、小针刀疗法让病人俯卧,胸下垫枕(也可反坐椅上)充足显露颈枕部,对于枕神经卡压性头痛,普通在一侧可触及敏感压痛点,于枢椎棘突上旁开2.5~3.0cm处,相称于斜方肌外缘处,垂直皮肤进针,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可听到感觉到穿透筋膜的突破感,继续进针达环枕后膜,并有柔软感,然后纵行摇晃,左右剥离刀下组织,重复切剥2一3次出针即可,对可伴有头晕、乏力、耳鸣、头晕者以同法针刺风池双穴或第二颈椎横突,留针5一10min,针毕指压lmin,创可贴外敷,嘱病人平卧5~IOmin即可。对于不能耐受病痛者可在局麻下进行,此法可重复治疗,但最多3次即可治愈,应当注意的是施术前须排除颅内高压及其它颅内占位病变。应用小针刀治疗神经性头痛避免了口服药品带来的毒副作用,减少了重复针刺或封闭的次数,治疗更为彻底。但是,针刀获得“突破感”后,最佳深及环枕后膜,否则会影响疗效。5、穴位埋线选穴:主穴:取双侧三阳络、合谷。配穴:一侧头痛,伴心烦郁怒,加用侧太冲;伴胸闷、恶心加同侧丰隆;伴心悸、失眠配同侧足三里。全头痛,伴心烦郁怒,加双侧太冲;伴胸闷、恶心加双侧丰隆;伴心悸、失眠加双侧足三里。面色晦暗,加阿是穴。操作办法:病人取仰卧位,根据穴位针感深浅和局部组织丰富程度,选用不同型号的埋线针和羊肠线。选好穴位,常规消毒。用止血钳或镊子取一段羊肠线沿针尖逆行放置在埋线针内。双手拇、食、中指捏埋线针上端两侧的针柄,以双侧无名指作支撑。按针灸的办法环节用力进针,待针进入穴位病人有酸、麻、重、胀等感觉时,右手拇指固定针芯,同时回抽针管,将线埋入穴位内,查看针孔,无出血和线头外露,用创可贴保护针孔。每次取主穴两个,配穴1个;每七天埋线1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羊肠线为异体蛋白,在体内可软化、分解、液化、吸取,对穴位产生生理、物理及生理化学刺激达一周之久,其刺激感维持时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易复发及诊疗次数多等缺点。异体蛋白可激发免疫功效,使人体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调节脏腑功效。二、耳穴压豆《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元代《卫生宝鉴》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中医学认为耳廓为百脉之会,五脏六腑经脉有络于耳,耳穴通过经络与人体脏腑及各个部位互相联系,当脏腑或人体某部位有病时,就会在耳穴上出现最敏感的反映点,通过耳穴压豆施以刺激,能够调节患者脏腑功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静止痛。当代医学研究表明,耳廓上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分布,脊神经颈2、3的分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耳颗神经以及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纤维都分布在耳廓上,并互相交错成丛。特别是在耳廓、三角窝处分布尤为丰富,通过这些神经与机体各部发生联系。运用多个方式刺激耳穴,通过神经体液途径,机体各器官的功效状态,故可达成临床治疗作用。主穴:以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脑、枕为治疗头痛的主穴。配穴:部位:前额痛加额、胃穴;偏头痛加颞、胆、交感、外耳穴;后头痛xx、膀胱穴;巅顶痛加顶、肝穴;全头痛加额、颞、枕、顶、外耳穴。分型:风寒外袭型:肺、鼻内肝xx型:肝阳、肾、肝;痰浊上犯型:脾、胃、肺、大肠、三焦;瘀血阻络型:耳中、肝;肝肾亏虚型:肝、肾、脾;血虚型:脾、肝;月经不调引发周期性偏头痛者,加肝、脾、内分泌、子宫、卵巢。单耳取穴,先在一侧耳廓以75%乙醇局部消毒,再将附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在选好的穴位上,每贴压1次,可在耳穴上放置3~5d,贴压期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穴位3~5次,每次按压1min,以耳穴发热或出现热痛胀感为宜,双耳交替进行。7~10次为1疗程。耳穴压豆优点:操作简朴,无毒副作用,无依赖性,治疗证型广泛,较为安全可靠,疗效较满意。缺点:容易脱落,若无法准时补贴会影响疗效;需准时精确按揉;病人对耳部穴位刺激的耐受不同,有人对灼热疼痛感无法接受;需准时换另外一只耳朵贴压,若超出一周仍未撕下胶带或按揉力度太大会造成耳部皮肤破损而发生感染。三、放血疗法神经痛属于中医学内伤头痛范畴,病程较长,病因诸多,正如《证治准绳(头痛)》云:"头象性头天,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脏精髓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经络,因与其气相驳,郁而成热则脉满,满则痛。“总之,不外乎多个致病因素作用下,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久病入络,不通则痛。治疗上,应以通经活络,畅通气血为基本大法。《灵枢.小针解》xx:“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通过放血去除瘀结之病邪,疏通脉络,通络止痛。当代医学认为刺血疗法通过刺激局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从而克制疼痛。并且,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的脑血流在平时可能处在不稳定的、亚临床异常状态,刺血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对颅内血流含有正性调节作用。1、耳尖放血患者端坐位,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即为耳尖穴。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用棉球蘸取碘酒认真擦拭穴位及其四周,再用酒精棉球擦拭以严格消毒,医者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1-2毫米深,随即出针。先轻轻挤压针孔周边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出血量普通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而定。每次放血3-5滴,每滴如黄豆大小,隔天1次。2、耳背静脉放血:选耳背静脉脉络怒张处,重复搓揉使局部充血更加明显,用75%酒精棉球局部消毒,三棱针快速点刺怒张静脉0.3~0.5分,即可见出血数滴。医者双手配合挤压,同时用75%酒精棉球擦拭已出之血之耳。双耳交替,每隔2天/次,6天为1个疗程。在采用此法治疗偏头痛的同时留心观察患者的耳背静脉,由开始时的怒张逐步变为正常血络,阐明瘀血已祛,脉络畅通,气血调和,则头痛自除。3、循经选穴放血:侧头痛(少阳经),取患侧外关穴、阳辅穴;前额痛(阳明经),取双侧温溜穴、解溪穴;巅顶痛(厥阴经),取双侧内关穴、太冲穴;后头痛(太阳经),取双侧支正穴、跗阳穴。如头痛部位复杂,可同时取几条经穴位。刺血办法:在预定刺血部位上用左手拇食指向刺血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刺血部位,继之用20%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选择约6cm的三棱针,右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快速刺入1~2分深,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边,使之出血少量(约2~3滴)。1次/2d,10d为1个疗程。4、刺络拔罐:以大椎穴为主。操作办法:用75%乙醇局部消毒,左手捏住穴位周边皮肤,右手以三棱针实施点刺放血,深度为0.5~1.0cm,待血液自然流出后拔火罐,使出血大概3~5ml,15min后取下,擦拭干净血液.每3日1次,4次为1个疗程。5、蒙医放血疗法:选择金柱脉、银柱脉、枕骨脉、囱门脉等四种穴位实施放血疗法xx:右眼瞳孔直上,发际下0.5寸处(两眉正中向右1寸,再向上2寸处);银柱脉:左眼瞳孔直上,发际下0.5寸处(两眉正中向左1寸,再向上2寸处);枕骨脉:枕骨窝的直线左右旁开各1寸,向上1寸处;囟门脉:自前发际正中向上四横指处放血实施之前五天开始予以三子汤5g,2次/日,口服,分离正血与病血。患者能否实施放血疗法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治疗前的病血鉴别。病血鉴别核心在于观察病血与正血与否有分离的现象,能够从口腔处之血去诊察,这样能够有把握的选择与否能够正式放血,并且能够避免患者因病血和正血无分离而二次放血的痛苦及精神压力。鲜红色的属于正血,色黄则属于病血。如病血和正血有无分离,须再用三子汤分离病血与正血后方可实施放血疗法。放血之时予以患者保暖,室温须恒温,注意保温,避免着凉。正式放血时让患者坐位,将颈部用细绳结扎。为稳住脉位,操作时首先用手指稍微向下用力按稳血管,用蒙医传统放血器械三棱刀实施放血。因所选穴位血管都属于细脉,应按血管走形方向实施疗法。放出血液后须认真观察血色,需要审辨正血与病血,放出的血液如出现紫黑色之花纹者属正血与病血尚未分离之象,须立刻止血,饮汤药分离后再行放血,如血质稀薄、色黄,气味浓,有白色泡沫、上结粘液,浓汁样物者为病血,放血量在病血放尽而正血出现时,即刻停止放血。放血完毕后,把扎结绳缓慢解开,消毒伤口,用纱布包扎,避免伤口感染等,术后忌辛辣及油腻食物并禁浓茶和烟酒的同时避免激烈运动等。放血疗法治疗神经性头痛普通适合实证,能够通经活络,畅通气血,通则不痛。前四种办法操作简朴,效果明显,易于被患者所接受;蒙医放血疗法取穴简朴,但过程较为复杂,精确的病血鉴别是难点。四、推拿在患者头部施行推拿手法,先拇指揉风池、太阳、头维、百会、印堂穴;再用五指按揉头顶、头侧、头后,点按整个头部;接着双手挤压头部左右、前后,推摩整个头部;最后轻轻叩击拍打头部。隔日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推拿手法可刺激穴位,疏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调节自主神经功效。当代医学研究证明,穴位刺激可增进5-羟色胺、内源性阿片多肽等镇痛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抑阻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缓和疼痛。适合惧怕针刺、放血等疗法的患者,但效果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五、刮痧治疗头部刮痧:先刮侧头部,用水牛角刮痧梳子沿前发际头维、悬厘,自前向后刮至侧头下发迹边沿,约至风池、完骨,然后点按百会穴,再从此穴向前刮至前发迹处,向后刮至后发际处;肢体刮痧:用经络刮痧板尖角点按风池穴,并刮至颈根部,再从风府刮至大椎,风门刮至肩胛下角,天宗自内向外刮拭,最后曲池刮至合谷"刮拭时头部用力要均匀轻柔,速度和缓,肢体可用按压力大的手法,重点刮拭阳性反映点,如结节、疼痛点等,头部以头皮处有热感为宜,肢体以皮肤出现痧点为度。治疗间隔以痧斑完全消退和触痛感消失为准。1次5~7天,共5次。刮痧时注意避风保暖,不可片面追求出痧,刮痧后需喝1杯温开水,且刮痧后3小时后才可洗浴,以免风寒之邪侵入体内。刮痧是通过痧板对皮肤表面的直接刺激作用,使皮下毛细血管高度充血、破裂,血液及淋巴液流速增快,快速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从而使经络气血畅通,瘀血消散,疼痛减轻的过程。治疗中对头部,以及结节点的刮痧刺激,能调节经络气血,使之运行畅通,通则不痛。督脉为阳脉之海,点按百会可升提阳气,增加抗邪能力,百病皆消;风池、风门、风府三穴是治风、祛风要穴,点按、刮拭等操作,起到疏风解表,祛风止痛的作用;曲池、合谷可疏风解表,镇静止痛;天宗能通经活络;因此以上刮痧选穴及操作共同起到疏通经络,祛风止痛,清利头目的效果。六、心理干预神经性头痛广义上涉及紧张性头痛、功效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愤怒引发,重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疼痛位置多为头两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随着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逐步在临床中被认知和推广,对神经性头痛患者在主动治疗器质性疾病本身的同时应当去关注其负面情绪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患者生理上的疲劳,疼痛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沮丧情绪的产生。尽早发现这些患者在的负面情绪,检出这些患者发病的外界因素和本身问题,及时进行目的性的全方面干预,对减少器质性疾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