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阅读课的教学尝试_第1页
网络环境下阅读课的教学尝试_第2页
网络环境下阅读课的教学尝试_第3页
网络环境下阅读课的教学尝试_第4页
网络环境下阅读课的教学尝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作,探究,阅读,体悟——网络环境下阅读课的教学尝试一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份中美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报告,对内容相似、有着代表性的一堂课作了深刻的剖析,认为两国的教学取向显著不同:于是这份报告便常在我眼前闪现,我想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它足以让我时时反思我的课堂教学。最近,我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由于时代、文化的隔阂,要作些深入的个性解读是有一定困难的,于是,在随笔中、在我的邮箱里、在校园网上,我发现了学生的困惑、思考、或深或浅的感受……如何面对这种现象,引导他们思考?常规做法是: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朗读,在教师的不间断的引导下解读文本,构建知识体系。长久熏陶,这也能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和欣赏品位,但个人的自我生命体验在哪里?学生主动探究的萌芽不久少了滋润?或许,以问题切入?布置他们多读作品,课后查阅资料,上课讨论、交流?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常规,可以预想,讨论时前后左右,交流时一二三四,发言的总是那几个熟面孔,文科班里那么多文静、内向的学生呢?他们的言语权呢?自我表达的机会又在哪里?这种传统课堂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1、学生的活动由教师调控、支配,教师可随时打断学生的思考、讨论。这样,教学只是一个计划,一种模式,活动只是形式上的,学习者主体意识的体现只是一纸空文。2、常常不自觉的形成中心,缺乏对全体的关心:或教师中心,实施言语霸权;或学生中心,偏爱一部分,忽略边缘人。3、学生的表现更多地体现在个体认知,学习伙伴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我们知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学策略上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过程不应再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师生对知识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是平等对话的主体,是学习伙伴。因为,人的学习活动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但是,有段话说得好“只是告诉我,我会忘却;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那么,作为教师为什么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实施课程。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呢?我开始为这个问题所困扰。这时,学校要举办“数字环境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接受了开课的任务,在感到莫大压力的同时却也有欣喜。确实,Internet作为第四传播媒体,已经以它的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综合性等成了信息时代的主角。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构建复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途径,进行交互学习,通过多维角度构建知识。也许,可以借助网络来实践我的设想。二了解了同学们的兴趣指向,征求了他们的意见,我选择了徐志摩这位颇有争议、内蕴丰富的诗人来作研究性阅读。确立了主题,接着就是寻找合适的平台。要开拓阅读空间,让同学们在文本、超文本中查找、筛选、整合信息,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那么就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我想到了校园网,想到了“梁丰论坛”。但是“梁丰论坛”主题太多,功能单一。学生遨游网海,再回论坛交流,课堂氛围缺少,不够严谨,在自由的形式下,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自己作网页?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这是如我这样的文科教师的弱项,挑战自我?踯躅间,组内老师倾心相助,推荐了一个网页,它分为“电子课本”“讨论”“聊天”“作业”“管理”等,基本能满足我预想中的课堂教学要求。如何用“他山之石”来“攻玉”?我开始了基于这一信息平台的教学构想。1、单机大屏幕加网络的模式,加设“易思广播教学系统”,这样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扩大学生的阅读、交流的空间的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可控性。教师讲课时,可单独调用教学资源向全体学生显示;也可自如地对个体或部分或全体同学进行指导;学生学习时,可接受老师指导,也可按需要自由调用教学资源、网上查询,进行网上讨论。2、筛选、整理同学们的思考、困惑,整合而成三个讨论题,预设在讨论区。问题来源于学生,变“要我解决问题”为“我要解决问题”,学生可能学得更加主动积极。3、“网络无限,人生有限”,如何保证教学的优质高效?教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者、引导者、合作者。在研究课程内容、学情的基础上,要对大量信息进研究、过滤、整合,提供给学生,增强短时间内阅读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前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利用电子课本提供翔实的、引导性的资料,具体内容详见网页,在此仅作概述。(1)、“相关网站”,友情链解六个网址。(2)“参考资料”,分为三类,其一,有关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等基本资料。教师整理成文。在重点句子、重点段落上加彩色或下划线标明。其二,人们对诗人的评价、追念的文章段落精选,评价者兼顾名人和普通人。评价内容涉及徐志摩的人生信仰、作品风格。其三,文学史上相关的提供了广阔评论视野的文章。(3)、“好帖选萃”。同学们的或精彩或有争议的看法,加上适当点评,以求“抛砖引玉”。4、学会合作,是现代学习的发展主题。因此,课前让学生自由编组,指导他们注意优势互补,这样小组成员中有人能说会道、有人文字输入速度快、有人善于概括、有人善于发现……如此,分工协作,共同探讨就形成了一种资源优势。学习伙伴的作用有了充分发挥。另外,人人有事做,提高了参与的热情,增加了小组成员的责任感。5、在“电子课本”中明确学习任务、提出阅读要求:A、各小组确立重点关注话题。B、组长统一协调、组内成员分工协作。组长负责收集精彩帖子a、推荐给老师(加“推荐”字样)b、为小结作准备C,围绕重点关注话题,上网查询、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可参加任一话题讨论,也可发起新的讨论。时间20分钟。D,小组代表展示观点精华。其他同学补充。一般包括两部分(1)对本组话题的感悟(2)在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方法:在讨论区发“关键词”,口头补充;或口述;或发帖子。(标注好:“小结”字样;口头表述不超过3分钟)这样,一个设想中的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已构成,教师已退到了计算机后。学习主体就该登场了,开始“合作——探究——发现——体悟”的精神旅行,然而,这次精神之旅,脚印是深是浅?旅途是长是短?于是关键的问题产生了,似乎无论我上课前怎样构想,都不可能让学生去圆我的设计,真正的课堂在师生的互动中生成,我又该在何时介入?作怎样的引导?它是动态的不可预设的。面对挑战,我就以这样一节开放式的阅读课来展示我的构想。三(一)、课前造境,创设研读氛围:播放MTV,配乐朗诵《再别康桥》,在动情的朗诵声里师生打开网页,进入“课堂”。(二)、教师打开“易思广播教学系统”,用大屏幕呈现电子课本内容,开始导入本课:同学们,前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再别康桥》,这是新月派盟主徐志摩的一首杰作,它抒写性灵,歌咏生命。可以说诗人用一分孤寂、二分洒脱、三分热爱、四分依恋,酿成了这杯醇厚的酒。不同的人从中品出了不同的滋味。对于徐志摩其人其事其作,我们同学有了困惑、有了思考、有了或浅或深的感受。课前已有同学访问了网页,发了不少帖子,我精选了部分,让同学们共享。请看:“好帖选萃”。今天,我们就对徐志摩进行一次认真的自我解读。(三)、提出论题、明确阅读要求。怎么解读呢?教师边打开电子课本,边朗读,以强化阅读要求。好,明确了阅读要求,现在我们打开讨论区,来看讨论题,这些话题都是从同学们的零碎意见中整合而来。为帮助同学们进行研究性解读,我精选了“相关网站”“参考资料”供大家参考,当然还有“好帖选萃”。现在,就按照要求到网海中遨游、与同学们进行思想的碰撞吧。(四)、教师关闭“广播”,同学开始阅读、讨论,立时表象的课堂充斥了小组成员间的低语,虚拟的讨论区里更是潜流汹涌、浪花四溅。这是一个立体的呈现,在这我仅选取一部分作一个线性表述。例:冰蓝左岸的讨论空间生1、我喜欢他,这个美丽的诗人,我们需要他,需要他的爱、自由和美。佩服他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在每每觉得疲乏的时候,想到他会想到希望。生2、我过去认为徐志摩是个不负责任的人,但是自从学了《再别康桥》后,我深刻体会到他是个崇尚自然,崇尚美与和谐的人。生3、读了徐志摩的诗歌,你会觉得,人本该就是这样生活,诗意的栖居。想到如今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忙忙碌碌人们,似乎已经失去了感谢自然的能力,他们应该去读读他的诗,一个充满爱、自由的世界就在他的诗里藏着呢。生4:一个作家的死,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歌。我们失去了徐志摩,在他风华正茂的时候。我们一生中失去的东西很多,不要过于强求,否则我们会活得很累,放弃一些,往往会很轻松。生活,有时会捉弄我们,我们应该学会生活。生5、我很喜欢他,因为他其实和我们一样。但也同情他,因为他的追寻并没什么结果,他轻轻的走了,留下了一船星辉。无奈的放弃。生6:错了,都错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徐志摩并不是舍得放弃,而是带走了太多!有的时候,行为可以是跟心灵相反的!真正拥有的是不会那么容易放弃的。生7、作为一个他那个时代的青年,他除了呻吟,其他的不多,我不喜欢他,因为他离开了社会生活。师:到印象讨论区去串串门,再读读诗人的《毒药》。印象讨论区生1、说老实话,我不是很喜欢他的诗。总觉得他写的有些太过分了,即使再美的也有残缺。他只是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中,活的有点虚幻了。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只希望不要过多的去关注他的爱情故事。生2、倘若不是他的对美和自由的向往与追求,那我想他也不会写出这样一些文字。可以说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生3、徐志摩的文章给我的感觉仅一个字:柔。所以我在想,他在性格上是不是也象作品一样过于柔和,少了一点刚毅。生4、是的。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师:A同学认为“志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空灵,飘逸,性格中有着一份洒脱。他的有些诗句看了让人拍手叫绝,不过在那风雨飘摇的岁月,他无疑是逃避现实的,思想也是消极的。”大家以为如何?生6、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为艺术而艺术者。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不满现实生活,诅咒黑暗社会,是徐志摩散文的一个基本命题。诗文是相通的。师:确实,读读徐志摩的《残诗》《这年头活着不易》《为要寻找一颗明星》或许对诗人会有新的认识。自由区生1、他为新诗“创格”功效卓著。他把闻一多关于格律诗的理论主张以诸多广泛的艺术实践具体化了。他创造了规整一路的诗风,并且纠正了自由体诗因过于散漫而流于平淡肤浅的弊端。他开创了中国新诗格律化的新格局。生2、徐氏诗,朱自清评价是热情奔放。感性的成份多,众所周知他一生追求爱崇尚爱。不惜用一生。穆氏诗呢,有着大丈夫的雄心壮志,英雄豪情。生3、他是一缕彩色的烟,飘渺在云彩上,有点脱离现实的感觉。和闻一多有太大的反差。和他做朋友太累了。师:很好,找到了评价作者、作品的一个好方法:参证互较。读读“电子课本”中的《由“文”入“质”——1925~39年中国诗歌运动观察》,再联系我们前一阵了解的诗人、诗作。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康桥情结生1、徐志摩崇拜自然,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而康桥正符合他的那种理想,那种情绪的产生也就理所当然了。生2、当年诗人放弃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宁愿去剑桥大学做一个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除了康桥象诗人说的是他的“知己”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那个时候,诗人和张幼仪离婚了,原因是为了得到十六岁少女林徽因的芳心。诗人在告别一段感情。师:徐志摩接受康桥文化的洗礼,从中吸取了英国式资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思想,还在于他衷情于康桥的自然美景,陶冶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人的性灵,而正是这一发现,使他毕生的诗作产生了两种风格:一方面是对封建黑暗势力的忿恨与绝望;另一方面,则是对浪漫爱情的清丽婉妁的柔美表述……生4、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同学们在讨论、交流,教师面对着这些层出不穷的精彩的呈现,真是惊喜连连。惊喜之余,便忙着参与讨论,或到聊天区插嘴、或到讨论区发帖、或用“广播”对部分同学指指点点,还不忘下载好帖,加以赞赏,加“酷”、加“大拇指”……,在这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中,教师隐去了自己的威严,课堂有了平等对话的基础,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畅开了自己的心怀,与网络中的学习同伴(包括原来的教师和同学)交流沟通着,很多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虚拟空间显示了思维的活跃。20分钟过去了。各小组的小结也基本形成。教师打开“大屏幕”,开始下一个步骤。(五)、观点精华展示:我请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收获:对重点关注论题的感悟;研读、讨论的新发现。立刻,有同学站了起来:“我们认为徐志摩诗的特点大致说来就是精致形式加柔情蜜意。首尾呼应地吟诵“轻轻地我走了,正象我轻轻地来”,过度的精致使诗染上了匠气;反复唠叨“我不知道风是从哪个方向吹”,全诗拖沓而空洞。精致形式加柔情蜜意烘托出浓浓的‘小资情调’。我认为徐志摩的诗有三个致命的缺点:迷恋古典诗学的“诗歌形式”;渲染柔情蜜意的‘小资情调’;缺失新诗发展的‘现代意识’。”不错,有自己的概括,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解读。又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我们是同一小组的,我要补充几句:我认为,诗人的水平是值得肯定的。徐志摩,他是一个用心去写诗的人。他细腻的感情在他的诗中渗出来,使人感到有心中的共鸣。他感情丰富,所以写起来十分的流畅,读起来也格外的顺口。有的诗较难理解,但却是他心情的真实写照。一首诗是不是好诗,我认为,在作者来说,写诗是为了发泄感情。在读者来说,是能够感悟到蕴涵在诗中的感情甚至有所同感。所以诗写的感人就是好诗。”解读越来越完整了,我频频点头,这时,我注意到小A同学悄悄地发了个帖子,刚才,我与这一小组的同学曾经就徐志摩与闻一多、艾青、穆旦等人的区别交换过意见。她会写什么呢?这位腼腆的同学说了一句:“我们的观点都在‘霹雳六侠女的讨论空间’大家去看吧”带着期待,我打开“广播教学系统”,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那一段文字上,真是不错。“朱自清先生曾称徐志摩“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沈从文说:徐的作品给我们的感觉是“动”,文字的动,感情的动,活泼而轻盈。确实,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诗充满了爱,美,自由,《海韵》中的女郎,《黄鹂》中的黄鹂,都体现了这一点。思维、想像也如野马般自由驰骋,无拘无束。他推崇闻一多三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相比较而言,徐与闻有相同的美学追求,但闻的诗更关注社会,徐更关心自我,是为自我而歌的主观诗人,而与艾青相比呢,艾青是人民的儿子,他抒发的是对土地深深的情感语言就非常朴实,徐志摩却是唯美的,飘逸的,为了语言甚至可以舍弃内容。……”……看着这些鲜活的文字,联系刚才“印象讨论区”“自由区”等等的讨论。我开始表扬大家:同学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徐志摩,评价一个人要全面客观,第1、要学会知人论世,这点刚才小王同学做的比较好。(请小王同学课后思考:徐的作品有没有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第2、要认真解读作品:不同时期作品互为参照,;还要与其他作家作品参证比较。第3、注意作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读出新意、读出现实意义来。这些是解读作家作品的基本方法。刚才大家都做得非常好。能不能更上一层楼呢?看着,同学们笑意盈盈,我乘势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中国现代文坛流派纷呈、群星闪烁,你觉得有哪位诗人能与徐志摩进行比较阅读,试从作品的语言、思想,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作比较鉴赏。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课后完成。还有哪些同学要发表意见?立刻,小C说:“我们是研讨话题1的,我们的观点是:印象中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热爱自然,执着于爱情,他一直认为存在着十全十美的,毫无瑕疵的人,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从这一点看,徐志摩是单纯的,真率的。他就像是未染上世俗的精灵,他有一种诗人的特质,有时忧郁,有时却又热爱着一切。他用一颗晶莹的心看着这个世界的美,令人不由自主的与他一起溶入自然那分灵性的美。”小D说:“愿意与徐志摩做朋友吗?我想我是愿意的。他的一生只有三个单纯的信仰:爱,自由和美,他用了他的一生去追求。我的信仰呢?我也相信爱,相信自由,相信美,我也在追求着。最令我佩服的是徐志摩在当时那样的社会里还有追求信仰的勇气,我很敬佩他.好想和他为友。爱他的诗,爱他的性格,他的一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徐志摩。作为诗人,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作为凡人,他却为了五斗米折腰,他是应当做个诗人中的凡人,还是应该当个凡人中的诗人?”小E说:“徐志摩是个超浪漫、超令人向往的人,他一生为情所痴狂却又不逃避现实。我们不能把徐想象得太高尚,他毕竟也只是一个凡人,他在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对美与爱的追求,其实是他在现实中所追求不到的。他是个执著的人。还有……其实,刚才同学们讲话题2的时候已经讲掉了。”小E的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大笑,笑过之后也开始了思考,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了思考的契机,何不赶紧抓住?表扬了小E同学的敏锐后,我乘机抛出了我的问题:确实,为文为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看待徐志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作品的影响呢?有人说,人是情绪的奴隶,文为心声,但人性是复杂的,所谓文未必如其人,比如英国作家培根;比如诗人海子写“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但二个月后,他却自杀了……如何看待为文与为人的关系?能否举例谈谈。时间在飞逝,研读话题3的同学坐不住了,他们一个接一个拿起了话筒,抢到了发言权:小F说:“康桥的生活对徐志摩一生有重大意义,这段生活奠定了他的政治观、艺术观的基础,转换他的嗜好,也深深影响着他今后的个人恋爱婚姻生活。或许,康桥是唯美的;或许,它有无限的人生供我们品味。但,那只是徐志摩的康桥,只属于他的唯一的康桥。在康桥,他留下了他的求学生涯,留下了他的艺术印记,以及他那份贫血的爱情……只有他才能体会康桥的柔美,才了解康桥的万千魅力。而我们只能从他的诗篇中去领略他的情感以及康桥的魅力。让我们通过他的诗篇遨游于康河之中。”小G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很微妙,一如禅诗所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同诗人的自然天性和谐美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这天人合一的神境里,诗人的心智、诗人的艺术天赋得到了开启,诗人得以自由地感受着生命、感受着爱、感受着美。康桥不仅是学院是精神,是信仰与康桥自身的融合,类似于宗教信仰的圣物,“康桥情结”就类似于基督教徒的“圣母情结”。康桥,无愧为诗人永远的精神依恋之乡!”“对,也类似于海子的麦地情结、余光中的乡愁情结”我不禁连连点头,同学们也沉浸于“宏论”之中。这时,有同学举手:“老师,关掉广播吧,我们的观点还没整理好”“是的,我们还有资料在写字板里,我们要看着说”是呀,“阔大的语境”让学生自由“触摸”着阅读材料,充分感知、自主筛选,建构自己的阅读框架,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不再是为知识背景,不再是为某个标准答案,阅读已成了自己的一次人生行为。生命的体验又如何调控?看着这些急切的面孔,难道还要继续保持“小结”时课堂的整齐划一?我愉快地接受了建议,发言在继续。……(六)、教师小结:“幸福”的时光总是会很快溜走,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我们不得不结束今天的讨论,好在有了网,课后还可继续。我把刚才的作业也放在网页上,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寻找是一种乐趣,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是个“无结论”的世界。所以,今天,我们要找的不仅仅是一些看法,更是一个个思维的生长点。那无穷的精神世界还等着我们去开垦呢,听到思维拔节的声音了吗?让你们思维的小苗长成大树吧。我等待着你们更加精彩的解读!(七)、布置作业:1、研究性作业(全体学生完成):(1)、如何看待徐志摩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作品的影响呢?有人说,人是情绪的奴隶,文为心声,但人性是复杂的,所谓文未必如其人,比如英国作家培根;比如诗人海子写“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但二个月后,他却自杀了……如何看待为文与为人的关系?能否举例谈谈。(2)、中国现代文坛流派纷呈、群星闪烁,你觉得有哪位诗人能与徐志摩进行比较阅读,试从作品的语言、思想,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作比较鉴赏。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