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文化之西方、北方地区文化渗透研究_第1页
夏商西周文化之西方、北方地区文化渗透研究_第2页
夏商西周文化之西方、北方地区文化渗透研究_第3页
夏商西周文化之西方、北方地区文化渗透研究_第4页
夏商西周文化之西方、北方地区文化渗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夏商西周文化之西方、北方地区文化渗透研究

根据考古发现和研究,龙山末期的焦山文化与望湾三、五级文化的长期竞争和整合,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因素的同时,它逐渐向北推进,直到骨折时期的冲山发展。最后,嵩山南北地区“聚落形态由多中心、对抗式聚落布局演进到单中心、凝聚式的布局结构”,形成了统一的政治秩序,率先进入国家阶段,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以伊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文化得到了统一,从而减少了因相互抗衡、竞争而带来的内部消耗,使得区域内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进入一种有序状态,因此,文化势力迅速增强。从此,中国的历史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夏王朝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相对统一的商王朝和西周王朝,与周边地区相比,中原地区最先进入了文明时代。随着中原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于文化本身的传播性以及为了保障王朝的稳定发展,夏、商、周文化开始向周边地区进行强烈的文化渗透和领土扩张。已有较多学者从文献史学方面对夏、商、西周王朝与其西北、北部地区诸族群的关系进行过讨论。邹衡先生利用北方地区出土的不多的考古资料,并结合传世文献、金文资料对北方地区诸遗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林沄先生全面讨论了商时期北方地区的青铜器种类、北方系青铜器与殷墟式青铜器相互影响情况以及卡拉苏克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张忠培等先生提出了商人与北方青铜文化存在敌对和友好两种关系,商人在北方地区的经略采用了占地殖民和据点殖民两种方式。许倬云先生从社会史的角度,利用考古资料、传世文献、甲骨金文考察了华夏国家与北部诸族群的碰撞与融合。杨宽先生也利用传世文献、甲骨金文考察了周人对北方地区的开拓。宋新潮先生就殷商文化的辐射和汇聚进行过讨论。通过对西方、北方地区诸青铜文化的系统研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夏商西周文化对其西方、北方地区的文化渗透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层级性。所谓的方向性是指夏商西周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其西方、北方的不同地区文化渗透的重点不一样。层级性是指夏商西周文化对距离中原远近不同的西方、北方地区文化渗透的内容、方式不一样。一、夏文化对西方和华北文化的渗透的方向和层次(一)关于二里头文化的渗透本文所说的夏文化是指二里头文化。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在其形成后不久就迅速占据了原三里桥文化分布的豫西地区,同时向北对晋南的东下冯文化进行了十分强烈的文化渗透。从关中东部老牛坡类型文化中的花边罐、觚形杯、尖锥足鬲、陶环等二里头文化因素来看,二里头文化对关中东部地区也有较强烈的文化渗透。到了夏代晚期⑪,二里头文化进一步将其文化分布区扩张到渭河下游的关中东部地区,并在融合其他一些文化因素后形成了二里头文化的一个地域类型即南沙村类型。有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甚至与更西边的齐家文化也有一定的联系。进入夏代晚期,二里头文化仍对晋南的东下冯文化进行着强烈的文化渗透。在东北方向,二里头文化在最初阶段略有扩张,后来在沁河沿岸一带与豫东北的辉卫文化长时期地相互渗透与融合。但直到二里头文化结束,其在东北方向的文化扩张一直未能突破沁河沿岸一带。由此来看,整个夏代,二里头文化对其西北、北方地区的文化扩张和渗透主要集中在关中东部和晋南地区。在这两个地区,二里头文化和与其相邻的其他考古学文化发生了激烈的文化争夺。而在东北方向,二里头文化始终没有进行强有力的文化扩张和渗透,与相邻诸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相对较缓和。夏人向其西方、北方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的这种方向性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陕西南洛河上游洛南县龙头梁遗址和丹江上游商州东龙山遗址的发掘,为我们寻找二里头文化极力向关中地区推进提供了线索。东龙山遗址位于丹江北岸的台地上,距离其北部的红岩山古铜、锡、铅矿遗址很近,而且东龙山遗址位于长江的支流丹江的上游,北距黄河支流南洛河亦十分近。所以,夏人在长江流域掠夺的资源可以用水运的方式从汉江经丹江运抵秦岭山区,然后经过商州北部的分水岭到达南洛河,最终运至伊洛盆地的二里头遗址。此外,关中地区水土资源较好,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所以,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土地、人口等资源。这些迹象表明,控制整个陕西东部的矿产、土地、人口等资源,保障各种掠夺来的财富向王都运送的交通路线的畅通是夏人向关中地区推进的一个重要目的。东下冯文化从早到晚一直存在较多的二里头文化因素,这表明二里头文化从其形成之初就不断对其进行强烈的文化渗透。控制晋南地区的铜矿、食盐等资源是夏人不间断地对东下冯文化进行强烈文化渗透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运城、临汾盆地还有着十分适宜农业生产的气候、水源等,控制此处的土地和人口自然也是二里头文化极力向这个地区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原因。从目前的材料来看,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相邻诸考古学文化。从当时的文化格局来看,二里头文化无疑处于中心地位。强势的二里头文化为了从周边地区获得稳定铜矿、食盐、土地、人口等重要资源,很可能对周边相邻诸考古学文化采取了一定的政治、军事措施。《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唐叔……,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正,疆以戎索”。顾炎武、徐旭生皆认为夏墟在晋西南一带。古本《竹书纪年》载:“(启)二十五年,征西河”,“胤甲即位,居西河”。据邹衡先生考证,夏人在所谓西河地区的活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其中,东下冯遗址或与孔甲有一定关系。由此可见,夏人在东下冯文化的分布区域是有所活动的,所以,势力强盛的夏人很可能一直在政治、军事上对东下冯文化进行着控制,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可能一直都存在依附或不平等的联盟关系。此外,夏人对东下冯文化进行政治、军事上控制的另一个目的很可能是为抵御强大的北方青铜文化而建立的重要缓冲屏障。夏人与东方的夷人一直存在联盟关系,所以,夏人在东方、东北方不会有太多的边患,二里头文化没有在东边与相邻诸考古学文化进行争夺可能是信守这种联盟关系的反映。此外,夏人与燕山南麓的北方青铜文化相距遥远,后者对前者几乎不存在威胁。位于二里头文化和北方青铜文化之间的下七垣文化、辉卫文化接受了较多的二里头文化因素,文明化程度也远不及二里头文化高,文化实力与后者相比亦不可同日而语。从青铜文化系统的归属来看,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都应该和二里头文化一起归属于中原青铜文化系统。据此来看,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在政治上可能也认同夏人的统治地位。或许正是这两个原因,二里头文化一直没有向东北方进行强有力的文化扩张和渗透。(二)夏代白燕文化之间的诸文化关系就目前的材料,可以大体将二里头文化对其西方、北方地区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的地域差异分成两个层级(图一)。第一个层级是在区域内不仅存在陶爵、方杯、角、盉等属于二里头文化因素的酒器,还存在数量较多的陶鼎、盆、罐等二里头文化因素的日常生活用器。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可能存在政治、军事上的臣属或者不平等联盟关系,前者可能承认后者的最高统治地位。就青铜器而言,前者也主要接受的是二里头文化中的中原系青铜器。从青铜文化系统的角度,可以将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归属于中原青铜文化系统。这个层级可能包括下七垣文化(主要是漳河型)、辉卫文化、东下冯文化、老牛坡类型文化等。第二个层级是在区域内基本上只见爵、方杯、角、盉等二里头文化因素的酒器,不见或极少见陶鼎、盆、罐等二里头文化因素的日常生活用器。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对等的政治实体。夏代分布于晋中的白燕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较疏远,目前还没有发现属于夏代白燕文化的青铜器,所以,夏代白燕文化的青铜文化系统归属还有待深入研究。由此来看,除白燕文化外,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均属于北方青铜文化系统。这个层级可能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文化、壶流河类型(27)和朱开沟文化。甘肃东部的庄浪刘堡坪和广河齐家坪发现了与二里头文化相似的壶形封口盉,在天水还发现1件与二里头文化相似的青铜兽面牌饰(图二)。这些现象表明,就第二个层级而言,二里头文化向西的文化影响可能已经到达甘肃东部地区。已有的研究表明,陶盉在二里头文化墓葬中地位突出,而其他酒器似乎还没有体现出礼制的意识。由于在二里头遗址或其附近迄今还没有发现王陵区或大规模墓葬群,所以,爵、角等酒器在二里头文化中是否和礼制有关还有待探讨。夏人对酒器比较重视,所以,这些酒器可能具有特别的含义。大甸子墓地出土鬶、爵等酒器的墓葬基本都是高规格墓葬,而且这些酒器也明显比其他陶器精美,可见这些器物在当时可能是很珍贵的。这些现象表明,第二层级的诸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交流主要发生在高级贵族之间,这些文化中的高级贵族可能也和夏人一样有着好酒的风俗。以目前的材料还无法判断这些文化中的贵族是否接受了夏人的礼制信仰。二、中国经济文化在西方和华北的渗透的方向和层次(一)下七垣文化对期中国文化的渗透研究表明,在白燕文化、朱开沟文化、东下冯文化中存在明显的下七垣文化因素。由此可见,早在先商时期,下七垣文化就对太行山以西诸考古学文化进行了明显的文化渗透。尤其是进入夏代晚期,渗透力度明显加强。下七垣文化在朱开沟文化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白燕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东下冯文化中,下七垣文化因素也占有较大的比例。下七垣文化不仅将陶盆等日常生活用器传到了晋南地区,在夏代晚期,甚至将商式鬲等具有强烈族群表征的炊器也传到了白燕文化和东下冯文化中(图三)。此外,二里头文化在进入夏代晚期后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商式鬲。由此可见,下七垣文化对太行山以西诸考古学文化的渗透是广泛而深刻的。夏代晚期,下七垣文化对其北部的壶流河类型和大坨头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壶流河类型的影响较大。但是,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下七垣文化对太行山东、西的文化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对太行山以西的影响在范围和程度上都比对太行山以东的京津塘地区大。下七垣文化和太行山以西的白燕文化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亲缘文化区”。下七垣文化特别重视对太行山以西诸考古学文化的文化渗透,这当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由于白燕文化在下七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下七垣文化发展起来以后,自然会也更易于向太行山以西进行文化渗透。除此之外,考虑到太行山以西东下冯文化、白燕文化的正南就是二里头文化,所以,从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后来商人取代夏人成为中原的统治者这个事实看,夏代晚期以来,下七垣文化加大对太行山以西诸考古学文化的影响可能是商人为取代夏王朝所采取的战略措施之一。由于迄今发现的属于下七垣文化的资料不多,尤其是缺乏墓葬材料,学界对其文化内涵还不是十分清楚,所以,目前还无法给下七垣文化对周边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影响进行层级划分。商人取代夏王朝后不仅立即占领了原夏人统治的全部区域,而且在其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把晋南地区也纳入了早商文化分布区,从而和与其长期存在密切关系的白燕文化连在一起。由此来看,在早商第一期时,商文化在北方的经略重心是晋南地区。已有研究表明,商人之所以迅速占据关中东部。和晋南地区,显然也是为控制这两个地区的交通要道及矿产、食盐、土地、人口等资源。此外,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可见在商人大举灭夏时,进行了大量的艰苦战争。随着商人从东向西推进,夏人很有可能逐渐向西、向北溃逃,为了彻底击跨夏人残军,商人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夏人残军最后可以战斗的地区——关中东部和晋南地区。商人取代夏王朝后,将夏人重酒器的礼制进一步发扬光大,继承并发展了夏人制作青铜礼器的精良技术。随着商人在“有夏之居”的成功经营,商文化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控制更多矿产、土地、人口等资源,商人在早商第一期晚段还进一步向南方的长江流域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并在盘龙城修建城址,建立军事据点。此外,商人可能还在岳阳铜鼓山、江陵荆南寺等处构建了次一级的据点。随着在南方的成功扩张,商人获得了稳定的矿产资源,文化势力大大增强,所以,到早商第二期时,商文化对关中地区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实行了大规模的文化扩张。在太行山以东,商人不仅将豫北冀南、冀中地区纳入其文化分布区,在其最强盛的时候甚至将冀西北壶流河流域也纳入其文化分布区。在早商文化向北进行文化扩张、军事殖民的冲击下,壶流河类型、大坨头文化、朱开沟文化相继解体、消亡。此时早商文化对朱开沟文化的渗透主要可能通过战争完成。商人向太行山以东进行大规模的文化扩张,一个原因是豫北冀南是商人老家,占据这个地区自然重要。此外,在鲁北地区存在较多与海盐业有关的遗存,获取这个地区的海盐可能是商人向太行山以东地区推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冀西北地区主要分布有桑干河、洋河、壶流河等,是连接东西南北文化的交通要道,所以,商人占领这个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关中地区,商文化在对关中东部成功经营下,将其文化分布区进一步向西推进,并与其他考古学文化因素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地域类型即早商文化京当类型。为获得关中地区更多的土地、人口等资源可能是商人进一步向西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此时,商人在太行山以西继续占据晋南地区,但没有进一步向晋南以北地区进行明显的文化扩张和渗透。这可能也有其历史原因。晋南地区的西北面是自然地理条件不好的吕梁山地,不利于商人向北推进。晋南地区的北方即晋中地区为白燕文化,白燕文化从夏代晚期开始就与商人关系十分密切,二者可能一直都是友好联盟关系。对商人而言,白燕文化已成了阻挡北方族群南下的重要屏障®,所以,商人占据晋南后自然不会也没有必要继续向晋中及更北地区进行文化扩张。由此来看,在早商第二期时,商文化对北方地区的文化扩张和渗透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以东地区和关中地区。进人早商第三期,由于商王朝内部政局不稳,《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都城迁徙不定,商文化势力迅速减弱,商文化的分布区域开始向中心地区收缩,可能逐渐放弃了对晋南地区、冀西北地区的占领。唐县洪城遗址出土有典型的围坊三期文化遗存,表明在太行山以东地区,商文化甚至退到了唐河以南。进入晚商后,商文化分布区进一步缩小。先周文化一步步将商文化赶出关中地区。在太行山以东地区,商文化已退出了晋南地区,白燕文化趁机南下并在吸收大量商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了旌介类型。在太行山以东,随着晚商王朝的稳定,文化势力向北可能略有扩张,但是,始终没能到达保定以北地区。总体来看,进人晚商后,商文化的直接分布区在缩小,但是商文化对外的影响却并没有缩小,甚至还有所扩大。(二)文化因素对商文化的渗透已有的材料表明,商文化对其西方、北方地区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的地域差异在早商和晚商两个时期存在明显区别。早商时期,商文化最为明显的特征是通过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将许多地区直接纳入商文化分布区。从目前的材料来看,早商文化对其西方、北方地区的文化渗透大体也可以分成两个层级(图四)。第一个层级是在这个区域内发现数量较多的商文化因素,包括商文化的许多日用陶器,甚至商式陶鬲在这个区域内也有明显的演化序列。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可能与商文化有着隶属或不平等的联盟关系,在政治、军事上依附于商文化。可以说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和商文化构成了一个更高层级的“亲缘文化区”。从青铜文化系统归属来看,这个区域的青铜文化与商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原青铜文化系统。目前属于这个层级的只有白燕文化。第二个层级是在这个区域内发现个别的商文化因素,主要是商式豆一类的器物。此外,在这个区域还发现少量商式青铜器,绝大部分是戈、镞等兵器。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可能是与商文化对等的政治实体,战争时有发生,商文化对这个区域内的文化渗透可能主要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完成的。这包括大坨头文化塔照类型®、朱开沟文化、刘家文化、先周文化。在青海西宁鲍家寨卡约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1件相当于二里冈上层时期的弦纹铜鬲,由此来看,早商文化向西的文化影响甚至到了与商文化相距遥远的卡约文化中。晚商时期,虽然商文化的直接分布区逐渐缩小,但商文化对周边诸考古学文化的影响并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据目前的资料,可将晚商文化对其西方、北方地区的文化渗透分成三个层级(图五)。第一个层级是在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中有着数量较多的商文化因素,不仅有成套的商式青铜容器,还有日常生活用陶器。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与商文化可能是隶属或不平等联盟关系。这个层级是早商时期第一个层级的延续,相比而言,晚商时期,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对商文化的依附性可能更强。这包括以旌介墓地和杏花墓地为代表的白燕文化晚期遗存。第二个层级是在这个区域内,日常生活陶器是典型的土著式陶器,工具、武器也独具特色,但有一定数量的商式兵器。青铜容器基本上都是商式器,而且这些青铜容器具有明显的商式组合关系,表明其接受了中原的礼制。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不仅接受了具有礼制含义的商式青铜容器,还吸收了中原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可以自己铸造商式青铜容器或自己特色的青铜容器。这个地区与商王朝在政治上可能有着不稳定的隶属关系,时服时叛。这个区域内的贵族阶层与商文化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认同商人礼制,利用商人的礼制和信仰来规定等级关系。这个层级包括李家崖文化、先周文化。第三个层级是在这个区域内的日常生活陶器、工具、武器都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同时也存在少量的商式兵器。商式青铜容器偶有发现,但不具有明显的搭配关系,组合十分随意,即只把商式青铜容器当成奢侈品,没有接受中原的礼制。这个区域内的居民可能没有接受商人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一般不能自己铸造商式青铜容器。这个区域内的中原青铜容器可能是通过战争掠夺、赏赐或贸易获得的。这个区域内的考古学文化可能是与商王朝对等的政治实体。这个层级包括保德类型铜器群、西岔文化、围坊三期文化、张家园上层文化镇江营类型早期、以青龙抄道沟为代表的遗存、刘家文化。从赤峰西牛波罗、克什克腾旗天宝同、翁牛特旗头牌子发现有晚商时期的青铜器来看,商文化在这个层级对其北方的文化影响甚至到了西拉木伦河一带。三、周人统治模式商代末期,“刘家文化几乎完全融入到了晚期的先周文化中”^,从此周文化与分布在甘肃东部的寺洼文化有了正面的文化交流。进人西周后,周人在甘肃东部似乎没有采取特别的措施,合水九站居址和墓葬材料表明,周文化与寺洼文化有广泛的文化交流。目前在甘肃东部发现的西周遗存主要有平凉庙庄,崇信于家湾,合水兔儿沟,灵台白草坡、姚家河、西岭、洞山、百里寺沟,泾川蒜李坪,五星郑家洼,庆阳韩滩庙咀、八家咀,华池田咀子,宁县宇村谢家、遇村、气焦村等遗址。由此来看,西周文化的分布西界比刘家文化略有扩展。据研究,这些主要是西周早期阶段的遗存,西周中晚期阶段的遗存仅有零星发现,这种情况应与西周中期以后政治中心的东移有一定关系。周人取代商王朝后,为了控制广大的领土以及数倍于己的商人,推行了分封制度。在晋南地区和北京地区,周人分别分封了晋、燕两个重要的姬姓封国。晋国始封之君叔虞,叔虞为成王弟;燕国始封之君克是召公之子,召公为周初开国重臣,又配合周公平叛。由此可见,周人对晋南和北京地区的经略是非常重视的。从北赵晋侯墓地和琉璃河燕国墓地可以清楚地看出,晋、燕两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周人。但晋文化和燕文化在文化内涵上存在明显差异:燕文化中有较多商文化因素,却很少见张家园上层文化因素。琉璃河墓地中,商人可能还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墓地区域。燕国的统治模式是以周人为首联合商人贵族对居民进行军事殖民统治。在晋文化中极少见商文化因素,尤其不见商式陶鬲,但白燕文化因素却常见,如《天马一曲村》中的大部分C型陶鬲及少量其他形制的陶鬲、小口折肩罐等与白燕文化同类器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图六)。在已发现的晋文化遗址中几乎都能找到白燕文化因素,而且延续时间较长,可达春秋时期。由此来看,晋国的统治方式可能是联合当地的白燕文化进行殖民统治,晋国在殖民统治期间从心理上可能是排挤商人的。晋、燕两国的统治模式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并不是偶然的,可能与晚商时期晋南、北京地区的文化格局有密切关系。在晋南,晚商时期是白燕文化和商文化紧密结合的旌介类型。旌介类型是白燕文化在晚商时期的一个地域类型,白燕文化和商文化从夏代晚期以来关系异常密切,二者可能一直存在友好联盟的关系。从旌介和桥北两处墓地都存在典型商式陶鬲和青铜器的墓葬看,晚商时期,晋南可能存在数量不少的商人贵族。晋文化中缺乏商文化因素表明,周人分封晋国的授土授民中没有将殷遗民分封给晋国,而更可能将白燕文化居民分封给了晋国。此外,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成王封叔虞于唐,赐予“怀(隗的假借字)姓九宗”。据考证,此“怀姓九宗”实即商代鬼方的后裔。由此可见,晋国建立时,周人还将部分隗姓宗族人口分封给了晋国。周人联合当地人排斥商人,甚至可能将晋南原有的商人迁往别处,其目的可能是拆散商人和白燕文化居民近千年的友好联盟关系,防止商人与白燕居民联合进行反扑。周人作为来到晋南的外来族群,充分联合当地居民,其殖民统治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周王室有“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告诫。联姻可能是周人联合戎狄的一种方式。周人联合土著排斥商人的政治策略为后来晋文化的逐步发展和强大奠定了基础。从目前的材料看,晋文化在西周早中期的分布范围十分有限,由此可见,周人这种政治策略的实行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并非一帆风顺。周人分封燕国时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周人从西向东推进,大量的商人必然会被迫退回到老家——冀中南地区,甚至还可能向北迁徙得更远,文献上“箕子奔朝鲜”可能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所以,要想对太行山以东进行稳定的统治,安抚好数量远远多于周人的商遗民,是西周王室面临的问题。在晚商时期,北京地区分布的是围坊三期文化和张家园上层文化,这两个文化中商文化因素极少,而且晚商文化也没有到达保定以北地区。由此可见,围坊三期文化和张家园上层文化与商文化可能是对等的政治实体,与商人的关系较为疏远,甚至可能是敌对关系。由于商人和北京地区的当地居民没有联盟的传统,所以,商人不大可能与当地人联合对周人进行反扑。此外,西周时期来到北京地区的商人和周人都是外来族群,要想在这个地区长期生存下去,商人和周人联合,无论对于周人还是对于商人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可能正是这些原因,周人建立燕国时采用了联合商人贵族对当地居民进行殖民统治的政治策略。由于在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塘地区)发现的属于西周时期的材料很少,尤其是缺乏墓葬资料,所以,目前西周文化对其西方、北方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的地域差异还不清楚,有待今后更多的考古发现。四、周人对白燕文化的管辖关系在太行山以东,商人和周人在向北进行文化扩张时选择的突破口是不一样的。商人将冀中地区纳入自己文化分布区后,选择了西北方向的壶流河流域作为进一步文化扩张的突破口,而没选择东北方向的北京琉璃河一带。周人占据冀中后,则选择了琉璃河一带作为突破口(图七)。涞水富位和塔照遗址在早商二期时出现了数量较多的商文化因素,表明早商文化也曾试图向东北方向进行文化扩张。但是,此时位于北拒马河一带的大坨头文化塔照类型势力较为强大,塔照遗址依然处于繁荣状态。由此可见,商人向东北方向的扩张没有取得成功。壶流河流域一直是多种文化争夺的地区,长期以来这一地区的文化格局并不稳定。此外,早在先商时期,商文化就对这一地区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渗透,所以,商人选择这个地区作为向北进行文化扩张的突破口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早在先周时期,周文化就对围坊三期文化进行过文化渗透,围坊三期文化居民中的贵族甚至接受了周人的礼制。先周文化的这种文化渗透可能使得当地居民尤其是贵族在文化心理上不排斥周人,而是认同周人。由此可见,周人将燕国分封到距离宗周遥远的北京琉璃河一带决不是偶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