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与融合试论大学建筑风格与人文精神背景以福建近代教会大学为例_第1页
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与融合试论大学建筑风格与人文精神背景以福建近代教会大学为例_第2页
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与融合试论大学建筑风格与人文精神背景以福建近代教会大学为例_第3页
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与融合试论大学建筑风格与人文精神背景以福建近代教会大学为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与融合试论大学建筑风格与人文精神背景以福建近代教会大学为例

在1840年到1949年的10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许多痛苦而痛苦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从保守到走向开放,经济上从受人支配走向独立自主,我们的民族建筑艺术也从传统封闭走向开放、融合、传承和创新。期间,近代教会学校的建筑从直接照搬西方建筑样式到采用中西合璧的风格,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笔宝贵遗产。对这个宝贵的遗产进行认真的剖析研究,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背景条件下所展现的西方建筑思维和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建筑上冲突融合的过程,对当今中国特色的大学建筑乃至城市建筑的规划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建筑风格的演变随着基督教传入中国,西方的建筑文化也进入中国。为了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和更方便的贸易与传教,在经历了多次教案之后,西方的传教士终于理解与接受了中华的传统文化也同样值得他们学习和借鉴,想要在中国扎根,让更多的中国人成为他们所谓的“上帝的选民”就必须采取尊重和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来完善其自身的不足。这种尊重的表现之一就是中西合璧式大学建筑的出现。让中国近代建筑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风格样式,学生在校园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建筑式样对学生的思想改变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和民主的口号和精神也开始深入人心,为“五四新文化”的产生客观上做准备。福州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东南沿海著名的侨乡,人文历史的厚重背景使福州理所当然地成为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城市之一。近代以来仓山区出现了一大批的西式教会学校、领事馆和华侨的别墅、公馆等等,为福州增色不少。其中最为高大堂皇的建筑就是两所教会大学建筑。教会大学和学校建筑风格的发展是中国建筑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表现之一,从福州陶淑女中旧址(师大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旧址)到福建华南女子大学旧址(现福建师大海外教育学院)的建筑风格演变和历史传承中,就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和历史的传承。由英国基督教会“圣公会”创立的陶淑女中建筑即后来福建师大音乐学院的礼堂、教室、练舞大厅和办公大楼,从整体风格上看是照搬西方新古典主义的建筑样式,但在建筑文化载体的个体上已经有了中国元素的出现。陶淑女中办公大楼一楼的长廊是“外廊样式”,但是它的栏杆绿釉花瓶却是中国样式,寓意平平安安,在组合上分别应用6和8为一组合,含有六六大顺和恭喜发财这些民间认为最吉利的数字。绿釉花瓶这种材质作为栏杆在同时代的很多教会建筑、使馆住宅等房屋上被大批量的使用的现象向我们表明,在“中国固有之形式”被提出之时,西方的设计师已经从建筑物的材质上探讨如何实现教会学校建筑风格的中国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固有之形式”在建筑实施的过程中,福州的许多建筑结构的细部已采用了中国建筑中的传统材质和传统工艺的应用,让这些福建本土的工匠感到得心应手充分施展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以陶瓷花瓶在栏杆上的应用为例,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以传统方式在近代流水上完成的建筑细部构件具有整齐划一的尺寸比例,不但在数字排列上恰到好处,而且每个花瓶式的栏杆的釉色纹理都各具独特个性,釉色的裂变都毫无雷同之感,显得既统一又不失变化,十分的优美自然。这是近代机器大生产时代的产品。哪怕它是流水线上的产物,但是它被有意识的组放在合适的建筑架构之中就显示出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构件的本身就存在了艺术品的内涵。在总体建筑风格上照搬新古典主义西方样式,在局部构件上巧妙运用中国元素,在这个时期的教会学校如协和大学、陶淑女中等建筑中得到典型的体现。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转化和建筑构件的运用到建筑体系中1918年美国设计师墨菲(HenryK.Murphy)接受福建协和大学的邀请之后,对校园进行设计。应该指出的是,对福建协和大学的设计并不是墨菲成熟期的作品。墨菲在协和大学的设计中就大量的应用中国元素,包括屋顶、入口、石阶、天井等。如光华楼和光荣楼两建筑都是歇山式屋顶,顶端隆起的部分都安装有可开启的玻璃窗,以解决多层室内小空间建筑的通风散热问题。门的处理改变以往抱厦式结构,上饰中式出檐结构,悬以木制垂花。镂空的仿额枋曲线造型,使出檐过渡到西式墙体,并呼应中式屋顶。整个建筑造型呈“凹”字型,恰好利用山势地形,使后部伸出的两部分与上山坡道之间的小天井,小天井中间修有花坛,用以种植花草在这其间感觉到三坊七巷老房子的意境,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要求。由于地势的原因,这两幢建筑都有台阶直通二楼。光华楼前的台阶最外侧的石质护栏上刻有8幅中国传统民间题材的雕刻作品,内容有梅花、喜鹊、竹子、鹿、荷花、水鸟、凤凰、牡丹、松鹤、桃花等。在左右两侧台阶的最低处,各有一憨态可拘的小石狮子。一个成熟的设计师首先要理解当地的文化才有可能做好设计。事实证明墨菲的确将“中国传统之元素”这一理念转化为了自己对于中国建筑文化内涵的独到理解。仓山的福建华南女子大学旧址也可以发现类似的中国设计元素。1911年,华南女子文理学校彭氏楼(又称马莲彭楼,现为师大校部办公楼,胜利楼)正式开工建造。“彭氏楼(PayneHall)由美国爱荷铪州的建筑师毕齐先生(WilfredBeach)设计。他照搬自己在晨边学院(MorningsideCollege)卢思义楼(LewisHall)的设计图纸,加上中国宫殿式的屋顶设计。”彭氏楼“为三层楼之大屋宇,办公室及图书馆皆在其中,并附设礼堂,可容五百人以上。”1914年行政楼彭氏楼和学生宿舍楼谷莲楼(CranstonHall)(现为民主楼)建成启用。1914年当两楼建成之时,“由于在福州第一次建造这种类型的建筑,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当地的中国人称彭氏楼为‘基督的天堂’。”可见当时的影响。在这两幢建筑中,中式建筑元素的应用除了屋顶之外,还见于许多细部结构。就民主楼而言,栏杆入口同样采用了狮子戏球的石雕,而且是非常典型的闽派狮子的雕刻。所不同的是,雕刻的手法更细腻。在民主楼或和平楼三层的阳台举目远眺我们可以看到胜利楼的屋顶是歇山顶式的,屋檐边缘是环绕屋檐的一圈金色琉璃瓦当,瓦当上装饰着牡丹。歇山式屋顶的每个檐角上都有一只形似狮子全身披着鳞片的鸣凤,这是龙生九子之一,用以抵御妖邪。在和平楼主楼的顶上各有一个气窗。和平楼和胜利楼的建筑细部和建筑构件采用的就是可见于福州民居的石狮、瑞兽和彩色琉璃瓦这样的中国式符号为表现形式。这些建筑细部构件的中国化与三坊七巷等一系列传统的老房子的大门口,防火墙上的灰塑和彩塑上看到完全相似的造型。据很多福建师大的老教师们证实,大概在20多年以前胜利楼的歇山顶上还是有很多散乱的金色琉璃瓦。只是福州是个多台风的城市,从前城市和学校对老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够,金色琉璃瓦都残破和遗失了。檐角的瑞兽曾经都是有彩绘的,遥想当年华南女子大学的全盛时期,金色的琉璃瓦屋顶一定非常壮观。“中国固有之形式”乃至“福建固有之形式”在历史、地域、人文、个人因素的多重影响之下在实践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个性也充分展现了设计师和工匠的劳动智慧。三、中国教会大学建筑构件的现状西方近代文明随着列强的炮火来到了中国,但是面对还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旧知识分子的抵抗,这就意味着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传教之路。传教士发现以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很难在人心上征服拥有悠久文化传承的中国。在经历了几次大的冲突、大的教案之后,传教士终于认识到只有在东西方两种精神文明上寻找共同点才能避免冲突,实现合作。“中国固有之形式”这样的中西合璧式的教会大学就是这一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当时的福州是对外通商的开放口岸,教会学校要吸引生源证明自己的办学实力在建筑风格上下功夫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会看来,建筑是外显的“福音”。“‘宗教之精神在于信仰之高深,原不在于形式上之设备。然无形式上之设备,亦无以表现宗教之精神。’如一些大的教堂,‘美伦美奂,气象庄严’以及一些学校及医院‘均极壮丽巍峨’,足以表见我教会伟大之规划。且足以生崇事上帝之心与助长教会之文化。”教会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接受的过程,要从外在形式上减少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距离感,尽可能的营造一个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环境来吸引中国学生对教会学校的兴趣。所以,包括华南女子大学在内的多数教会大学建筑都采用了或歇山顶或庑殿顶,以及中国民间传统的建筑构件等众多中国式样来营造这种气氛。此外,教会大学建筑风格的出现与当时的建筑师和建筑行业的现状也有很大关系。20世纪前30年是西方建筑师主宰中国建筑行业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努力寻求一种新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师,代表人物有赫西、墨菲、柏嘉敏(J.V.W.Bergamini)、Walter.A.Taylor、C.A.Gunn等(前两者为商业建筑师,后者为教会建筑师)。如柏嘉敏就认为“理想的教会建筑要有吸引力,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看起来西洋的意味要尽可能地少。”墨菲也认为“中国的建筑可与西方的建筑并驾齐驱。中国建筑师应从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寻找灵感,而不是刻意求助于西方建筑作为原型。由此,他力劝中国顾主和同事们寻求中西建筑的融合。”当时,有些建筑师认为建筑中式屋顶比建西式屋顶成本高,而且在技术上有难题。但柏嘉敏认为“根据他在中国8个省份工作的经验,中式建筑的费用比西式建筑仅多出3-7%。”而墨菲的估计是8-10%。一些建筑师认为如果使用熟练的工人,中西合璧式建筑费用不会太高。可见,在教会大学的建筑风格上,教会和建筑师一拍即合。总之,中国教会大学特别是福州的教会大学的整体建筑风格与局部建筑细部构件产生的原因及其人文历史背景有以下几点:(一)、我们必须明确任何外来的建筑艺术首先必须符合接受者的传统审美习惯,否则它再美都不值得接受;(二)、产生“中西合璧”这样的建筑风格的大学建筑,其目的是基督教在中国得以发展;(三)建筑本身的整体风格乃至它的各种附属构件都是具有很强的让人去思考的功能,墨菲及其同时代的一些建筑师在实践的过程中领悟了中国古典建筑成教化助人伦的精神内涵,在中西两种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中寻找契合点,完善了“中国固有之形式”的精神内涵,让世人有机会领略到这么多精美的教会学校建筑艺术。同时,20世纪初的中国建筑业法无定式,建筑业的行情也促成了中西合璧式教会大学建筑风格的出现。四、从“自然知识产权”的时代看这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步迈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在拓展外延,各式各样的写字楼、办公楼、高级住宅以及新兴的城市住宅小区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增长,在人们感叹变化的同时,许多城市趋向雷同,在西方现代的玻璃幕墙风格的冲击之下,一座座极其现代的城市在崛起,一阵阵的旧城改造之风把那些原本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的传统明清时期的建筑,连同那些中西合璧的洋楼一道被大量的破坏和摧毁,这种状态使许多富有良知的专家学者和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己任的人士感到万分痛心,纷纷撰文上访各级政府呼吁保护。任何一个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都是那个时代背景之下的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