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展托班区角模块的实践研究_第1页
论文:开展托班区角模块的实践研究_第2页
论文:开展托班区角模块的实践研究_第3页
论文:开展托班区角模块的实践研究_第4页
论文:开展托班区角模块的实践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6开展托班区角模块的实践研究[内容提要]目前很多托幼机构以把开展区域活动作为托班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托班区角活动的研究,都是从单一的某一角度来研究的比较多,整体较散;材料的投放无计划,没有层次性;教师对于如何有计划、有层次、有效的组织与指导缺乏意识和方法。为此,展开了行动研究,以促进托班孩子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发展为导向,以好看好玩、有目标有层次,能反复操作的区域创设为核心理念,衍生出了以小肌肉群发展为主线、社会性发展为主线的区角模块,形成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师师互动的良性循环。[关键词]托班区角模块实践托班孩子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托班孩子的身体动作进一步发展,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各种感官也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探究客观世界的尝试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对外部世界的探究中,托班孩子的精细动作也在不断发展,各感官之间的协调正在进一步形成。但是对于托班孩子来说,外部世界是整体的,不是零碎的和孤立的。他们的很多经验是没有分化的。由托班孩子的发展特点,可引出托班孩子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启蒙性的教育;是生活性的教育、是行动的和过程性的。教育的核心是让托班孩子做适当的事、包括探索、寻觅、操作、交流、表达、尝试等等。因此托班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生活活动、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家长参与活动。但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托班孩子年龄小,生长发育快,但动作协调性差;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直觉行动思维,情绪不稳定;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活动中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没有坚持性,规则意识和良好的习惯都还没有建立。因此,对其教学来说,集体活动宜少、短,教师应以个别教育为主。结合托班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更适合托班孩子发展与提高的途径是区域活动。它比较自由、自主、宽松,注重幼儿的兴趣,强调了孩子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使孩子的天性得到了满足,潜能得以发挥;能够让教师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照顾到个体差异。是适合2~3岁孩子的教育活动形式,是真正的“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方式。一、托班区域活动的现状值得我们反思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高开放、尊重幼儿意愿、自主选择活动,是孩子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它不仅能够让教师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照顾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更强调了孩子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使幼儿的天性得到满足,潜能得以发挥。由此可见,重视区角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必然所在。应该说区角活动更加适合23岁孩子的教育活动形式,它应成为婴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然而目前具体实施婴幼儿区角活动时,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1.托班区域幼儿化与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更主要是小组或个别的,根据活动内容产生不同的功能。我们认为,与3~6岁的幼儿相比,托班孩子无论是身体动作还是心理发展都有极大的差异。他们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幼儿阶段的区域活动方式不是适合于他们的最好形式,幼儿区域活动内容也不是他们最感兴趣和最需要的内容。但是从现状来看,托班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适宜性不够,趋于幼儿化。往往教师更多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选择内容,区域创设形同虚设表面化;有的教师将其他年龄段的区域活动特别是小班的区域小化了以后给托班孩子。例如有些活动过于安静,需要孩子有较好的耐心,有的则技能要求更高。但由于托班孩子对一个活动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极短,他们常常难以坐下来耐心地活动。2.区域活动的创设松散、以点为主,缺少整体性、系列性考虑我们还发现,有的教师喜欢在不大的空间里,布置很多的区点。例如娃娃家(扣钮扣、晾衣服、绕袜子等)、动脑筋(套盒、拼图、手套、鞋子、瓶盖配对、等)、小巧手(剥豆、剥桔子、剥蛋、捡菜、切水果、切黄瓜、切豆腐干、喂食、穿珠、夹夹子等)、搭建(大插片、垒高)等操作性游戏活动。仔细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基本上还是围绕孩子动作发展,但是在布置时,却是分割的考虑,没有从动作发展的递进性等系列要求来考虑。3.区域材料投放无计划、无层次性在组织托班进行区域游戏时教师往往将多种游戏材料一次性投放,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只是蜻蜓点水地玩这玩那,或者手里拿了一大堆,结果什么也没玩成。或者是提供整齐划一的操作材料。而个体差异造成孩子在学习、动作和心理发展上有很大差别,又由于每个孩子的遗传、教育和环境的不同,孩子的需求也不同。区域活动要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教师忽视了适时、适度、适量地投放不同层次活动材料是关键。二、开展托班区角模块的构思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0-3岁这一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极不成熟且又进步飞速,理解能力差却又对周围环境极感兴趣,对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却又极愿尝试,他们时刻处于对环境的好奇、探索之中。但由于言语、思维、自我控制能力等多方面发展的局限性,他们经常对成人集体活动的指令不感兴趣,游戏活动也时常呈现出比较自然的、松散的、生活化的状态。根据托班孩子入园情绪满足需要、语言发展需要、以及动作发展等需要,我们构思把他们的需要归结为两大模块——社会性发展和动作发展来考虑进行研究,除社会性发展和动作发展外,在两大模块中交叉、融合培养孩子其它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能力、感知觉能力等。1.研究目标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通过托班区角活动的创设、开展与深入拓展,形成几个有特色的托班区角模块,提供能充分展示、表现、培养托班幼儿能力的场所,有层次的提供活动材料,从而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创设提高教师素质和向家长展示教育观念的平台。2.区角模块概念界说所谓区角模块,是根据区域活动材料,促进幼儿经验发展功能的不同,对区角内容作不同的划分。从横向纬度看,托班孩子的经验有走走跑跑的大肌肉动作发展、做做玩玩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听听说说的有关倾听和口头表达及与他人语言交流的发展等,这些经验只是相对的划分,他们相互联系,有时有机结合起来发生作用。每一个区角模块在内容安排、材料的选择以及指导上又考虑幼儿经验发展的纵向纬度,如做做玩玩,有关手部精细动作方面的经验是核心经验,他是对孩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性的概括经验;根据核心经验,可进一步分解相应的具体经验,这些具体经验往往与孩子行动联系在一起。具体经验落实到具体活动活动中,成为活动中的经验或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或活动中的经验经常是区角模块创设的主要内容,挖掘这些内容,区角模块其实就是围绕一个重点目标展开的有系统性的系列分解活动。在本研究中,主要以促进托班孩子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发展为导向,以好看好玩、墙面互动、有目标有层次,能反复操作的区域创设为核心理念,衍生出以小肌肉群发展为主线、以及社会性发展为主线的两大区角模块。这些模块的出现与现实区域活动的不理想是相关的,例如松散、以点为主的表面化区域内容、材料投放的无层次性、无计划性、指导的盲目性等,有必要加以改进,而在区角模块中是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4.研究过程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8月)培训教师阶段:实验班教师是课题落实的关键,培训实验班教师是课题开展的重要一环。实验班教师了解托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收集和阅读关于行动研究和区域活动的相关知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文字构思,形成区角快状的设想,为课题实施奠定扎实的基础。完善实验材料:要求课题组教师与实验班教师讨论制定区域活动观察表,包括本次区域活动有哪些内容、具体目标是什么、投放什么材料、教师采用何种指导策略等。教师反思记录:本次区域活动好在哪里?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如何?促进幼儿何方面的发展?等等。第二阶段:初步尝试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0月)实验初期,进行“班级为单位的区角块状”的实施尝试。选择一个班级的构思方案,集中讨论如何创设布置→组织幼儿在创设好的班级中活动,同时其余教师进行观察记录(熟悉实验材料)→对实践活动集中进行反思修改→换班级进行区角模块实施→反思修改→再实践的模式进行。两个构思好的区角模块都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实施,每次实施全体成员参加,每次实践活动后必须从区块内容的选择、目标的定位,材料的投放、组织与指导方法的运用,幼儿的兴趣、现场反应等进行反思。第三阶段:重点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8月)(1)正式区角模块创设的探究——操作模式为:制定活动方案→实践→自我反思、研讨反思→再次修改活动方案、实施。(2)区角模块融合其它学习途径——生活活动、游戏和主题式教学活动的探究,记录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提炼。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收集资料,整理材料,总结反思,撰写报告。三、实践操作:区角模块的创设创设一个对孩子发展真正有价值的可操作的区角模块不能凭空想象,而是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通过托班区角活动的创设、开展与深入拓展,形成几个有特色的托班区角模块,提供能充分展示、表现、培养托班幼儿能力的场所,有层次的提供活动材料,从而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创设提高教师素质和向家长展示教育观念的平台。(一)区域模块创设的原则美国著名幼教专家丽莲.凯兹在《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中明确指出:“适宜的教学方法要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与各种材料互动,并直接与真实的物品、和环境互动。”也就是说,适合孩子学习的方式中,孩子可以和真实的环境、材料及教师、同伴互动。这是各种区角模块的实施中应渗透的,而兴趣是渗透的关键,托班的孩子在参与区域活动时有以下明显特点:喜欢进行重复性的活动;往往对色彩鲜艳、有声响、有动感,但操作方式相对简单的玩具;善于模仿,对老师操作过的材料特别感兴趣。从研究中,我们总结出区角模块的创设要遵守以下原则:1.区域格局合理安排的原则幼儿园区角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的进行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由于我园的活动室比较狭小,区角格局布置既遵循托班孩子年龄特点,又要充分利用活动室、阳台、走廊、楼梯等空间进行合理布局,被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使每个角落都能成为孩子操作、学习的场地。(1)选择最佳空间布置相应的区域我们知道托班的孩子虽然是喜欢独自一个人玩,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容易受周围环境地影响。常常是扔了这样玩那样,况且,2~3岁的孩子虽然年龄小,可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喜欢的东西也不一样。有的喜欢玩一些比较安静的游戏,如:搭搭积木;有的孩子喜欢热闹,喜欢玩一些操作性强的玩具,如:玩米屋。这样往往造成孩子在玩一个游戏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受其它游戏地干扰。不能完成我们所提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创设区域的时候,根据托班幼儿的人数及活动场地,确定活动区的空间位置,选择最佳空间布置相应的区域。首先避免互相干扰。将区角模块中动、静的游戏分开,分布在教室的四周,离的越开越好,以免相互受影响。例如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模块中,设计敲和拔的游戏时,由于它的动作略大,而且有声音,所以我们将《图形孩子回家》和《哎呦哎呦拔萝卜》放在了室外的走廊上。而《小刺猬背果果》等安静游戏放在了室内。再次根据区角的特点充分利用空间。将墙面、台面和空中悬挂相结合,形成立体空间,给幼儿以美感。注意将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内容同类或相似且容易组合的活动区安排在相邻的的位置,便于材料资源的流通和共享。(2)区域与墙面创设有机结合、互动区域活动不是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而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孩子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探索与交往。那这必然是一个开放式的宽松、自主、愉悦的环境,是孩子伸手可及、随手可取,想玩就玩的游戏场所。因此,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区域与墙面装饰有机地结合,形成有效的墙面互动。案例1:“快乐对对碰”“快乐对对碰”这一游戏角整个操作过程都在墙面上进行,而且墙面布置的高度与孩子的身高相符。收拾的时候只要将花心和草莓放在盒子里或者直接粘在墙上。宽松、方便、自由的环境,孩子们什么时候想玩就可以自由地玩耍。这样的设计不仅创设了区角活动,而且又起到美化教室环境的作用,使孩子与墙面产生互动,一举两得。案例2:“触摸角”“触摸角”让孩子摸一摸、猜一猜,感知不同物体的大小和手感。教师用绳子编织了一个藤架固定在墙上,然后挂了很多袜子在藤架上。袜子里面装了许多不同的花生、蚕豆、红豆、瓜子、玉米等等。这样的设计远看就像是挂了许多的“葫芦”。孩子们看了都非常有兴趣地来摸一摸,猜猜看,“葫芦”里到底卖得是什么“药”?此外还有《鱼儿穿花衣》、《虫虫爬》等墙面互动区域游戏,这样的区角既装饰了墙面,又培养了孩子的感知觉。2、材料提供方便操作的原则教师提供材料的可操作性也是区域环境能否引起孩子感兴趣的衡量标准之一。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往往能使幼儿在心里上更有优越感,从而乐意全身心投入。我们经常遗憾地发现,教师精心投放的游戏材料并不一定能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或孩子不能按照教师期望的操作方式达成活动目标,此时,我们应调整材料,激发孩子的活动动机,以达成活动目标。而有时仅仅是不便于操作而造成的。为托班幼儿创设的区域环境材料应方便幼儿进出,为其提供的活动场地应该相对宽敞,设置区域进出口时要为幼儿的同时进出预留空间。案例3:鱼儿乐悠悠《鱼儿乐悠悠》第一次游戏时,用四张半圆形桌子围成一个圈当作鱼池。民民也来钓鱼,只见他先在桌子边学我的样子钓鱼,但怎么也够不到鱼,于是挤到了两张桌子的缝隙中钓,而贝贝则伸长了脖子使劲地把钓鱼线伸进鱼池,但是钓鱼线根本碰不到鱼池里的鱼,不管她怎么努力还是钓不到。只见她涨红了小脸,她东看看西看看,见没有可以帮忙的,于是她就爬上桌子探出半个身体钓鱼。由于托班孩子年龄小,个子也矮,加上半圆形的桌面宽、桌子又高,使得大部份的孩子像民民一样找两张桌子的缝隙、像贝贝一样爬上桌子,不仅钓不到鱼,还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显然简单的用桌子围成鱼池并不适合托班。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对场景进行了整改。鱼池改成用6只废旧的大箱子组合而成,内塞废旧泡沫,每只箱子都用彩色的不干胶包装起来,每一面都有水草、三角形鱼、圆形鱼等图案,让幼儿在钓鱼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游戏的情境性。讲将放鱼鳞的小筐用双面胶固定在纸箱上,不会滑动倾翻,便于操作。3.好看好玩激发兴趣的原则托班幼儿年龄小,思维以直觉行动为主,他们喜欢那些颜色鲜艳、形状漂亮的物体,所以提供一些他们喜欢的玩具是很必要的,能使孩子进行活动的兴趣和欲望。案例4:“米粒沙沙沙”玩米是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的。因为米玩起来,不但会“沙沙”地响,而且还会象水一样往下落,又不会弄湿衣服。开始的时候,因为他们年龄小,教师给孩子提供了一盆米和几个废旧瓶子。让他们在米盆子里装米玩。虽然孩子玩得很开心,可是玩了几次我发现,孩子玩的太机械化,只是一味地舀米玩,操作太过于简单了。这样对于孩子能力地提高是不大的,而且缺乏操作性、探索性。相信玩过几次之后也会厌倦的。因此,我将这些废旧瓶子做成了各式各样的漏斗、勺子,在上面贴上美丽的图案,吸引孩子,让孩子舀米玩。在漏斗中,孩子看见米漫漫的从洞口中流出来,这样在玩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为了起到墙面的美观和教师易于收拾整理,我们还在墙上装多的水管,并且这些水管的形态都不一样。在玩的时候孩子的兴趣很高,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手部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而且了解了物体是向下落的,还会发出很好听的声音,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各种感官。因此通过改变玩具形态,增加玩具的趣味性、操作性这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孩子们很喜欢玩撕拉的玩具,这也是训练孩子手部肌肉的好机会。“雌雄搭瓣”是一种很好的操作材料,它可以反复的粘贴,我们利用它的特点,在动手操作区做了一个“快乐对对碰”。我们设计了小花园,选择了一些色彩亮丽的各种废旧布料,做成了各种各样的花、草莓,然后在墙面上和花的后面缝上雌雄搭瓣。这个区角的高度根据孩子的身高来设计,孩子随时可以来“种种花”、“摘摘草莓”,让孩子随手可及,游戏可以反复进行。整块内容都在墙面上,既美观墙壁,又陶冶了孩子的情操,而且收拾整理很方便,可以让孩子自己来收拾。这么多既有趣、用途又多的材料使孩子们喜欢玩,让他们沉浸在游戏的天地中,感受愉悦,真的是百玩不厌。(二)区域模块内容的设置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创设活动区的目的是为了给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决定所设两大区角模块的游戏时,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要多为孩子设置一些能让孩子敲敲打打的、能让孩子与同伴开口交流的活动区,同时避免单一,注意室内外结合,大活动量与小活动量结合,个人活动与交往活动结合。1.小手训练营:以手部精细动作——小肌肉群发展为主线的区角模块托班孩子喜欢摆弄、拆分和组装物件,并随着手指和手掌肌肉的逐渐成熟,开始学习一些生活技能。他们在摆弄区域材料、进行精细动作游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小肌肉运动能力、也发展了游戏能力和学习能力。由于精细动作需要用眼配合,相应也发展孩子手眼的协调能力。要设计有价值的精细动作区角模块,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水平,了解他们最喜欢做的手部动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托班孩子在探索材料时出现的动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反复摆弄以了解物体特性,且年龄越小越明显。他们喜欢简单重复的动作,如反复敲打、触摸等另一种是利用小物体来练习简单的技能,如打开容器,把小颗粒玩具放进去摇晃听声音再倒出来等。孩子最喜欢做的手部精细动作有:拉、开、关、塞、放、抠、嵌、拔、夹、插、拧等。有了对幼儿手部动作发展的了解,我们把“小手训练营区”角模块的总目标:小肌肉群的发展细化分解,将拉、开、关、塞、放、抠、嵌、拔、夹、插、拧等动作要求落实到系列区域游戏中:鱼儿乐悠悠、哎呦哎呦拔萝卜、小刺猬背果果、有趣的纸……(附表一)表一“小手训练营”区角模块系列游戏动作练习游戏名称材料提供夹的练习毛毛虫爬呀爬棉花、布吃饼干夹子泡沫板制作的饼干夹夹乐橡皮泥盒盖夹子等敲,拔、塞的练习叮当叮当敲呀敲图形镶嵌板榔头哎呦哎呦拔萝卜红酒瓶布做的萝卜做瓶塞小榔头穿、插、夹的综合练习鱼儿乐悠悠装饰有水草的鱼池、纸做小鱼、鱼鳞插片、鱼竿抓、捏、放的练习蚕宝宝搬家蚕宝宝、桑叶豆宝宝找家各种豆子花盆简易洒水壶宝葫芦的秘密袜子各种豆类物品藤蔓插、捏、拧的练习小刺猬背果果图形版、螺丝帽螺帽彩钉牙签有趣的纸筒废弃纸筒彩钉等按的练习小动物穿新衣废旧苍蝇拍彩色图钉剥的练习剥剥乐花生糖果等实物………………2.快乐之家:以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为主线的区角模块当婴儿从母体来到人间就是一个个体的人,那么从婴儿起社会化行为就形成了。每个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就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他们需要用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认识这个小社会,融入社会活动中。在未来的社会,人的素质中极需要的是有良好社交和活动能力。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幼儿以前在家里活动范围小,社会经验少。刚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老师、小朋友和环境,不会交往也不愿意交往。所以在幼儿园常常听到、看到幼儿之间争抢玩具,打人咬人事件发生。

三岁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可塑性很大,通过区角模块中的情境设计,为幼儿提供模仿和时间的机会,获得愉快的体验,再进一步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反复练习的方法。快乐之家的区块模式是窜连着玩的,没有给予很明确的角色分工,羊爸爸、羊妈妈想打扮一下了可以到玩吧里面去做做头发;孩子们想同伴了或有什么事了可以到话吧里去打打电话;头发做好了可以到小舞台去表演一下,所以孩子们在玩的时候,老师的指导有点难度,但经过一轮、二轮的游戏玩下来,孩子们能很好的掌握游戏规则,玩得“散”但不乱,一切都非常的有序。(附表二)表二:快乐之家所设系列游戏区域划分材料提供及环境创设羊羊之家用废纸盒做的电视、电脑、电冰箱、空调、沙发茶几、桌子和小床、布娃娃等装饰成家,并提供厨具和蔬菜,让孩子在羊村里扮演羊爸爸、羊妈妈、羊奶奶、羊爷爷、羊宝宝和小客人,玩扮家家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活动的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羊羊舞台用绿色的地毯做舞台,衣架上挂着家长用各种废旧材料做的衣服、裤子,让喜欢表演的孩子在舞台上随着音乐唱歌、跳舞、讲故事,充分地展示自我,以培养孩子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羊羊话吧用大纸盒制作成一个电话亭,并摆放上玩具电话,使羊村的孩子们有需要时可随时用电话,以促进孩子的表现欲和表达能力羊羊玩吧提供一套理发工具及梳妆台、面油、洗发水,使孩子们在玩吧里学理发、做头发,促进孩子的合作能力。(三)区角模块实践的指导策略从创设活动区到全面开放活动区,从孩子无目的玩到自由选择、自主活动、自由交往都离不开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与调控,教师的任务是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以孩子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确定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教师在观察孩子活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材料,适时进行指导与评价。1.以观察为基础,积极调整游戏层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孩子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孩子不是被动的受教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孩子正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因此,教师应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在孩子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活动、了解当前孩子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孩子在活动时,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他们。孩子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教师要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孩子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孩子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孩子“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学做一个有心人,处处观察小朋友对活动的兴趣状况,语言交流,我们要认真做好纪录,将孩子的活动现状进行仔细的剖析。

案例5:哎呦哎呦拔萝卜在关于手部动作发展的区域模块中,敲、打成了我们的一个重要培养内容,我们决定开展敲和拔的有关区域。于是我们收集了废弃的红酒空瓶和木塞子,将木塞子制成萝卜状,在红酒空瓶的底部套上一个纸桶,便于瓶子的牢固和安全。利用橡胶榔头将塞子敲进并尝试将其拔出。塞子拔不出怎么办?初次游戏将目标定位为通过玩塞子、榔头培养孩子敲打的技能。让孩子在自由随意地敲敲、打打、拔拔中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感受游戏的乐趣!新鲜的从未玩过的榔头,使孩子对活动过程很感兴趣,尤其是将塞子敲进去时成功的体验对孩子来讲非常好。但是,新的问题马上摆在了我们面前,塞子是进去了,该怎样拔出来呢?拔不出来,目标就不能实现,得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发现托班孩子力量小,如果在拔的时候没有一个可以着力的点是肯定不行的,于是我们想到了在塞子外面包上一层布,制成花状,又漂亮又解决问题,非常好。敲敲、打打没劲了,怎么办?第二次游戏中发现孩子用两只手抓住榔头,怎么也敲不住萝卜,摇来摆去,教师试图引导孩子模仿正确的敲法,孩子看了以后,马上用一只手去扶瓶子,可是剩下的一只手却怎么也拿不起榔头。这是因为年龄小,力量不够,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培养合作的很好契机,就及时引导另一位孩子扶着瓶子(当然提醒孩子别敲着手),充分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在游戏前期望能在敲和拔之间形成一种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中教师总感觉到在引导拔出来时很难有趣、自然地把这两项任务联系起来,而且活动过后孩子对游戏的印象也不深,感觉没有原先设想的那种如火如荼的效果……教师觉得应该再进一步挖掘材料的潜在魅力,更好地服务于孩子……从叮叮、铛铛到哎呦、哎呦拔萝卜!第三次游戏的启发来源于另一个精细动作发展练习《种花》。看到孩子把花种好后随意拔起来,想到玩过的音乐游戏《拔萝卜》,萝卜是种下去拔出来的,恰巧装饰过的塞子也很像萝卜。完全可以利用拔萝卜这一情景来开展游戏,而且孩子们对这个游戏非常熟悉和感兴趣。实际证明,原有的经验很快的再现出来,非常自然的成为下一个环节开展的需要,萝卜种好了,该怎么办呢?”“哎呦哎呦拔出来呀!”,孩子们的兴趣明显表现比前两次高涨了很多!而当一个人拔出来困难时,教师很自然的引导到按照音乐游戏情节,边唱边请它人来帮忙。调整《哎呦哎呦拔萝卜》新目标。当游戏发展到一定层次时,如何保持游戏的活力是教师再次思考的问题。结合整合培养的理念,把单纯的动作发展目标转化为多维度目标:培养孩子敲拔的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游戏的情景中学习愉快的交往和合作。教师结合游戏《拔萝卜》的情景,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将萝卜种到瓶子里,可以自己种,也可以和朋友一起种,萝卜种好了,数一数种了几棵萝卜,然后给萝卜浇浇水、施施肥,萝卜长大了,哎呦哎呦拔萝卜……游戏的情景为孩子在活动中的交往和合作提供了必然性,增添了游戏中的趣味性。

根据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观察要点。这些观察要点主要包括:婴孩子最乐意参加的活动是什么?此时他们的兴趣是什么?他们在谈论什么?对材料有色、形方面的选择吗?他们交往的主动性如何?更多的是接纳别人还是排斥别人?能将别人的行为整合到自己的行为中吗?碰到问题后的态度和解决方法如何?他们发展了哪些情节,深入程度如何?对婴孩子游戏的观察,是教师有效地指导和丰富婴孩子游戏的前提。上述案例充分说明,区域活动时教师边观察边记录,能不断反思和调整游戏层次和方案,及时提供适宜的游戏环境,以促进孩子更好的发展。2.投放多样的游戏材料,力求层次性与递进性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是区域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保证,《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指出:“重视婴幼儿在发育与健康、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差异,使保教工作以自然的差异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理智地承认并关注孩子发展的差异性,并为之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从而让不同的婴幼儿获得不同水平上的提高。在不断的观察、探索、反思中,我们发现,适宜的托班区域活动材料除了具备安全性、真实性、多样性等特征以外,更要关注的是材料投放的层次性、递进性。那是因为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学具,是幼儿学习的物质基础。什么样的材料就可引发相应活动,达到相应的目标。案例8:小刺猬背果果系列一:以训练幼儿三指捏、插技能的《小刺猬背果果》,是在同一墙面上先布置了小刺猬,提供用废弃输液器的一个部件和圆头牙签制成小果果,孩子很轻松的插进去。一方面培养孩子在游戏中情景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能边玩边自言自语:小刺猬背果果,很多很多……系列二:随着孩子轻松熟练的为刺猬背果果后,以训练幼儿二指捏、转和一指拨动作《小刺猬背过果果》,则是准备了各种螺钉螺帽,用硬纸板制成小刺猬的形象,挖出小刺猬背果果的洞,洞洞有大有小,在游戏中慢慢尝试背果果的本领——练习二指捏、转和一指拨的技能,将果子背到小刺猬的身上时又必须双手合作——一手固定螺丝,一手转螺帽。孩子可以先玩大的,慢慢又提供小螺钉,尝试练习更小的螺钉,训练孩子的耐心和坚持性。背果果系列后来又递增了打好孔的纸筒和彩钉,让孩子根据纸筒上的孔将彩钉插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鼓励孩子能坚持把孔插满,并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宝宝你做的真漂亮!它是什么呀?”(机器人、奥特曼、恐龙等)。收集废弃的苍蝇拍,利用它本身的特点加工制成小动物底板,为其穿新衣,训练孩子在一定控制范围内三指捏和一指按的技能(出现连续两个动作的要求,难度更大)。3.融合多维的培养目标,促进各种能力发展虽然我们的区角模块以动作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为主,但托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提醒我们,托班教育重点除了情感、动作,还有语言、规则、感知觉等。如二岁时的孩子只能讲“电报句”和不连贯、不完整的句子;三岁之前的婴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是很不成功的,这一时期的的孩子几乎不会用语言来表达交往,而是“各说各话”,更多的时候用动作来表示自己的需求。而事实上,托班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正是与他人交往和主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在两大区角模块中,我们本着交叉、融合的思想,把区角模块的学习看成一个整合系统,融合多维的目标,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案例6:喂小动物社会性发展区角模块——快乐之家中设置了《喂小动物》区域,来源于一次亲子活动,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喂小动物很感兴趣而设置的。该活动教师将目标定为三个维度:锻炼孩子小肌肉;促进孩子语言的交流和培养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案例7:夹夹子为了吸引孩子,我们将橡皮泥盖子用绳子将同一种颜色穿起来,做成了毛毛虫的身体。然后再画上毛毛虫的眼睛、嘴巴、触角。为了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投放了很多夹子。希望孩子能够在为“毛毛虫”夹腿的过程中感知颜色、形状,学习配对,还期待锻炼宝宝的手指肌肉,最好是希望宝宝能两手同时开工,左右手都动起来,得到锻炼。还引导孩子边夹边说说:毛毛虫我来帮帮你“毛毛虫,快快变长”等话语,有效的将数学感知、动作发展、口语表达融合在一起。在材料投放前要不断观察幼儿,分析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所呈现的梯度是否符合孩子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层次,以尽可能的多的考虑幼儿发展的程度。在材料投放中,对原有材料进行抽取或添加,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也是对孩子的一个新挑战,而且又意味着有新的任务吸引幼儿,孩子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并且能直观及时地看到自己的操作成果,给孩子带来了成就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关注材料的纵向层次性时,还要注意横向层次性。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各方面能力发展水平不一,对材料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通一个区域内容应提供不同的材料,便于幼儿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活动。4.循序渐进的开放区域,培养良好的区域常规托班孩子在操作中,喜欢通过他们的各种感知觉和身体动作,不断的尝试、重复、模仿、操作。加上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兴趣非常容易转移。因此,在常规培养上有点困难。我们考虑到:先开放一些容易建立常规,易收拾的游戏,循序渐进,在材料提供上也可逐渐多样性。案例9:回家喽托班孩子很多时候没有收拾玩具的习惯。区域活动一结束就留下了一堆玩过的玩具、材料。例如:我们班的“快乐对对碰”、“虫虫爬”这几个区角在玩的时候非常的方便,在墙面上操作即可。玩好之后,开始由老师整理,然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整理,慢慢过渡到小朋友自己整理。孩子们只要将这些操作材料玩好之后放在相应的盒子里就可以,非常简单。这么容易收拾的区域,对孩子的常规培养很有帮助。先从简单的游戏开始,然后慢慢地扩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和自理能力明显增强。用过的用具会放在固定的地方。良好的常规使孩子们在一定范围内玩得更加愉快、更加自由。以上所列举的区域知道策略,无不以以孩子的发展水平为依据,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确定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教师在观察孩子活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材料,适时进行指导与评价。以“游戏”为核心理念,并积极探索在游戏化状态下的指导策略,对孩子区域游戏时的介入,指导融入于各个时机、各个阶段、各种问题的解决之中。四、实践成效与反思我们开展的托班区角模块探究为发展不一的孩子提供了充分表现能力的机会,形成了一个宽松、愉悦而有要求的氛围。孩子们在亲自摆弄、操作中去感知事物,增长知识经验。区域活动的开展,让孩子学会了自由选择,孩子在小肌肉群的动作发展上,手眼协调能力、坚持性和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以前孩子们总喜欢一窝蜂似的抢着要某一样东西,可是现在孩子们都知道自己喜欢玩什么,而且在遇到想玩对方玩具时,大部分孩子学会了如何商量。这是部分教师的观察实录,验证实施效果。案例10:鱼儿乐悠悠“小鱼、小鱼快点来,我来给你穿衣服。”只听到琪琪拿着鱼竿对着鱼池里的小鱼自言自语地说,旁边的多多宝宝听见后,也学着他的话说:“小鱼、小鱼快点来,我来给你穿衣服。”只听琪琪说:“老师,一条过来了。”他小心地拿住钓起的小鱼,放在操作台上,这条小鱼放下去的时候刚好鱼尾巴对着琪琪,琪琪从小框里拿起一个鱼片顺着鱼身上刻好的缝隙就插了进去,动作很顺利,而且鱼鳞的方向刚好是朝向尾巴的。“一件衣服穿好了,这么漂亮。”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继续为小鱼穿第二件衣服。案例11:喂小动物第一次游戏时,孩子每人一只小碗,挑选完工具后,把“食物”大量的盛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