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实证分析9300字(论文)】_第1页
【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实证分析9300字(论文)】_第2页
【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实证分析9300字(论文)】_第3页
【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实证分析9300字(论文)】_第4页
【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实证分析93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实证分析目录TOC\o"1-3"\h\u32629第一章绪论 315694(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32793(二)文献综述 323443第二章理论基础 54181(一)概念界定 5174741.乡村振兴 578252.新型城镇化 510065(二)相关理论 661971.可持续发展理论 6280462.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机理 622819第三章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关系实证分析 726738(一)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 730170(二)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8265191.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 839692.收敛性分析 916337第四章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06250(一)研究结论 10278901.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区域间差异明显 10172982.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10136853.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较强 10264214.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均衡明显 1116811(二)加快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114440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化发展 11149972.调整城镇体系布局,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1255693.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2247064.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 132208参考文献 14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目前,我国农村的发展水平相对薄弱,同时由于长期大力发展工业化和推进城市化,导致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为适应新时代城镇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面对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被提出,“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问题。城镇与乡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始终处于共存共生、相互作用的状态。为推动乡村与城镇协调发展,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曾经就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标准和实现路径做出了科学全面的安排,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同步发展,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时,要充分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二者统筹兼顾。面对当前城乡发展失衡的情况,我国亟需转变城乡发展理念,深入分析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关系,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这也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重点实现城镇与乡村之间经济协调发展。本文结合广南县S乡城乡实际情况,对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动态关系进行研究,以促进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互动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以期找到广南县S乡在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和谐统一的重要因素。这对于增加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实现广南县S乡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二)文献综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振兴是各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面对的一个问题,因而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研究。Menconi,M(2006)认为将农业经济进行现代化需要一个系统规划,首先要有龙头企业在领域内引领。Uasily等(2014)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收入低于城镇居民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从构建多元的、充分的、满足需求的就业渠道入手,推动农村产业多样化发展,从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美国政府部门一直以来将农业视作重要的产业,通过科学的规划、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等措施促进乡村振兴。JohnW(2002)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进一步提出传统农业的最终目标是使得农民丰衣足食,而现代农业除了要完成传统农业的任务,还要保证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国内学者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同样发轫于现代化理论,并结合了乡村振兴战略,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杨苹苹(2017)认为农村发展要树立新的指导理念,将农民视作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具体实施时,要坚持保护乡村生态,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精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完成乡村在生态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振兴,进一步带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其他方面的发展。张强等(2018)提出要实现乡村振兴,要在转换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还要调整国民经济的分配方向,促进城乡发展要素的双向流动,吸引和吸纳外部经济主体进入农村,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姚树荣(2020)认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变革生产方式以及调整生产关系,这样才能解决农村要素流失、内生动力不足以及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李周(2018)认为在对农村概念进行描述时,应当强调农业生产绿色化、持续化的概念,目前应适量减少部分农村土地的使用强度,降低施用化学产品以及节约水资源。关于乡村振兴水平的定量测度。在国外,Cloke(1978)根据人口、交通和居住等角度来测度城乡发展水平,并根据计算得到的综合水平把农村区别为四个类型,包括极端型非农村、一般型非农村、一般型农村以及极端型农村。Jacquet等(2017)全面考察了美国农村地区,并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将与农村关联密切的社会经济指标融入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的农村按照当地特征设置了不同的评价准则。在国内,陈志峰等(2016)从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发展以及环境可持续4个层面,构建涵盖18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评估农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闫周府等(2019)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筛选了5个指标,包含了21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和专家打分两种方法,对中国各省农村发展水平展开评估。陈秧分(2018)从功能视角出发,将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设定为一级指标,依据其发展内涵选取了25项变量构建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进行了评价。郑兴明(2019)在对福建省3县6村的调查基础上,就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治理水平、经济基础和生态条件5个角度,构建了包含15个指标的乡村振兴评价体系,并使用AHP和Delphi结合的方法分析。第二章理论基础(一)概念界定1.乡村振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却较为缓慢,农业农村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难题,“三农”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发展好农业农村成为现阶段党和政府的关键。党的十九大着重强调了农业农村发展的问题,为了更充分的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央政府并于2018年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十四五”规划中更是旗帜鲜明的把农业农村发展置于优先位置,乡村振兴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未来会建设成为一个涵盖生活与生产、社会与文化、历史与政治多方面的全新乡村。本文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要求,对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水平展开研究。治理有效重在强调乡村综合治理的效果,只有科学的治理才能造就美好的乡村。十九大为乡村治理体系的发展指明了改革方向,乡村振兴构建的治理体系与之前的管理模式有着鲜明的区别,加强并创新了农村社会治理,摒弃了以往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弊端,为保证乡村振兴任务的进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乡村社会管理体系。2.新型城镇化城镇的概念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块空间,还有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在城镇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强调人口流动之外,也应重视城市功能的提升。城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不断吸引和接纳乡村人口到城市,提高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使得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越来越大;二是,同化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把城市文化向全社会推广;三是,城镇化进程优化了产业结构,非农从业人员或产值在社会中占比逐渐变大。新型城镇化概念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中,其目的是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上,摒弃了传统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弊病,对城镇化赋予更高的发展要求和发展内涵,从而找到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且与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它是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产业为柱石、以促进城乡融合为目的,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二)相关理论1.可持续发展理论Carson于1962年在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里面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说明人们已经开始对以往的以破坏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产生反思。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联合国定义可持续发展为:在满足当代人需求前提下,以不危害后世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方式。发展虽然是必要的,却不能只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而盲目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尽管最初是为了保护环境而提出的,但早已上升为关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这一理论也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革新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有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时,吸纳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以充分体现广南县S乡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以期在整体上对两大系统进行研究。2.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就在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一,发展二、三产业是城镇进行产业扩展的重点所在,而二、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乡村振兴的进行将会加快产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的建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解放大量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流动到城镇,能够大大缓解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逐渐完善,有助于城镇的全面发展。第二,乡村振兴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充分利用了广大农村土地的空间优势,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基础上提升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提供条件。其次,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条件,为城镇建设提供原材料的同时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与质量,输出类型多样、产量充足的农业加工品,奠定了城镇发展的坚实后盾。乡村振兴也注重创建生态优良设施完善的乡村环境,能够大大减轻城镇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第三,乡村振兴的生活富裕的目标使得农村居民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为新型城镇在生产的商品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和稳定的客户群体,有效的拉动了城镇经济的增长。并且,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改革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极大的刺激城镇相关产业发展。第三章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关系实证分析(一)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1)耦合度模型依据上文所述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概念,构建耦合度模型如下:(5-1)式5-1中,C是耦合度,C值介于0-1之间。U1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U2位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C值越高表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个子系统逐渐走向和谐一致的发展状态;反之,说明两个系统逐步进入相互不协调的发展阶段。(2)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度C属于单一性评价指标,在表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系统耦合的时序状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使用耦合协调度D来测度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动态的协调发展程度。同时耦合协调度D集合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个系统的协调度C和发展度T,可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城市或者同一城市不同时间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态势进行定量估计,耦合协调度D模型如下:(5-2)式5-2中T为调节系数,T=αU1+βU2。α、β为待定系数,且1,对式5-1分别求U1与U2的偏导,得出当U1=U2=0.5时,耦合度C取得最大值,同时考虑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同等重要,本文待定权数α为0.5与β为0.5。D值介于0-1之间,且当D越趋近于1时,说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越好,反之亦然,当C为0时,表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没有关联。据得出的耦合协调度值来判断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水平,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耦合度协调水平类型等级的划分如表5-1。表5-1协调度水平等级划分表序号协调度范围协调水平10.00-0.09完全失调20.10-0.29中度失调30.30-0.49轻度失调40.50-0.69轻度协调50.70-0.89中度协调60.90-1.00完全协调(二)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1.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计算结果见表5-2,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见表5-3。表5-2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计算结果地区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广南县S乡0.49840.49650.49860.49860.49790.49770.49560.49530.4945表5-3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度计算结果地区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广南县S乡0.39460.41820.43250.45190.4630.47690.50110.52250.5412一是耦合度的时序演变。由表5-2可以看出,较2011年,2019年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度水平整体上没有明显提升。2011年耦合度水平介于0.45-0.50。二是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变。由表5-3可以得出,与2011年相比,2019年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有了显著提升。依据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1)轻度协调阶段。2011年广南县S乡耦合协调度水平都不高,未能达到勉强协调阶段,2019年广南县S乡市由轻度失调型迈入轻度协调型。(2)轻度失调阶段。2011年仅有广南县S乡处于轻度协调阶段,说明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性逐渐提高,两大系统之间协调程度越来越高。(3)中度失调阶段。相比2011年,2019年广南县S乡各市耦合协调度普遍提高,说明耦合协调度向好趋势比较明显。2.收敛性分析δ收敛和β收敛是众多收敛性检验方法中最常使用的两种有效方法。δ收敛是根据变量之间的离散程度来估计二者的差异大小,β收敛主要侧重于测量区域内的某个变量发展过程相比其这一变量初始阶段的变化程度。现使用δ收敛测算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离散程度,若δt+1<δt,可以认为实现收敛,说明各市的乡村振兴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差距不断缩小;反之,则各市的乡村振兴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差距不断变大。δ收敛的检验公式如下:(5-3)式5-3中,Xi,t代表第i个城市在t年的耦合协调度值。δt收敛计算结果变化如表5-5与图5-5所示。表5-3δ收敛结果年份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收敛值0.04540.04290.04240.03870.04240.0430.04460.04430.042由2011年到2019年广南县S乡耦合协调度收敛检验来看,其变化情况大致分为三段,2011-2014年,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收敛值大致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4-2017年,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δ收敛值开始上升,2017-2019年,开始慢慢下降。自2017年开始,δ收敛值总体上表现为下降的现象,未来可能会有更低的收敛值,表明广南县S乡各市之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方面之间的差异开始缩小。总体来看,可以发现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差异在2014年后逐步变大,在2017年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同时强调坚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统一,为广南县S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协调发展确立了思路,推动了广南县S乡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第四章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一)研究结论1.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区域间差异明显由分析结果来看,在2011-2019年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系统均表现出上升趋势,总体上,新型城镇化水平略低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从各市发展情况来看,广南县S乡以南协调度乡村振兴发展势头良好,但新型城镇化建设动力不足,而广南县S乡以北整体发展欠佳。广南县S乡南部地区依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扎实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农业基础、便利的交通环境等优势,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均处于前列,而广南县S乡北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区域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且广南县S乡在新型城镇化水平上表现为“一枝独秀”的现象,广南县S乡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2.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分析对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大系统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共生共荣、互为因果,在长期发展中,二者呈现相互促进的影响关系,具备实现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3.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较强本文通过实证分析等方法可以发现,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在第一期的冲击反应为0,而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在第一期的冲击反应达到13.35%,滞后10期的冲击甚至达到58.72%。因果检验显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在1%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较强,广南县S乡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广南县S乡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对城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尚未完全显现,进而导致方差分解结果中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产生的冲击作用更为明显。4.协调度空间分布不均衡明显通过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结果来看,从整体而言2011-2019年阶段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水平变化不大,且在空间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然而观察协调度发展情况发现,各市耦合协调度值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到2019年,广南县S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已经提升到轻度协调阶段,广南县S乡总体城乡协调水平较2011年有明显提升。从广南县S乡情况看,广南县S乡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2019年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城市大多集中在北方地区。同时,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自2017年开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收敛值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表明广南县S乡各市之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方面之间的差异开始缩小广南县S乡在缩小广南县S乡地区之间的城乡差异上前景良好。所以,应当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的发展战略,形成产业优势互补,确保广南县S乡南北能够实现均衡发展。(二)加快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对策建议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化发展广南县S乡虽然是农业大省,但是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基础薄弱,且起步较晚,农业现代设施不足,同时地区之间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说明广南县S乡在农业发展上还有一些函需解决的问题。要改善这种情况,需要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首先,要强化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重视对农民进行新技术培训。也可以引进高校农业人才,鼓励农业相关人才毕业生建设农村,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的研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结构,营建全新的市场体系,从外部引入新的资金主语农业市场。为农业市场现代化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推进农业生产解决方式的变革。为了完善农业产业化的运作机制,还要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于产业发展的制约。其次,升级农村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的依赖粮食种植的单一结构,加快农业衍生产业的发展。其中,第二产业的调整应当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改良从生产到加工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建立规范的农业经营管理体系,优化农业产业链的运行。对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应鼓励农村物流、经纪人行业的发展,建立农村产品的外校网络,充分利用时下盛行的大数据和电子商务,搭建畅通的农产品运输渠道;建立有效可行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提高农业市场应对风险的能力。2.调整城镇体系布局,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城镇化发展要从“扩张型”向“内涵型”转变,更好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势在必行。首先,应该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城镇体系布局,城镇体系建设应当能够充分联动核心的城市群和重点镇,为二者间良性互动搭建渠道。逐步规划出一个让各类城镇合理搭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城镇发展体系。建设起以广南县S乡为中心的城市群建设规划,充分发挥广南县S乡的地理中心优势,推进广南县S乡营商环境的进一步升级。广南县S乡小城镇的发展堪忧。首先正视小城镇的发展消亡历史,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部经营主体的加入。一方面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加紧周边农村与小城镇的融合,吸引附近人口集聚小城镇。另一方面,广南县S乡地处中部,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大城市多的优势,建立产业园区,依靠南京、杭州、徐州和广南县S乡等城市的产业集群,将其势能沿着产业链传导至城镇,激发城镇经济活力,带动乡村的整体发展。在城镇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优化城区排水排涝系统,加快城镇道路建设。其次,注重城市绿化,严格管理污染排放,建立“生态宜居”的乡村和“环境城镇化”的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吸引人才,对当地居民的健康也有益处。3.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进行,城镇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相对乡村具备这绝对优势。这会导致乡村与城镇生活的差距越来越大,大量人口选择从乡村转移到城镇,从而超过城镇发展速度,同时也会引起农村劳动力短缺,乡村振兴发展动力不足。过量的人口集聚城镇也会给城市带来过大的负担,延缓城镇的发展脚步。在统筹城乡发展时需要“对症下药”,对农村而言,应当立足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发展民生项目,满足农村居民对农村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生态环境、扶贫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在乡村注重生态保护,处理好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进一步完善文化体系,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宣城室、文化大院等场地,同时能够城乡居民在文化上的融合统一。为保障城镇内部发展均衡,必须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基本保障。完善社会对于居民的保障制度,并轨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医疗保险。同时解决进城人员的住宿问题,建立完整的安居保障体系,并且妥善安置随行家属以及子女的教育问题。4.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乡村振兴的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规划,应正视目前广南县S乡各地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和自身建设的能力,在保证广南县S乡整体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首先是科学设定握广南县S乡的发展定位问题,这主要包括十年之后广南县S乡在全国产业链中的位置、广南县S乡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以及各地区的城乡差异等问题。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有助于政策的长期执行,也更贴近各地的现实情况。其次是,需要对各地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严格把控,结合方式发展情况,即使纠正错误,对于规划中出现的创新思路加以鼓励,并向全省推广。应当加强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抛弃以邻为壑的发展思想。也要充分利用广南县S乡优越的地理优势,西边是人口大省河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