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诗意的栖居_第1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诗意的栖居_第2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诗意的栖居_第3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诗意的栖居_第4页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诗意的栖居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训练:诗意的栖居文题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佳作展示总有一方净土,护得我心澄明我们都向往着“溪水一旁、住两间房”的生活,渴望从“世间破事”中出逃,其实那草屋两间,在溪水畔,更在我心。在心中荡开一方栖居的净土,方得“大隐隐于市”的自在随心。隐居并非“住两间房”、“有些余粮”那么简单。在不可逆的生物进化进程中,人类用了千年从山野走进城市,早已不可能再轻易从城市退回山野,我们注定无法切断我们与社会的联系,注定难以在物质层面远离俗世凡尘,虽然我们都不愿做尼采口中的那只“骆驼”,但成为遵从自我的“狮子”,不过是我们难以实现的梦。我们渴望的归隐,其实是一种免于喧嚣所扰的宁静。这种宁静当然可以是溪水之旁的静谧,但却更应该是精神层面的安宁。我们希望能通过归隐来逃离俗事,却忘了免于流俗从来不止于归隐山林。归隐山林不过是从物理上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而心若蒙尘,处在哪里都是俗世。除了像“狮子”一样盲目而偏执地在达成“自我”的路上一路狂奔,我们还可以做那个认清“我是”的“婴儿”,修炼出一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澄明内心,转身便可拥抱烟火人间。真正的“青山在远、秋风欲狂”,不是固执偏激地把自己从人境剥离,而是在闹市中亦能守得澄净内心。近段时间,“冥想”这项精神运动突然走红,社交平台上有关避免精神内耗的内容产出越来越多,一些分享生活片段、生活仪式感的up也备受关注。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虽然失去了把自己从社会身份中脱离、彻底栖身溪水畔的可能,却能以另一种形式在精神世界重构可供归隐的山林。内心的安宁,从不取决于是否生活在安宁静谧的溪水之旁,而在我心是否坦荡澄明。我们需要做的是纵使身处闹市,却依然见世间晴朗、万物可爱;纵使为钢铁森林所困,也能胸怀日月星河;纵使眼不见森罗万象,却仍能俯首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纵使身不免柴米油盐的俗事,却也能为万家灯火而心动。“江湖诚在远,所欠雨一蓑”。心中潺潺流淌着一泓溪流,便是“青山溪水,秋风欲狂”。心远地自偏,放浪尘世间“溪水一旁,住两间房,拥几册书,有些余粮。青山在远,秋风欲狂,世间破事,去他个娘。”令人忍俊不禁的话语,道出了人生百态的真谛:回归本心、回归生活,持洒脱恬淡之心,方能于人生中寻得一方净土。行于世间,我们难免被种种“破事”所纷扰。或困于学习工作的紧张压力,或忙于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或苦于回忆过往的忧愁遗憾,或迷于憧憬未来的无助渺茫……尘世的纷杂、烦恼与焦虑,渐渐将人异化为一具活着的机器,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只留下空洞与无力。我们或许没有禅宗佛祖脱离人世的大参悟,但面对生活的残酷,我们依然可以寻找淡泊自在的小确幸。没有人生来的理想就是鸡毛蒜皮的生活,于内心深处,每个人皆有自己的远方的“青山”。但心中之“青山在远”往往为近在眼前的苟且纷扰,追求的“秋风欲狂”常常被无法摆脱的现实击倒。人生的虚无感与落差感,让我们被迫与生活“和解”,屈从于尘世的种种安排。然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接受现实但绝不屈从现实,行于世俗而绝不困于世俗,敢于放下纷杂,追寻“远山”,或许就能以更从容的心态,笑对生活的真相。“溪水一旁”的悠然自得虽美好,但真正能将此践行的人却寥寥无几。我们无法选择“归隐”以逃避现实,但我们仍可以如陶渊明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们无法无视人生的坎坷,但我们仍可以如苏轼般“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内心远离尘杂,何处不是诗与远方?“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永葆对初心的坚守,永葆对美好的追求,永葆对生活的热爱,以一颗纯净的本心,去寻找点点滴滴之间的洒脱、去欣赏零零碎碎之中的悠闲,心中之远山,便成为现实的诗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迎来机遇,同样面临压力。“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于内卷之洪流与竞争之激烈中觅得心灵所依、觅得情怀所寄,保持“放浪形骸之外”的追求与勇气,方为我们面对生活理想的态度。身处尘世,心向远方,让纷扰迷乱随风而去,让洒脱境界长留于心。境境随心,事事随风佛曰:“境随心转是圣贤,心随境转是凡夫。”人生漫漫,境由心生,现实中的我们,或憔悴于尴尬的现实,或困顿于纷扰的世事。但若怀一颗超然强大的内心,精神的世界亦可青山在远,溪水一旁。顾城在《一代人》中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现实的囹吾,无法阻挡精神世界中对光明美好的追逐。老树的画中,人人身着一袭白衣,头戴一顶草帽,五官空白,醉于美景。我想,这可能就是老树内心世界的具象。珍藏内心的美好,为心灵觅得一片诗意栖居的土地。点一盏精神世界中明亮的烛火,照一段现实生活里漫长的黑夜。这种境,由心造而非随物转。画中溪水一旁,青山在远的生活,我们可能难以触及,甚至老树本人都不曾拥有,但纵使他眼中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画中仍一片落木成荫,繁花似锦。又恰如著名翻译家许渊冲,96岁的中秋夜出门赏月摔倒,右腿骨折,但他说:“要不是为走这美的路,我就不会摔了,不过月光如水,还摔得蛮美的。”他们都拥有着一颗超然强大的内心,超脱于现实,在自我的精神世界中借境调心。于是,水洼亦可成西湖,丘壑亦可成远山,调境自居,乐在其中,岂不快哉?洪应明曾言:“徜徉于山林泉水之间,尘心自消;夷犹于图画诗书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造境又何尝不是缓解当今城市焦虑的一剂良药?哲学大师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当为天地境界,它是指通过哲学的思考,以提高精神境界,从而超越自我与天地统一。当今的城市焦虑的根源在于内心的荒芜与贫瘠,那么不如在这浮躁的时代一隅,于内心深处,搭几间天地之房,栽几棵哲思之花,引几条平和之溪,拥几升恬然之粮。怀广大的胸襟与高尚的气节,以博大稀释忧愁,以丰盈抚慰焦虑。“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成为天之骄子,造出完美之境。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趋行于人生的朝圣路上,何不怀天地之境,不为物役,打破纷扰,与天地合一,神驰于六极之外,逍遥自在!诗意的栖居向往“溪水一旁,住两间房。拥几册书,有些余粮”的生活,却又逃离不了琐碎的世事。这时我们不妨以一种诗意的栖居,丰富地活着。回归自然本是人类的朴素需求,那里有动植物生命最丰富最原始的盎然,万物滋长,郁郁葱葱;有困顿者的豁达与寄托,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有让人籁相形见绌的天籁与地籁,人籁至噪,天地至静。但是为什么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迫切地想回归自然?因为人类文明来自自然,却走向了非自然化的道路。“繁衍过度、消费过度、排放过度、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繁文缛节过度、雕虫小技过度、心里曲折过度……”从我们的文明中,再难觅得那份源自野外的生机与可爱。对这一切灾难的总结性反抗,就是回归自然。然而,单纯的脱离自然并非原罪,人进入钢铁森林后的异化与扭曲才是背叛。脱离自然的目的,在于远离粗粝、荒芜与野蛮。人类发展出的火车与飞机、医疗和教育、电灯和电视,确实让人类更加安全与方便。但另一层面上,正如余秋雨所反思的“事情发生了倒转,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慌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人类苦苦折腾了几千年,最喜欢的并不是自己的创造物。与现在相比,落后的古人更易与自然亲近,但他们给出的做法,放在今天却似是而非。一句“道法自然”在古代文人心中所种下的外儒内道的种子,让他们在得志时与民由之,不得志时大多“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古人打造的这种浪漫,在现代语境下只是遥远的梦想罢了,绝不是当代人灵魂拯救与自我和解的出路。我们毕竟逃离不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大自然也终究难以成为现代文明人安身立命的唯一所在。幸而,世间破事与对自然的理想从不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