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心雕龙原道》看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_第1页
从《文心雕龙原道》看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_第2页
从《文心雕龙原道》看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文心雕龙原道》看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文心雕龙》作为《文心雕龙》的开头之作,《原道》反映了刘文心的全部提升。古代圣人和圣人讨论了很多,但对生态智慧的追求很少。因此,我不是一个好主意。我希望在这个问题上加强调解,并寻求大家族的利益。“详淮南王书有《原道》篇,高诱注曰: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用以题篇。”(P5)序志篇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P456)故“原道”即谓作文当以“道”为根本。那么,“道”者何谓?早在1980年代,牟世金先生就已提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P44)围绕着“道”之含义,龙学界曾有相当热烈的争论,至少产生过正统儒道说、神秘佛道说、老庄天道说、自然法则说、绝对精神说等十余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类:其一,“道”指的是儒家社会政治之道。即《五经》所代表的圣人之道。其主要依据是《序志》篇中,刘勰自述其写作动机云:“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宏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P453)由此可见,正是基于对圣人孔子的崇敬,对六朝浮靡文风的不满,刘勰才写作《文心雕龙》以论为文之理。故而,有论者断言:“‘道’者何?‘卓尔’之儒道也。文士必原儒道。”(P12)刘勰“研精佛理”,仅仅是他的学术的一个方面,而主导其言行的,却是汲汲入世的儒道,总想“学而后入政”(P649-650)。既然“世无圣王可辅,而立功无望”(P649-650),故“目击流弊,锐意创新,论文自出心裁,以‘立家’为指标”。(P649-650)倡导文必宗经。其二,“道”指的是在老庄自然之道。即宇宙万物的内在普遍规律。其主要依据是《原道》开篇即云:“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份;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比盖道之文也。”(P9-10)天地交错玄、黄的颜色,又区分方、圆的形体;而太阳、月亮好像联系着的壁玉,显示天空的景象;山川锦绣一般,昭显大地的美丽,这些都是“道”所产生的文采,而“道”亦即“自然之道”(P5)。“案彦和之意,以为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数言自然”(P5)。文章是“自然之道”的表现,故而文章富有文采,乃是天经地义。两种说法都可以站得住脚,但又似乎互相矛盾。以至于周振甫指出:刘勰在《原道》中“把自然之文和人文混淆了。他把自然界的天地万物所具有的颜色、形体、声音称为道之文;又把反映社会上政治教化的文章也称为道之文。认为这两种道之文都是自然形成的。其实……把两者等同起来是不对的”(P9)。其言外之意:儒家政治之道与老庄自然之道格格不入,不能混为一淡。此论忽略了一个要点:虽则道家更重天道,儒家更重人道,但是魏晋玄学却使儒家之道发生了某种道家化的变形,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以道为本,以儒为末,提倡名教即自然,以自然为体,以名教为用。南朝又玄佛合流,“奉佛士人在以玄学的最高本体‘玄’‘无’与佛教的‘佛’‘空’义相比附的同时,在思想方法上也采用了玄学‘得意忘言’之说”(P286),这“给当时思想界造成了这样一种牢固的印象:佛教从来就和玄学是一致的,佛教讨论的中心论题及其思想方法,完全可等于玄学”(P286),对于刘勰而言,儒家经典、老庄天道、佛学真如之间早已不存在什么界限,自然之道与人文之道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契合无隙,宛若天成,展现了中国古人一千多年前就已具备的生态智慧。“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P9-10)《易》以八卦图画万物形象以观天地,是谓之“易象”,正如《周易·系辞》言:“易以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P73)后孔子作诠释卦象之文,犹八卦的羽翼。刘勰认为,《易》体现了天地之道的纲领,可谓是天地之心。由此可见“原道”之“道”,指的是宇宙万物发生变化的依据和自然而然发生变化的过程,之所以崇拜儒家圣人,提倡《征圣》、《宗经》,亦是因为儒家圣人善于总结分析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社会人事。从伏牺到孔子,“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P9-10),如《原道》篇云:“天文斯观,民胥以效。”(P9-10)作为宇宙系统的一部分,人上受惠于天,下托福于地,对自然天道应该抱有敬畏与感激,应该在倾听、遵从,弘扬天道的过程中,寻找更加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生活理想。季羡林先生曾经指出:“人类最重要的任务是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否则人类前途的发展就会遇到困难,甚至存在不下去。在天人的问题上,西方与东方迥乎不同。西方视大自然为敌人,要征服自然。东方则视大自然为亲属朋友,人要与自然‘合一’。”(P130)这种中国古典生态智慧,在全球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灾难的今天,对于努力提高人类生态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仍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P57)即天地是产生万物的前提,万物又是人的根源。具体到修文之道上,天文和谐造就了自然之美,自然之美又决定了文辞之妙。“傍及万品,动值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P10)日月山川,龙凤云霞,花草虎豹,莫不千姿百态,文采斐然,而所有这一切,既无需画工的巧妙,也不用匠人的奇技,皆是自然而然,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合一。既然文采色泽是万事万物的自然属性,绝非可有可无的装饰品,由是出发,刘勰并不主张采用儒家经书质朴的文辞写作,他推重的是“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P288),只不过,文辞之美,应该效法天文,作到“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P361)。若是“雕削取巧”(P361)则会失于“淫丽”(P288)“虽美非秀”。(P361)在刘勰等中国文人看来,天、地、人是宇宙之大本,而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的统一关系。所有的学术与人生追求都是为了探求体味天地自然之“道”,唯有遵守天地自然之“道”,才会产生美。刘勰主张“顺之以天理,应之以自然”,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他否定人的作用,或是将人置于从属的位置。恰恰相反,他所强调的是人与天地万物的交互作用以及人在宇宙间的存在方式,承认且重视人的主动性。只不过,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人的伟大是由大地托举的”(P32)。故而,人的主动并不意味着将自然贬为纯粹的工具,而应赞天地之化育,守万物之生机,以保证天、地、人之间关系的健康和谐。《文心雕龙·原道》中的悟“道”,既非被动地承袭自然,亦非随心所欲地捏造自然,而是一种基于天人合一信仰的交感,突出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度交流。“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点。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矣。”(P10)“三才”,初见于《周易·系辞》,即天、地、人也。人掺杂天地之间,而聚汇其“性灵”,为“天地之心”,所以只有人能够认识天地所蕴藏的道理,从而产生创作的情感,再由情感形成文采鲜明的语言,这是自然而然的规律。“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P418)。山岭重叠,流水回绕,树枝交错,云气汇聚,目之所及,心有所感,春秋代序,文情各异。“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P56)“情”以“物”为兴发手段,“物”对“情”有生成意义;而物的存在价值在于它能够表现“情”,是有“情”之“物”。正如朱熹所谓物“自外来而感于我”,既重视外在自然对主体“我”的感发作用,又强调以“我”之心去感染外物。在主体与自然深度交流中,“道”如其所是地自行绽出,如花开花落,自有定则。人的心灵由此变得澄明,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宇宙声息共动,有限的笔墨可以达于无限的形上境界。心物交感作为一种诗意的,人与对象处于中和协调状态的审美存在方式,可谓是中国古典生态智慧的重要体现。它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