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的文体分析_第1页
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的文体分析_第2页
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的文体分析_第3页
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的文体分析_第4页
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的文体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的文体分析

一、格里格的艺术创作德威斯格里格布雷普(德威斯格里格赫加普(1843-1907)是挪威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也是挪威民族乐派的创始人。他毕生都致力于挪威的民族音乐的创作,运用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在自己的音乐中歌颂自己民族的优美景物,描绘民族的传奇神话,并通过对民族的歌颂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创作出最具有挪威民族特色的音乐,对整个挪威的音乐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格里格的音乐作品以抒情性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以清新淳朴、健康明朗的气质为主要特征。格里格的钢琴作品《霍尔堡组曲》(也称为《霍尔堡时代》)op.40创作于1884年8月。霍尔堡(Holberg,LudwigBaronvon,1684~1754)出生于挪威卑尔根,是丹麦剧作家、历史学家,被称作是丹麦文学之父,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创作曾被译成多种文字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且他与威尔哈芬和奥列o布尔等人对民族文化的探究以及对挪威艺术的态度,都对格里格的民间音乐的创作上产生深远影响。这首《霍尔堡组曲》就是为纪念霍尔堡200周年诞辰而作。格里格当时还谱写了一首男声合唱《纪念霍尔堡》,在卑尔根商业广场上霍尔堡的雕像揭幕典礼上演出,并在纪念音乐会上演奏了他的钢琴版《霍尔堡组曲》。1885年初,格里格突发奇想把钢琴版《霍尔堡组曲》改编成了一首弦乐队作品,副标题为“老式风格组曲”。二、《霍尔堡组歌》对古代组歌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一)组合歌曲的组成1.由五首案曲中的各自乐曲式组成的曲式古组曲在18世纪逐渐定型,基础结构是以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四首基本舞曲为骨干按次序排列组成,但是数量不尽相同,有时会在组曲之首加前奏曲,有时会在萨拉班德舞曲与吉格舞曲之间插入布列舞曲、加伏特舞曲、小步舞曲、鲁尔舞曲等乐曲。《霍尔堡组曲》有五首乐曲构成,分别是《前奏曲》、《萨拉班德舞曲》、《加伏特舞曲》、《咏叹调》、《里戈东舞曲》。它继承了古组曲的舞曲性质,将各个舞曲组合成套,并和巴赫的《英国组曲》一样,以前奏曲作为组曲的第一曲。2.萨拉班德乐队《霍尔堡组曲》没有古组曲中的基本舞曲阿勒芒得和库朗特,而把萨拉班德舞曲放在第二首。和古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一样,《霍尔堡组曲》中的第二首速度缓慢,严肃庄重,具有抒情色彩并且感情深邃。3.组曲中的咏叹调在古组曲中,咏叹调会出现在两首快速的舞曲中间。例如巴赫《法国组曲》第四组曲(BWV815)中第六首咏叹调就是在小步舞曲与吉格舞曲之间。《霍尔堡组曲》和古组曲一样,把第四首《咏叹调》放在《加伏特舞曲》和《里戈东舞曲》两首活泼的舞曲之间,与忧郁抒情,节奏缓慢的咏叹调形成强烈对比。(二)拉班德、吉格正常值曲式的对比《霍尔堡组曲》与古组曲一样,各舞曲之间会形成速度对比。如在巴赫的《法国组曲》中的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四首基本舞曲之间就形成中速、快速、慢速和很快速的对比。同样,《霍尔堡组曲》中的《前奏曲》、《萨拉班德舞曲》、《加伏特舞曲》、《咏叹调》、《里戈东舞曲》也形成快速、较慢、较快、缓慢、很快的对比,并且对每首曲子都配以明确的速度标记,速度上的对比使整部作品的音乐形象对比更加鲜明,色彩更为丰富。(三)曲线结构1.单二部曲式古组曲中的舞曲大多采用古二部曲式,也就是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二部分篇幅明显比第一部分长,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在《霍尔堡组曲》里《萨拉班德舞曲》和《咏叹调》延用了这种曲式结构。2.第三乐章是诉讼式除了二部曲式以外,古组曲中还有的舞曲采用三段式的曲式,将两首情绪不同的舞曲连在一起,并重复第一段舞曲,这就形成了拼凑式的三段式。例如巴赫《英国组曲》g小调第三首(BWV808)里的第五首加伏特舞曲是由三段式构成,即加伏特Ⅰ、加伏特Ⅱ(或缪赛特)和加伏特Ⅰ的反复。《霍尔堡组曲》的第三首《加伏特舞曲》也继承了这种曲式,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框架。(四)配置配置1.调性统一的基础古组曲中,各个舞曲按照一定顺序排列,且调性统一。这在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中都有所体现。整套组曲中的每首舞曲都采用同一调性是整部组曲的感情基调的重要手段。从总体上看《霍尔堡组曲》,虽然遵循了古组曲调性统一的原则,但是有所突破和发展,并没有严格安排整套组曲为同一调性。其中第四首《咏叹调》使用了g小调,第五首《里戈东舞曲》的中段也使用了g小调,第三首《加伏特舞曲》的中间一段缪赛特舞曲使用C大调。除此之外,其余各首都是G大调。g小调与G大调是同主音大小调,它们是种特殊的近关系调,主音保持不变,且共同和弦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属性,只改变了调式的结构,因此它们既在调性上保持亲密关系,又起到一定的情绪对比作用。C大调是G大调的下属调,主调与下属调是近关系调,因此在这里,和声色彩上的变化不大。2.调性布局上,多由次充,后至主调在调性的具体布局上,古组曲通常是第一部分从主调到属调,第二部分从属调回到主调。小调的作品有时第一部分结束在关系大调,第二部分依然回到主调结束。例如在巴赫第三首b小调《法国组曲》BWV814中,前三首都是主调到属调,再由属调回到主调。第四首《小步舞曲》和第五首《安哥拉斯舞曲》的第一部分中的第一段都结束在关系大调D大调上,第二段回归b小调。最后一首《吉格》的第一部分调性由b小调到D大调再到升f小调,第二部分回归b小调。《霍尔堡组曲》的调性布局上也是基本上延用主调到属调再到主调的安排。例如《咏叹调》第一段结束在d小调,第二段以g小调的关系大调降B大调开始,最后回到g小调结束。三、《霍尔堡组歌》的创作特点(一)以重复、变奏和模进为主题的旋律格里格《霍尔堡组曲》的旋律进行上体现出了挪威民间音乐的纯朴清新、自然明朗的风格特征。他依然将旋律分割成短小的乐句和动机,主题也多为重复、变奏或者主题片段的反复、变奏及模进。这样的音乐虽然带有较强的重复性质,但是也正好展现了他的作品单纯朴素的特点。另外在作品中采用了他惯用的半音化旋律,使其中的一些民间音调更具有独特的效果。1.格里格动机创作手法的运用很多学者一致认为格里格的作品中都会贯穿一个动机,有的称之为“主导动机”,反复出现,由八度音、七度音、五度音;有的称之为“原始动机”,既存在于挪威民间音乐中也出现在格里格的音乐中;也有的称之为“格里格动机”。不可否认,格里格在他一生的音乐创作中都广泛运用这种动机的创作手法,并且是来自于民间音乐的短小动机。在《霍尔堡组曲》,格里格仍旧运用大量的短小精悍的音乐动机并将长短句结合。例如第三首《加伏特舞曲》的开头使用了只有两小节长的动机,并在整曲中反复出现这个民族性的音调,突出格里格动机短小的创作特征。2.挪威的其他音型组曲里的每一首都会出现主题的模进,并且以下行为主。例如《前奏曲》第一段就出现左手奏出的既华丽又抒情的级进下行的音型(见谱例1)。娓娓道来的曲调仿佛是对民族风情的描绘,我们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他对挪威大自然的热爱。再如《里戈东舞曲》里第九小节起,左右手都运用连续下行模进,先二度模进,而后紧缩再现,使得音乐的发展既有对比又统一。另外在这几个乐句中,还运用了模仿复调的手法,左手对旋律的移调也使北欧特征更加突出。(详见乐谱《里戈东舞曲》第9小节)3.半音的结合和声《霍尔堡组曲》里出现大量的半音现象。前文曾提及格里格身处浪漫主义潮流之中,不免会受到一些其他作曲家的影响,他的这种半音的创作手法就是被瓦格纳的半音和声所感染。格里格的半音的运用,是将他的音乐创作中传统和声技巧与北欧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这些半音化的旋律不仅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也是他表现民族化旋律的重要手段。另外,这些半音现象都和挪威音乐的民族风格以及格里格所追求的旋律的色彩性紧紧相扣,使得调性变得更为模糊、朦胧,并且丰富了和声的色彩和音乐的表现。如《霍尔堡组曲》中《萨拉班德舞曲》开头的低声部就出现半音级进下行的旋律(见谱例2)。《咏叹调》开头部分的伴奏和弦里出现的半音(见谱例3)。这里左手和弦的上方音形成了G-#F-G-F-bE-D-bD-C-B的半音进行,是对旋律声部的色彩化处理,更突出了曲调忧郁哀怨的特征,把人带入忧伤的情绪中。再如从31小节起左手旋律进入,右手伴奏音型仍旧采用下方八分音符音程,上方相邻的十六分音符迂回前行与和弦交替,到了38小节右手的上方音出现半音进行,下方音采用平行音程,接下来的段落里右手的上方音都保留有半音的迂回或者下行。(谱例详见《咏叹调》31小节)(二)民间音乐及和声技法格里格在和声地处理上,探索了一条将欧洲的传统和声与挪威的民间音乐风格相结合的道路,既继承了浪漫主义和声的传统,又以民族化的音乐语言为补充。在以大小调体系的基本和弦结构的基础上,借用民间音乐的表现方式,形成一些特有的和弦结构形式,以此表现挪威民族的音乐特性。另外,他的和声技法对德彪西、拉威尔等作曲家产生重要影响,甚至被称作是前印象派。从创作时间上来看,《霍尔堡组曲》写于1884年,当时格里格41岁,正处中年时期,这个时期他的和声语言开始逐渐变得更大胆,风格更为鲜明。作品中有大量的副属和弦、增三和弦、增六和弦、变属和弦以及平行和弦的运用。另外也有大小七度、纯四度增四度音程以及二度碰撞,这些挪威音乐中所特有的、能够形成不协和音响的效果的民间音乐的特征和声。此外,作品里还出现了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持续音的运用。1.功能和弦的连续化在组曲第二首《萨拉班德舞曲》里,从17小节起的片段(见谱例4),出现了连续的属功能和弦解决。一连串的副属和弦的使用,使乐曲在缓慢前行中连续离调,并产生推动感,让和声以及旋律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前行的力量。2.成了附加的旋律《霍尔堡组曲》中出现的平行和弦,体现出格里格的和声技法。这种技法有时并不仅仅是为旋律配和声,而且能将旋律粗线条化,像是形成了加厚的旋律。如《加伏特舞曲》里的中段缪赛特舞曲的和弦进行,包括平行大三和弦、平行的小三和弦、平行大七和弦以及平行小七和弦(见谱例5)。从本谱例的第二行起,伴随着旋律的下行,左右手合起来形成的和弦也呈平行状态缓缓下行。除此之外,第一首《前奏曲》里的开始段落以及最后的再现段落,右手的分解和弦也有很多平行和弦地运用,既为左手空八度的旋律配了和声,又加厚了旋律的进行。3.强调了声乐前奏、乐队中主音的音色格里格持续音是很多作品中的惯用的表现技法,这在他的《抒情小品》中有很多体现。“持续长音的效果(常常是‘风笛低音’型)是挪威民间音乐的特征、尤其像演奏有共鸣弦的‘哈定’小提琴和演奏像齐特拉琴样的乐器‘兰格里克琴’,用后者弹的伴奏,通常是由不断地作瑟瑟声和低音区喧闹的长音效果组成。”例如第三首《加伏特舞曲》中段“缪赛特舞曲”就运用了这种风笛低音型(见谱例6)。再如这首《加伏特舞曲》的开头部分,中声部和低声部出现主音持续音G。这个八度的持续音使得高声部和次中声部的旋律走向以及声部进行更为清晰,增添音乐的动力感(谱例详见第1小节至第3小节)。(三)挪威风格的变化在调式调性运用上,格里格也有自己的模式。他将民间自然调式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把传统的大小调体系与挪威民间调式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富于挪威风格。他受到中世纪教会音乐以及挪威民间乐器的影响,善于把握民间自然调式的特征音,例如利底亚调式的第Ⅵ级音和大Ⅳ级和弦、密克索里第四调式的降Ⅶ级音与降Ⅴ级和弦等。这些挪威民间自然调式的特征音与特征和弦,使得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挪威气息。《霍尔堡组曲》也正体现了格里格这种复杂的调式思维。1.增四度调式利底亚调式是挪威民间音乐中最为盛行的。格里格在《霍尔堡组曲》里也综合运用了带有增四度这种调式。例如《前奏曲》中从第四小节出现#C音起(见谱例7),整个第一段落的C音都是#C,这里#C音使乐曲不论是在旋律上还是和声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民族风味,如果将至换成C音,这种色彩感将消失殆尽。2.岐亚病毒第四首《里戈东舞曲》里弗里几亚降Ⅱ级音降A的出现(见谱例8),立刻呈现出了旋律中的异域风情以及这首乐曲忧郁的基调。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