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的历史渊源_第1页
中医医案的历史渊源_第2页
中医医案的历史渊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医案的历史渊源

中医自古以来就是记载的。根据史料记载,共有25例仓公病历。宋元时期,它逐渐丰富,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一大的观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中医名家年事已高,为了传承名老中医经验,一系列名老中医医案医话被组织出版,《蒲辅周医案》在此背景下诞生。该医案的编写由高辉远主持,蒲门众多弟子参与编辑工作,197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被奉为建国后中医医案中的经典之作。笔者通过认真研读该医案,将其特色总结如下。1《蒲辅周》综合除病方案,再论治疗一名临床医师的一生所治疗的患者数以万计,在整理其医案时必须有所筛选。对于筛选医案的标准,每位编者不尽相同。一般习惯于筛选医家擅长治疗的病种、疗效明确的病例。然而,在临床实际中是以解决患者疾苦为主要目的,或由于诊务繁忙,未严格按照理法方药规范地去记录病历;或由于抢救仓促而不及备药,就地取材以缓急;或地处山野,无牛黄丸开窍而代以其他;或药物奇缺,用此而代彼。这些皆非常法,治疗的结果可能是疾病痊愈,但并不便于读者去学习和模仿。所以,还要进一步对疗效明确的病例进行筛选。《蒲辅周医案》的编者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在编写体例中也有所说明:先师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此编选择一些较好的、相对规范且资料完整的医案,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这种严谨的选材态度,值得医案整理者借鉴。2急性病的中医病因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也在变化,加之古代病名混乱,后世读者很难领会到医案所记载的为何病,治疗的妙处体现在哪里,很多古代医案的实用性不断下降。一本价值很高的古代医案,往往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揣摩才能领悟其精髓。相对而言,西医的诊断可以直接对应疾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治疗进展、预后转归,可以从诊断中看出病情的轻重缓急。如在蒲老所处年代诊断的腺病毒肺炎,现今西医仍诊为腺病毒肺炎。中医师在遇到同样病例时,可以迅速查阅并从中学习治疗经验。《蒲辅周医案》收录的大部分急性病,均为蒲老在西医院会诊的病例,除了传统的简略脉案,还有较为系统的西医病历摘要,令读者一目了然。如风寒夹食抽风一例,如果只阅读传统脉案部分,“半月以来患儿时热时退,近一周始高热不退,全身无汗,神昏嗜睡,有时抽风,咳逆甚重,有时一咳即吐,有时不咳亦吐,呼吸喘促,腹满自下利稀溏,面色暗淡唇青,苔秽腻,脉滑数”,除了“神昏嗜睡”四字,缺乏急症救治经验的读者无从知道此患者的病情有多重。蒲老分析:“非大热亦非大寒,由内伤饮食,外受风邪,肺胃合病,治宜疏风消食兼顾”,似乎轻描淡写;其用药亦不过几种解表理气消食的普通药,而其治疗效果则一剂体热降,再一剂神清,又四剂病情痊愈。对于不曾目睹治疗经过的读者来说,仅通过中医脉案部分,很难意识到此为一例危急重症。阅读此病案的西医摘要可知,该例诊断为“重症小儿肺炎”“体温40.6℃”,肺部“满布水泡音,且左肺叩诊为浊音”“白细胞35×109/L”。作为中医急诊科的医师,将对此病例作何处理,是否会分析为“非大热亦非大寒,由内伤饮食,外受风邪,肺胃合病”,是否会立法为“治宜疏风消食兼顾”,是否会选用香苏枳桔汤?随着西医学的高度普及,现在出版的医案已经开始加入西医学的内容。在整理医案时,对于中西医内容如何权衡取舍,《蒲辅周医案》可以给编者一些启示。3从临诊中探究中医病名一本好的中医医案集,不仅需要西医诊断明确,而且需要有规范的中医病名诊断。笔者以前阅读一些温病著作时,对于繁杂的病种很难体会其精义,甚至认为只要掌握了辨证论治即可,不必在乎诊断为何病。随着对中医学认识的不断深入,笔者逐渐意识到只有给出了正确的中医病名,才可按病索方、按病索药、按病索取经验。《蒲辅周医案》中,同为腺病毒肺炎有诊为湿温的,也有诊为风温的;不同的疾病,如病毒性感冒和流行性乙型脑炎,均可能诊为伏暑。此外还有凉燥、伏燥、暑风、暑湿等无相应西医诊断的病例。不同的中医诊断对应不同的中医治疗,且对于疾病的病程和预后也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笔者通过阅读医案,对这些常见的温病病名渐渐有所领悟。临床时医律越细,治疗越精准,临证疗效越高。若只言方证对应,但辨阴阳六经,难免把丰富的中医学内容局限化了。《蒲辅周医案》虽仅收录病例百余则,而中医病名的丰富程度却是一般医案著作难以企及的,因此这部医案对于了解传统中医学的诊断体系很有帮助。4又用新加香饮加味《内经》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故为医者当察天时,明六气之变。《蒲辅周医案》将蒲老在临证中据时令而诊病、依时令而用药的思想进行了很好的展示,成为该医案集的亮点之一。如冬温(重症小儿肺炎)一例,诊疗时间为1958年12月22日,即冬至日,因节令而诊为冬温,辨证为内热外寒、肺气郁闭,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味。又如风温(重症小儿肺炎)一例,1959年4月10日诊治,正当春季,风木主令,故诊为风温,辨证为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所用多为祛风药,而不再使用麻黄透表。暑湿并重(流行性乙型脑炎)一例,发病在1956年8月23日,正值暑天,故诊为暑湿;暑湿夹风(流行性乙型脑炎)一例,发病在1964年8月18,正值暑天,故亦诊为暑湿。以上两则医案皆用了新加香薷饮加减。又如暑温夹风(流行性乙型脑炎)一例,发病在1956年8月25日,正值暑天,故诊为暑温夹风,用药也因季节而选用了香薷、佩兰、藿香等;风暑湿内闭(流行性乙型脑炎)一例,发病于1964年8月13日,故诊为风暑湿内闭,方用新加香薷饮加味。伏暑挟湿一例,于1960年9月1日初诊,因长夏宿营于海滨,发病在秋后白露前数日,故诊为伏暑夹湿,正如吴鞠通所说“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当然,诊治疾病除了天时,还要结合地理条件、患者体质,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所以医案中也有风寒犯肺(二)(腺病毒肺炎)一例,就诊时间虽在4月,也诊为风寒。5中医同病异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之一,最能体现辨证论治思想的就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如《三国志·华佗传》中两个头痛患者的不同治疗,《三国志》里的“同病”是指中医诊断相同,均为“头痛”。在当今中西医并存的医疗环境里,西医明确诊断的同一疾病,经中医辨证论治之后,因证型不同而用不同的方法治愈,充分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特色。《蒲辅周医案》中11则乙型脑炎病案、11则腺病毒肺炎及4则重症小儿肺炎最具同病异治特色。蒲老施治时完全按照传统中医思维去辨证论治,丝毫未受西医学的影响,如风寒夹食抽风(重症小儿肺炎)一例,小儿因严重肺炎已神昏嗜睡,体温达40.6℃,但经蒲老诊断属于中医学的风寒夹食后,仅用苏叶、香附、陈皮、甘草、枳壳、桔梗、僵蚕、葛根、焦山楂、麦芽、生姜11味药,完全不同于现代中医师,早已习惯使用鱼腥草、金荞麦等现代药理证实的治肺炎中药,蒲老也并未因患儿神昏高热就用牛黄、紫雪,而最终效果是两剂药就热退神清咳减。6传统药物治疗方法西药有肠溶片、泡腾片、胶囊、注射液等各种剂型,而中医学早在《黄帝内经》的十三方中就已有不同剂型:汤液,如半夏秫米汤;丸,如乌贼骨茜草丸;散,如泽泻饮;膏,如豕膏;丹,如小金丹。后世医学对这些剂型做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在服用方法上,西药有睡前服用的,有晨起服用的,有急性发作时使用的,有日服1次的,有1周服用1次的。同样,在中医学的药物服用中也有细致的讲究,尤以《伤寒杂病论》为完备。现今中医界多注重汤剂,多选用每日1剂,分2次服。在《蒲辅周医案》中,蒲老所治疗的病例很注重灵活调整剂型和服用方法。在剂型方面,如鼻渊一例,采用宋朝常用的煮散法;月经不调(一)则使用了丸剂,且两种成药配合服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饭后服一钱,而肾气丸则于睡前服一丸。在服药法方面,第一则医案“类中风”的服药方法是5次分服;热病转寒(一)(流行性乙型脑炎)例中,在阳气欲脱时用参附龙牡汤浓煎频服,不拘时候;痢疾(慢性痢疾)(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