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对周村商埠文化的影响_第1页
齐文化对周村商埠文化的影响_第2页
齐文化对周村商埠文化的影响_第3页
齐文化对周村商埠文化的影响_第4页
齐文化对周村商埠文化的影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文化对周村商埠文化的影响

商埠是指近代(鸦片战争后)向外国人开放的贸易城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样的地方叫关市。中国近代商埠可分两类:按不平等条约规定开放的,为约开商埠;为杜绝外人觊觎,清廷主动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业繁华地区开辟了一批口岸,称自开商埠。我们把在商埠生产、经营、管理和商业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文化统称为商埠文化。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具有极强的传承性。文化同时还是一个地理现象,因为其地域不同,文化呈现不同的内涵和形态;反过来,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又会影响当地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的地方文化成就了不同地方商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在周村商埠文化氛围内成长起来的(不管其籍贯是否属于周村,是否在周村营商)商人组织称为周村商帮。从历史的视角看,齐文化是周村商埠文化的渊源。据《史记》记载,齐国的开国者太公望吕尚,是“东海上人”,其文化传统原本就与中原的商周文化大不相同,故而封齐后能够“因其俗,简其礼”,顺应民情,尊重和继承东夷人的土著文化,同时又借地处山东半岛的地理之利,实行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劝女工,极技巧”,农、工、商三业并举的治国之策。齐国这些开放革新的思想,不仅尊重了当地人的民俗民风,使“人民多归齐”,而且“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工商思想,使齐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后来齐国成为商业大国奠定了基础。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齐文化形成了如下特点。其二,开放性。齐文化是尚变革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它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开放。姜太公从立国那天起,就积极推行“通商”政策,将齐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和许多诸侯国都纳入本国的经济发展体系中。管仲执政期间,发扬光大了太公的开放的经济政策,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以“来天下之财”,出现了“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局面。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商贾云集的海内一大都会即是明证。直至西汉,临淄仍然“市租千金”,风采不减当年。齐文化的开放性还表现在人才的开放等方面。姜太公的“尊贤而尚功”的国策,《管子》中的“毋曰不同生(姓),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都充分体现了齐人容纳百川的胸怀和深刻的开放思想。其三,多元性。齐文化不仅在政治、经济层面,而且在思想、学术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多元特点。战国时期,齐国统治者在临淄稷门之下建立了富丽堂皇的学宫,以优厚的待遇,招揽天下贤士,多时可达数百千人。当时,举凡儒、道、法、墨、兵、阴阳、纵横等各家各派的学者大都云集于此,或讲学授徒,或著书立说。稷下诸子百家,由于阶级、阶层,政治倾向、地域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各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伦理、哲学思想,各有其理论重心、学术动机与目的。然而,无论稷下诸子持有何种学说,是否适合统治阶级的现实政策需要,都能在稷下存在、发展。各种理论学说在这种宽松的文化、社会环境中,共存并立,竞相争高。其四,务实性。所谓务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比如:齐国建国初期所处的地理环境适于向工商型经济发展。因此,姜太公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优先发展工商经济的战略,从而为后来齐国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时期,齐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疆域扩大了,土壤也改良了,农业发展的条件基本成熟了。桓管君臣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又制定了大力发展农业的方针,进行了诸如“井田畴均”、“相地衰征”、“勿夺农时”一系列改革,把农业与工商业同视为重要的经济基础。战国时期,齐国工商业一度出现了畸型发展趋向,破坏了齐国经济良性发展的秩序。这时齐国统治者和思想家们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主张。这些经济政策的调整都是合乎实际的。再如:历经商周鼎革,春秋巨变,到战国时期,人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民本思想已然成为强大的潮流。在这样的形势下,齐国的开明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提出了政顺民心的主张。凡此无不体现了齐文化的务实精神。齐文化对周村商埠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齐文化中重民务实、农商并举和“因其俗,简其礼”的民本思想,对周村地区的商业文化的影响是长期的。首先,齐文化注重工商的精神不断浸润着古代周村的民俗文化。周村寺庙众多,供奉着不同的偶像。这些偶像多是商人信奉的财神。譬如,周村的猴仙庙,供奉的就是古代印度商人崇拜的财富保护神。关帝庙供奉的是国人一致推崇的财神爷——关公;天后宫供奉的是福建商人崇拜的妈祖。周村的寺庙常常在相应的节日举行各派的纪念活动,形成规模不等庙会。这些庙会上的商品交换,同样促进了生产和消费。譬如,建筑在周村城南凤山北麓的红庙,为纪念供奉的偶像,每年夏历八月十九日,举行三天以唱大戏为主要形式的庙会。届时当地设立规模浩大的农贸市场,据说,济南、惠民、青州、博山、桓台、邹平等地的群众都纷纷赶来参加庙会。又如,建立在周村顺河街路南宏伟壮丽的玉皇阁,旧时每年夏历九月九日举办玉皇阁庙会。庙会唱大戏五天,北至河北沧州、南至山东临沂、东至山东益都的群众,纷纷赶来参加。庙会不仅带动了各地的经贸往来,而且促进了周村的知名度。庙会是大江南北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庙为中心,是一定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道德伦理和各种信仰观念的具体产物”。庙会活动产生的这种经济和文化自然而巧妙的结合,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周村的庙会文化可以证明,我们今天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商业理念,在古代周村人那里不仅早有所认识,而且在实践上进行了积极而有意的创造性探索。聪明的周村人从高跷得到启发,发明了周村芯子。芯子的主体一般有两个四、五岁左右的小孩扮演。外表上是由小男孩站在抬杆上,单手托着小女孩,小女孩单脚站立男孩手心,另外一只脚翘起,极其惊险。其实,芯子是有内部骨架的,骨架是用一根钢筋一端固定在牢固的抬杆上,紧贴着下面的男孩的身躯通过,再从手部或其他部位伸出,延伸至上边女孩子的腿、腰背部,两个小演员扎缚在铁芯上,轻巧稳妥,由人抬着招摇过市,险中求趣。芯子首先讲究表演者衣着的华丽,一些丝绸老字号看中了这一宣传商机,大力资助自家生产或销售的华丽丝绸,进行广告宣传。类似的广告宣传还有周村的灯会。淄博花灯最先兴于周村。明初至嘉靖年间,周村安定的生活、繁华的商业,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京城花灯从此流传于本地。嘉庆年间,周村花灯的制作技艺和活动规模,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显著提高,丝绸艺术与花灯融为一体,出现了丝绢宫灯、走马灯、荷花灯、西瓜灯、莲子灯等。每逢元宵前后,周村大街上空都是花布彩绸交错盘络,遮天蔽日,其各主要街道,都有规模宏大的彩棚:“进入灯棚一看,高大幽深,有如山洞,有如隧道……棚席里面,完全是用丝织品彩色华丝葛编织张贴的。所用之华丝葛颜色鲜艳,花样繁多,灯光一照,好像进入珠宝仓库,到处闪闪烁烁,使你眼花缭乱,不敢正视,如霞光万遭,莫知东西。”尤其是一些老字号借以展示自家生产或销售的丝绸,想方设法、投入大量资金在自己的店铺门前悬挂独具特色的花灯。受齐文化注重发展工商的务实精神影响,周村人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工商业发展。明末清初,周村工商业在经历了明朝末年的战争创痛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每旬开市四次,以四、九日为大集,三、八日为小集。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政府增加市税银两,豪滑者多就中取利,商民为之困扰。对于当时尚处于幼年时期的周村市场来说,当地不法官吏对市集商户的勒索干扰了正常的集市贸易,危及到周村市场的兴起。康熙年间,乡绅李化熙、李雍熙兄弟捐赀,“每岁代为完纳,豪棍敛迹,不得横行肆里”;使周村成为义集,贸易有序,“燕赵商人,咸集于此”。关于周村义集,还有一个传说。清初,时任刑部尚书的周村籍高官李化熙辞职回乡,顺治皇帝询问他有何要求,李化熙想到家乡商城赋税太重,官吏又经常敲诈勒索,就请求皇帝下令免除一些赋税。皇帝说赋税不可免,但给他一道手谕,免除一日税款。回来后李化熙灵机一动,将皇帝手谕刻到碑上,此后人们无论哪一天到周村,都可以看到“今日无税”。后来李化熙干脆把一些税款自己承担下来,当地官员就再也没有理由到周村横征暴敛了。李化熙死后,“市侩之攫金者复出”,曾任两淮盐运使的李化熙之子李斯秉持其父重商之志,立碑勒石“永禁”。时至今日,周村大街北口还立着那块石碑——“今日无税”。县令金铽所撰《周村义集记》赞之曰,周村“地不通夫水陆而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此后多年,长山县令又多次重申周村为义集,并出示晓谕,“如有不遵,许该约正查明禀县,以凭按法惩治,决不宽贷”。这样,在清初一百多年间,周村工商业户享受免税待遇,周村事实上成为当时全国罕见的“经济特区”。到康熙中期,周村已成为“天下之货聚焉,熙熙然,贸易有经,如游化日”的大镇,被誉为“旱码头”,成为南北商旅荟集的商业“大镇”,“巨镇”。由于这样的商业辉煌成就,1904年周村同济南、潍县一同被清政府辟为自开商埠。齐文化赋予周村商帮以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就是目光远大,勇于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犯难,重视商业贸易,在价值取向上具有重商、慕利倾向。这种精神气质深深浸透到以祥子号为代表的周村商帮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实践中,使他们在商业经营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鲁商的主体和重要代表。开埠前后,周村成为华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周村商人也认识到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出家门,到全国各地发展,扩大自己的市场覆盖面。当时扩展的市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渗透省内周围区县市场。周村商人利用集市贸易和庙会的机会增加销售,扩大影响。这样的销售和影响面几乎覆盖全省:南到沂州府,北入河北境,西至济南,东到沿海。二是在省外商埠设立分号。周村的商业经营者在商业经营实际中认识到,要真正掌握外埠商贸情况,保证自己商号的利润,必须在外埠设立分号,形成集团优势。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山东商帮的资本实力、经营规模、商帮构成、地域分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国内的影响力也日渐突出。在拓展市场、推动国内商品流通方面,山东商帮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东北到辽沈、吉林、黑龙江及至俄罗斯,西北到张家口、包头、华北到天津、京都,河南的郑州、开封,南至长江中下游的汉口、芜湖、南京、苏州、上海等地,此外,也沿海到达闽、广以及日本、朝鲜、印度等东南亚各国甚至北美。山东商人的经营项目主要是粮食、棉花、烟草、干鲜果品、鱼盐、药材、煤炭、绸布、饭庄、茶叶、皮货、典当等。其中纺织品、丝绸、编织品等手工业贸易方面,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而与周村有着渊源关系的祥字号商人集团,更是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著名商业集团。周村可算得上是山东商人的摇篮。比较闻名的八大鸿、六大瑞等众多绸布庄和钱庄等,其分号遍及全国,在上世纪30年代济南纺织行业的经营者中,有60%都是周村人。周村商帮在全国各地的经营,商业成绩是骄人的。我们以“祥子号”商帮为例来看。清康熙年间,孟家经商开始发迹,至乾隆年间孟家由行商变为坐贾。章丘孟家的商号名称中都带有“祥”字,因此称为祥字号。清代嘉庆年间,章丘孟家分为四房: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矜恕堂,此时孟家在商业和土地经营上已积聚了大量财富,各房开始向外发展。鸦片战争前后,孟家拥有8家布店:北京瑞生祥绸布店、北京谦祥益绸布店、北京瑞增祥绸布店、济南隆祥布店、北京瑞林祥绸布店、济南庆祥布店、保定庆祥布店、天津瑞生祥土布批发庄;钱庄一家:济南瑞生祥钱庄;当铺二家:济南吉祥当铺、周村阜祥当铺、旧军镇公样当铺。民国初年,周村有殷实字号40多家,当时享有较高声誉的祥字号有谦祥益绸布批发店、元祥铁货农具店、万蚨祥土布铁货店、阜祥当铺、瑞生祥银号、泉祥茶庄、瑞林祥绸布店、春和祥致记茶店。这八家商号被时人称为章丘旧军孟家八大祥。祥字号的经营日趋扩大,有人做过统计,从乾隆年间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孟家先后在济南、青岛、烟台、周村、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杭州、苏州、福州、郑州、沈阳、保定、哈尔滨等十几个大中城市,开设了106家祥字号商店(其中包括少量的作坊、小型工厂)。这些字号商店包括绸布店56家,茶叶商店20家,钱庄6家,购货庄4家,织布工厂4家,杂货店3家,当铺3家,染坊3家,制茶厂2家,纸行2家,绸缎工厂1家,织呢厂l家,药店1家。瑞蚨祥由周村的万蚨祥发展为“八大祥”之首,谦祥益、瑞林祥、泉祥等也是靠着多年的艰苦奋斗,逐渐由一家小企业发展壮大起来,在济南、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地设立分号和联号,业务几乎遍及全国,形成全国性的连锁经营企业。据说瑞蚨祥各总支分号的纯利收入每年约在三百万银两左右。我们将瑞蚨祥经营的字号列一个简表,可以由此直观地看一看瑞蚨祥的经营规模:鉴于晚清以来西方公司制在我国逐渐流行,且能与家族经营形成互补,祥字号采用了家族经营下的公司制运作模式,开展连锁经营。这样既相对自成体系,又便于统筹。所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