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当代大散文创作的生命意识
说到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散文”创作,它与男性作家的名字有关。从92年贾平凹首次在《美文》杂志创刊时提出“大散文”概念、将“大散文”作为当代散文的一面旗帜高高举起,到老作家巴金和中青年作家余秋雨分别以《随想录》和《文化苦旅》树起了两座“大散文”创作的丰碑,到众多的作家、尤其是男性作家自觉地步入“大散文”创作的行列,涌现了如汪曾琪、贾平凹、张承志、史铁生、周涛以及《心灵史》、《清洁的精神》、《无援的思想》、《我与地坛》、《随笔十三》、《稀世之鸟》这样一些优秀的“大散文”作家及作品,则更体现出男性作家群体构建“大散文”创作阵营的强劲势头。这类作家和作品也因此以“大男人散文”的形象,与稍后颇为引人注目的“小女子散文”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并构筑出一道当代散文创作史中非常有意思且也不乏热闹的文学和文化景观。这类“大”的散文,在内容上多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人类生命本体意义的求索等“大”主题,多以文化氛围的宏大和思想的昂扬恣肆为特征,创作上也往往呈现出博大、深邃、沉雄、阳刚的散文气概,因而也有着“学者散文”和“文化散文”的美名。由此看来,“主流的文学”被“主流的性别”所亲睐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创作群体中,在这种由身体力行和灵魂跋涉而获得主体生命意志高扬的行列中,我们也不无惊讶和钦佩地看到了一些女作家的身影。她们的身影之所以显得那么突出,是因为她们在表现人类所共有的灵魂经历的同时,也倾注了她们个人经验的痕迹。她们的写作,也正是要将这样的经历和经验所获得的生命“内核”剥脱与呈现出来,将其中的内涵主题、场景构设以及哲理思考、意象营造注入到散文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一种即恢弘又醇美的散文气象。而以下将要论及的马丽华的西藏之旅散文和王英琦的遗址文化散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对一直跋涉在精神旅途上的作家马丽华来说,是神奇而美丽的西藏给她带来了无限的灵感以及向精神世界开掘的源泉和动力。她文坛的起步就是从“西部诗人”开始的,初涉诗意的她,怀着对自我、人生、爱情、梦幻的追求,来到西藏,立刻被眼前这雪域高原种种的神秘诱惑吸引住了,高原上的一切使诗人焕发出内心的激情,写出了一篇篇充满浪漫情调、不无激动与赞美的篇章,如散文集《追你到高原》(1)和诗集《我的太阳》(2)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时的马丽华还是站在观赏者的立场上来看西藏、写西藏,在她的笔下更多的也是自我情感世界的抒发、是自己的内心的体验借助“西藏”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氛围所作出的表达。而随着与藏民族交往的深入、与藏文化的相遇和相知,在藏汉两种文化的反差和冲撞中进行比较、拉开距离,这些都使得马丽华的思想和写作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她不断地深入西藏的自然、历史、社会与文化,西行阿里、朝拜神山冈仁波钦、圣海玛旁雍错,用身心缩小着与“神山”“圣海”的“距离”,她以亲身的游历和体验去追寻、亲近、融入,写出了《藏北游历》(3)和《西行阿里》(4)这样两部优秀的长篇散文代表作;这一时期是马丽华对藏文化精髓的领悟和认同阶段,作家的个人情感己不再是独立行空,而是开始将自我消融于脚下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完全以平等尊重的人文心态和文化人类学的观照方式来深入藏民族、理解藏文化、品味和强调其中因苦难而崇高的生命美学,她这时的散文,就如同是一部部藏北高原人类进化史和文明史的浓缩,从有人类之初证明的细石器石刻到如今己近消亡的神秘的驮盐队和盐队文化,她在那块人迹罕至的缺氧的高地上,不带一点物质之累的成为它们本身来体验自然对人类的发蒙、洗礼,体验那样一种人的存在、把握命运的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无限与永恒,由此可见,马丽华的散文被划入“文化大散文”,是与她的文化意识、博大情怀和学者气质有关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则进入了马丽华散文创作的又一个阶段,即在经历了对西藏和西藏文化的“诗意的赞美”与“学者的认同”之后,面对这一地区及文化相对于现代文明而言己极为封闭滞后的现状而产生的“现代人的否定”阶段,这一时期的马丽华,积极投身到大型电视纪录片《西藏文化系列》的策划、拍摄与制作中,她的《灵魂像风》(5)即为此片的文字稿;这里,作家己俨然不再仅仅热衷于赞美的华章,而是以颇为严肃的批判态度来对这一文化、历史和现实进行再现和反省,在这部以散文笔触串缀而成的游记里,作家不遗余力地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西藏民间的生活场景,介绍了一位又一位农民、牧人和宗教职业者的人生经历,带领观众一次又一次地与她共同领略和分析西藏自然、历史、风土与文化,表达出作家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时代、精神跋涉与物质进步之间孜孜不倦的思索和难以找到终极答案的困惑。马丽华是一位杰出的西部诗人,她的散文也同样可见“诗”的存在。她不是哲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不是专门研究文化、宗教、艺术的学者,但自她踏上西藏这块神圣而充满奥秘的土地,就心为之动、情为之牵,她是凭借着诗人特有的那样一种感性和悟性,将这一切的理论与方法自然地整合于自己对西藏的认知、体验和感悟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马丽华所要理解的西藏,主要是一种精神的西藏、一种情感悟有的西藏、一种圣洁而神秘的西藏,一种值得永远领略与感司的西藏,这就是马丽华心目中“诗意”的西藏。如她在《西部开始的地方》(《藏北游历》第一章)中对西藏的感悟——“西藏仍处于英雄史诗的年代”,“稍稍深入一下藏北,便会强烈感受到这里并存着的两个世界:现实的物质世界和非现实、超现实的精神世界……没有了神话之光的照耀,游牧生活将黯淡许多。至少,人会倍感孤独”,“大草原正是牧人自己的形象——大自然草原人己融合为一”;《在神山冈仁波钦的一次精神之旅》(《西行阿里》第四章)中对“自我体验”极至的描述——“环绕神山是精神的旅行,是灵魂对于自我的检验过程”,“自我走遍了西藏,这是令人愉悦的生命灵魂之旅”,“尽管它本身不具备更多,除了石头和冰雪,但通过对它的凝视,它给予的一瞥成为无限”;在她眼里——“美是艰难的,优秀需要苦难”;在她的笔下,始终有一个洁净真纯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多种境界,且让我一如既往地远物质,重精神,避喧嚣,多沉思,终生面向优良境界并为世界作这一方面的代言人”;她历经千般辛苦万般坎坷只为得到一种真正属于生命的体验、一种永远值得回味的命运展示和精神顿悟、一种“人的存在”的感性把握;她甚至让自己幼小的儿子认一位草原诗人为舅舅,意在以“原始思维”的方式,借了这极亲近的称呼而“使儿子成长为草原汉子那样的体魄、胆量和有耐苦精神”等等。这些,都无不体现出马丽华天生的诗人气质和诗人特有的那样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但也正因为如此,当马丽华竭尽十八年的“精神之旅”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她感到了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无力感。如她在《何处是你灵魂的故乡》(《灵魂像风》第七章)中所言,“当诗人们关在研究室里的时候,人民在用胶泥、土地、河流和矿山来歌唱……这便是我的诗行行之不远、是我与伟大诗人之间遥不可测的距离之所在吧”,也许这正道出了她后来由“精神的写作”转向“电视写作”的原因所在,但这却不应该是她这样一位作家写作的终结,“什么时候,能恢复我最初的激情,或,重新调整好我自己,走向否定之否定?”还有一位能够秉着思想的冲力、既思索历史和民族的命运、又能充分内省的作家就是王英琦。她最初的散文,已经能够做到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相得益彰,如《耕耘在祖国的土地上》、《有一个小镇》(6)等,向人们展示了当年那个十五岁的“野小子知青”眼中生动的世界,表现了她对自己扎根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深情厚爱。其时,她还落墨于古代文化遗址历史文化遗迹,怀着满腔的激情,向中华文化蕴涵的深层掘进,在对圆明园、半坡遗址、永乐宫、李白荒、南疆界碑、古长城烽火台、大漠戈壁的一次次探访中,回溯历史的沧桑、思考现实的困境,写出了一系列以“文化遗址散文”著称的作品,如《不该遗忘的废墟》、《大唐太阳,你沉沦了吗?》(7)、《我的先民,你在哪里?》、《青山有幸埋诗骨》、《南疆界碑》、《古城墙断想》、《烽火台抒怀》、《“木乃伊”旁的奇思臆想》等,她笔下的景致,无疑就象一个个历史的见证人和现实的警示者一样,不断地告戒着人们“千万不要忘记了在你们的身旁有一片不该遗忘的废墟”,也正因为这种对民族文化的挚爱以及在女性作家的写作中罕见的慷慨豪放的气度,使得王瑛琦的散文从一开始就与贾平凹等人的散文一起被归入“文化大散文”一类。之后,生活的曲折与变更,给了王英琦以沉重的打击,形单影只的大西北之行,更改变了她看待世界的“直线”方式,她开始将目光转向自我,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无情审视和尖锐剖析,写出了一批侧重表现女性情感历程的作品,如《向戈壁》、《男人和女人》、《写不出自传的人》、《那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出女性的滋味来》、《永远的女游子》、(8)等。这些作品尽管有时也会流露出一种“奔命于流浪,老死于漂泊”的失落感,但看得出,作者并没有在失落中沉没,也没有一味地沉湎于那种缠绵的迷惘与忧伤,而是在反思过后继续追索,并有所感悟:“爱的本质是多变的,一个女人要想终生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只做爱情‘专业户’,还必须有其它更靠得住的人生支点。”这种对传统世俗爱情观的超越和对女性人生价值的思考,表现了当代女性自尊、自强的觉醒意识,以及为此而甘做“永远的女游子”的精神。而她的另一些散文,如《我遗失了什么?》、《美丽地生活着》(9)等篇目,又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索:对“早己习惯于自己是个‘雄化’的女人”的疑惑、对“自我的衰弱、人格的衰弱”的痛心、对“美丽地生活着”的渴望,以及通过痛苦的思考最终获得的对“当美丽消逝的时候,正可以让自我大放异彩,而这时如若没有了自我和独立的人格,则将是真正的一无所有”的顿悟等——这也正是王英琦比其他女性作家对“女性问题”思之更深、更透彻的地方,这种真诚剖析痛苦的心态和方式,也反映了王英琦敢于认识自己、剖析自己、暴露自己的气概,体现出现化女性不拘泥于传统规范的人生内涵,勇于追求自我的真实品格。其后,王英琦又迁居郊区“体验生活”三年,在和极普通的劳苦人民的日常交往中,其悲苦的内心得到缓解,对生活的认识也更加透彻,一连写出了《乡居琐记》、《看社戏》、《远郊不寂寞》、《最原始的,也是最本质的》(10)等诸多体味生活原色和本质的作品,在由生活底层通向艺术殿堂的道路上,她越走越坚定,其艺术风格也是更臻纯熟。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倔强直呈的个性,使王英琦的创作自始至终都具有着豪放大气、催人警醒的力量。被称作“大陆三毛”的王英琦,不仅有着三毛那样天涯浪迹的经历,而且也象三毛那样在写作上有着不羁的个性,她不仅喜欢驾驭一些历史、文化的大题材、大主题,而且表达也是粗犷豪爽、绝少小家子气。从《不该遗忘的废墟》中对藐视民族文化行径的震怒,到《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对中国人应该研究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痛呼,到《我遗失了什么》对扼杀个性的习惯势力的控诉,到《写不出自传的人》对自我人生反思,几乎篇篇力作都如洪钟大吕,震撼人心。她的语言也极有特点,无论是针砭历史时弊,还是弘扬个性心灵,她都是快人快语,直陈胸臆,几乎来不及有任何词句的雕琢,也少有女性作家那样的委婉陈述、含蓄抒情。其博大昂扬意境和自强不息、一争高低的语势,常常让人一看就知:这就是王英琦!九十年代末后,王英琦的散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购房贷款利率调整及风险防范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生态修复工程承包施工居间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超市营业员聘用与绿色消费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轮胎行业市场调研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与政府机构公务用房租赁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食品代加工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餐饮业员工福利保障协议
- 2025年度父母子女间房屋赠与及子女不得出租或转借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仓储物流场地租赁协议书39879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按揭融资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小升初语文入学分班测试卷四(统编版)
-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 2024年代理记账工作总结6篇
- 电气工程预算实例:清单与计价样本
- VOC废气治理工程中电化学氧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煤矿机电设备培训课件
- 科技论文图表等规范表达
- 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标准语段写作课件32张
-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英语统一考试模拟演练八省联考解析
- 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指南评估指标考核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