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一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一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一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一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付"和"肉"。"裳、微"最后一笔都是捺,捺的斜度略有不同。会写词语18个。重点理解"柔美、回味、洒脱、拘束、会心"等词语的意"远迎宾客图"和"主客联欢图"各写了哪几个场景?试着用小标题概括。"远迎宾客图"写了“远迎客人"和"热情会面"两个场景;"主客联欢图”描写中,也融入"远迎客人""热情会面""盛情款待""饭后话别"等场景中。第1课时在“盛情款待"这一场景中,“敬酒"与"回敬”反复使用,多次出现。这"主客联欢图"中,作者按顺序写了"上菜→喝酒→唱民歌→套马、摔跤、也体现了"蒙汉情深"。积累运用2课时。1.会写"毯、陈、蹄、腐"4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2.朗读课文,能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3.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写景、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写法并体会其4.在写草原美景时,作者选择了哪几个画面?给每个画面概括一个小标题。活动1交流草原的资料,激发学习兴趣2.导入:同学们的感受都很独到。六十多年前,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走进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写下这篇经典散文《草原》(师板书“1.草原”)。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的脚步,走进辽阔的草原,去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吧!3.简单介绍作者老舍。课件出示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老舍一生创作丰富,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歌曲和诗歌等,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风光,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由此产生对草原的兴趣和向往,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块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活动1认读词语,提示描写角度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草原的。(1)检查词句。想一想:这些词句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①绿毯柔美渲染勾勒迂回境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②衣裳洒脱拘束敬酒羞涩摔跤襟飘带舞③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预设:第①组是描写草原风光的,第②组与人物的活动有关,第③组是作者访问草原后的感受。(2)提问:从这三组词语中,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草原的了吗?预设:作者是从草原的风景、人们的活动和自己的感受三方面来写草原的。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从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两方面写草原的,从而理清课文脉络。为明确顺序、概括标题作准备。活动2明确顺序,概括场景1.明确由景及人的写作顺序。作者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后写人物活动,是按由景及人的顺序写的,在描写景物和人物时,都把感情融入其中。2.梳理内容,让学生说说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用小标题概括一下。预设:草原风光图、远迎宾客图、主客联欢图。设计意图由检查词句切入,了解作者是从风景美和人情美两个方面写草原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行文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板块三聚焦景情,想象画面活动1初读想象,探景色之美1.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示自学要求: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的观察顺序及描绘的景物。2.汇报交流,归纳总结。课件出示由上到下:天空→地面由近及远:翠色欲流→流入云际圈画景物: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3.想象画面,感受美景。师:读着这优美、生动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试着给画面取个题目。课件出示(1)草原一碧千里图(2)羊群悠闲散步图(3)小丘柔美翠色图(4)骏马大牛静立图活动2品味语句,寻境界之美过渡:面对如此美景,老舍先生反复说“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这境界具体指什么呢?这个境界让你想到了什么呢?1.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师:"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草原一碧千里,远处应该是看不清楚的,为什么作者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提示1: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还有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提示2:“一碧千里”是说草原碧绿而辽阔,“并不茫茫”强调景物清晰而清朗。(板书:辽阔清朗)提示3:读这句话,我想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总结:阅读时,想到与所读内容相关的画面,这就是从阅读内容想开去。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提示1:“一会儿……一会儿……”写出了羊群的悠闲。提示2:抓住"绣"字,想象草原迷人的色彩之美。(板书:色彩迷人)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提示1:借助图片理解词语的意思——“渲染”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勾勒”指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只“渲染”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交界就不会太清晰。远远望去,小丘的绿与天边的白云相接,就像绿色流到云里了,这景象和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相似。(还可以用微课播放“渲染”和“勾勒”的国画技巧,理解只“渲染”而不“勾勒”的效果。引导学生想象草原像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提示2:"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极言了草原的绿与广、动与美,也可联系第2自然段的第2~5句理解,引导学生想象草原绿的动态。提示3:读到这句话,我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动态的画面。四面八方的草绿得鲜亮而饱满,绿得浓重而生动,这绿色好像要流淌一般。这一望无垠的绿与天相连,与云相接,翠色真的"流入云际"了。(板书:生机勃勃)总结:把读到的内容还原成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也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师:课文中的“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都是描写绿色的,这样的词语还有"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四季常青""苍翠欲滴"等,请把这些词语分分描写绿的状态活动3着眼表达,品语言之美1.入情入境,畅谈感受。师:如果身处这样的境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2.逐步还原语段,领会语言表达。自由交流:这段话中,哪些是作者直接看到的?哪些是由景物想象到的?哪些是作者的感受?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发挥想象把景物写得具体可感,并思考: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课件出示描写景物-→看到的十想象到的一→看到的十想象到的+感受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总结: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既可以写看到的,写想到的,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4.提取信息填表,总结表达方法。(1)把描写景色和抒发感情融合起来写(情景交融)。课件出示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翠色欲流惊叹又舒服,愿久立四望、低吟小诗总结:写景与抒情是融为一体的,情与景,所见与所感,水乳交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更能表达作者内心独到的感受。情景交融:描写景物时,把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与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融合起来,就是情景交融。(2)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象写得具体可感。课件出示羊群在无边的草原上行走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总结:在描写景物时,要运用想象把由景物想到的写出来(相似联想、比喻和拟人)。丰富的想象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充满画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设计意图由景色到境界,再到语言;由理解到想象,再到积累;由发现到领悟,再到运用;由信息到方法,再到总结。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深入理解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增强语感,发展思维,落实单元重点目标、学段常规目标及本文个性化学习目标。板块四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活动1逐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第1句:音调稍高,表达出作者要与人分享所见的急切心情。第2句:作者心情较为激动,整体速度稍快。第3~6句:语速平缓,再现观察者慢慢欣赏的过程和草原的安静。第7句:作者被美景深深打动,感受强烈,直抒胸臆,速度加快。第8句:写骏马和大牛在静立中“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速度减慢,这活动2学习背诵方法,尝试背诵用……,不用……,到处……。这种境界,既……,又……,既……,又……。在这境界里,连……都……,好像……。草原→天空+感受→草地→羊群→小丘+感受→骏马和大牛+想象。活动1学习字词,指导书写课件出示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洒脱衣裳彩虹马蹄礼貌拘束微笑奶豆腐蒙古包手抓羊肉鄂温克族陈巴尔虎旗(1)“毯"先写“毛”,再写"炎"。"毛"的竖弯钩要舒展,"炎”上面(2)"腐"中"广"的竖撇略长,要包住"付"和“肉”。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美景色彩迷人第2课时1.会写"裳、虹、稍、微”4个字,会写“洒脱、衣裳、彩虹、拘束"等2.借助鱼骨图学“主客联欢”,领会重复动作及穿插写人物的写法。4.从"蒙汉情深何忍别"想开去,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活动1导入新课,概括标题1.默读第2自然段,提取关键信息填表。顺序初入草原走了许久忽然见到"我们"看到的小鸟男女老少穿着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拨转马头引路,飞过小听到的没有声音鞭子的轻响欢呼声,车声,马蹄声想到的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有新鲜感的暗喻"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草原上的河流2.你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蒙汉情深”?用"”画出来。(1)人多——"男女老少”"一群马";盛装——"穿着各色的衣裳";心情急(2)路远——"几十里外";兴奋——“欢呼着、欢呼声”。(3)从“飞过来”到“飞驰着”再到“飞过小丘”,从作者反复写“飞”,(4)一对反义词——"静寂"与"热闹",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蒙汉情深"。(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具体表现“蒙汉情深”的地方。①两个“许多”和一个“很多”,把蒙古族友人的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②“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心可是一样”,把主客见面的激动与友5.指导书写"裳、虹"。"裳"注意上半部分“尚”的变化,下半部分“衣”总结:作家老舍在写“远迎宾客"时,描绘了“迎接客人”"热情会面”两么热烈而持久,充分表达了"蒙汉情深"这一主题。设计意图这个设计体现了“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的学习及迁移运用。从而达成本文的人文目标——体会“蒙汉情深”,民板块二关注写法,感受盛情活动1填写图示,发现写法1.快速浏览第4、5自然段,说说写了哪两个场面,用小标题概括。预设:第4、5自然段写的是主客联欢,描绘了“盛情款待、饭后话别”两个场面。(板书:盛情款待饭后话别)2.出示鱼骨图:默读第4、5自然段,请提取关键信息,填写客人回应的内3.对比信息,交流发现。(1)学习动作反复的表达。师:读写敬酒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预设1:从两次敬酒、两次回敬可以发现动作反复的表达特点。其实,在晚宴上敬酒、回敬,举杯再回敬,会有很多个回合,不止两回。预设2:通过“敬酒”与“回敬”两次重复,把主客双方喝酒时你来我往的热情表现了出来。(2)学习主客穿插的动作描写。师:上下对应着看图示,从主人的动作和客人的回应中,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发现主客动作穿插的表达特点。穿插着写主客动作,感受到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情深意切。活动2聚焦主题,领悟情深1.理解主题句。课件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2)聚焦"天涯""碧草""斜阳"等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想象。(3)这个句子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2.在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基础上,想象: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怎么说?这个临别抒怀的句子,让你想到哪些类似的诗句?预设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预设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预设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预设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总结:由文中的“蒙汉情深何忍别”,想到送别的诗句,这也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活动3指导书写书写“稍、微"。提醒"稍"字的部首;注意“微”字的结构,不要遗漏中间“山”下面的横。总结:写主客联欢时,描写了“盛情款待”和“饭后话别”两个场面。从三番五次地敬酒、回敬的场景里,从夕阳西下不忍别离的情景中,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热烈氛围。设计意图首先运用鱼骨图,浏览课文来提取信息;接着填写图示,整理信息;然后通过对比信息发现并总结表达方法;最后体会表达效果。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而连贯,一气呵成。另外,由课文主题句延伸到古诗中类似的句子,体现了从课内到课外,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目标。板块三联系生活,感悟惜别活动1创设情境,唤醒体验老舍先生草原一游,感受到蒙汉情深。"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画面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自己与人惜别的经历呢?课件出示提示1:还记得高铁车站、海港码头、民用机场,你握着即将乘车(船、机)的亲人(朋友)的手不忍放开的情景吗?提示2:还记得和形影不离却即将转学的同桌在校园话别的一幕吗?提示3:一年后我们就要升入中学了,想象一下:即将毕业,你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告别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活动2联系生活,表达惜别情"蒙汉情深何忍别"让我们想到了生活中惜别的经历,请选择一个场景和同学交流一下吧。1.说清惜别时的情景,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惜别时的场景。2.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重点说出当时的感受,把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出3.小结:老舍先生的惜别,让我们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惜别,这就是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想开去还有很多方法,如,读了《草原》,我们还可以想到去读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读读其他作者描写草原的文章。设计意图从课文到生活,由老舍的惜别想到生活中自己与人惜别的情景,落实语文要素。板块四拓展阅读,强化要素1.呈现老舍《内蒙风光》中的相关内容:课件出示扎兰屯真无愧是塞上的一颗珍珠,多么幽美呀!它不像苏杭那么明媚,也没有天山万古积雪的气势,可是它独具风格,美得迷人。它四面都有小山,既无奇峰,也没有古寺,只是那么静静地在青天下绣成一个翠环。环中间有一条河,河岸上这里多些,那里少些,随便地长着绿柳白杨。几头黄牛,一小群白羊,在有阳光的地方低着头吃草,并看不见牧童。也许有,恐怕是藏在柳荫下钓鱼呢。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绿色一直接上了远远的青山。这种绿色使人在梦里也忘不了,所谓“陶醉”,也许就是这样吧?2.从“我看到了景色美”"我体会到情感美”“我品味出语言美"三个角度来赏析这段话。(1)我看到了景色美。提示:可以抓住“幽美”,从小山“绣成一个翠环”,河岸上的绿柳白杨、黄牛白羊等构成的图画进行赏析。(2)我体会到情感美。提示:可以抓住"陶醉"进行品味,陶醉在绿色之中,陶醉在清新的环境之中,陶醉在悠闲的氛围之中。(3)我品味出语言美。提示:可以联系《草原》,体会老舍的语言风格。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加了美感。设计意图将本课学习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板书设计辽阔清朗辽阔清朗美景色彩迷人景物美生机勃勃迎接客人热情会面盛情款待饭后话别草原风光远迎宾客主客联欢作业设计见《小学教材全解随堂测》对应的测试内容。学生课堂活动卡5~8分钟自主探究: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序号具体描述概括总结我的感受★活动建议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第2~5自然段,理清课文层次,并画出相关词句。2.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找到描写得生动具体的语句。3.集体交流,在完成“学生课堂活动卡”的同时,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10~15分钟预学内容1.课文共有()个自然段。2.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预习字词1.读一读本课的生字,把下面的字的音节补充完整。2.根据书写提示,工整地描一描下面的生字。“裳”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蹄”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面的词语,并选词填空。(1)一场大雨过后,天边挂起了一道()。(2)小鸟属于天空,是不受()的。内容感知《草原》这篇文章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老舍,原名,字,中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丁香结,大致是按照"赏花——悟花"的思路展开的;也可以结合课后第一题,香图”,运用了很多表现色彩的词,"积雪”"雪色""莹白""参差的绿""红窗",这个环境。"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透"写出了丁香开得极盛时花多叶少的景象;而"香气直透毫端"中的“透”又让人感到幽雅的甜香沁人心脾。描写雨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进而要从作者的人生感悟想开去,从文中的"我"读到积累运用2.搜集2~4首写"丁香"的古诗词。2课时。第1课时1.会写"缀、幽"等11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8个词语。活动1欣赏花木,表达感受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体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课件出示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得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其他花木的象征意义时,激发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设下疑问,为理解新的内容做铺垫。板块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活动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丁香花的句子,再读一读。4.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活动2汇报自学成果1.朗读展示,师生点评。课件出示缀满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宅院浑浊眼帘参差文思梦想迷蒙顺心平淡2.指导书写。(1)"幽"为半包围结构,共九笔。笔顺容易写错,注意要先内后外,先写中间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外面的竖折和竖;书写时注意外框不宜过高,中间的竖位于竖中线,中部写紧凑,左右疏密匀称,间隔得当。(2)"薄"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第八笔是竖。整个字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艹”要写得宽一些,下半部分的“”比“尊”稍短,但不能缩于一角,“甫”要写得小一些,“寸”的横要支撑住上面的“甫”。“糊”中间的"古"收敛以迎合左右,结构紧凑。"案"是上下结构的字,"安"的横画与“木”的撇、捺等宽,捺画舒展,稳住重心。(3)"缀、雅、拙、襟、恍"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书写时以左让右,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其中"缀"右半部分的前三个"又"注意变捺为点。3.交流不理解的词语。(1)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①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3)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缀满"的近义词有:挂满、布满。课件出示理解词语的方法①查字典或工具书理解词语。②找近义词或反义词来理解词语。③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设计意图识字学词在遵循构字规律和词语特点的基础上,关联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方法上的归类指导。充分体现在课堂上学语言,在生活中用语言的大语文教学观。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活动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2.师生评价课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活动2理清课文脉络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理清脉络。第1~3自然段:赏花。第4~6自然段:悟花。3.交流: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四幅丁香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活动1了解丁香花的特点,完成“学生活动卡”活动内容默读课文,想一想:丁香花有什么特点?不同画面关键词语丁香花的特点城里丁香图城外丁香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雨中丁香图课件出示(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丁香图,想象其词语填写表格。(3)小组交流,结合重点语句说一说丁香(2)从哪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丁香花的美?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句子中的哪些词语特别吸引你?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十数棵”“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淡淡的幽雅的甜香”活动2了解描写方法1.丁香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丁香花的?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所读句子“想开去”,抓住关键词语品悟丁香花的特点。在品析、朗读中,体会丁香花的可爱之处,感受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之情,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板块五朗读课文,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听写生字新词。2.搜集古人描写丁香的有关诗句。3.抄写描写丁香花的优美句段,并想象画面。板书设计颜色美气味甜香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描写丁香结的部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2.能说出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活动1复习词语出示重点词语,指名读词。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顺心平淡活动2回顾课文1.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哪几幅与丁香花相关的图片?3.过渡: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活动1合作学习,抓关键句(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画出体现作者对丁香花有特殊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待丁香花的?说说丁香花对作者有什么影(1)“积雪”指白色的丁香花。从关键词语“春来”"香气直透毫端”可以(2)"照耀……梦想",可能是花的芳香驰骋了作者的想象,给之以尺幅千里的功效;也可能是月下丁香花莹白生辉的美3.小结:"照耀"一词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活动1整体梳理1.自由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结”的?会"丁香结"这一名称的贴切。2.体会“丁香结”在古人心中的意象。(古人发现“丁香结”,也就是丁香3.出示"阅读链接"中的诗句。(2)引导学生思考:前三个诗句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找关键词说理由。预设:从“愁”"肠断"等发现前三句诗都流露出诗人惆怅的情绪。(1)雨中的丁香花具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语:格外妩媚。(3)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因为雨中的丁香朦胧格外妩媚”,十分动人,所以作者赞同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5.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诗人眼中的“丁香结”。活动4感悟生活中的"丁香结"1.“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1)课件出示重点句。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②体会作者给“丁香结”赋予的新的寄寓。(既然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那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作一种人生的味道。)(2)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说说理解。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预设:人生如丁香花一样美丽芬芳,也像丁香结一样有解不开的愁怨。因为每个人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虽然让人不愉快,但积极面对,就能不断成长,也不失为有滋有味的生活。3.交流: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4.小结:作者由丁香结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活动5总结梳理1.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先写“丁香花”,后写“丁香结”?(由“赏花”到“悟花”,借物抒情,将自己对生活的小体会、大感悟融入眼前的丁香花中,深化主题。)2.齐读第4~6自然段。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了解“丁香结”的本义和象征意义。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感受作者豁达、积极、从容的人生态度。活动1总结全文2.作者宗璞描写丁香结时是如何“想开去”的?(联想了诗词中的丁香结、活动2拓展阅读活动3拓展练笔设计意图学生在拓展“丁香结”的相关诗句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到“丁香丁香结5~7分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花的?请你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不同角度关键词语我的体会姿态香气对我的影响丁香结10~15分钟预学内容1.课文共有()个自然段。2.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预习字词1.读一读下面的两个多音字,把它们在文中的读音用“√”标出来。单薄(bóbáo)参差(chācī)2.工整地抄写本课的生字,并写出读音。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面的词语,并选词填空。恍然模糊单薄幽雅笨拙(1)那个小山村环境(),村民善良纯朴,简直像一个世外桃喽……”内容感知《丁香结》是作家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告诉我们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也是解不完的,否则就太平淡无味了。这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搜集宗璞的相关资料。1.课文第1~3自然段分别从哪些角度描写了丁香花?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1.会写“德、鹊、蝉”3个字。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见"同“现”,读xian。而喜,因"稻花香"而喜,因忽见"旧时茅店"而喜,等等,要引导学生联系作《古诗词三首》是"触摸自然"主题下的一组诗词,由唐代孟浩然的《宿建的"日暮客愁新"是指临近黄昏,诗人的心头又增添了新的愁绪。"客愁新"要"日暮",理解"此刻"正是黄昏时分、人们返家的时候,从而体会作者愁苦的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有哪些景物。提炼关键信息,概括出诸如“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可以抓住“明月”“清风”"蛙声"等关键词提问:从这些充满山村特色的意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些景物进行描写?进而体会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之情。积累运用2课时。第1课时活动1谈话导入,揭示诗题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中的前两首《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诗题《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活动2理解诗题,熟读诗句1.板书诗题《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解诗题。(1)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上面的一横不能(2)引导学生抓住“宿”"六月二十七日”,知道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望湖楼"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和“望湖楼”。2.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通诗句。3.指名读诗。(1)正音:渚。(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渚”。4.指导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解读课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大体内容,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板块二学习《宿建德江》,知方法活动1了解作者,知人知文课件出示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活动2小组合作,讨论诗意活动3交流汇报,理解诗意(2)品读新“愁”:诗中的哪个字最能打动我们、感染我们?要点:"愁"字。①引导学生由“愁”字想开去。孟浩然仕途失意,心情郁郁寡欢,触景生情,表达出内心愁苦。“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此时此刻,孟浩然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从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联系其他作者的类似作品,联系相同作者的其他作品想开去。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异客"一词,进一步体会孟浩然的思乡之愁。②走近“月”的意象。诗人孤身一人,只有谁陪伴他?他的满腹愁绪又只能向谁倾诉?补充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了解“明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活动5尝试背诵,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1)尝试带着体会到的诗人的愁绪,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诵读全诗。(2)借助插图,练习背诵。(3)借助板书,练习背诵:诗人所做——诗人所思——诗人所见。3.指名背诵,全班齐背。活动6总结学法,自学新诗课件出示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情感(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情感)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合作的结果说出诗句的意思后,教师出示课件,既可以纠正学生理解上的错误,又可以为学生正确表达提供范例。读准、活动1了解作者,知人知文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产生了巨大影响。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任杭州通判。这年农历六月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诗五首。本诗是第一首,也是活动2自主学习,学以致用按照“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情感”4.再读全诗,想象画面,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诗人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看到这幅画面,"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8.背诵诗句: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心醉?背诵诗句,把画面留在心间。设计意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雷阵雨的变化之快,使得朗读更有意境。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2课时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活动1理解题目,了解作者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预设:题目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后一部分是词题。3.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课件出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1)正音:"见"同“现”,读xiàn。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设计意图对比阅读,通过抓住具体的诗词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两位诗人内心的不同情感。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见《小学教材全解随堂测》对应的测试内容。学生课堂活动卡古诗词三首3~5分钟感一样吗?读读这两首诗词,摘抄关键诗词句,写一写。诗词题目摘抄关键诗词句《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活动建议1.默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思考: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为什么不一样?结合具体诗词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2.同桌交流自己填写的内容,根据同学的意见补充自己填的内容。3.集体交流的时候要大声地说出自己填写的内容。学生课前预学案古诗词三首10~15分钟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古诗。预习字词1.工整地抄写下面带有生字的词语。鸣蝉惊鹊2.读诗词,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A.指作者自己。B.客人。C.停船靠岸。D.湖泊。(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A.惊动。B.惊喜。C.鸟兽或昆虫叫。D.闻名,著称。内容感知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羁旅夜泊,日暮添愁的情形;四周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的情形。“”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 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心情。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从觉、觉和觉这三个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的,展现出夏夜的美丽景色及作者对的由衷喜悦。1.搜集孟浩然的相关资料。2.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3.搜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声音有何作用?2.读了诗词,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迁移运用教学过程板块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活动1师生谈话,导入课题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还赋予了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花有关的散文诗,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活动2了解作者课件出示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其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并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裁的作家。设计意图谈话环节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板块二自主学文,感知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1)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①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②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2)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摇曳旖旎馥郁凝视琼浆婆娑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2.再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2.引导学生用"读到()时,我仿佛看到花儿()"的句式交流。3.请小组代表读读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谈谈自教师相机指导理解:(1)"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的是星星。(2)"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是太阳。4.引导学生理清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第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了“我”是什么。第5~7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我”每天都在做什么。设计意图课题是“花之歌”,而全文却没有一个“花”字,让学生带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这一问题自读课文,可以初步了解花的各种形象。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阅读,边读边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并作好批注,同时重视让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内容,为理解课文想象的奇特奠定基础。板块三走进课文,理解“我”是花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预设: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2.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任务: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课件出示自主学习:朗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画上波浪线。3.交流指导,形成板书。(1)学生反馈,引导提炼关键词,教师随机板书,形成花瓣图。(第1自(第5~7花花的生长过程(第3(2)引导质疑:从第1自然段能不能看出“我”是花?启发学生借用积累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辨析,发现第1自然段介绍的是花的整个生命周期。(板书:花的生命周期)4.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仔细看板书,读一读花瓣上的关键词,你发现了什么?5.学生交流。(板书:由花的特点想开去)设计意图本环节尽量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梳理、质疑、发现,从而读懂诗歌,感受作者紧紧抓住花的特点,并由此想开去,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板块四研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课件出示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想象的独特?作上批注。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预设:学生会关注“‘我’是什么”及各类拟人化的动词。3.关注“‘我’是什么”,发现想象的奇特。(1)学生默读第1~4自然段,画出相关信息,思考: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别品”"冠冕"“祭献”等词语。(3)小结:作者由花的各个方面想开去,赋予了它独特的名称,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想象的独特。4.关注"我"的“行为”,感受奇特的想象。(1)出示句子,学生自由朗读。课件出示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2)引导学生关注"欢迎”"送行""呼吸"等拟人化的动词,想象花的“行为",感受想象的奇特。(3)朗读指导:同桌合作对读分号前后部分,想象画面,感受作者想象的奇(4)小结:作者由花的动作想开去,用分号把并列的行为连接起来,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想象的独特。5.“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预设:这句话写花的理想、花的追求。以花喻人,以花寓理,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要乐观,要善待生命,不要停止对光明的向往与追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板块五阅读《杨柳与水莲》,感受奇特的想象1.过渡:看来,我们要真正读懂一首散文诗,就要学会在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才会对诗歌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有更准确的认识。课件出示杨柳与水莲(有改动)宗白华晓风里的杨柳对残月下的水莲说:“太阳起来了,你睡醒了吗?你花苞似的眼里为什么含了清泪?”“它是我昨夜恐惧悲哀的泪,也是我今朝欢欣感激的泪。”“你恐惧些什么?你悲哀些什么?”“啊,夜的黑暗啊,污泥的冷湿啊!”“你不曾看见夜的美吗?”“我含泪的眼和悲哀的心,一届黄昏,就深藏到绿叶的沉梦里。”“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水莲说:“啊,是啊!”太阳落后,明月起时,可怜的水莲,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婷婷地立在黑暗的深处。杨柳:感受着“夜的美”(如第8自然段)。水莲:“恐惧悲哀”,感受着"夜的黑暗""污泥的冷湿"。水莲:躲于"绿叶的帘里","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婷婷地立在黑4.想一想,说一说:宗白华通过杨柳与水莲的对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1)"杨柳"代表的是一种执着探寻、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2)"水莲"代表的是一种畏畏缩缩、缺乏自信的人生态度。(3)世间万物,如"杨柳"一般圆满的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像"水莲"写一写你心目中的“草之歌""树之歌""云之歌”吧!大自然的话1自然段)星星生长在5~7自然绿地中(第2段)花之歌自然段)独特想象力祭献花的花的生长贡献(第4自过程(第3然段)自然段)见《小学教材全解随堂测》对应的测试内容。花之歌5~7分钟比较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摘抄对应的句子。《花之歌》《杨柳与水莲》句1句2句3★活动建议1.默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内容,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杨柳与水莲对"夜"有哪些不同的感受?画出文中想象奇特的语句,再读学生课前预学案花之歌10~15分钟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预习字词1.给加点的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再读一读。(填序号)内容苍穹()孕育()冠冕()摇曳()2.读一读下面的两个多音字,把它们在课文中的读音写在括号内。予()冠()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面的词语,并选词填空。馥郁琼浆婆娑赠予上面的词语中,形容“香气浓厚”的词语是,形容“盘旋舞动的样子"的词语是。内容感知本诗运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等,构建了一幅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1.搜集纪伯伦的相关资料。2.搜集与花有关的诗句。1.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1.会写“律、崖、渡、索”4个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采用借助注释、查词典等方法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3.学习诗歌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长征的,领悟诗句4.通过搜集信息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发展思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字只有4个。"律"字可采用换偏旁组成新字的办法来识记,如“津”"建”。“渡"可以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帮助记忆,"度”表声,“"表义。"崖""索”,可分别利用熟字“涯""系”来识记。书写“律”时,要左窄右宽,第五笔(横)右侧要出头。"崖",上面的“山”要扁宽,下面的两个"土"上下排列,中间的竖要分开。“索”,上面的“十"要小,“一"要扁长,下面是"系”,不要写成"系"。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理解。"五岭”"云崖""三军"等词语可以借助注释进行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可以查词典进行理解。“远征”"等征难"要放慢节奏,字字有力量,读出红军长征中困难重重的意味;"万水千山”联略舒缓,"腾”"走"要读得刚劲有力,为后面蓄势;"细浪""泥丸"不要过重,以表现红军战士不畏天险的必胜信心。颈联中的"云崖暖""铁锁寒"语尾的"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最高峰。方,整体感受"长征"二字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借助注释或通过2.感受磅礴的气势。在理解诗意、把握整首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采用教3.体会“点面结合”写长征。通过研读,学生体会到首联虽以“远征难”积累运用2课时。第1课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3.学习诗歌是如何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长征的。活动1聆听歌曲,揭示主题课件出示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2.学习会写字。(1)认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2)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律、渡",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崖、索"上下结构,上小下大。(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崖",学生练写。崖:"厂"中两“土”,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第三横短,第四横长。(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相互评价借鉴,及时修改。设计意图此环节注重写字指导,从启发学生想办法识记字形到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美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设计,扎扎实实地落实了写字教学的目标。3.对比质疑,发现特点。(1)引导发现课题的不同。课题很特别,特别在哪儿?谁能发现?①"长征"是诗题,"七律"指旧体诗的一种,表示这首诗的格律。读这样的题目,连接号处要适当停顿。②指名读课题,读好停顿。(2)引导发现诗句的不同。说一说,这首诗的诗句同我们以往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交流、总结要点:①每句七个字。律诗每行有五个字的,也有七个字的。这首是七个字的。②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律诗每两句是一联,共几联?(四联)每一联都有个名称,它的第一联叫首联。它的第二联、第三联、第四联分别叫作颔联、颈联、尾联。(教师引读诗句)活动1自读诗歌,探究大意课件出示(1)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活动2集体交流,弄懂大意"三军"本诗中指红军队伍。2.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件出示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过岷山课件出示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重在落实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本文体裁的特点,通过让学生概括诗句中的“点”,再找出文中的“面”,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诗人是如何“点面结合”写长征的。板块五布置作业,积累背诵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诗歌是如何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长征的。2.借助搜集的信息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通过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发展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板块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活动1复习旧知,畅谈收获1.指名背诵诗句。2.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收获?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收获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上的收获、历史知识上的收获、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等。活动2表达感受,引入新课1.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板块二深入研读,体会“远征难”活动1深入读文,自主批注1.布置任务,引入自学:长征,是一段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难历程。读一读活动2交流体会“千山”之艰1.红军在长征途中曾无数次在连绵不断、海拔较高、空气2.出示三座山的图片,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4.出示资料,引导学生读材料,并思考:你发现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峰高谷深,如刀切斧削。1936年2月27日,天寒地冻,红二、红岷山,有“千里岷山”之称,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由于海拔高,气压从此再也起不来了!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2000多人。红军脚上穿的是什么?(草鞋)身上穿的是什么?(布衣)吃的是什么?(野菜、时间赛跑;他们爬山,就是战斗,是九死一生的拼搏,这样的长征是何其艰难!活动3交流体会“万水”之难大渡河上只有一座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3.小结,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每当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我都能感受到当时形势的严峻,令人心生寒意。带着你的感受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加以充实,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先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即使在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很艰难的。这一板块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全面了解红军战士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学生只有在充分体会远征难的基础上,才能在下一板块的鲜明对比中,充分地感受到红军乐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板块三深入品析,感受“只等闲”活动1深入品读,自主体会1.出示提示,引入自学。课件出示(1)读文思考:面对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2)画出让自己感受到“只等闲”的词语,写写体会。2.自由读文,与身边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活动2集体交流,深刻体会预设1:“云崖暖”。(1)出示《巧渡金沙江》资料,理解“暖”的含义。课件出示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本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当时敌人狂妄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要知道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高山峭壁,敌人戒备森严。然而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假装攻打龙街,迷惑敌军,想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愚蠢的敌人果然上当了;我军主力悄悄到绞车渡,活捉敌兵,缴获渡船,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2)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让我们一起再来读——"金沙水拍云崖暖"。(3)小结:作者用一"暖"一"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预设2:"腾细浪、走泥丸"。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引导学生思考:可是,这绵延千里的五岭,这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又成了什么呢?(3)引导学生说诗意:把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4)引导学生思考:走过绵延1600多千米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是"腾细浪",翻越4000多米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只是“走泥丸”,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英勇无畏、乐观)(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翻山无比艰难,红军如此乐观,把这两种感受融在一起,该怎么读?(个别读,指名读,齐读。)预设3:"更喜、尽开颜"。(1)学生读最后一句,谈理解。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追问:岷山千里皑皑白雪,要翻越它是多么的难哪。而面对千里岷山毛主席却说"更喜",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3)以“尽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4)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融入这种喜悦,再来读一读这句诗。设计意图以"不怕远征难(只等闲)"为主线,在充分体会远征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唤醒感知,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给学生以教育。课堂中结合时代背景,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再现当时情景,加深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体会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并补充课外资料,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受到了情感和思想的启迪。板块四回读全诗,升华感情1.过渡:在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经历千难万险。诗中虽然只有五幅画面,却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朗读全诗吧!(出示全诗,生读)2.同学们,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还有那皑皑的岷山,一幅长征的画卷缓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长征不仅是一段征途,更是一曲精神的赞歌。让我们在这音乐声中再来朗读全诗吧!(生读)暖寒3~5分钟阅读思考:红军长征途中那么“难”,但是红军战士为什么“不怕难”?我的感受我的感受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全诗,试着找到相应的词3.全班交流,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理解和10~15分钟预学内容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诗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预习字词1.大声读一读下面的诗句,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五岭逶(wēiwěi)迤腾细浪。更喜岷(mǐnmín)山千里雪。2.根据书写提示,工整地描一描下面的生字。“崖”是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上小下大,注意撤要舒展。“渡”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最后一笔是拣。3.读诗句,为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A.不好B.平常C.随随便便;轻易D.艰难险阻(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A.欣喜B.全都C.喜欢D.竭尽内容感知这首诗先用“,”这两句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然后用“,。 ,”这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是如何战胜困难的。最后用“,”对首联进行回应,以此作结,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体现。搜集毛泽东的相关资料。1.这首诗中含有哪些地点?表达了红军的什么精神?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探究"点"与"面"的描写,体会“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并能在片段练"寇"字包含三个部件,下半部分"元"包住的小部件容易写错,要特别提示学其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先以概括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然后,阅读五战士"痛击敌人"这个部分,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及对人物的细每个部分"点"的选择是不同的,如,第2自然段“痛击敌人”、第4~5自然段"顶峰歼敌"和第6~9自然段"跳下悬崖"都描写了"点",但是选点不同:"痛击敌人"是五位战士作为"点"逐一描写,“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主要积累运用2课时。第1课时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3.学习第2自然段,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活动1引入诗歌,导入新课张志真的英雄气概吧!1.指名读第1自然段。2.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资源交流,理解"日寇""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游击战争"的意思,了解写作背景。1941年秋,日军向晋察冀根据地狼牙山地区大举进犯,进行了残酷的“铁“日寇、倭寇”等。"寇"由三个部件构成,下部右边的"支"易错写成"支"或“餐”的上部来指导书写"寇"字,让学生明白每个部件的意思,这样不容易写错。预设1:要认真默读课文,了解内容,整体把握叙述顺序。预设2:每个部分要提炼出四个字的关键短语进行概括。指导:讲故事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详细部分(第2~4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要抓住体现人物英雄形象的内容讲述;主要人物(马言、动作等。在讲某个标题的故事时,一定要明确点面结合的方式及点面出现的顺序,既要有面的讲述,也要有点的描写。3.课文的哪部分写得比较详细?哪部分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预设:课文可以按照小标题分成五个部分,其中的“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跳下悬崖"三个部分写得比较详细,"接受任务”“引上绝路"这两个部分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写的好处: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使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更能突出五位壮士的革命主义精神。设计意图借助课后题,概括小标题,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表达顺序、感知人物形象等打下基础。板块三研读第2自然段,发现写法活动1研读句子,体会人物形象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研读。(1)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2)圈一圈句子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逐步形成如下图示,顺势指导书写"抡"和“贯”。“抡”的右下部分是“匕”;“贯”的第三笔是竖。小战士胡德林、胡福才:"绷”“全神贯注"——神态描写"瞄准""射击"动作描写3.学生讨论人物形象。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引导学生关注“沉着”这个词,读出班长的冷静,感受他的英勇无畏。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引导学生抓住"大吼一声""满腔怒火",读出葛振林对敌人的憎恨。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引导学生抓住“抡一个圈”"使出浑身的力气"等词语,感受宋学义把对敌引导学生抓住"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读出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位小战课件出示五位战士分别有什么特点?活动2体会写法焦,我们称之为场面描写中的"点"。这些个体形象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不同人(2)学生读第2自然段前两句话,谈发现。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痛击敌人”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既有群体叙述,又有个人描写,既有总体概括,又有具体刻画,这样读者既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又对个体活动有具体认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还可以更好地渲染气氛,塑造人物,表现主题。设计意图研读重要语段时,要学会抓关键词句细细品味,用个性化的理解与文本、作者对话。这个环节的学习目标指向“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其情感,并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板书设计(略)(详)第2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2.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进一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能在片段练笔中迁移运用。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写法,复习导入1.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并了解了描写场面的一种方法:点面结合。2.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设计意图朗读第2自然段,自然地回顾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也为继续体会五位战士的英雄气概做了铺垫。板块二研读语段,对比写法活动1学习“点”的描写1.结合提示,同桌互学:默读第3~9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画出描写“点”的语句。2.重点批注,体会英雄气概。(1)默读第3~9自然段具体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圈画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批注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预设1:“斩钉截铁"比喻说话、办事果断坚决,明快利落。从“斩钉截铁”"走"中体会到班长马宝玉的坚定果断、毫不犹豫。预设2:班长几个连续性动作的词语,如“抢”“夺”“插”“举”等写出了他当机立断,身手敏捷,有勇有谋,也写出了他的果敢坚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预设3:"用尽"一词体现了班长对敌人的仇恨。预设4:从班长第一个跳崖的壮举中,可以看到班长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身先士卒的精神品质。(3)指导朗读,相机评价。如:朗读"走"时,要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决、判断之果断。朗读"同志们!用石头砸"时,要体现出战斗的豪情。小结:这几段话都是写“点”,都描写了同一个人物马宝玉。侧重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生动传神地刻画出马宝玉作为班长的当机立断、英勇无畏,对敌人满腔仇恨及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壮士形象跃然纸上。3.聚焦"点",比较异同。课件出示内容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第2自然段而第3~9自然段,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这是一"点"一"面"交织。1.默读第3~9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画出描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预设1:第一段话是对五位壮士整体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五位壮士的英勇。预设2:第二段话描摹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群像图。"屹立"一词突出了五位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安全转移的欣慰。"回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表现出3.课文在叙述时对五位英雄的称呼由"战士"变为“壮士”,原因是什么?4.如果你是导演,要拍摄一个顶峰歼敌的电影场景,会怎么选择人物和镜头?设计意图对比第2自然段和第3~9自然段,领悟点面结合的不同方式,1.观察一次活动场面(班级运动比赛等),注意用上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再(2)描写“点"时抓个体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展开,体现比赛的激烈;描写“面”时可以先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时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3.注意要点,评析片段。设计意图迁移拓展,让学生运用本课写法写熟悉的活动场面,通过对写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方法,提高写作能力。板书设计引上绝路作业设计见《小学教材全解随堂测》对应的测试内容。学生课堂活动卡5~7分钟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2.五位壮士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画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