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1页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2页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3页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4页
《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列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6卷,62页,人民出版社,1988。)政治经济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的各门科学中居于基础性学科的地位。

政治经济学

导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特征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政治经济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一、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政治经济学一、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把“经”、“济”连用,始见于《晋书》,隋代王通《文中子·礼乐篇》中,曾有“经济之道”的用语。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一词是指“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拯救贫民的意思,与现代语言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我国对“经济”一词的现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现代含义:1、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4、节约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经济与经济学(economics)的含义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在他所著的《经济论》中,把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首次用“经济(Oikovouia)”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经济学便成了研究家庭(奴隶主家庭或庄园)管理或规划的学问。在希腊文中,经济就是由oukoc”(家庭)“nomoc”(规划)两个词组成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在《政治学》的第一篇讨论治家问题,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什么是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的家庭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背景资料: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色诺芬(Xenophon):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弟子。公元前401年参加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Kurush,约前424-前401)争夺波斯王位,未遂,次年率军而返。前396年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著有《远征记》、《希腊史》(修昔底德《伯罗尼撒战争史》之续编,叙事始于前411年,止于前362年)以及《回忆苏格拉底》等。(引自《辞海》P2299页)亚里士多德(Aristotelēs):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在社会政治观上,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国家高于个人,主张由“中等阶级”来治理国家。哲学著作有《形而上学》;逻辑学著作有《工具论》;自然哲学、自然科学著作有《论产生和毁灭》、《物理学》;心理学著作有《论灵魂》;伦理学、政治学著作有《伦理学》(由其子尼可玛可斯(Nikomachos)编纂)、《政治学》等;美学著作有《诗学》等。(引自《辞海》P2205页)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Poniz”(原意为城邦、国家及政治)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首次使用这一说法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来田(1575-1622年)。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用了“政治经济学”。这种提法,目的在于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围,不再是家庭或庄园经济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尽管如此,因为重商主义者仅仅把研究视野停留在流通领域,其研究方法只是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一些肤浅的说明,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发展和完成的时期。威廉·配第(1623-1687年)、亚当·斯密(1723-1790年)、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弗朗斯瓦·魁奈以及杜尔阁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

评价:由流通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增加国民财富的最有效的源泉,论证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把资本主义当作了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正确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留下了若干肤浅的见解和错误论点。

之后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两条最主要的发展线索:(1)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科学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1623-1687年),英国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政治算术》等。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1723-1790年),英国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道德情操论》。“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什么。在他使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出得到最大的价值的时候,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对不是他个人所追求的东西。”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英国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代表作:《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生于英格兰,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885-1908年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政治经济学莱昂内尔·罗宾斯(1898~1984)英国经济学家。《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是他的成名作,他为经济学下定义为“系统研究各种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的科学”。这个定义引起不少争议,成为20世纪经济学教科书在方法论方面引证得最多的定义之一。

政治经济学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首先,他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其次,要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论证”。再次,为了解剖“市民社会”即社会经济关系。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1843、10-1845、11,《巴黎笔记》;1844、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1848,《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恩格斯合著)、《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和《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1850、8-1853、12,《伦敦笔记》;1857-1858、5,《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59、6,《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公开出版;1863、7,《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7、9,《资本论》第1卷。政治经济学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和工作1843,《国民经济学大纲》1845,《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共同撰写了一系列著作,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恩格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资本论》第1卷发表后,恩格斯写了大量的文章,介绍这部巨著的光辉思想和伟大意义。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政治经济学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的基本特征,做过一系列预测性的研究。通信和《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著)等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以列宁、卢森堡、希法亭、布哈林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提出了帝国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冲破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首先在一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设想,并将其付诸实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对落后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和方法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列宁、布哈林、沃兹涅辛斯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等,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商品生产的前途和命运、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平衡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等一些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1953,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看法。前苏联经济学家集体编写了《政治经济学》。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研究,以及前苏联经济学家对线性规划方法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的后半期,关于发挥利润对企业活力的刺激作用、社会主义经济是否是商品经济,是否应当以及如何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上,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1949年以前王亚南、郭大力从事《资本论》的翻译和介绍工作,《中国经济原论》。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对如何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发表了《论十大关系》。50年代中后期,如何认识和运用价值规律,孙冶方的《社会主义经济论稿》。

政治经济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贯彻和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深入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邓小平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得到拓展,从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到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和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研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为对象的过渡经济学,总结了我国改革的成功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对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国外的各种经济学思潮和流派的研究和借鉴也日益全面。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论》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遭到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也从未中止。如莫里斯·多布、恩斯特·曼德尔。美国,二战后,在“激进经济学派”的旗帜下,聚集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如保罗·巴兰、保罗·斯威奇、霍华德·谢尔曼、安瓦尔·谢克、罗伯特·布伦纳。保罗·萨缪尔森承认,“在最近的将来,他们的研究活动将大有成果。”日本,二战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不仅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庭抗礼,在大学的讲台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发展出若干学派。如宇野学派的伊藤诚。法国,20世纪70代出现的“调节学派”,将资本积累理论运用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提出“福特主义积累机制”针对欠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安得列·根德·弗兰克、萨米尔·阿明、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阿尔吉里·艾曼纽尔、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提出了“中心-外围”论、依附论、“不平等的发展”、“世界规模积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等一系列理论。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经典形式

。传统形式。现代形式。政治经济学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三、社会生产涉及两个方面的关系

四、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五、要不要研究资源配置的问题政治经济学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广义狭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再生产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核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后果,重点是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基本规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性。(背景资料: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政治经济学背景资料: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争论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存在四种观点:一是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即人与物的关系;原因:政治经济学不单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科学,它同时需要研究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规律,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和物质技术属性。揭示与阐明特定生产方式下生产力所具有的特定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资本论》中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关的生产力。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实际是将生产力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二是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原因:生产方式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简单总和,而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研究这对矛盾才能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把生产方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并列在研究对象之内,并且摆在首位,表明政治经济学不限于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中介性经济范畴。

三是明确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原因: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如果将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包括进来,乃是用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性质来否定科学研究对象合理区分的可能性,没有弄清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关系,也没搞清研究对象与必须联系的对象的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四是认为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等等。政治经济学二、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写道:“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6页。)人类要生活,需要食物、衣服、房屋等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无法生活,社会就要灭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写道:“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除了适应生产力结成的生产的社会关系外,还包括人们的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总和,相对于政治、思想关系而言,叫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人们政治、思想的社会关系,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叫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形态。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而整个社会生活,则决定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举例:美国《新闻周刊》评出各国最具影响力文化符号政治经济学美国《新闻周刊》评出各国最具影响力文化符号美国文化:华尔街、百老汇、好莱坞、麦当劳、NBA、可口可乐、希尔顿、万宝路、迪士尼、硅谷、哈佛大学、感恩节、超人、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白宫、橄榄球、爵士乐、星巴克、沃尔玛中国文化: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泽东、针灸、中国烹饪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曾经写道:“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人人都同样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量。”(马克思:《致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要靠物质生产来满足,自工业社会以来,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更多更快的物质财富增长,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但不会取代物质生产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人的劳动是指劳动者耗费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改变自然物使之适合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人能够生产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构成人的劳动力。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耗费。劳动对象是指被劳动加工于其上的自然物质对象。它包括两类:一类是天然的劳动对象,如原始森林、地下矿藏等;另一类是已被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如生产家具用的木材、冶金用的矿石等,这部分通常叫做原材料。政治经济学劳动资料或叫劳动手段,是指人们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件。它包括生产工具、生产用容器以及土地、厂房、仓库、道路等等。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或劳动过程就是生产的三个要素相结合发生作用的过程。人的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的结果便是劳动产品。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性人类从事生产活动,从来是结成团体进行社会的生产。任何孤立的个人,离开了社会,便不能进行生产。马克思曾指出,把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作为出发点,“应归入十八世纪鲁滨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6页。)。政治经济学三、社会生产涉及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叫做生产力,也叫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它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关于生产力的定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生产不仅包含人对自然的关系,而且包括由分工协作、管理等因素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不是自然力,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同时生产力也不仅仅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一种“能力”,而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因此,生产力被定义为社会生产力,意指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现实的、社会的力量。(背景资料:关于生产力的构成因素)政治经济学背景资料:关于生产力的构成因素的争论关于生产力的构成因素我国经济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是二要素说,认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只包括劳动者和劳动资料或生产工具两个要素;二是三要素说,认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生产资料),三者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也是构成生产力的一种因素,它是制约、影响并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挥越来越突出作用的因素;三是多要素说,并对生产力要素进行分类。这种观点认为,现代生产力不是各种人身条件和物质条件的简单堆砌,而是众多因素的有机组合,是一个巨大的、多变的、复杂的系统,其构成因素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能源设施、基础设施、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信息、现代教育、生产管理等。从构成生产力系统的不同层次可以把这些要素区分为实体因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附着性或渗透性因素(科技、信息和教育等)、运行性因素(即生产管理);按功能分类,也可以把生产力因素区分为载荷型因素、媒介型因素、强化型因素及运筹型因素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力。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这种特殊性就表现在: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同时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劳动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如果离开了劳动力,离开了人的劳动,生产力就失去了灵魂,也就谈不上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劳动对象的种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其范围在不断扩大。“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8页。)科学技术。这两个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所以“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而且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跃升,已成为“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选集》第3卷,第275页)。信息。信息作为独立的要素,在生产力要素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劳动组织。劳动组织主要包括分工协作,管理发挥着枢纽的作用。之所以把劳动组织作为构成生产力的第五个要素,是因为只有通过它,生产力的各个要素才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从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涉及到生产关系的内容1、人类的生产总是在人与生产资料的社会结合中进行的,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这些关系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则体现出来的,这些规则被人们称作经济制度,生产关系与经济制度是一对等价概念。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包括了性质不同的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人与人之间的技术关系,另一种类型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技术关系主要是指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这种关系虽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但是,就其实质来说,它是生产力的要素而不是生产关系的要素。2、狭义的生产关系与广义的生产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在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是基础性的生产关系,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起支配作用。狭义的生产关系的这种特殊地位是由直接生产过程在整个再生产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决定的。

政治经济学从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来考察,生产关系一般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马克思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3、首先,生产生产着消费:(1)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和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方式;(3)生产通过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其次,生产的结构决定着分配的结构。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最后,生产决定着交换。(1)没有分工就没有交换;(2)私人交换以私人生产为前提;(3)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交换或者是直接包括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的。正是由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的这种核心地位,马克思才把全部的社会经济关系称作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

生产关系与所有制

列宁指出:“如果生产中的关系阐明了,各个阶级获得的产品份额也就清楚了,因而,‘分配’和‘消费’也就清楚了。”(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2卷,第167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所有制体现的不是人对物的支配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所有制这一范畴所表示的是狭义的生产关系,而不是广义的生产关系,即它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生产资料的归属;生产资料的控制;剩余劳动的占有。政治经济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共有的客观规律。政治经济学四、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这些关系包括社会生产各环节的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这些关系中重点的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生产和交换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职能。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和交换关系看作生产过程中的重点的部分。恩格斯把它看作为经济曲线中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因此,他们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把重点放在了研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上。政治经济学五、要不要研究资源配置

我们所研究的资源配置不是脱离一定社会制度孤立的研究物质资料的配置过程,不是孤立的研究社会劳动的按比例分配问题,而是研究一定社会制度条件下资源如何配置的。研究资源配置的社会形式,重点不是研究在这种配置过程中的物质关系,而是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的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关系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西方经济学也强调研究资源的配置,但他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有着重大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政治经济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一、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二、经济规律的分类政治经济学揭示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一、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概念: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客观性: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它。特点(与自然经济规律相比):1、经济规律作用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2、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3、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政治经济学二、经济规律的分类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表现为人类所有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一般的共同的本质联系。2、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表现为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3、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几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行过程中共同的本质联系。政治经济学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也如同在其他科学中一样,方法论的讨论,似乎是令人生厌和吃力不讨好的。但完全避开这个问题,却有招致严重误解的危险。”(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第27页)一、抽象法的应用二、唯物史观三、关于数学方法的应用政治经济学一、抽象法的应用“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8页)

由比较抽象的东西,一步步地推向比较具体的东西,即在研究的连续阶段上,逐步舍弃简单化的假定,从而使理论有可能对越来越大的现实领域加以考虑和作出解释。抽象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举重若轻)。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举轻若重)。

具体——抽象——具体。即“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进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

科学的抽象原则标准:1、抽象的设计,有没有正确地照顾到所研究的问题?2、抽象是不是剔除了问题的非本质要素?3、抽象是不是保留着问题的本质要素?马克思的抽象法实际上遵守了以上原则,因此是科学的。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与库格曼医生交谈在生物学或化学中常用的分析工具是什么?那当然是显微镜或化学试剂。但是,这些分析工具对经济学研究是根本无用的经济学研究运用的是科学抽象力对商品形式的分析也要象分析显微镜的细胞那样过细?是的,分析商品形式好象是琐事,但确实是如显微镜下的剖析那样的琐事。政治经济学二、唯物史观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的或哲学的,简而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政治经济学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能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时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式告终了。”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第一,唯物史观首先强调用唯物论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第二,唯物史观还强调从社会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第三,唯物史观还强调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政治经济学三、关于数学方法的应用马克思提出了运用数学方法的前提条件:首先,材料必须是足够的;其次,材料必须是经过检验的。自从19世纪以后,数学的发展为西方经济学家提供了方便。西方经济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大量地运用数学,他们所用的数学方法几乎遍及纯数学的各主要分支。不可否认,数理分析的方法要比单纯文字说明、推理更方便、更精确,有时也更能说服人。大量的数学符号和算式推导,使经济过程和现象的表述较为简洁、清晰。然而,当前西方经济学似乎越来越追求经济学的数学形式。微观经济学所使用的数学工具甚至比物理学家使用的还多。过去使用数学工具较少的宏观经济学,现在也连篇累牍地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随着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西方有些经济学家在经济分析采用很深的数学方法,引起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非议,认为这是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倾向。经济学的数学化应该是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吗?对这一问题,国内外都有激烈的争论。应该承认,首先,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它要研究经济中的数量关系。其次,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恰当地运用数学方法,可以使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成果表达的更为准确和精确,可以更好地检验结论和前提是否一致或矛盾,可以更有力地增强研究成果中的结论。政治经济学最后,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学工具所建立的经济模型对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注意,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不能滥用数学。数学本身不能创造任何经济理论,不能创造任何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数学是从前提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在经济研究中运用数学时,要结论正确,首先要求前提正确。自然科学家懂得,在数学这个磨盘中,你放进小麦,可以磨出面粉;你放进草籽,就不可能磨出同样的东西。从错误的前提出发,不管用了多少数学和多么复杂的数学,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离开了思想,工具就是没有意义的。而且,经济学分析的工具也不只是数学一种,应提倡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政治经济学第五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一、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政治经济学一、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

马克思指出:我绝不用玫瑰色描述《资本论》中出现的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的特殊性,必然会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例如,英国高教会宁愿饶恕对它的39个信条中的38个信条展开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1/39进行攻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2页)

政治经济学背景资料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当今中国经济学界关于经济理论的阶级性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的、无阶级的。因此,不应该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理论。”樊纲:《经济科学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再思考》《中国书评》1995年5月。另一种观点认为:“追求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等于该理论已经有了普遍性。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尚且有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波兰学派等等,难道经济学家们比数学家还更容易团结在一个旗帜下吗?”见崔之元《西方经济理论的范式危机——与樊刚先生商榷》《中国书评》1995年9月。政治经济学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为什么学习政治经济学情绪不高:首先,政治经济学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纯理论的课程,理论课本身很抽象;在当前经济浪潮狂袭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充满近视的功利态度,心境浮躁,对纯理论的东西都抱有空洞、乏味的感觉;其次,大家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已经比较熟悉了,再来学一遍,普遍认为缺乏新内容,把时间花在政治经济学上的边际收益很低;其三,目前流行的是“西潮”,在越来越多人眼里,马克思的理论越来越“古董”了。

我们认为,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需要沉下心来;特别是经济学院的学生,就更应该学点理论、多点思想,这是人生的精神方面;实际上,许多东西只是由于不了解才没兴趣,了解越多兴趣才越大,实际上“专家”就是这样“炼成”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教学方法有缺陷,还是在经济学的理论内容身上,使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没什么吸引力呢?我们认为,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同样必要、并且是相互作用的。但对于任何对内容或是方法的讨论来说,必须首先确切理解教育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本身“……并不是特制任何特定的活动或者过程。而是制定出某种活动或者过程所必须遵循的标准。”政治经济学新的真理的通常命运是,以异端邪说开始,以迷信告终。——赫胥黎

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涅夫人(1887年1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0页。)。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列宁:《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第441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列宁认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列宁:《我们的纲领》。《列宁选集》第1卷,第203页)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依然充满魅力:

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英国广播公司(BBC)同年开展的同名活动,再次得出同样的结论;2002年路透社“千年伟人”评选,马克思以一分之差略逊于爱因斯坦;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古今最伟大哲学家”评选,马克思再居榜首。政治经济学几点温馨提示:

1、时间有限,需要突出重点。2、课堂讲授、讨论与自学相结合。

3、教材的选择与搭配。

4、期中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70%。以教材第一至六章为重点。其中60分为客观题,包括选择、判断等基础知识的测评;40分为主观题。

政治经济学教材及学习要求教材:张国富编著《政治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平时占30%:选取政治经济学相关专题,或经济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做PPT报告(5-10分钟),1-2人为一组。期末闭卷考试占70%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总结及其拓展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一、“经济”的词义变化

人类社会从开始就有经济活动,即从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但作为描述这些活动的特定词汇——“经济”概念的提出却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词源学的角度讲,“经济”在古代和现代几乎有着意义大相径庭的解释。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1.“经济”的古典义:经世济民作为古典词的“经济”,是“经”与“济”的合成词。“经”本为名词,义与“径”同,后转为动词,义与“治”同《周礼·天官·大宰》:“以经邦国”《淮南子·原道训》:“有经天下之气”“经国”、“经天下”,即“治国”、“治天下”。“济”与“齐”相通假,有整齐调和之意。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经济”二字连为一词,首见《晋书·长沙王乂

[yì]

传》提到“经济远略”。隋《文中子.礼乐篇》有”经济之道”的说法;唐杜甫《水上遣怀》诗中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宋史》中的《王安石传》称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清《红楼梦》第五回中也有说法“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从词源学角度可以看出,以上所说的“经济”都是指“经邦济国”、“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与“政治治理”含义颇近。

《元史》卷172出现“经济之学”,指经国济民之学,其意即为政治学。这与近代之后一直到现在,“经济”所指的财政经济的含义是很不一致的。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2.“经济”的现代义:社会关系的总和+节约

A.作为名词的“经济”概念之一,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种活动,即通常说所得国民经济的“经济”,以及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经济”均指这种含义。

B.作为名词的“经济”概念之二,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人们在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中的“经济”就是指生产关系。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C.作为形容词的“经济”概念,指节约、精打细算,即人们在生产、流通、交换以及消费过程中如何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一定要讲究经济效益”、“某个工程不符合经济原则”,这里的“经济”均是指节约、精打细算的意思。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二、经济学:来源及其原初意义

在西欧各国,“经济学”均是从希腊文演变来的,这个词希腊文的原意是家庭管理,古希腊的“家”是生产单位,古希腊思想家所说的家庭管理,实际是研究奴隶制的经济问题。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公元前4世纪,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这本书是使用经济一词作为书名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也是西方文化中“经济”一词的始源。在这本书中,色诺芬从奴隶主的立场出发,第一次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了一个定义:经济学就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继色诺芬之后,亚里士多德写了《政治学》,作者明确讨论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指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当时奴隶制的家庭经济管理问题。由于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经济问题主要限于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之内。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三)政治经济学:出现及其“家谱”

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是法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重商主义是强调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金银。

蒙克莱田在1615年发表了《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他将书命名为“政治经济学”,是想说明他讨论的经济问题已超出了自然经济的家庭管理,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到了17世纪中叶,由于工场手工业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形成,经济研究的重心开始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从而产生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演变,政治经济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发展与分化,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又逐渐演化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两个学术体系。这个学术思想的渊源可以概括如下: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追溯

(法)弗.魁奈《经济表》(1758)(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1676)(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1817)马克思:《资本论》(1867)(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英)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1836)(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英)凯恩斯《通论》(1936)(美)萨缪尔森《经济学》(1948)(奥地利)希法亭《金融资本)(1910)(德)卢森堡《资本积累论》(1912)(俄)列宁《帝国主义论》(1916)当代中西方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A.如何在“与时俱进”中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与变动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推进了劳动价值学说,把创新、竞争、利润平均化这些市场运行的基本机制结合起来加以剖析,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整体与动态图景。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马克思制定了社会总量再生产与国民收入的宏观理论,分析了实际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空背景发生了变化:

资本主义:自发调整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时间的继起转化为空间的并存。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

B.如何在“学科竞争”中认识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力:

西方经济学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的背后动力是对变化的经济现实有更好的解释力。

新古典经济学是有两重性的,一方面它回避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与内在阶级矛盾,把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当作永恒不变的现象;另一方面,它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大力研究,逐步积累了不少有用的成果,丰富与深化了人们对市场机制的认识。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追溯对待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态度是:既不全盘否定,一概排斥;也不盲目照搬,全盘吸收。而是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进行“选择性”借鉴。对于西方经济学中反映资产阶级偏见的基础理论,必须深刻批判;对于描述和分析市场经济微观运行和宏观管理的具体理论观点,如关于价格、竞争、成本、利润和总需求管理、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则应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加以吸收。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一、《资本论》的概括性说明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资本论》共四卷,4690页,300多万字。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整个书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马克思(1818-1883)用了40年的时间从事《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恩格斯(1820-1895):1883年恩格斯担负起整理起《资本论》遗稿及其出版的重任。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

《资本论》的基本框架:

剩余价值(m)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流转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第二节《资本论》的框架及其逻辑在《资本论》的逻辑体系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核心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运转的轴心。

《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充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的概括性说明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生产力

1.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决定人类社会面貌的最主要因素。概括起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称为低级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物质资料生产的要素:

生产的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的支出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生产过程生产的三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劳动”:——劳动的具体类型:熟练劳动VS非熟练劳动;

脑力劳动VS体力劳动;——劳动能力的形成途径:

自然禀赋VS后天投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关于劳动对象:

——分类:包括两类:一类是未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即纳入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现成的物质资料;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即由人们自己活动所创造的、实际上已是劳动产品的物质资料。

——劳动对象的趋势:扩大化

——劳动对象的定价问题。(尤其是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资源定价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的组成: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资料的动态演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传播——生产系统、动力系统、信息系统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又称生产手段。包括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生产力的组成:

生产力物的因素人的因素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标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最根本性的作用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社会生产力表现为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考察生产力的两种视角:

——生产力性质,是指生产力质的规定性,它是由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

——生产力水平,是指生产力量的规定性,它是由生产工具与劳动者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考察生产力状况就是对生产力的质和量进行综合考察。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水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的发展科学技术分工与专业化改变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组合方式(集约型)教育和培训市场规模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交换其活动或产品的关系。产品分配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的四种类型:

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性作用。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即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反映了人与物的相互关系。在现实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人与物的关系为中介的,所以政治经济学研究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但不能脱离人与物的关系。

——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当人们将生产关系具体化为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时,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1.生产力-生产关系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B.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陈旧的或超前的生产关系起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和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问题:如何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待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之前的集体化运动——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前讨论的农村土地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在发挥作用时,必然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涉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C.不同经济利益集团围绕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变革所进行的斗争、妥协和革命,必然涉及政治、法律和文化意识领域。

D.经济制度的总和成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成为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必然反映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发现的社会发展规律。政治经济学是要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原理,阐明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或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原始社会共同劳动、财产公有、平均分配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雇农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有人身自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的全面发展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基本特点:

——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着这种经济条件的消失而消失。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态度不同。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规律的基本类型:

——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为几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例如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为某种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例如原始社会背景下的公社公有制规律。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即揭示经济制度运行和变化的规律,包括研究经济范畴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运动的各个环节的经济规律和运行机制。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揭示和研究当代两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注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变化——时间上的继起转化为空间上的并存。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举例: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二、科学抽象法具体—抽象、现象—本质、复杂—简单

抽象思维的结果,是对大量现象材料的比较、分类、归纳、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抽象思维活动中得到的,是对现象背后本质联系的概括。(取精去粗、去伪存真)。

举例:

商品、货币、价值、资本、剩余价值、资本运动、剩余价值分配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叙述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具体——抽象——具体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实证分析:

求证事物的本来面目,回答“实际是什么”

。规范分析:对事物作出价值评判,回答“应该是什么”。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四、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

静态研究有利于在抽象掉时间因素后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而动态分析则可以通过时间因素的引入来展示事物演化基本趋势。

举例:

从商品到交换价值所推出的一般等价物概念;

对一般等价物具体形态的历史考察(货币的出现)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五、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从性质的角度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定量研究:从数量的角度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举例:货币转化为资本;

价值向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向利润和平均利润转化第五节总结与拓展

一、简单总结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表性文献;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框架内进行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采用了辩证唯物法、科学抽象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第五节总结与拓展

二、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生产的范畴:物质资料VS服务性资料?

——生产力:征服和改造自然VS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我国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方式?

——为什么有人指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共识破裂”的问题?

THEEND!

第三篇分配过程和消费过程第五章

资本的具体形式及其

分配机制

学习目标:理解剩余价值向利润、平均利润的转化;理解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了解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了解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本质;掌握借贷资本的特点、职能和借贷利息的来源及本质;了解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本质;掌握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源泉及形态;掌握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及源泉。第一节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所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价值总和转化为成本价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部分,使得商品价值的另一部分(即剩余价值)随之转化为利润。这是商品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共有的经济现象。从一般意义上说,商品的成本价格是由转移到单位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单位新产品中相当于支付劳动力价值的资本价值两部分构成的,也就是c+v,通常用字母K来表示,即K=c+v。(一)成本价格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首先,它是补偿资本耗费、保证再生产继续进行的条件。其次,它是企业赚钱或亏本的标志。再次,生产成本是企业竞争的基础。成本价格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二)利润与利润率

1、利润

利润是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是检验企业生产经营好坏、评价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利润是商品经济社会存在的一个客观经济范畴。究其来源,利润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可变资本发生作用所产生的。当剩余价值被视为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表现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利润和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