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景观的美学维度_第1页
农村景观的美学维度_第2页
农村景观的美学维度_第3页
农村景观的美学维度_第4页
农村景观的美学维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景观的美学维度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农村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农村地区的景观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伴随着国家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建设快速推进,农村景观建设也将随着农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建设而同步开展。近几年,一些新农村规划还逐步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用地向经营型、游憩型绿地转化,带动了一大批具有观光功能的生态园、示范园、果园、茶园等的建设,使部分农村景观形象也得以改善。各类型观光园的兴起确实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出现了以生态、观光、旅游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但是,有建设就有破坏,农村景观在发展的同时也在衰退,各种生态环境、地域特色、农村文化等的危机问题接踵而来。因此,探讨对农村景观建设有指导意义的新农村景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1农村景观的特征农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是农村景观与其他景观的根本区别。农村景观是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具有明显的田园特征。新农村景观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引入生态、观光、旅游等主题,在农村景观的基底上融入现代生态防护和游憩观光等功能而形成的一种多功能复合的景观系统。它的规划以尊重自然、追求和谐、注重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使传统农村粗放式景观向现代精细集约型景观转变,体现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内涵,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传承独特的乡土文化。2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其中,“村容整洁”是景观规划的主要目标,内容涵盖了“整洁的村容、优美的环境、鲜明的农村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熟悉的农村文化”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景观规划要从生态、社会、美学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作为一项整体性的规划,新农村景观规划应该兼顾生态、生产和生活的综合效益,以景观生态化、现代化和美观化为目标,实现农村景观系统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新农村景观规划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王云才曾提出关于乡村景观规划的七大原则:(1)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2)保持自然景观完整性和多样性;(3)保持传统文化继承性;(4)保持斑块合理性和景观可达性;(5)资源合理开发;(6)改善人居环境;(7)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谢花林等人认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整体综合性、景观多样性、场合最吻合和生态美学原则。此外,还有学者从生态学方面也总结出不少乡村景观规划原则。通过学习、理解各学者的理论原则,笔者从生态学、社会学和美学三种不同维度整合出新农村景观规划的3个原则,即风貌田园化原则、功能多样化原则和形式地域化原则。3农村地区观构成的范围。对于农村新农村景观规划是关于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农民生活景观和民间文化景观等多层面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综合规划。新农村景观构成的范畴较为广泛,既要满足农业生产、农村企业生产的需要,又要为村民、游客提供各类活动场地和文化精神场所,还要保护农村环境、农村景观特色等。景观规划涉及的学科知识众多,在此,笔者只从生态学、社会学和美学三种维度对其进行思考:从生态学维度考虑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方向,从社会学维度考虑农村景观要具备的结构和功能,从美学维度考虑农村景观特色的塑造和满足审美的需求。3.1生态维度新农村景观规划3.1.1生态规划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而非农村自然自然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世界观。作为科学,它解释了自然环境中物种、气候、土壤演替生长的关系,证实了自然是一个平衡的、系统的、动态的整体。作为一种世界观,它引导人们相信自然的本质是要趋于和谐和平衡,强调遵循自然之道。生态化是生态学在景观规划中的体现原则,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强调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共生共荣及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状态(图1)。农村生态化意味着农村以一种和谐、高效、持续、整体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环境、经济、社会的生态化,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农村不同于城市的最大特点是以自然环境为主。因此,景观规划首先应保护农村山水格局、沟渠阡陌、护坡池塘,使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实现初级自然生态化目标;其次应在维系农村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价值,以智力和科技能力开发绿色资源,发展高效科技生态,使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循环利用,实现集约式经济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的终极目标。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就是生态规划,是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农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与艺术。它不仅要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农村生态系统,还要为农村营造一个心旷神怡的景观空间。3.1.2村生态景观系统的构建农村风貌田园化是景观规划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是保持农村的乡野环境,营造出悠闲舒适的农村生活,平衡农村生态景观系统的保障。在新农村中营造田园化景观风貌,一方面是因地制宜地保留自然肌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要求(图2);另一方面是保护天人合一的自然融合景观、阻止城镇化向农村蔓延的关键。在景观规划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遵循景观风貌田园化是新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保留好农村图底关系、不盲目走城市化发展之路的限制准则。3.2社会学新农村景观规划3.2.1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意义社会学是一门多元的、复杂的、有规律的科学,更是社会诸要素相互作用的一种法则,指导着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变迁。现代化是社会学在景观规划中的固化形式,其核心是“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和“人性的解放”。农村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简单理解就是生产依靠科学技术,生活设施功能完备便利,其内涵包括物质层面上的改善和变迁及非物质层面上的传承和发展。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意义主要是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通过对农村生产景观、居住景观、文化景观及社会活动景观等的规划,加快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推进农村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新农村景观规划追求现代化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代化变迁之路使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公园、道路、广场等物质景观具有功能性和便利性,体现出舒适、安全及传统与现代统一的特点(图3),也使农村人文景观得以传承和创新,譬如农业文化、民俗活动、民间技能、地方语言等农村的宝贵资源在新农村现代化变迁中也被充分利用。同时,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现代化必须符合当地环境的地域条件,顺应当地人的价值取向:一方面,现代化的农村景观不是城市景观的复制品,农村景观依旧要以面积较大的农业景观和田园化的生活方式为最大特征;另一方面,农村景观的形成必须充分考虑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农民,因为农民在农村景观形成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所以不论何时农村景观规划都要以主体者的经济基础、行为方式、生活习俗、文化观念等为基础,在原汁原味的农村景观中表达现代景观形态。新农村应具有集现代生态防护、生产生活和游憩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景观系统。景观规划的目标就是使现代化体现在农村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变迁过程中的各个方面。3.2.2增加农村景观的功能农村要改变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要从改变农村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农村景观规划除了考虑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外,还要将发展工业景观、商业景观、旅游业景观等观念引进来,增加能够满足农村居民和城市游客需求的景观。只有当农村景观具有生产、生活、游憩、娱乐、科普教育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重功能时,才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而带动农村全面发展。农村景观本身就是人类文化与自然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在新农村的景观规划中增加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将农村生态环境景观、生产生活景观和观光旅游景观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丰富并完善农村社会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图4)。3.3新农村景观规划3.3.1新农村景观的美学化美学关注各类艺术与环境融合统一的形象美感。美的环境必然是净化的,追求美的环境必然促进环境的净化,因此美学理念成为美化环境的原则,成为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美学关注的基本问题。人对自然美的兴趣,其实质是人回归自然、与自然相统一的渴求的表现。美观化是美学在景观规划中的美感表达,意指景观要有整齐美好的外表形象,要看上去感觉舒服,具有艺术性,能够体现人们的独特审美情趣。美观化的景观应该是赏心悦目的。农村美观化首先要求外观是整洁净化的,其次要具有景观艺术性。前者是景观规划的低层次目标,后者则是高层次目标。人们对景观的一般理解主要基于一种综合的、直观的视觉感受,最早出现在希伯莱文的《圣经》中的“景观”一词就是一种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因此景观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来源于视觉感受。新农村景观的美观化就是视觉上的美化,即规划错落有致的聚落景观、整洁有序的设施景观及山清水秀、树郁花香的自然景观(图5)。人类行为过程模式研究认为,人类偏爱含有植被覆盖的、具有水域特征和视野穿透性的景观。信息处理论认为,美的景观必须具备探索的复杂性和神秘性,是有秩序的、连贯的、可理解的和清晰的景观。农村自然、怀旧、朴素的景观资源极具这样的潜力,因此要对新农村景观进行美观化就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农村景观美观化的过程是新农村景观规划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农村景观积淀着深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同时记载着众多社会体验和文化含义,因此景观的美观化实质是传统与现代审美观念的一次扬弃与融合、传承与发展。3.3.2体现地域特色景观形式的地域化就是追求一种多元差异性。中国地形丰富,具有不同自然基底的传统农村形成了很明显的地域特征,农村建筑景观、生产性景观、植物景观及民风民俗等人文景观在表现形式上都具有深刻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景观受到当地自然形式和风俗习惯等条件限制,形成了具有异质性和特殊性的地域景观特征。尊重并强化这种特征,利用好当地自然资源,使新建景观与当地环境和谐共处,这样既可保持地域特色,又可节约成本(图6)。只有保护不同地域环境的农村个性,才能求得农村环境的最大和谐及发展的最强竞争力。新农村景观形式在追求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地域性景观形象的塑造,只有保持和发展农村土生土长的地域特色,才能营造真正美观化的景观,使农村居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享受身心的审美愉悦感。在景观规划趋同的形势下,创造具有地域性的个性景观是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新农村景观满足城市游客和农村居民审美体验的先决条件。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新农村的景观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规划,只有对生态学、社会学和美学3种维度下的规划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实现新农村的生态、经济、社会、人文和美学层面的共同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新农村景观是一个包涵生态环境、社会功能和景观形象的整体,规划必须根据农村景观资源特征,以尊重人性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深入挖掘和提炼地域文化特色,营造高品质的新农村和谐景观。4新农村环境的空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景观规划不是整体村庄规划中的附属规划,也不是单纯的绿化种植规划或农村外表形式的肤浅装饰,它是在多学科融合的规划思想指导下,对农村景观的综合塑造,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才能突出城乡景观的本质区别和村与村的不同个性,最终形成和谐、舒适、现代化的新农村景观。一个山清水秀、经济繁荣、文化丰富的新农村环境必然需要整体性和动态性的规划。笔者综合以上从生态学、社会学和美学3个维度的景观规划分析,提出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具体策略。4.1注重保护自然山水骨架农村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可利用和挖掘的空间极为广阔,但为了维持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尊重自然山水骨架,尊重乡土植物特性,尊重农田生产环境。此外,农耕文化资源、乡土建筑资源、民间艺术资源、农村美食资源及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也是急需保护的景观素材,其中一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农村景观规划的重点(图7)。因此,只有在规划中始终以保护为前提,才能确保农村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和谐稳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景观。4.2农民养殖主要依靠农林牧副渔产业农村景观规划以提高农村生产效益为基础的规划策略主要是基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而提出的。目前,多数地区的农民收入主要是靠农林牧副渔产业的发展。因此,该策略的具体做法是:以生产效益为基础规划生产景观,以生产创造经济效益,而后在生产基础上发展多功能农村景观,逐步规划第二、第三产业景观,增加更多农村经济社会效益。4.3农村文化是景观园农村景观作为积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农业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当地农民挑战、征服自然和与自然融合的过程。各地不同的农村文化都具有较大的潜在价值。景观规划只有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为手段,才能塑造立足于当地审美观念的地域性景观。挖掘地域文化实质是延续一种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能够集中突出农村的审美思想和地域特征(图8)。4.4景观资源及特色文化的内涵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不论采用何种规划思路,最终都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最本质的宗旨上。保护农村景观资源主要是从生态学角度为人的可持续发展保留一方健康空间;提高农村生产效益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为人的生存生活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