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下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思考_第1页
21世纪下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思考_第2页
21世纪下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思考_第3页
21世纪下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思考_第4页
21世纪下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世纪下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思考

[更改日期]2701.0-0.04-01。城市景观建设随着国家经济的飞跃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但值得警惕的是,在21世纪到来后,刮起了一股“忘我的”城市发展建设风。在部分工程中,似乎是为了“面子”而造景,形成狭隘的窠臼景观意识。仅强调取悦感官的浮夸装饰,缺乏对景观的维护和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的深谋远虑,其后果是不仅造成经济上、土地资源上的浪费,而且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本文针对广州大学城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对未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目标定位提出应注意的问题,避免重蹈覆辙。1广州金融中心2000年前,广州市政府已完成市属的文、教、卫系统单位职工住房的基本配套建设。根据该系统单位职工的需求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实际情况,将这类居住空间安排在城乡结合部一带,如广州东部的龙洞教师新村,北部的云山居、集贤苑教师新村,西部的同德围教师新村。该系统的职工在选择住处时,其“工作”与“居住”距离基本保持在15km以内。2000年后,广州市政府完成了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其中规划在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原属番禺市)建设一座广州大学城。其“空间功能”规划目标是(大意):建设容积率低、绿化率高、只有学生的大学城。大学城的主要功能空间为10所高校的教学区(分布在外环)、学生生活区(分布在内环)、中心共享区(分布在中环)以及广东科学中心、民居博物馆。从长远看,因用地的地形为“岛”,扩张发展受到限制,不适宜建设教师生活区,因此,教师居住问题,计划由周边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来解决,如此也避免了资金一次性投入过大。大学城总体规划目标是“绿盈水绕、生态学府”,“资源共享与节能环保”。其中,在空间规划理念上表现为:突破现有社会管理模式,使得各校园规划结构基本一致,共享出行道路;在景观规划理念上表现为:改变以围墙划分空间的传统做法,以道路划界取而代之,以新的文化精神创造出特有的景观效果;在环保规划理念上表现为: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采用综合循环节能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含区域供冷、集中供热);在办学规划理念上表现为:在大学城推行教学设施共享,学分互认,校园卡通用。上述空间功能规划、景观规划、环保措施规划以及新的办学规划等目标的定位,其理念不可谓不好,然而,在现实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与规划的初衷存在很大的偏差。2各学科规划的内容广州大学城在“共享”的规划理念的指导下,完成了大学城的空间功能规划、景观规划、环保措施规划以及新的办学规划。由于过分强调“共享”或片面理解“共享”,而忽略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要求,导致了广州大学城规划设计目标的偏差。2.1开发周边房地产超越“城市概念”的基础设施误差,导致城市空间不匹配,即“工作”空间与“居住”空间不协调。从城市的整体发展视角看,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使得其功能匹配关系也需不断地加以协调。在“共享”概念下,大学城是这个城市的组成部分,大学城的发展规划应与其周边地区的发展相配合,如,可将教工住宅建设交由周边的房地产开发来完成。从宏观上看,这一思路不仅可节约大学城的建设资金,且能速见成效。但事实上,事与愿违。因大学城用地原属于番禺市(现为番禺区),番禺市对其所作的规划在先,大学城规划在后,因此大学城周边的房地产开发基本是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无法形成快速的公交系统。“城区—校区”脱离,使得教工的“工作”与“居住”的距离拉大,最远的几乎达到40km,乘公交全程用时2个小时有余。由于空间结构的变化,枉增通勤成本,造成私家、公家以及公共交通的车辆增加。尤其在上下班的时间段,常常造成城市交通拥堵。2.2更为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交流,形成“深度”“4-4-5-10”的校园校园规律是指教学运作的科学特征。功能设置应从“人与空间”两方面的需求关系来解决。人:“学生”+“教师”+“教辅”+“后勤”=教学;空间:教学空间+学生生活空间+教师生活空间+后勤空间=校园。如果在教学与校园中缺少任何环节,即为功能不完善。由于大学城的设计理念超越“校园规律”功能设置需求,导致了校园功能不完善。通过3年多的运行来看,大学城的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表现为:课后见不到老师。因所有的教学、教辅人员住在岛外,“班车”时间一到,大多数的教师、教辅人员为了返家,不得不匆忙离去。于是,校园里只有学生没有教师。学生没有了在课外与教师探讨问题的机会,一切都要等到“明天上课再说”。在学校的课余时间没有教师,仿佛一个家庭没有“家长”,学生为此多次提意见,反映情况。对此,有些学校的领导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补救措施。一些学校从2008年开始,要求每个学院安排2名“专任教师”值班。专任教师是指专业课的任课老师,主要负责当天的答疑工作。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在课堂上需要,在课后也非常需要。这一事例也充分说明,校园规划不能违背“校园规律”来创新规划理念。不过,从2009年的“值班”效果来看,由于每位教师的专业不同,加之学生与有的值班老师还不认识,使得值班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深度性”、“对口性”、“兴趣性”方面参差不齐,有可能是不了了之。由此可见,“值班”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根本“需求”。2.3因功能规划目标的偏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与资金投入过由于对“共享”概念的误解,造成目前的资源浪费。在“共享”概念的支配下,规划人员将大学城作为一个“城(市)”来看待,因此,在具体规划时,采取“轴线发展+组团放射”的规划结构。轴线上布局综合发展区、信息与体育共享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以实现城市公共资源高度共享和充分利用的目的。在“组团放射”中采取向心式的三条环路的道路系统规划布局形式来体现“共享”的概念。事实上,在这个以“岛”为特点的地域上实行“轴线发展+组团放射”的规划,违反了“尊重环境,就地取材”的规划原则。将“共享”概念与“轴线发展+组团放射”规划划等号,是对“共享”概念的误解。通过3年多的使用来看,因大学城的功能规划目标的偏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与资金投入过大。(1)中心医院的建设规模目标错位。从理论上分析,在大学集中的地方,在大学城中心区的公共设施与景观规划中设有中心医院、中心体育场、中心商业服务区和中心湖水景观等,似乎均在情理之中。但从实际上分析,各校均有自己的校医院,本校的学生不可以随便在外就医。教职员工在校园上班时,不可以随便去看病,而其他时间去看病也不会舍近求远(在住家附近看病是很自然的选择)。(2)建设可容纳5万人的大学城中心体育场规划目标错位。从目前大学城各院校的规模来看不会租用大学城中心体育场,一般只有等到召开大型运动会才使用。各校为了使用方便、减少日后的资金投入,也基本建设了各自的活动场地、体育场馆。实践证明,硬性发展不如理性发展的效果好。如:“组团放射”向心式的三个环路的道路系统规划,硬性规定每一所院校的大门面向外环,生活区布置在内环,造成学生缺乏“归属感”。每天上课,下课,或运动,或出岛,几乎与学校的大门没有关系。除了新生入学,或是毕业的留念照相去一次以外,根本不经过学校的大门。然而,每所学校的大门景观投资却是最多,用地也是最大的。这种没有人经过、没有人去享受的景观规划建设,是值得我们反省的。另外,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大学城中心区的后续发展问题。现已规划待建的大学城中心商业服务区,是否应该继续执行拟定的规划?从目前大学城的现状分析,因没有长期居住居民(除了村民),只有学生,而学生开学期间上课,放假离校,只有双休日有休闲时光。如果学生“懒得走”(从人的心理上分析,一般超过15分钟的步行距离,人就有一种“懒得走”的心态),也就不会去光顾中心商业服务区了,或者偶尔去一次。如果不顾及这一切,“硬性发展”大学城的中心商业服务区,估计连管理的成本都收不回来。2.4校园景观的现状围墙,从我国的传统意义上看,它主要作为“空间领域”拥有的象征。在现代,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国外的大学校园融入城市之中,或者城市围绕大学配套而成,经数十年至上百年的有机磨合,以臻完善。广州大学城模仿国外的做法,在校际之间也不设围墙。通过3年多的使用,可以发现,现实与一蹴就可达到理想境界的设想之间,似乎有点差距。由于不设围墙,使得校园内财产被盗现象时有发生。在我国的社会管理中,基本习惯于“周边围合”与“路口设岗”的方式。超越“本土文化”设计观念的大学城校园规划,形成多处道路交汇口,尤其是路口与路口的距离又很近,与传统围合式的管理习惯不相符合,造成资金、人力的浪费。如今,规划上的本意渐渐悄然逝去,在各校园的边界线上又建起了变相性的“围墙”(铁丝网);在路口设岗亭,或设路障,或封路,或设流动岗,或设“天眼”等,为了管理车辆,还建起了电动大门。无形之中,加大了管理设施的资金投入。2.5引进城市地下综合管沟,对原有土地的处理问题在大学城的城区建设过程中,引进了城市地下综合管沟、分布式能源站、区域供冷、集中供热、分质供水、信息系统集成等一大批体现集约化、节约型理念的新技术项目。这些项目虽在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上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成为时尚建设目标,但通过3年多的使用来看,节能环保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即建设标准过高,不适合大学城的特定环境条件。如,引进城市地下综合管沟,实际上它最适合用在复杂的城区;如果用到功能单一的大学城里,则难见其效益。要知道,在大学城这块土地上,除了没有建的已规划项目以外,已经没有可能再加建任何其他服务配套的设施项目(如酒店类),因为各院校的土地资源基本已用尽。在这块土地上已没有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再比如说,区域供冷和集中供热项目建设,特别是“供冷”项目与现状需求相脱节。由于广州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的特殊性,导致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独特性,在所有的场所中都建设了中央空调系统。此举忽视了现实中使用单位的经济承受能力。项目建设的经济分析与设计目标过于理想化,忽视了使用人群(教师、学生与其他工作人员)的活动方式与使用需求。对此各校基本采取了回避的办法。以广州大学为例,规定5月-10月为空调开放季节,开放时间与上下班时间同步,对于加班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开放空调。除了在(不得不使用的)大空间里仍然保持定时使用中央空调以外,在院级以上的办公室窗外挂上分体空调,在其他的室内空间只能是使用电扇或者采取自然通风。如此的后果是,以高标准建设的集中式空调,却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2.6道路系统的布局特点,主要是景观、投资、使用效率,景观规划标准定位过高,造成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大学城的使用者以学生、教师、其他工作人员为主,对道路功能空间的尺度要求应以人行空间为主,车行空间为辅。但为了理想的景观形象,大学城车行道路空间尺度规划超大,标准过高,不但造成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使用也不方便。如,大学城的道路系统分为内环、中环、外环三环。其中中环与外环两个环状道路的设计,不分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均采用高标准的道路设计——中间绿化隔离带景观式双向六车道,景观虽十分气派,使用效率却不高。通过3年多的使用来看,中环道路因穿过教学区与生活区,所以该路段上横穿道路的人多,顺走道路的车多,由于大多数学生不愿走人行天桥,造成许多安全隐患;外环道路由于远离生活区,基本少有行人,车行也少,只有外来的旅游车等车辆通行;内环道路可以说是基本没有人、车行走;但内环、中环、外环道路的景观设计建设标准几乎一样。由此可见,大学城道路系统建设缺乏针对性的需求分析,仅按理想景观目标来设计,按高标准规格来建设,实际上是不科学的。3古语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定位—矫正设计目标的有效途径古话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发展观念。其表面之意是,你现在种一棵树,你的子孙就能乘凉;而其深远之意是,当下人之所作所为,需深谋远虑,因为日后自然必馈相应之果。也就是说,你想要得到适于人的生存环境,首先必须尊重自然,其次要建立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行为准则;如此,自然才有相对应的回报。这是一个浅显易明的道理。古语虽简单、朴实,但意味深远。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去领会,同样适用于现代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目标定位。为避免再次出现类似广州大学城规划的问题,需在规划的策划、构思、设计的全过程中,基于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对错误观念作如下矫正:3.1对景观规划目标的重新定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实践价值,即当实事中的客观历史因素城市的演变总是伴随着人对未来城市景观环境需求的“遐想”(属于主观的范畴),而城市的形成又总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而“实施”(属于客观的范畴)。因此,选择恰如其分的视角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从主观的视角,看到的是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的理想;而客观的视角,却要求设计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设计目标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景观与环境建设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解决单一地块或某些人群的需求问题,还在于建立合理适当的总体环境构架系统,串联或重建开发基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只有以开放的心胸、远瞻的视野面对并深入研究问题,更周密全面地理解影响开发的各种可能性,才能提出正确的计划、方向、定位与策略。对大学城的景观规划总体目标的定位,应着眼于大众利益,适度处理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例如,在大学城总体规划中改变三个环状道路系统与“轴线发展+组团放射”的形式,形成两个环状道路系统,保持中环道路的高标准建设,降低外环道路标准,节约出的用地就可以用来安排建设教师过渡性或者临时性住房(教师到了退休时,可以回到市区的教师福利房居住),如此可解决大学城没有“家长”的弊端,同时也缓解了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从而真正创造互利共生的和谐环境。3.2建筑环境语汇中的地方文化坚持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合乎规律、循序渐进的发展观,方能克服浮躁主观、不切实际的发展模式。追求新鲜的事物,是人类文明不断提高的原动力。时尚的事物及其构成元素经过时间的考验,有些将会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共同的记忆,发展为地方特色。将其用于环境、空间、尺度、材料、色彩之中,即形成建筑环境语汇中的场所精神。从天而降的灵感不能拿来就用,没有放之四海皆宜的外来设计之宝;与地方文化背景脱离就无法展现地方的独特性。尊重地方人文精神、阅读传统,敏锐观察,发掘组成环境的重要元素与本质,以适合时代的技术手法重新组构,才能使地方传统文化与今日的环境串联、延续和发展。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说,“创新不一定要摒弃传统”。取消大学城在形式上的“共享”(不建围墙),继承“本土文化”之观念,以传统园林设计思想来考虑校际之间的规划设计,不失为“创新”之举。3.3“设计源于个人”的理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确定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思路。城市景观是自然科学与社会文明共同的产物,通过理性严谨的数据收集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优劣势,才能建立支持创意的坚实平台。感性被视为创意的来源之一,是一种个人内在情感的反映,是人接收的外界刺激与心灵撞击的产物。然而,设计与艺术不同。艺术可以是主观自我意识的表达,设计除了故事性及美感外,还必须考虑客观的环境因素、功能上的需求以及技术与经济条件的限制。因此,唯有将个人的体验融入理性的分析,才能真正挖掘出环境的本质,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目标。如广州大学城校园广场的景观规划中原本有一个巨大的喷泉水池景观造景,后景观设计咨询团队秉持科学的思维和“节能”的景观设计理念,鉴于技术与经济条件的限制,对广州大学城的景观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喷泉水池,改为种植绿化。此举,既节约了建设资金,同时也节约了后期的管理资金(维护成本)。又如广州大学城校园的建筑立面造型,原计划基本采用钢管栏杆造型(需3年维修一次)。景观设计咨询团队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出对建筑立面材料的选择应注意后期维护成本因素,将原采用的钢管栏杆置换成不锈钢栏杆。此举不但确保了建筑外观造型不变,还满足了材料使用的耐久性,节约了日后的维修成本。3.4“关怀心态”的引入以“关怀心态”来矫正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定位。无论何种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目标的定位,总是事先要考虑到对环境或对人或对经济的“后果”如何,是否有“益处”,这就是“关怀心态”的本质。“关怀心态”设计观念也可以称之为“前瞻性设计思想”。前瞻性源于对环境与周遭事物的洞察力、认知水平和关怀的心态。如在规划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基地时,正是拥有了“关怀心态”的前瞻性设计思想,某景观设计团队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