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在阿里地区的传播_第1页
藏传佛教在阿里地区的传播_第2页
藏传佛教在阿里地区的传播_第3页
藏传佛教在阿里地区的传播_第4页
藏传佛教在阿里地区的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藏传佛教在阿里地区的传播

11世纪,在古格王子的指导下,原亚里地区是藏传佛教后期道路上普及佛教的源头。它不仅点燃了西藏佛教的复兴,而且还成为西藏所有宗教文化的中心。尽管之后很长时间里佛教文化在阿里地区仍然十分繁荣,但其在西藏西部地区曾经一度取得的宗教领先地位却转瞬即逝。12世纪前后,后弘期各教派相继在卫藏各地兴起,而阿里地区却未能形成自己的教法传承和教派势力。随后各新兴教派纷纷传入阿里地区,尤其是体系庞大、派系众多的噶举派一度在阿里地区占据上风。同时,在阿里三围与古格同出一源的拉达克虽然也是一个崇信佛教的地区,但与古格政权全力弘扬佛教的巨大热情相比,拉达克在历史上却以赫赫武功而闻名,曾数度以武力迫使古格称臣纳贡61-65。后弘期各教派传入阿里后,逐渐在这两个地区形成各自的势力范围。从15世纪前期开始,由于格鲁派的兴起和传入,古格王室和拉达克王室在国家主导教派的选择上逐渐分道扬镳,使得阿里地区的政治局面由于教派分歧而矛盾重重。最后古格由于宗教政策失误,在内外不和的情况下被拉达克出兵攻灭。关于古格时期藏传佛教后弘期各教派在上部阿里三围地区的弘传与相互间的纷争,目前学术界尚无专文加以论述1。因此,本文将各教派在阿里地区的传播及其势力的消长同阿里地区的政治局势的发展结合起来,尝试初步梳理出11世纪到17世纪之间西藏西部地区近六百年的政教大势,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西藏阿里地方历史发展的脉络。一后弘期初期的西藏宗教文化中心本文所指的阿里地区即藏族传统意义中的上部阿里三围之地,是历史上阿里诸王系政权活动的主要区域,其主体部分即今西藏自治区的阿里地区,此外还包括拉达克及西喜玛拉雅山地的一些部落小邦。9世纪中期,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吐蕃赞普后裔吉德尼玛衮(skyidltenyimamgon)进入象雄故地,得到当地势力支持,建立起阿里王朝,西部西藏从此由“象雄”改称“阿里”(mngavris),“吉德尼玛衮先到上部,将上部各地收归治下,总称为阿里”114。吉德尼玛衮到阿里后发展势力,分派三子圈占象雄故地,形成后世的西部阿里王系诸政权,“长子白季贡(贝吉衮,dpalgyimgon)据孟域(mangyul),次子札西贡(扎西尼玛衮、扎西衮,bkrashismgon)据布让(spurangs,即普兰),幼子德尊贡(德祖衮,ltegtsugmgon)据象雄(zhangzhung)”148。这一分封初步确定了后来阿里地区的政治格局,其后西部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阿里三围境内形成了两个主要的地方政权,即以长子贝吉衮的后代为君主,以玛域(maryul)为中心的拉达克王国和以次子扎西衮的后代为君主,以扎布让为中心的古格王国,而普兰的统治者与古格的统治者长期相互交织,后来归并入古格的治下。在历代古格和普兰王室的苦心经营下,阿里地区一度成为后弘期初期西藏的宗教文化中心。996年,古格王拉喇嘛益西沃(lhablamayeshisvod)兴建了托林寺,随后以此为依托大力恢复和发展佛教,他还资助著名的大译师仁钦桑布(958—1055)等人前往克什米尔学法;1042年,古格王拉喇嘛绛曲沃(byangchubvod)又从印度迎请来著名的阿底峡大师到古格传法;1076年,古格王孜德出资在托林寺举办了著名的“火龙年大法会”,该法会将卫、藏、康三地的高僧聚集到阿里,成为后弘期西藏佛教界最早的一次盛会258-261。因此,在后弘期初期,阿里地区一度成为西藏的佛教中心,在宗教文化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这一局面的形成与古格王室的弘法成就密不可分。后弘期初期的古格王室中涌现出一批王族僧人(拉喇嘛),除拉喇嘛益西沃外,稍后的拉喇嘛绛曲沃、拉喇嘛悉瓦沃(zhibavod)等人都是后弘期初期阿里地区有名的王室弘法者,他们依托政治力量扶持佛教的发展,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重振西藏佛教的声威。自吐蕃王朝崩溃后,西藏佛教受到严重破坏,以致后弘期之初佛教传授在西藏“行为错乱,远离空性三摩地,因此发生所谓交合解脱和淫行等许多粗暴恶法”125。这对佛教在西藏的恢复和发展十分不利,于是古格诸王从印度“迎请来许多善巧有成的班智达到藏安置众人于清净正道中,而以方便消来其罪过”125,尤其是阿底峡大师在古格传法,“将阿里的善知识和一切人士都引入于善道中,在那里驻锡三年,依尊者传规而修行者极为兴盛”153。正是古格王室的努力,才使得后弘期佛教走上正轨,也使西藏佛教开始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许多卫藏地区的高僧前来阿里求法,而此时的阿里也具备这样的条件,“斯时众多善知识学者接踵来到阿里。尽释疑虑,阐明佛教”55。尤其是泽德王时期主办的火龙年大法会,不但召集了全藏的高僧讲经论法,而且还集聚了一批著名的译师,翻译出大量经典,正如《青史》所说,这一时期“能如上部阿里诸王对佛教那样的恭敬承事,任何其他地区也是没有的”45。不过,这种局面很快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从下一个世纪起,阿里地区就从昔日卫藏僧人们的求法之地变成了后弘期各教派的传教之所了。就在阿里佛教声誉最盛之时,后弘期的几个主要的教派相继在卫藏地区形成。阿底峡到阿里后名闻四方,卫藏地区有志于学法的人都慕名而来。1045年左右,出生在前藏堆垅地方(stodlung,今堆隆德庆县)的仲敦巴(vbromstonpa,1005—1064)专门赶到阿里向阿底峡求学,二人在普兰相见,仲敦巴成为阿底峡最著名的弟子,并迎请阿底峡前往卫藏地区弘法。1056年,仲敦巴在卫地创建著名的热振寺(位于今拉萨市林周县境内),传授阿底峡的教法,开创了后弘期影响最大的噶当派106-107。其后,出身于后藏地区昆氏家族的官却杰布(vkhondkonmchogrgyalpo),从著名的卓弥译师学法,1073年在后藏地区创建了萨迦寺,其后嗣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名震一时的萨迦派13-14。不过,在阿里地区影响最大的则是形成稍晚的噶举派。11世纪前半期,出生在卫地尼木热芒地方的穹布朗觉巴(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在印度广学密法,回藏后在后藏叶茹的香地(shangs,今南木林县)广聚徒众,传法讲道。之后,他的门徒逐渐形成噶举派二大传承之一香巴噶举派,不过后来此派传承衰微,在阿里影响不大。12世纪前半期,出生在卫地达布地区的达布拉结(dwagspolharje,1079—1153),传承了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师徒的教法,于1123年在达布地区建立冈布寺(在今山南加查县),发展成为支系庞大的达布噶举派。从这以后,卫藏地区的各种教派开始逐渐在阿里三围传播开来。到13世纪,达布噶举派的一个支系教派——止贡噶举派,在阿里地方政治势力的扶持下,发展成为拉达克和古格的主导教派,甚至两国国王都以止贡派的高僧作为自己的上师。止贡噶举派的创始人为止贡巴·仁钦贝(vbrigungparinchendpal,1143—1217),他是帕竹噶举的创始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phagmograpardorjergyalpo,1110—1170)的关门弟子,帕木竹巴是达布拉结生前最著名的弟子之一,帕木竹巴生前对止贡巴极为看重,有将法主之位相传之意,帕木竹巴死后,止贡巴曾一度担任该派主寺丹萨替寺的座主,但不久因僧众不服而被迫离开,于1179年在止贡地方(即今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门巴乡)另建止贡替寺,广收门徒,最终从帕竹噶举中独立出来形成了止贡派61-86。由于阿里地区的神山圣湖在宗教上的象征意义十分重大,该派创立后十分注重在西部西藏的传教事业,先后多次派出骨干进驻阿里的冈仁波齐一带。《阿里王统记》曾对普兰王室扶持止贡的传教有生动的记载:“(普兰王)赤巴赞对法王世间怙主(指止贡巴)生起敬信之心,赤巴赞曾亲眼见到法王幻现在空中,并向法王听受教法。其子赤扎西欧朱衮波继任为普兰之王,他又名拉钦塔查(blachenstagtsha),他给在冈底斯山和玛旁雍措一带修行的止贡派僧人发放了丰厚的布施,成为止贡派的施主,被誉为噶举派的‘生命之树’。”1211215年,止贡巴派出以弟子古牙岗巴(ghuyasgangpa)为首领的传教团进驻西部地区的神山冈仁波齐一带,建立教团,设立据点,形成以远声寺(rgyanggrags)为中心,以历辈多津(rdorvdzin)为僧团首领的宗教集团。止贡派进入阿里三围后,很快得到拉达克、古格、普兰等地的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古格国王赤扎西德赞(khribkrashisldebtsan)、拉达克国王拉钦·俄主贡(lhachendnyosgrubmgon)都对止贡派在西部的弘法事业予以资助。古牙冈巴之后,僧格益希(senggeyeshes)和慊牙·喜饶迥乃(spyansngashesrabvbyunggnas)也先后到阿里传教,并在普兰王室的支持下建立了著名的科加寺(khochar)。13世纪以后,止贡派僧侣寺院遍布阿里各地,直到14世纪,止贡派在西部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后来古格和拉达克的统治者对止贡派的热情逐渐消失,选择了新的教派作为精神主导,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双方开始各自尊奉不同的宗派,分歧从此产生。二格鲁派在古格的宗教地位15世纪初,宗喀巴推行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派,并迅速推广到西藏各地,格鲁派传入阿里地区相当早,宗喀巴的亲传弟子堆·协绕桑布最初在阿里孟域修建达摩寺,之后阿里地区的尺色寺和桑噶寺都改宗格鲁派。古格王扎西畏德、赤朗杰畏和释迦畏的宗教上师阿旺扎巴则是格鲁派在阿里地区得到广泛传播的又一重要人物,他在古格境内大力弘扬新的法统,著名的托林寺和扎布让的芝敦寺、罗当寺等古寺都逐渐成为格鲁派的道场162。阿旺扎巴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亲传弟子,在宗喀巴的众多弟子中,阿旺扎巴并不算出名的一个,但是他在格鲁派传入阿里古格地区的过程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后世阿里地区僧俗大众的尊敬。1997年,阿里考古调查发现,托林寺红殿宗喀巴师尊三人像下方有一段藏文题记,其中就有赞颂阿旺扎巴的词句:“象雄善缘终未尽,迎来宗喀大弟子。阿旺扎巴燃佛灯,继承仁钦桑布业,佛法再度逞辉煌。”这表明阿里地区的格鲁派僧众是把他的宗教业绩与后弘期初始时阿里的大译师仁钦桑布的巨大功业相提并论的。阿旺扎巴出生在古格的噶林地方(kagling),该地位于朗钦藏布的南岸,而且应该离托林寺不远。因为宗喀巴从未到过西部阿里地区,所以阿旺扎巴只有亲自到卫藏地区去向宗喀巴请教教法。阿旺扎巴回到阿里后最初住在通噶尔地方(dungdkar),随后成为托林寺和扎布让罗塘寺(blosbtangs)的住持272-274。阿旺扎巴不久就成为古格王国的宗教导师,拥有极高的政教地位。《阿里王统记》(mngavrisrgyalrab)在此时称他为克巴旺波(mkhaspadbangpo),意为“智慧王”、“贤明王”。1424年,他以国师的身份主持了古格国王南喀旺波彭措德(nammkhavidbangpophuntshogslde)的加冕典礼。此时他在古格拥有仅次于国王的崇高地位。据《新旧噶当派教法史》(bkavgdamsgsarrnyingchosvbyung)记载,他还在旧托林寺的基础上扩建了新寺93。格鲁派传入古格王国之后一直得到王室的大力扶持,迅速成为当地的主导教派。古格地区的宗教中心托林寺也渐渐被格鲁派的势力所占据,大约在16世纪初中期,格鲁派的创派大师宗喀巴及两大弟子贾曹杰和克珠杰的画像便已出现在托林寺的白殿壁画中160-161。随着格鲁派在阿里的广泛传播,古格王室对于格鲁派的两大活佛达赖和班禅的敬信热情也日益高涨。1430年,在阿旺扎巴的影响下,古格国王南喀旺波彭措德和王后赤江(khyilcam)致信给一世班禅克珠杰(1385—1438),国王和王后试图邀请大师前来古格传法,不过大师并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94。其后,格鲁派在古格的传播更为广泛,古格王室对格鲁派最高级宗教首领的敬仰热情也与日俱增。1484年,古格国王洛桑绕丹亲赴后藏达那的多吉丹寺(在今日喀则的谢通门县境内的达那浦乡)拜访了年仅九岁的二世达赖,并向二世达赖奉献了礼物和颂诗,国王对二世达赖寄予厚望,称颂他将成为“重新升起的新月亮”96-97。1547年,三世达赖在哲蚌寺举行坐床大典,古格国王及其大臣派出专使前往拉萨向三世达赖奉献了黄金近千两及各种礼品,并将三世达赖的幼年事迹抄写带回阿里地区154。此后不久,古格政权又尝试迎请达赖喇嘛到阿里传法。1555年,古格国王贡玛久典旺秀班噶德派遣使者尼丹噶居孟兑前往拉萨邀请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去阿里传法,尽管三世达赖没有答应前往,但却让人将他今生的事迹绘制成图画交给古格使者带回阿里供奉170-172。由于15世纪前后正是格鲁派在卫藏地区刚刚勃兴之时,其领袖人物自然不可能离开卫藏而前往阿里,故而阿里王室对格鲁派领袖发出的一系列邀请一直没有成功,但古格王室与格鲁派上层僧侣集团之间的关系却并未受此影响,双方交往密切,情感深厚。由于古格王室是历史上将佛教引入西藏的吐蕃王朝的直系后裔在西部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之一,其王室在西藏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格鲁派上层集团在提到古格王室时通常都冠以极为尊贵的词语,称之为“吐蕃赞普洁净世系的后裔”154,将古格小朝廷视为吐蕃王朝正统的后继者。另外,格鲁派在宗教传承上一向以新噶当派自许,而噶当派的形成正是古格王室在后弘期初期大力弘法的结果。因此,在教派传承的历史上,古格王室与格鲁派也有着比较深厚的渊源。古格王室除了在阿里地区维护格鲁派的统法之外,对格鲁派在卫藏地区的发展也提供过不少帮助。二世达赖曾派人到阿里地区寻求经济支持,古格和洛窝(globo,即今普兰与尼泊尔交界一带)等地给二世达赖提供了丰厚的布施122。此外,古格王室有出家为僧的传统,王室中有许多佛法精湛的高僧,他们也经常到卫藏地区与格鲁派上层僧侣交流教法,1558年古格王族出身的高僧索南贝桑就向三世达赖奉献了《吉祥时轮星象学》和《欲界自在天女教法》等著作190。16世纪以后,随着止贡噶举派在西部地区的衰落,格鲁派在阿里的发展更为迅速,特别是在古格王国境内,声势日隆,1618年4月至10月期间,四世班禅应古格之邀访问了阿里地区,先后朝觐了圣湖玛旁雍错和神山冈仁波齐,然后在象雄的白丁地方向当地僧俗大众宣讲教法,最后四世班禅抵达古格的宗教中心托林寺讲经说法,终于实现了二百多年来古格王室迎请格鲁派最高级宗教领袖进入阿里地区传法的夙愿,而古格地区也完全成为格鲁派的势力范围26-27。另一方面,虽然格鲁派最初在拉达克也有一定的传播,但却没能像在古格那样取得独尊地位。格鲁派立宗之初,拉达克王扎本德(gragsvbumkde)就亲自接待过宗喀巴大师派往阿里地区的宗教使团,为纪念此事还专门兴建了著名的北图寺(dpethub)22。一世班禅的弟子桑浦瓦·拉旺罗朱也曾在阿里拉达克一带修复和兴建了北图寺、巴加寺和理格寺等著名寺院162。宗喀巴立宗之后在边远地区的传教方式之一就是让他的那些来自边地的弟子回到自己的家乡传播格鲁派的教法。宗喀巴在世时弟子众多,除了卫藏地区的几个著名的大弟子外,他还有所谓的边地传法六弟子。在这六个弟子中,有三个是阿里人,除古格·阿旺扎巴外,另外两位弟子是上部阿里·赤色协桑(khrigseshesbzang)和喇嘛·贝丹协绕(blamadpalldanshesrab),此二人主要在拉达克活动。这可能跟赤色协桑和他的侄子贝丹协绕都是玛域人(拉达克)有关45。赤色协桑后来回到拉达克地区,在拉达克、桑噶尔(zangsdkar)一带传法并兴建了一些寺院。而据《努布拉政教史》(ldumrargyalrabsdangchosvbyung)的记载,他还曾经一度深入到拉达克地区的努布拉(nubra)地方传布教法,并在努布拉国王尼玛扎巴(nyimagragspa)的支持下兴建了德吉甘丹扎西却林寺(bdeskyiddgavldanbkrashischosgling)。稍后,克珠杰的弟子拉旺罗追(lhadbangblogros)也来到西部地区,在古格、毕底和拉达克兴建了一些寺院94-95。16世纪中后期,拉达克王室还曾经产生过一位格鲁派的高僧,此人名叫拉尊·索南米居热丹贝桑布(lhabtsunbsodnamsmivgyurrabbrtanspalbzangpo),他先在北图寺出家为僧,而后前往卫藏地区,在著名的扎什伦布寺学法,后来到泽当主持一所具有授予僧人格西资格的寺院30-31。但是,拉达克王室对格鲁派的热情远没有古格王室大。在止贡噶举衰落后,拉达克王室又开始扶持噶举派的另一支——主巴噶举成为拉达克地区的主导教派。主巴噶举派的创始人藏巴嘉热·耶协多吉(gtsangpargyarasyeshesrdorje,1161—1211)与止贡巴为同时代的人,不过他是帕木竹巴的再传弟子,比止贡巴要低一辈。1205年,他创建主寺(意为雷音寺,vbrugdgonpa)开宗立派,后来该派的根本道场又转移到热垅寺(rwalung),而热垅寺的转世活佛——主钦(vbrugchen)活佛在本派也就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17世纪初,当格鲁派在古格蓬勃发展之时,主巴噶举派也在拉达克取得了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主巴噶举派的高僧达仓热巴·阿旺嘉措(tsagtshangraspangagdbangrgyamtsho,1574—1651)起到了关键作用。达仓热巴本人出身于著名的萨迦派昆氏家族,后来成为主巴噶举荣增活佛拉孜巴·阿旺桑布(lhartsebangagdbangbxangpo,1546—1615)的高徒。1613年前后,达仓热巴首次进入拉达克,在桑噶尔地区作了短暂的停留,得到当地主要寺院巴丹寺(vbargdan)寺主第巴嘉措(bdebargyamtsho)的热情款待。1616年,他再次进入拉达克,在嘉地(rgya)得到当地首领的尊奉。1622年,拉达克王室开始与达仓热巴建立联系,在王后彭措(phuntshogs)的邀请下,他再次到达拉达克,并为已故的拉达克王绛央南杰(vjamdbyangsrnamrgyal,1595—1616)做了法事。1624年,在王室的支持下,他在拉达克的旺列(wamle)创建了德钦南杰寺(bdechenrnamrgyal)作为自己的主寺,此后主巴噶举派在拉达克取得了主流宗教意识形态地位。因此,到17世纪初期,阿里三围的两大地方势力古格与拉达克在宗教上开始分道扬镳,宗教上的分歧加上其它利益冲突,最终使得这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约在1615年前后,古格国王赤·扎巴扎西(khrigragspabkrashis)在迎娶拉达克公主之前突然拒绝婚约,导致两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拉达克国王森格南杰(senggernamrgyal)在1616年即位后长期派兵打击古格,使得古格因为长年战乱而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境内的金矿开发,造成国家经济的严重困难。虽然在1622年时因为达仓热巴的调解,拉达克和古格之间达成了暂时的停战协议,但是古格政府由于尊奉格鲁派而拒绝达仓热巴修复冈底斯山一带的主巴噶举派的寺院而使得主巴派大为不快。随后在1624年,驻守在冈底斯山一带的娘波日宗(myangpori)的主巴噶举派僧众竟然进入古格境内公开骚扰和抢劫,使得古格与主巴派之间的关系极度恶化。1627年,古格政府也采取了报复性措施,古格军队攻入娘波日宗,杀死了一些主巴派的僧众,并将80多个首领僧人关进监狱。这一事件最后虽然靠达仓宗巴借助拉达克王森格南杰的帮助得以平息,但是主巴噶举派僧侣集团和古格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已经无法化解,以主巴派为主导教派的拉达克和不丹都对古格充满了敌意41-43。而在此后不久,古格又因为宗教政策不当而使得内部矛盾加剧,在内忧外患之下最终亡国。由于历代古格王对格鲁派的尊奉,格鲁派寺院集团在17世纪初的古格境内已有相当大的权势,形成了以古格王弟、王叔、王叔祖为首的宗教集团,1618年班禅访问古格后更是使王室格鲁派集团声威大振。这一集团出身高贵,地位崇高,几可与王权抗礼,并且拥有大量僧徒和属民,在国内占据了许多社会资源。班禅在托林寺授予古格王的叔父、托林寺寺主拉尊洛桑益西沃(lhabtsunblobzangyeshesvod)以“夏仲却杰”(zhabsdrungchosrje)的称号,而拉尊本人则早已是古格国家的最高精神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