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平教会在乡村的开展盲盲运动_第1页
民国时期平教会在乡村的开展盲盲运动_第2页
民国时期平教会在乡村的开展盲盲运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国时期平教会在乡村的开展盲盲运动

一、公民教育促进会1.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社会1911年10月10日,代表资产阶级的革命者宣布废除清政府的第一支武器,武昌起义爆发。此后,该地区的所有省份都宣布分离清政府的管辖权。1921年1月1日,17个省的孙中山宣布他将成为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和中华民国临时议会。至此统治中国长达300多年的清王朝政权覆灭。中华民国的诞生也宣告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帝制宣告结束。民国初建,百废待兴,国内各项事业都需要团体来影响发展。而新生的共和国更是使得人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人民建设和革新的热情十分高涨,因此,很多活动都是在社团的带动组织下兴起来的,这也是民国初年社团能兴起来的重要社会原因。平民教育促进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犹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兴盛起来。我国在清朝的封建统治下,进行了三百多年的四书五经教育,清末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冲击了原有的中国教育体制,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接受新鲜知识,很多关于教育的组织也自发地组织起来宣传新思想、新知识。如国民教育实进会、小学教育研究会、中华职教社、万国学校卫生研究会等社团,存在的目的就是研究、督促和改良现有的中国教育方式、内容和结构。而民国政府的诞生,将封建制度彻底摧毁,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2.建立和健全统一的中央机构1919年5月4日,以北京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五四”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连锁反应。“民主与科学”“教育救国”的口号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通过新文化运动来实现强国之梦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这个时期国内外先后成立了多个教育团体,其宗旨都是“推广和改良职业教育,普及教育”,其中,中华教育改进社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对中国民主教育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五四运动之后,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借助五四运动民众对文化渴望,掀起了平民教育的热潮。平教会的领袖晏阳初深切感到要想推广平民教育就必须要建立起统一的中央机构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系统推行。他提出的口号使人类拥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的“第五大自由”提案得到了国内外各教育组织的拥护和赞同,他所倡导的平民教育和平民教育社会改良事业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范围内的东南亚和拉丁美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22年秋,陶行知先生与前国务总理熊希龄夫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朱其慧女士一同前往长沙,会晤晏阳初共同筹划推行平民教育的启动,并参观了晏阳初的“群众教学法”进行平民识字扫盲的教育实验,深受感动。陶行知先生与朱其慧女士深信这是推展平民教育的最直接的方法。其后,在她的组织、协调和影响下,将国内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如晏阳初、陶行知、朱经农、袁观澜、胡适等召集起来商讨推行平民教育的相关事宜。经过讨论平教会决定首先改编《平民千字课》,并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1923年8月,平教会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年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会促进总会,同时还通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组织大纲》。大纲章程规定“本会宗旨为适应失学人民的实际生活,研究并实验平民教育学术,协助国家教育民众,培养全国人民修齐治平的真实能力。”至此,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简称平教会)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民国时期我国平民教育由民间组织发展成为官方统一机构,这有助于我国平民教育推行的正规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也能看出民国时期中国民众知识的匮乏,长年的内战导致很多人都无学可上,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开展平民教育、提高民众的认知能力成为民国政府的首要问题。二、通过对平等教育、农村活动的贡献和对当前中国新农村经验的借鉴1.平教会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据统计,民国初年,全国四亿多人口除去城市人口,大概有近三亿的农民都是文盲。识字率非常低,普通农民只认得百余字。介于此,平教会认为在中国中心城市开展的扫盲运动可谓盛极一时,并取得了重大成功。而中国的人口却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在农村中开展扫盲运动,提高农民认知能力,解放思想,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更是必要的,因此,平教会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并将扫盲运动的工作范围扩大。1926年,平教会在河北省定县开始了以农村为重心的农民识字教育。同年,平教会乡村教育部成立。1929年平教会的大部分骨干成员都迁移到定县,并且以定县为实验推行以县为单位的农村教育模式。当时很多的国外留洋博士来到农村与农民“亲密接触”,这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轰动。这更加带动了农民学习的热情,平教会所开设的班级也由定县翟城村扩大到周边60多个乡村。1930年,平教会对乡村扫盲运动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制订了“十年计划”准备以1930年为时间点,在全国1920多个县推行乡村教育计划,利用“十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文盲的问题。并且在这十年之中还对乡村开展卫生教育运动,在提高农民认知水平的同时,降低农村人口的死亡率。平民教育的倡导者晏阳初看到“十年计划”的方案后,感慨道“以往‘十年计划’嫌笼统空泛,而且内忧外患交迫,不容我们雍容从事。故我们加紧并充实十年计划。”随着乡村扫盲运动的开展,平教会的扫盲运动也逐渐走上了全方位改造乡村的运动,平教会的优秀骨干不仅教农民进行识字,同时还指导他们进行农业生产,他们成为那个时期乡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以河北定县扫盲运动为例,从1927年春对全县40万人进行扫盲运动,文盲率由最初的83%到1936年下降到69%,其中最可喜的是女文盲率由最初的94%到1936年下降到67%,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意义非常重要。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导致很多女孩子得不到正规的教育,而连年的内战使男性比率下降,女子成为家庭的支柱,女子一边要照顾孩子一边要承担家务。由于她自己不识字,导致培养出的下一代还是不识字,所以女性识字率的上升对乡村的建设意义重大。2.积极开展农村环保运动农村、农业、农民对这“三农”问题的解决,一直是党中央十分关注的重要工作,农村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质量的提升。所以我国未来的发展在农村。当然目前我国提出的“三农”问题,已经不能和当年平教会所面临的乡村问题同日而语。平教会在乡村开展的扫盲运动只是针对农村地区文化落后这个问题所开展的,并不能解决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但是,平教会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功绩不能泯灭,应该肯定其历史地位,尊重其开展乡村工作的精神。然而,平教会在当时乡村开展扫盲运动的工作方法却是可以被我们当今解决“三农”问题所借鉴。(1)深入实地调查,确定工作发展目标。平教会在开展乡村扫盲运动之前,对当时农村的文盲情况进行了实际的调查,在这之前开展的城市扫盲运动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进行分析后,找到了适合乡村开展扫盲运动的方法。例如在1928年平教会负责人晏阳初先生聘请社会学家李景汉对定县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并出版了《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平教会以这些数据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树“民风”、启“民智”和谋“民生”,保“民享”的活动目标。这些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全部需要。回归到现代,我国要想解决“三农”问题,进行新农村建设,就要进行实地的社会调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了解当下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以此来确定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坚决抵制“一刀切”思想,“标准模式”方案,脱离实际情况。所以要想建设好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展开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是必要的。(2)尊重科学,实验先行。平教会在开展乡村扫盲运动的时候,平教会的各个骨干成员皆以崇尚科学、注重实验为己任,从最初对乡村的实际的社会调查,到后来的工作的开展。都以科学标准审视自己,到后来乡村建设的改造无不以科学的标准来要求。为了确保工作能更有效的进行,平教会首先选择了河北定县进行工作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后,在向周边其他乡村推进。边开展活动边对工作方法进行改进。以“尝试———错误———再尝试”的过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当今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对新农村的建设切勿操之过急,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大胆进行试验探索,勇敢面对错误并及时纠正。以积累新农村的建设经验,开拓新农村建设道路,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3)贴近生活,提高自觉意识。平教会在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