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自我创新能力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研究_第1页
价值观、自我创新能力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研究_第2页
价值观、自我创新能力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研究_第3页
价值观、自我创新能力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研究_第4页
价值观、自我创新能力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价值观、自我创新能力与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研究

20世纪90年代,冈特傅德森和赫里克提出了“自我控制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解释犯罪的最重要和最重要因素。其他因素是由自我控制的。与高度自我控制的个体相比,低自我控制的个体容易出现犯罪和偏差。Wood等人(1993),考察了自我控制与盗窃、故意破坏、人际暴力和药物滥用几种犯罪行为的关系,发现自我控制对以上几种行为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Evans(1997)、McMullen(1999)等人又分别考察了自我控制与多种犯罪行为和违法行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低自我控制与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是,最近有研究者考察了多动症(ADHD)、父母监控、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发现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的解释率最高,而且对多动症有完全的中介作用,但对父母监控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说明虽然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较高的解释率,但并不象Gottfredson和Hirschi所强调的那么关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会独立作用于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调节能力,社会价值观的内化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有研究者也发现成就感、受人尊重、安全等价值取向会抑制饮酒、吸烟和吸毒行为的发生,享乐取向会增加这些行为的发生。国内也有研究者从理论上探讨价值观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认为不良价值观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宋姝英,1997)。本研究拟考察自我控制、价值观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以期揭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供实证依据。学习方法(一)普通中学的年龄分布选自三类机构:普通中学、工读学校和少管所(见表1)。有效样本740人1,工读学校和普通中学的年级分布是初一到高三(年龄范围从11.5—21.08岁),少管所不按年级编排,其年龄分布最小的14.67岁,最大的23.75岁。(二)研究工具1.车桥县srd案本研究修订Elliott和Ageton1980年编制的“青少年犯罪行为自我报告问卷”(Self-ReportedDelinquencyMeasure,SRD),原问卷有46项行为指标。修订后的问卷保留了25个题目,所评定的行为从损坏学校财物到抢劫、吸毒和买卖毒品;对应每一种行为,有5个选项。整个问卷的Cronbach信度系数为0.95,12项轻微问题行为的Cronbach信度为0.90,13项严重问题行为的Cronbach信度为0.92。2.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原问卷为Grasmick(1993)根据Gottfredson和Hischi的理论编制而成的,问卷为4点计分,共包括6个维度,本研究对问卷进行了修订,经过调整,分为三个维度:冲动冒险性、自我情绪性和简单化倾向。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X2/df=3.96,GFI=0.94,TLI=0.81,CFI=0.84,RMSEA=0.06),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均在0.30以上。三个维度的Cronbach信度系数分别为0.64、0.64和0.59。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冲动冒险与自我情绪两维度相关较高,为0.49,它们与简单化倾向的相关较低,均不足0.10。3.国内青少年群体中问卷使用量原问卷为Bales和Couch等人1969年编制的《价值观描述问卷》(TheValueProfie,Mar,1997年改编),问卷共有40个项目,分为接受权威、需要表达、平等主义和个人主义4个维度,国内研究者寇彧(1999)曾经在国内青少年(小学五年级到大学生)中使用过该问卷,报告在国内青少年群体中问卷有较好的信度。本研究中对问卷进行了缩减,经过试测,发现道德观因子应该作为单独的因子出现,因此本研究中最终使用的问卷有5个维度。最终施测的问卷共有22个项目,分为道德观、接受权威、需要表达、平等主义和个人主义5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X2/df=2.89,GFI=0.94,TLI=0.81,CFI=0.84,RMSEA=0.05),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在0.31—0.67之间。问卷5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0到0.63之间。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道德观与接受权威、平等主义相关在0.40—0.44之间,需要表达与个人主义相关较高,为0.39。结果分析(一)青年自我报告的违法行为特征1、有犯罪为为或发生频次根据专家访谈的结果,本研究将25项青少年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分为“轻微”和“严重”两大类。对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的统计结果表明,从发生频次上来看,发生比例最高的5项是考试作弊、毁坏学校物品、打群架、打同伴或同学、偷偷携带刀具或自制的凶器等行为,发生频率最低的5项是买东西不付钱、冲突时打父母或监护人、卖淫嫖娼、吸毒、卖摇头丸等行为。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无论是哪种行为,普通中学生、工读学校学生和少管所青少年之间均有显著的差异(表2)。2、不同学校类型学生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以25种问题行为的频次得分(最高分为25分)和累加得分(最高分为100分)作为因变量,以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年龄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发现,不同学校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4,1472)=59.65,p<0.001;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以及年龄和学校类型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从25项行为得分来看,少管所学生最高,工读学校学生次之,普通中学生最低(表3)。以13种较严重行为频次得分(最高分为13分)作为因变量,以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年龄段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ANOVA),结果发现不同学校类型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F(df=2)=113.33,p<0.001;普通中学青少年得分显著低于工读学校青少年和少管所青少年,工读学校青少年得分又显著低于少管所青少年。不同年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3)。3、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卡方检验的结果由于轻微的问题行为得分的意义与严重行为得分的意义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根据13项严重违法犯罪行为频次得分,把青少年分为3组:第一组“无违法犯罪行为”,得分为0分;第二组“中等违法犯罪行为”,得分为1-6分;第三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得分为7-13分。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机构被试中3组青少年的分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4,N=740)=268.54,p<0.001。其中“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组的分布情况为:普通中学6.32%,工读学校13.31%,少管所37.80%(表4)。(二)不同机构类型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差异以自我控制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不同机构类型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机构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6,1224)=7.31,p<0.001;年龄的主效应及年龄和机构类型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进一步的单变量分析发现,不同机构类型青少年之间自我控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冲动冒险性和自我情绪性两个维度上。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在冲动冒险性和自我情绪性两个维度,普通中学青少年得分显著低于工读学校和少管所青少年,工读学校青少年得分又显著低于少管所青少年(表5)。以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分组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的结果与以上结果类似。违法犯罪行为分组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6,1222)=8.65,p<0.001;年龄的主效应以及年龄和违法犯罪行为分组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在冲动冒险性和自我情绪性两个维度,青少年的得分随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分的升高而显著升高(表5)。(三)价值观的差异以价值观的5个维度为因变量,不同机构类型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机构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0,1136)=4.46,p<0.001;年龄的主效应以及年龄和机构类型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进一步的单变量分析发现,不同机构类型青少年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接受权威和平等主义两个维度,事后平均数检验发现(Tukey),在接受权威维度,普通中学青少年得分明显低于工读学校和少管所青少年,在平等主义维度少管所青少年得分显著低于工读学校学生(表6)。以价值观的5个维度为因变量,以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分组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分组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0,1134)=3.50,p<0.001;年龄的主效应以及年龄和违法犯罪行为分组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进一步的单变量分析发现,不同违法犯罪行为分组青少年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和平等主义两个维度,事后平均数检验(Tukey)发现,在道德观维度,违法犯罪行为严重组和中等组的青少年得分显著低于无违法犯罪行为组,在平等主义维度上,3组青少年的得分随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分的增高而显著降低(表6)。(四)价值观的回归分析为了揭示自我控制、价值观和青少年犯罪直接的关系,以青少年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作因变量,本研究建立了3个回归分析模型。模型1:自我控制变量各维度单独进入回归方程,模型2;价值观变量各维度单独进入回归方程;模型3:第一层变量进入自我控制各维度,第二层变量进入价值观各维度。模型1的结果表明自我控制对青少年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冲动冒险性和自我情绪性两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二者对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累积解释率为17%(表7)。模型2的结果表明有4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它们是道德观、接受权威、需要表达和平等主义。道德观、平等主义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接受权威和需要表达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累积解释率为9%(表7)。模型3的结果表明,在自我控制变量的两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之后,价值观的3个维度平等主义、道德观和接受权威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价值观变量的对青少年犯罪的累积解释率为6%(表7)。这说明即使控制了自我控制的作用之后,价值观变量对青少年犯罪依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青少年犯罪时的价值观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发展的一部分,是个体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控制和调节能力。本研究发现,少管所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得分高的青少年在冲动冒险性和自我情绪性上的得分也高,自我控制两个维度对青少年自我报告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解释率达17%。这表明,与普通青少年相比,少管所青少年或者违法犯罪行为严重的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已有研究也发现,犯罪行为、偏差行为和危险行为与自我控制的冲动性维度有显著相关,系数在0.26-0.38之间,与情绪性维度有显著相关,在0.13-0.23之间,与简单化倾向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已有的发现。本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了Gottfredson和Hischi的观点:低自我控制是解释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在Hischi等人看来,自我控制是解释犯罪的最终原因,每个人都会追求快乐和利益的最大化,存在犯罪的潜质,人是否犯罪的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自我控制能力的差别。在Gottfredson和Hischi看来,是低自我控制和特定的犯罪机会最终引发了犯罪行为,其它因素要通过低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发挥作用。但是,本研究还发现,自我控制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后,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的预测作用依然非常显著。这一结果没有支持假设3,说明价值观与自我控制一样,是解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个体变量之一。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驳斥了Gottfredson和Hisch的观点,说明他们对自我控制作用的强调有些极端,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是有限的。本研究还发现,少管所学生与普通中学生在价值观上有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接受权威和平等主义两个方面,少管所学生在接受权威维度得分高,在平等观方面却得分低。以自我报告的犯罪行为得分分组的对比分析发现,自我报告的犯罪行为得分越高,青少年的道德观得分越低,平等观得分也越低,但在接受权威、需要表达和个人主义3维度没有差异。在自我控制变量未进入回归方程时,道德观、平等观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接受权威和需要表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较强的道德观和平等观会抑制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对于该结果,有两点容易理解,一是道德观得分越高,犯罪行为越少;二是平等的观念越强,对他人的侵犯行为就会越少。平等主义强调,人是平等的,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平等主义的理念是不仅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也要求自己尊重他人。但是结果还发现,少管所学生、工读学校的学生,在接受权威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这与研究者事先的假设是相矛盾的,与社会控制理论的观点也是矛盾的。按照社会控制理论的观点,一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越紧密,他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权威的接受度越高,那么这个人出现犯罪的可能就越小。日常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一个顺从、听话的孩子问题行为会很少。本研究却发现犯罪的青少年、工读学校的青少年在接受权威上的得分却比普通中学生高。要想理解这一矛盾的结果,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有关价值观的影响源的研究结果,二是工读学校、少管所和普通中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