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斑块特征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研究_第1页
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斑块特征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研究_第2页
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斑块特征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研究_第3页
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斑块特征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研究_第4页
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斑块特征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斑块特征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关系研究

景观生态学的中心研究领域是景观生态学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许多空间模式和生态过程是由点和点的动态决定的。点的类型、面积、形状、数量和组合关系是点的主要特征。这些点的特征对景观结构、景观结构、景观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生态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过程和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掌握景观中不同大小的分布规律,为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斑块尺度上植物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维持是植物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持续发展的基础,其驱动力源于外界干扰,干扰导致新的异质性生境和各个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群落斑块的形成.随着“3S”空间研究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区域植物群落景观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对理解和分析群落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方面,对斑块尺度的景观变化及其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的报道则较少[11,12,13,14,15,16].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属于山区-平原型流域,流域中下游的平原区域地势平坦,主要地貌类型为高低河漫滩,发育有大面积的湿地,且湿地景观类型丰富.为此,本文选择挠力河流域中下游地貌和水文梯度等因素基本一致的区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斑块尺度上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研究区湿地景观斑块特征及其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以期为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及植物群落多样性提供依据.1研究领域和方法1.1研究区自然概况挠力河流域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45°43′—47°35′N,131°3′—134°10′E),总面积24167km2,流域内平原面积占65%、山区占35%.挠力河是乌苏里江的主要支流,自西南流向东北,全长596km.研究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520mm,冬春季降水少,夏季降雨丰富,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全年低温期长、蒸发量小,有利于沼泽湿地的形成和发育.该区地势低平、地表径流不畅,而且广泛分布的粘性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形成大面积沼泽.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该区具有丰富的湿地类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经过4次大规模农业开发活动后,研究区大面积的湿地已转化为农田(目前,湿地仅占整个流域面积的7.1%、占平原面积的11%),该区已成为三江平原主要产粮区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现有6个县和7个现代化农场.1.2湿地景观和植物群落分类系统利用GIS技术对挠力河流域1950年(1935年航空调查,1945年编制的1∶10万地形图)、1965年(20世纪60年代测绘编制的1∶20万地形图,参考同期土地调查图件)、1983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编制的1∶20万湿地植被图)图件进行景观制图;利用2000年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人工解译并结合野外调查编制了研究区湿地景观现状图.为使上述数据精度可靠、真实反映不同时期湿地景观和土地利用状况,制图中采用相同的景观分类系统、相同的地图投影和最小制图单元.湿地景观分类最小单元为16种植物群落类型,将植物群落类型单元合并可获得4类湿地景观,湿地景观和植物群落分类系统参见文献.由于该区初期土地开发活动较弱,比较粗略的数据就可以反映初期植物群落和景观特点,而2000年土地开发强度较大,需较精细的数据才能揭示土地开发特征.数据精度及其检验过程参见文献.以1950、1967、1983和2000年研究区湿地景观和植物群落类型数据为基础,将湿地景观图层与植物群落类型图层叠加,利用ArcView3.2提取各时段每个景观斑块内所对应的湿地植物群落斑块,统计斑块内植物群落的类型数和每种类型占据的面积.为了揭示斑块对植物群落的维持能力,提取斑块内至少包含2种以上(含2种)植物群落类型.1.3湿地斑块维持机制本文选取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斑块特征指数(形状指数、破碎化指数、分维数)和分离度指数分析湿地斑块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素.这五个景观指数既相互独立,又可比较全面地描述景观格局.1.3.1第k类植物群落H=−∑n=1kPkln(Pk)Η=-∑n=1kΡkln(Ρk)式中:Pk为第k类植物群落占该湿地斑块的面积比;n为湿地斑块内植物群落的类型数.1.3.2湿地斑块的面积、长度及大小分析采用斑块形状指数(PSI)、斑块分维数(Fd)以及斑块内部生境的破碎化指数(FI2)表示斑块形状变化.PSI=E/4A√Fd=2ln(Z/4)/lnAFI2=1−A1/AΡSΙ=E/4AFd=2ln(Ζ/4)/lnAFΙ2=1-A1/A式中:E为湿地斑块边界的总长度(km);A为湿地斑块面积(km2);Z为斑块周长(km),Z=kAF/2,k为常数(取4);Fd为分维数;A1为该斑块类型中最大斑块面积(km2).当斑块形状不规则或偏离正方形时,PSI越大;反之,PSI越小.1≤Fd≤2,Fd值越大,反映斑块形状越复杂,当Fd=1时,则斑块形状为欧氏正方形.1.3.3湿地斑块面积和面积Sk=Pk/Bk,Pk=Nk/A−−−−−√/2,Bk=Ak/ASk=Ρk/Bk,Ρk=Νk/A/2,Bk=Ak/A式中:Ak、A分别为第k个湿地的斑块面积和湿地总面积(km2);Nk为第k个湿地斑块内的植物群落数.Sk值越大,表明植物群落类型在地域内的分布越分散.1.4斑块特征指数分析采用MicrosoftExcel计算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以及相关的景观斑块特征指数.基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湿地斑块的面积、形状特征指数和空间分离度对维持斑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并进行指数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和相关性检验,具体步骤参见文献.2结果与分析2.1湿地景观的破碎化趋势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类型主要包括沼泽、湿草甸、灌丛湿地和森林沼泽.沼泽和湿草甸是流域内主要的湿地景观类型,其不仅分布面积大,而且包含的植物群落类型丰富,两者分别包括9种和5种植物群落类型.1950—2000年间,随着农业开发的持续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面积逐渐减少,湿地总面积减少了87.6%,斑块逐渐破碎化,斑块数量急剧增加,由511块增为2866块.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最大斑块逐渐瓦解的破碎化过程.研究期间,研究区湿地最大斑块面积由1950年的1455.1km2减少为1967年的881.6km2,再到1983年的635.0km2和2000年的139.8km2,期间面积减少了90%;同时,斑块平均面积也由27.2km2降低到0.6km2,减少了98%.可见,研究区湿地景观的破碎化呈极其严重态势,这必将对该区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产生重要影响(图1).2.2湿地斑块面积基于研究区4个时段的湿地景观和植物群落类型数据,共提取59个湿地斑块(每个斑块至少包含2种植物群落类型).其中,1950、1967年的湿地景观破碎化不明显,分别提取26和25个斑块,而1983和2000年的湿地景观则处于严重破碎化状态,能维持2种以上植物群落的湿地斑块数量较少,分别为5个和3个.研究期间,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湿地斑块平均面积逐渐减少.1950、1967年,研究区湿地基本处于连续完整状态,维持2种以上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平均斑块面积分别为324.8和211.2km2;1983和2000年,湿地景观破碎化的结果导致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斑块平均面积分别为70.7km2和31.3km2.同时,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最小斑块面积却呈逐渐增大趋势,由1950年的10.1km2上升至1967年的10.4km2,又到1983年的14.3km2、2000年的17.6km2.可见,随着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斑块的破碎化,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平均斑块面积逐渐减小、最小斑块面积逐渐增大,说明在破碎化的湿地景观中,需要较大斑块面积才能维持植物群落的多样性.2.3湿地景观变化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2.3.1湿地植物多样性1950—2000年间,研究区湿地斑块面积与斑块内的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植物群落类型数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P<0.01,图2).说明随着挠力河湿地斑块面积的减小,斑块内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由1.151减为0.208)和植物群落类型数(由7减为2)均呈减小趋势.1950年,研究区湿地最大斑块面积为1455.1km2,其维持的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1.151,群落类型数为7种;2000年,最大斑块面积为139.8km2,其维持的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0.208,群落类型数为2,同时,不能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斑块数量达99.9%,平均斑块面积为0.52km2.2.3.2斑块形状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研究区湿地斑块形状指数由1.94增为11.9,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由0.208增为1.151),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67(P<0.05),说明斑块形状对植物群落的扩散至关重要.由于部分物种在斑块内部和边缘的分布不同,而斑块形状影响斑块内部和边缘的面积大小,使斑块内部和边缘的植物物种和群落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斑块形状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研究区斑块内部生境面积破碎化指数的增大,斑块内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呈减小趋势,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为-0.785.研究区99%的湿地斑块的破碎化指数大于0.936,说明挠力河流域湿地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很高.由于农业开垦活动逐步将湿地分割,自然廊道被切断,从而影响了植物群落的物种流通,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不断丧失,使湿地斑块内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能力不断降低.随着研究区斑块分维数的逐渐增大,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很小.斑块分维数与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11,关系不显著.2.3.3湿地斑块的相关性随着研究区湿地斑块分离度的逐渐增大,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呈波动式减小,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为-0.458.研究期间,挠力河流域湿地斑块分离度指数在0.11~5.21,波动较大.湿地斑块分离度较大,说明湿地斑块在空间上常呈孤立状态,被其他类型斑块所隔离,各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很少,导致斑块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能力降低.2.4影响斑块特征量的主成分分析研究区湿地斑块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取决于斑块的特征指数和空间关系.为了区分斑块面积、斑块特征和分离度对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的贡献大小,通过计算变量方差和协方差矩阵的特征量,以影响斑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因素为变量进行主成分识别.为了用较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信息,以相关矩阵的特征值≥1为标准,选取前3个因子作为主成分.由表1可以看出,第1、第2和第3主成分(分别为C1、C2、C3)的累积贡献率大于96%,可以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指标.其中,第1主成分以斑块面积和破碎化指数的贡献最大,前者的增大有利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增加,而后者的作用则相反,第2主成分以斑块形状指数的贡献最大,第3主成分以分离度的贡献最大(表2).3湿地斑块特征及其空间位置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能力的影响随着研究区湿地斑块的破碎化,维持2种以上植物群落的最小湿地斑块面积逐渐增大,平均斑块面积逐渐减小.所以,湿地斑块面积是挠力河流域湿地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能力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斑块形状、破碎化、分离度均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发挥着显著作用.斑块形状指数越大,越有利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破碎化指数、分离度指数则相反.因此,湿地斑块特征及其空间位置也显著影响研究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斑块的面积、形状和分离度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和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维持斑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导因素包括斑块面积、破碎度和分离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