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问题研究_第1页
元明时期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问题研究_第2页
元明时期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问题研究_第3页
元明时期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问题研究_第4页
元明时期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明时期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问题研究

元明时期是壮族首领制度正式建立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土司制度与生俱来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诸土司之间、土司官族内部、地方土司与封建朝廷之间的各种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严重危及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187—299。上思黄氏家族世居左江上游地区,长期把持地方世袭统治之权,成为当地最有势力的土酋大姓。进入元明时代以后,随着土司制度的不断发展和自身势力的不断增强,黄姓土司常恃其险远,与交趾互为表里,叛服无常,为害甚烈,严重扰乱王朝中央在该地区的封建统治,导致黄姓土司与王朝中央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引发王朝中央不得不相应地调整对黄姓土司的管理与控制策略。通过厘清元明时期上思州黄姓土官叛乱的历史事实,探析王朝中央对此所采取的相应的处置策略,进而透视元明时期上思土司制度的真实面貌及其与封建中央王朝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国杰”元地震说元初,广西左右江地区大小土司在元朝强大的军事压力下,陆续“归顺”,服从于大元帝国的封建统治。随着自身势力的日渐强大,有的土司常常趁着元朝因对外用兵而造成的兵力空虚、控制力减弱之机发动叛乱,导致斗争此起彼伏,持续不断,为害甚烈。降至明代,随着土司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土司势力因之得以膨胀和伸张,有的地方土官甚至公然与封建王朝中央分庭抗礼,“无异古之战国”,“有轻中国心”。元明时期上思州黄姓土司的叛乱活动,即为其中之一例。历史上,黄氏家族世居左江上游地区,长期把持地方世袭统治大权,成为当地最有势力的土酋大姓。史称,元初,左江上思州土官黄圣许内附,“赐以金符,授上思州知州。而许雄据一方,伪立名号,结连交趾,以为外援,聚众二万,劫掠溪峒山寨九十有二,声言将取邕州”,其嚣张之势由此可见一斑。《元史》和《明史》中有关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之乱的记载计有数处,为便于了解与论述,兹以时间为序罗列如下:《元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祖十四》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左江总管黄坚言:‘其管内黄胜许聚众二万,据忠州,乞调军万人、土兵三千人,命刘国杰讨之。臣愿调军民万人以从。’诏许之”。《元史》卷十九《本纪第十九·成宗二》载:元贞二年(1296年),“上思州叛贼黄胜许攻剽水口思光寨,湖广行省调兵击破之,获其党黄法安等,贼遁入上牙六罗”。《元史》卷十九《本纪第十九·成宗二》载:大德元年(1297年),“上思州叛贼黄胜许遣其子志宝来降”。《元史》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武宗二》载:至大三年(1310年)春正月,“戊戌,诏湖广行省招谕叛人上思州知州黄胜许”。《元史》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英宗一》载:延祐七年(1320年),“上思州瑶结交趾寇忠州。”《元史》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泰定帝一》载:泰定元年(1324年),“十二月癸丑朔,以岑世兴为怀远大将军,遥授沿边溪洞军民安抚使,佩虎符,仍来安路总管,黄胜许为怀远大将军,遥授沿边溪洞军民安抚使,佩虎符,致仕。其子志熟袭为上思州知州,降诏宣谕,仍各赐币帛二。”《元史》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四十九·刘国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时知上思州黄胜(圣)许恃其险远,与交趾为表里,寇边。二十九年,诏国杰讨之。贼众劲悍,出入岩洞篁竹中如飞鸟,发毒矢,中人无愈者。国杰身率士奋战,贼不能敌,走象山。山近交趾,皆深林,不可入。乃度其出入,列栅围之,余伐山通道,且战且进。二年,拔其寨。胜(圣)许挺身走交趾。擒其妻子,杀之。国杰三以书责交趾索胜(圣)许,交趾竟匿不与。夏,师还。尽取贼巢地为屯田,募庆远诸僮人耕之,以为两江蔽障。后蛮人谓屯为省地,莫敢犯者。诏遣使即军中以玉带赐之。”《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张祐》载:“初,上思州土目黄镠作乱,祐构其党黄廷宝缚献之。”《明史》卷二百《列传第八十八·张嵿》载:“世宗即位,命以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广西上思州贼黄镠纠峒兵劫州县,嵿讨擒之。”《明史》卷三百十七《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一》载:“洪武二年,命潭州卫指挥同知丘广为总兵官,宝庆卫指挥佥事胡海、广西卫指挥佥事左君弼副之,率兵讨左江上思州蛮贼黄龙冠等。龙冠一名英杰,时聚众万余,寇郁林州。知州赵鉴、同知王彬集民丁拒守,贼围半月不下。海北等卫官军来援,贼夜遁。追至上思州境,破之,贼走还,仍结聚不解。事闻,故命广等讨之。广等兵至上思州,贼拒战,击败之,擒从贼黄权等。英杰走十万山,官军追及,斩之。上思州平。”《明史》卷三百十七《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一》载:“上思州,唐始置。元属思明路。洪武初,土官黄中荣内附,授知州,子孙畔服不常。弘治十八年改流官,属南宁府。正德六年,土目黄锱聚众攻城,都御史林廷选捕之,下狱。已,越狱复叛,官军御之,诈降,攻破州城,复捕获之,伏诛。嘉靖元年,都御史张嵿言:‘上思州本土官,后改流,遂致土人称乱。宜仍其旧,择土吏之良者任之。’议以为然,仍以土官袭。”此即元明正史中关于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之乱的真实记录,从中不难看出,元明时期上思州黄姓土司之乱堪称绵延不断,为祸甚重。二、明代广西土官黄圣许矛盾的历史由来元朝初年,左江上思州黄圣许降元后,被授为上思州知州。在土司制度下,随着自身势力的日益壮大,其离心倾向也明显增强。据史书记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黄圣许乱,拥兵二万,结交趾为援,“寇陷忠州、江州及华阳诸县。诏遣(程)鹏飞讨之。圣许寻败,走入交趾”。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圣许劫幚团长山隘,又与交趾兴道王结婚”。大德元年(1297年),“寻诏圣许朝京师,圣许不肯,挟志宝走交趾万宁寨……六年,圣许复回故地,居凤凰旧巢,攻围诺屯仙洞屯,既而又使人来告降,且乞还其所虏之妾。朝廷羁縻之”。延祐元年(1314年),圣许陷忠州,杀黄知州等。六年(1319年),圣许族人黄万山、万松寿,攻古能村、戈村,劫杀归龙团皮零洞。至治三年(1323年),“圣许婿黄县官,攻劫邕州渠乐墟,百姓逃避于弯团”。由此可见,元朝建立以后,以土官黄圣许为首的左江上思州土司的叛乱活动确实是相当频繁的。众所周知,广西地处华南边陲,南与交趾接壤,左右江土司统治区便是两者交界的前沿地带。元代,在上思州土官黄圣许反叛封建朝廷的过程中,交趾(安南)统治集团可以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史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时知上思州黄胜许恃其险远,与交趾为表里,寇边。二十九年,诏国杰讨之。贼众劲悍,出入岩洞篁竹中如飞鸟,发毒矢,中人无愈者。国杰身率士奋战,贼不能敌,走象山。山近交趾,皆深林,不可入。乃度其出入,列栅围之,余伐山通道,且战且进。二年,拔其寨。胜许挺身走交趾。擒其妻子,杀之。国杰三以书责交趾索胜许,交趾竟匿不与。夏,师还。尽取贼巢地为屯田,募庆远诸僮人耕之,以为两江蔽障。后蛮人谓屯为省地,莫敢犯者”。元贞元年(1295年),刘国杰“深入贼境”,黄圣许“负险拒战,交趾援兵亦在焉”。据刘国杰《平黄圣许与安南书》云:“顷岁以来,致使黄圣许阴结外境之交,内蓄不庭之志,我是以有海隅之役。不意执事纳我叛臣,自开边衅。如圣许者,蛊惑群小,妄肆猖狂。与夫射天棰地,斩社稷而焚之者何以异……逋逃之渊薮,而执事又为之援者也。初谓圣朝之与执事,而执事之于黄圣许,孰重孰轻……”这些资料表明,境外交趾(安南)势力与上思州土官黄圣许之间相互勾结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极大,它不仅严重扰乱了地方基层社会秩序,而且严重危及华南边陲的稳定与安全,甚而极大地损害了国家之间的利益与相互关系。三、长期矛盾,导致地方土司反抗战争列宁曾经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401对元明时期上思州黄姓土司之乱的主要特点的分析理应如此。由上述可以看出,大要归之,在元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之乱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其一,从历史上看,黄姓土司统治上思为时长达200余年,其间叛服无常,危害甚重。而从总体上看,其叛乱活动达到高潮的时间大抵是在王朝中期。究其原因,是由于王朝建立之初,各地方土司往往为王朝的军事压力与政治权威所震慑,不得不纳款归附,接受王朝的任命与统辖。到了王朝中期,土司制度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土司势力因之膨胀,导致土属地方对王朝中央的离心倾向越来越强,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日趋加深,地方土司与王朝中央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导致地方土司反抗王朝中央控制的斗争时有发生,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的反叛活动亦莫能外,其反叛高潮出现的时间也明显偏向于王朝中期,这正是地方土司与王朝中央之间双方力量对比发展变化的一个真实例证。其二,“与交趾为表里”,同境外势力相勾结。从史书记载来看,元代左江上思州土官黄圣许持续构乱,叛服不常,危害甚烈,而在黄姓土司反叛王朝中央控制的斗争过程中,境外交趾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黄姓土司而言,显然也有意借助境外势力以达到扩张自身势力的目的,其间就得到了境外交趾势力的呼应、庇护和怂恿,从而给封建中央王朝的平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地方土司与境外势力两相结合,导致地方土司反抗中央王朝控制的斗争更趋复杂化。这是元明时期包括上思黄姓土司在内的广西沿边土司反抗中央王朝控制的斗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三,黄姓土司的反叛活动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毋庸置疑,黄姓土司持续不断的反叛活动严重扰乱了当地的社会秩序,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遭受极大的损失。譬如,据方志资料记载,至正十二年(1352年),“两江洞贼黄圣许(英衍)反。贼兵猖獗,攻掠(钦)州(路)城及灵山、安远二县。时罗、贴浪、(古森、澌廪、如昔、博是、鉴山)七洞,人民亡散殆尽。大兵征讨,贼渠窜入深洞,饷道绝险,仅获其妻子”。由此可看出,黄姓土司的反叛活动确实给广大民众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四、关于封建中央朝中央的土地利用问题作为中央集权下的地方分权,分裂割据是土司政权的封建本质。土司的反叛斗争实质是中央王朝与地方土司之间控制与反控制、地方土司与中央王朝之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就国家层面而言,地方土司叛乱显然有损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因而不得人心,甚或遭到强烈反对,最终必遭失败之厄运。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左江(思明路)总管黄坚言:其管内黄胜(圣)许聚众二万,据忠州,乞调军万人、土兵三千人,命刘国杰讨之。臣愿调军民万人以从。诏许之。”同时,在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地方土司的反叛活动严重地威胁到封建中央王朝在土司地区的封建统治和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因而遭到了封建王朝中央的坚决反击与积极回应。从王朝中央与地方土司之间的关系来看,“王朝在土司地区有赋役方面的利益,而且很多土司地区其实是王朝的战略或交通要地,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王朝一般不会坐视土司地区失序”315。这是很有道理的。元明时期,蒙汉封建中央政权对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之乱的应对及其处置策略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一)“平台”:黄圣许元明时期,封建中央王朝从维护封建大一统的角度出发,针对地方土司的反叛行为,首先采取了“威惠并著”、剿抚兼施的基本策略。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在元明两代长期构衅作乱,叛服无常,王朝中央在对付黄姓土司叛乱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威惠并著”的两面政策,终经封建朝廷多次剿抚并施,黄姓土司之乱方始告息。大德甲辰(1304年),“左江洞寇黄圣训(许)叛,招谕难其人。签曰:廉干彼素信服者,惟马从事……君闻之,慨然自任曰:惟吾可……方今薄海内外悉臣,靡有叛者……拜且泣曰:公恩主也,敢不如命。约日来降。”《诚意伯文集》卷八对此亦有所载。历经多次招抚之后,泰定元年(1324年),黄圣许再次接受元廷授官,前后延续三十多年的反抗活动暂告平息。史称,泰定元年(1324年),两江岑世兴、黄圣许数为边梗,湖广行省平章高昉请于朝曰:“窃闻岑、黄初未敢猖獗,盖缘招谕官吏恣意贪求,或不如欲,辄复以兵威之,远人由是不敢效顺。前广西签宪奥屯忽都鲁向尝按临其地,威惠并著。若命为本道帅使,则岑、黄可不招谕而至矣!”元代最终同意了高昉的奏请,岑、黄两土官闻之踊跃,“乃相率请附”。降及明代嘉靖初年,田州、南丹、向武、镇安、上思、龙州诸处叛服不常,“屡烦征讨……然始剿终未尝无抚,先抚后未尝无剿,可以相时而动”。由此可见,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代背景下,因时而变,“剿抚兼施”,已成为元明时代王朝中央处置地方土司叛乱的重要方略。(二)土官黄英衍之乱的处置宋代,官吏因罪除去名籍贬谪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谓之“编管”。作为官员黜免的一种处罚,明初王朝统治者对上思州土官黄英衍之乱的处置即沿用“编管”之法。《粤西丛载》卷二十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是年(1369年),治上思州土官黄英衍罪,编管泰州。前元至正十九年已亥,英衍乘元季乱,聚兵据太平路,夺印,行总管事,劫迁兵民于口庐,建治垂十年。洪武元年秋,七月,平章杨璟等取广西,以兵徇左右江,英衍惧,遣使奉印纳款,按罪当诛,以乞降贷死,举族移泰州。改太平路为府,铨流官知府治之。”(三)土官黄中荣,封闭型政权,由中央第一大的中央直接领导来进行管理降及明代,针对部分地方土司的反叛活动,王朝中央出于维护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和巩固边防之需,有针对性地在局部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事实上,元明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并维持土司制度,不过是王朝中央为强化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控制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一旦改土归流的条件成熟起来,王朝中央便不失时机地对地方土司施以改流,土司叛乱无疑给王朝中央的改流工作找到了极好的切入点。因而降及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王朝中央往往在平定部分土司的叛乱之后,即抢抓各种有利时机,及时推行改土归流工作,废除地方土官的世袭统治地位,改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汉族流官进行直接管理和统治。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因其持续不断的构衅作乱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最终成为明代王朝中央较早实施改土归流的对象之一。史称,洪武初,上思州“土官黄中荣内附,授知州,子孙畔服不常。弘治十八年改流官,属南宁府”。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改土归流俨然已成为王朝中央控制地方土司的最严厉和最强有力的手段,改土归流因此成为土司制度的最终归宿。土司制度的反封建综上所述,元明时期面对左江上思州黄姓土司的反叛活动,蒙汉封建统治者因时制宜,及时做出了相应的干预与回应:在土司制度正式确立的元代时期,一方面,王朝中央意欲维持土司制度的存在,借助地方土司之力以确保王朝势力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间接统治,保障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看到土司势力的过分嚣张而危及王朝中央在地方上的封建统治地位,因而采取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以加强对地方土司的管理与控制,改土归流暂未提上议事日程;在土司制度处于全盛时期的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和壮族土司制度各种固有弊端的日益暴露以及改流条件的日渐成熟,针对地方土司的种种不法行为,王朝中央从巩固封建大一统的角度出发,不失时机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