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种族政治与性别政治底层黑人问题与当代美国政治_第1页
美国的种族政治与性别政治底层黑人问题与当代美国政治_第2页
美国的种族政治与性别政治底层黑人问题与当代美国政治_第3页
美国的种族政治与性别政治底层黑人问题与当代美国政治_第4页
美国的种族政治与性别政治底层黑人问题与当代美国政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的种族政治与性别政治底层黑人问题与当代美国政治

真正的穷人:内陆城市、下层阶级和公共政策。梦想与梦魇——六十年代给下层阶级留下的遗产[美]麦隆·马格尼著,“美国政要热读”编译委员会译种族问题像幽灵一样困扰着1950年代以来的美国政治。今年的美国大选也不例外。民主党初选的黑人参选人奥巴马高举超越种族政治的旗帜,宣示自己作为改革和新生力量代言者(“Change,Yeswecan”的口号)的政治形象,一路摧城拔寨,民主党初选的另一参选人希拉里疲于招架。这是有史以来黑人在美国总统选举进程中的最好表现。民主党这两位参选人无论谁最后出线,都会直接挑战美国人的政治神经。1950年代以来种族平权和性别平权运动曾试图推动不同种族和不同性别平等相待,但事实上导致种族和性别之间出现了新的裂痕,直至今天也未必能弥平。美国人能否超越种族政治和性别政治,接受一位黑人总统或者女性总统?希望超越种族政治的奥巴马最终还是未能逃脱种族问题的纠缠。2008年3月上旬,奥巴马在芝加哥所属教会的前牧师莱特的部分布道录像被披露,莱特在录像中猛烈抨击美国的种族歧视,认为“9·11事件”的发生是美国咎由自取,并说“上帝保佑美国”这句俗话其实应该说成“上帝谴责美国”。这段录像掀起了轩然大波,奥巴马也因此面临了参与竞选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如果奥巴马因此被政治对手定位为一个有强烈种族对立情绪的黑人政治家,那么占选民多数的白人必然很难接受作为黑人的他,这几乎相当于政治自杀。奥巴马迅速反应,3月18日在费城发表了一篇深思熟虑的演说。他一方面反对莱特牧师的激烈言论,认为这种分裂主义的看法否定了美国的“伟大与美好”,同时伤害了白人和黑人;另一方面,他也指出,美国社会仍然存在种族歧视,相当部分黑人仍然受困于经济机会缺乏、失望和暴力,而白人社区却把黑人当做白人失业加剧的替罪羊,大肆攻击各种福利政策。在此基础上,他再次强调了超越种族政治、呼吁美国团结的立场,一方面希望黑人不要成为历史的人质,要将自己的诉求和所有美国人的诉求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则希望白人拿出实际行动来改善种族关系。他还一改淡化自己“非洲裔美国人”色彩的策略,将自己的“美国故事”讲述成民族融合的典型,他的父亲是肯尼亚的非洲人,母亲是美国堪萨斯州的白人,他从小得到外祖母的照顾,亲戚中亦有世界其他民族的血统。难道黑人没有受到歧视,难道不应该坚定地为黑人兄弟说话?为什么奥巴马要超越种族政治?这一政治危机,牵出了底层黑人问题这一个半多世纪以来美国政治的焦点问题的复杂线索。要理解奥巴马为何这样回应莱特事件,就要理解,从1960年代到21世纪初,美国的自由派和保守派围绕底层黑人问题的论争究竟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路程。恰好克林顿和小布什首次当选总统后都曾推荐过一本书,这两本书的主题又都是美国底层黑人问题,而且晚出的一本在理论上直接挑战了先出的一本。1992年12月,刚击败老布什而当选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他的故乡小石城举办的经济峰会上,向与会专家推荐了当时执教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黑人学者威廉·朱利叶斯·威尔逊(WilliamJuliusWilson),“我希望在座的诸位知道,比尔·威尔逊是我们国家在种族问题和城市贫困方面最杰出和最重要的学者。我刚刚读完《真正的穷人》——它只有187页——并且推荐诸位也都读一读”。而2001年1月,刚击败民主党候选人戈尔、为共和党重夺总统大位的小布什,则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麦隆·马格尼特(MyronMagnet)的《梦想与梦魔》是除了《圣经》之外他所读到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布什的主要战略顾问卡尔·罗夫称这本书是“指引布什形成‘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哲学的地图”。它也被誉为“帮助布什成为总统的一本书”。目前,这两本书都已出中译本。《真正的穷人》(被列入“都市文化研究译丛”)的副标题是“内城区、底层阶级和公共政策”,1987年出版;《梦想与梦魇》(被列入“美国政要热读”丛书)的副标题则是“六十年代给下层阶级留下的遗产”,1993年出版。从副标题可以看出,克林顿和布什这两位分属不同政治派别的总统推荐的这两本书,关注的都是美国的底层阶级问题。晚出的《梦想与梦魇》在全书开篇第一章的开头即展开对威尔逊《真正的穷人》的批评,后面也反复辨析威尔逊的看法。比读这两本书,可以粗略把握近半个世纪美国政治围绕此一问题论争的大致脉络。就字面意思来说,这里讲的“底层阶级”或者“下层阶级”,不仅包括底层黑人,也包括其他底层少数民族比如底层拉美裔人、底层亚洲裔人,甚至包括底层白人。但是,这两本书讨论的“底层阶级”,指的是在内城聚居区居住的底层黑人。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北方工业开始起飞,南方黑人逐渐向北方迁移,而且主要集中于几个大的工业城市的内城区。当时,虽然南北战争终结了南方的奴隶制,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土地改革,获得解放的奴隶事实上在经济上一无所有,缺乏经济自立的能力。整个20世纪上半叶,黑人聚居区的贫困率都居高不下。不过经过近百年的演变,聚居区的黑人也有了中产阶级、普通工人阶层和赤贫阶层的分化。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聚居区贫困问题被再度发现、民权运动兴起之前,美国白人和黑人事实上为一套复杂的种族隔离制度所隔离,比如,社区业主之间签有限制契约,规定业主不得随意处置产业,这样就严格限制白人业主将产业转让给少数种族成员,事实上将不同阶层的黑人都束缚在原有聚居区内。1960年代种族隔离被打破之后,黑人中的中产阶级和普通工人就搬出了聚居区,转往环境条件更好的社区。这样,最后留在聚居区的就是黑人社区中最潦倒的那一部分人,与失业、少女怀孕、未婚生育、单亲妈妈家庭、福利依赖和严重犯罪比率高等现象如影随形。这一部分底层黑人,就是这两本书共同讨论的对象“底层阶级”。保守派的主要看法是,“伟大社会”的各种社会政策给人们提供的保障,纵容犯罪,使底层阶级变得更有依赖性,对失业无所谓,也使得非婚生育和单亲妈妈家庭越来越多,所有这些都发展成一种贫困文化和福利文化;自由主义的社会政策在聚居区底层阶级问题上已经失败,应该把重点放在改变聚居区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1965年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报告《黑人家庭》是较早产生冲击力的作品,但当时黑人和自由主义者的愤怒抨击使得一时无人再提底层黑人的福利依赖问题。(莫伊尼汉从1976到2000年一直是纽约州的民主党参议员,接任他的参议员席位的就是希拉里。)到查尔斯·默里(CharlesMurray)1984年发表《退却:1950—1980年的美国社会政策》的时候,保守派的看法已经在美国社会形成笼罩性的影响。在威尔逊看来,默里的这本带有很强挑衅意味的书,在自由主义者的脚下点燃了一堆火,刺激着自由派的复兴和反击。威尔逊的《真正的穷人》代表了自由派在底层黑人问题上直面保守派挑战、提出新的论述的努力。首先他要消化保守派的冲击,批评此前自由派无法解释底层黑人境遇何以恶化,认为已经不能只从种族歧视方面找原因,也不能再否认底层阶级已经形成。他在1978年出版的《种族重要性的降低》的题目即提示,种族歧视在底层黑人问题上已经不像1960年代认为的那么重要。这些看法也使得他被人认为是黑人中的保守派,但他自己认为是在为自由派寻找理论出路。威尔逊的主要努力是要从自由派的角度解释底层阶级现象。他认为,底层阶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内城聚居区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聚居区最主要的变化就是,随着对黑人的种族隔离的打破,黑人中的中产阶级和普通工人从聚居区搬出,而随着这部分各方面更优秀的黑人的迁出,不仅以前黑人社区的一整套服务机构和社区生活体系逐渐瓦解,而且留下的黑人群体也失去了道德榜样和前进方向,在失望和贫困的氛围中随波逐流自暴自弃。他进一步解释了聚居区变化的原因和背景。一大原因自然是种族隔离的消除。不过威尔逊对这一点只是提及而并未强调,因为对于一个自由派而言,很难否定种族隔离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但客观上说,以前那种白人和黑人之间“隔离但平等”的秩序瓦解,是业已分化的黑人社区迅速瓦解的最重要原因。这是进步的代价,同时也提示,在种族歧视之外,黑人内部的分化(阶层问题)同样很重要。威尔逊重点分析了影响聚居区结构变化的经济原因。20世纪70—80年代,在黑人集中的一些北方大城市,经济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技术要求低的就业机会急剧减少,就业机会的增长主要在要求较高教育水平的金融和护理等服务行业。于是技术水平低的黑人逐渐被淘汰,越来越被动。威尔逊因此认为,底层黑人那种听天由命自我放弃的文化态度是由环境造成的,保守派把这种文化看做具有自主力量的“贫穷文化”是错误的。另一方面,那些民权革命之后推行的有利于黑人的社会政策,对于不同阶层的黑人来说,意义并不一样。那些拥有更高收入、受过更好教育、职业声望较高的黑人从这些政策得到的好处显然更多,但那些真正处于劣势地位的黑人,却获益不多。因此只是将问题归咎于种族歧视,就会错误地认为,这些社会政策是在解决所有黑人的问题。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样一来,不仅这些社会政策没有真正解决底层黑人的问题,反而背上了一个黑锅,那就是,由于大多数白人其实也是地位不高也较穷的人,在这些白人看来,向少数民族倾斜的社会政策其实反过来是对白人的歧视(比如,同样的考试成绩,一个黑人能进耶鲁大学,而一个白人却进不了)。普通白人的这种社会感受的蔓延,使得打扮成“黑人和女人的党”的民主党把这些普通白人选民都推向共和党保守派的怀抱,从1980年到1992年美国一直都是共和党的天下(里根时代和老布什时代),以往民主党提出的社会政策自然也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危机。威尔逊提出对策的首要着眼点,正是政治上的可行性,这些对策设想同样也是克服民主党的政治危机的建议。他事实上认为,不能再只揪着种族歧视问题不放,一味提出针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政策,这种社会政策不仅无法解决底层黑人问题而且已经被污名化,这条路在政治上已经是死路一条。他明确指出,只占人口四分之一的少数民族和穷人没有能力让自由派的民主党贏得全国大选。要解决美国真正的弱势群体的问题,不得不主要通过受多数选民支持和认可的普遍性计划。因此,真正在政治上能够有所作为的办法,是提出面向全部美国人的综合性经济政策,同时让这种政策增加真正的弱势群体(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黑人还是白人)的就业机会。这种综合性的政策应该包含针对种族的计划,但是后者只能是普遍性计划的次要组成部分。必须强调,经济和社会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将惠及美国的所有群体,绝不只是让贫困的少数民族成员获益。从这一思路可以看出,威尔逊之所以要将底层黑人问题的主要原因解释为全局性的经济结构转型,也是为了提供新的政治计划的理论基础。不论威尔逊的解释是否最合理,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他把握住了政策制定的政治要害。他指出,颇有意味的是,里根政府虽然声称中产阶级生活水准的下降原因在穷人(和没有明说的少数民族),大幅度削减税收和预算,但并不愿意大幅削减那些所有人都可以获得的普遍性计划(比如社会保障和保健医疗等)。也就是说,在选举和政策制定面前,无论对保守派还是自由派而言,都是人民的多数最大。威尔逊将他的方案称为自由主义政策制定者的“隐秘议程”,隐秘之处就在于,得用让多数美国人满意的计划夺得政权,来改善聚居区底层阶级的生活机会。这种政治策略的目标仍然是,继续维持政府改善底层阶级境况的力度,不过是换了个“大河涨水小河满”的办法而已。事实上,克林顿1992年之所以能够在总统竞选中击败老布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改造民主党作为“黑人和女人党”的传统形象,全力争取笼统包括了最大多数美国人的“中产阶级”(任何一个有一份工作的美国人都会把自己当做中产阶级),在争夺最广大群众基础的政治竞争中打败了共和党。克林顿的竞选思路和威尔逊在1987年提出的政策思路显然有重叠之处。不过,按威尔逊的思路,以面向全体美国人的普遍性政策解底层黑人之困,一是需要政府开出比“伟大社会”时期高得多的预算,二是条件较好的黑人迁出之后聚居区的社区建设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单靠经济手段未必能奏效)。有什么办法能让聚居区重建一套稳定的社区制度和社区秩序?威尔逊提到,把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黑人以及黑人专业人士重新整合进居民点,但是,在种族隔离已经废除的时代,这种逆向回迁如何可能?或者还不如更谨慎一点,如果目前聚居区中有部分黑人状况改善,如何能让这部分黑人留下现在的社区?威尔逊的期待是,聚居区底层阶级的处境改变,这里的文化规范和行为模式也会随之改变。其实,威尔逊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延续了“伟大社会”时期的思路,以为只要聚居区的经济问题能解决,那么这里的文化心态问题就能解决。他在政治策略上的变化,说到底是为了应对“伟大社会”的福利政策和肯定性行动面对的政治危机,通过政治上更可行的“隐秘议程”,来继续维持对聚居区的福利政策。问题是,即使“隐秘议程”顺利推行,对聚居区底层黑人的福利扶持更多一点点,这里的自暴自弃无所事事的文化习惯和行为模式会有所改变吗?威尔逊在《真正的穷人》中没有继续追问下去。马格尼特的《梦想与梦视》正是从这个问题入手,批判了威尔逊的思路逻辑。他赞同威尔逊对存在底层阶级这一事实的证明,认为威尔逊对种族主义衍生底层阶级的看法的批驳非常重要。但是他认为,威尔逊将底层阶级及其文化的出现归因于缺乏经济机会,却是错误的。这无法解释,为什么相当多的亚洲移民从社会底层开始奋斗,一开始英语都不会说,但却非常迅速地取得了成功,而底层黑人却缺乏改变自己的主动性?并不是穷人就注定品行恶劣,富人就能品行“端正”。马格尼特和威尔逊其实都同意底层阶级已经形成了一种很成问题的文化,不同的是,对这种文化从何而来,对这种文化在底层阶级形成过程中有何作用,他们的回答很不一样。威尔逊认为,美国经济的结构性变迁及其带来的失业问题,同时造就了底层阶级和他们的文化。马格尼特则认为,是一种特别的文化造就了底层阶级,而这种聚居区底层阶级文化的源头,是1960年代美国在大学、司法界、新闻界、基金会、教会等精英组织的领导下发动的“文化革命”,是富人教坏了底层黑人。这种批判事实上就是对自由派和民主党的文化立场的批判。1960年代美国“文化革命”一方面在政治上赋予黑人平等地位,另一方面则是寻求个人解放,特别是性解放,这两个方面截然不同但互相交织、互相支持。马格尼特认为,这场“文化革命”所传播的富人文化,给穷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复强调穷人是牺牲品,民权运动的胜利反而强化了底层黑人被牺牲的感觉,这使得穷人变得消极、被动和充满怨恨。而且,富人文化不再尊敬卑贱但正派的工作生活,认为那种勤勤恳恳的工作只是奴役和下等的标志。这样一来,年轻一代底层黑人不再尊重他们的父母,认为父母一代太傻太天真,不仅自己无所事事,而且嘲笑那些选择工作的邻居,宁要救济也不要工作。这样一来,即使机会出现,缺少自信没规没矩的底层黑人也往往会不知所措。而如果整个社会起来反对底层黑人的败坏,人们又会认为这是种族歧视,这样黑人可以对他们的失败不负责任。因此会有一种悖论的情况,种族主义在不断减少,但是对种族主义的指控却变得越来越尖锐。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做黑人就是牺牲品”成为一句自我实现的谶言,很多底层黑人真的就穷得几代人都无法翻身,世世代代住在贫民窟而被边缘化。马格尼特认为,富人出于仁慈和人道主义目的的理论和政策,赋予了自己一种超越自我的高尚事业,最后带给穷人的却是禁锢和枷锁。二是,1960年代的有钱人渴望把自己从50年代的焦虑、沉闷和单调中解放出来,要求打破一切束缚自己的规矩、制度和道德,以“感觉好的事情就去做好啦!”为生活准则,不来点毒品不叫自由。无论是联邦高等法院,还是政府的公共政策,都纵容甚至推动这种解放。在这种氛围下,人们认为是“体制”而不是犯罪分子应该为犯罪负责,犯罪分子是受害者,可能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惩罚。这种价值观的混淆必然引起社会解体,个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意义也会完全被混淆,黑人和所谓受害群体曾有的传统美德和善恶标准都被一扫而光。但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是要有资本的。马格尼特指出,有钱人在某一段时间放纵一下,犯点错误,还有浪子回头的机会,但是穷人往往走错一步就再也爬不起来了。一旦底层黑人沾染上毒品、性解放、反叛社会的富人文化恶习,就会堕入无底深渊。马格尼特并不认为这种富人文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认为有一套社会体制相配合,其中主要有,社会福利制度改变了人们的预期和动机,高等法院在自由派意识形态的主导下破坏了自己的权威性和民主体制。因此,要改变这种富人文化,就得改革福利制度,重建法律秩序,克服“文化革命”带来的问题。他认为,根本的办法是让穷人自己负起责任来,不能总是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心安理得地依赖社会救济。富人们在承认和哀叹黑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同时,必须增加一条,就是现在就必须超越不公正。不管一个底层黑人过去的历史怎样,现在他必须成为现在的自己,而不是继续被过去的不公正束缚着,这样等于继续做历史的奴隶。而且应该告诉他们,他们能够做到一—不要因为过去他们曾受过的伤害而说他们做不到。因此,福利制度必须重新设计,比如,不鼓励无力供养孩子的人怀孕生孩子,不给有第二个福利孩子的母亲增加福利补贴,未婚妈妈应该被安置在有行为约束的集体居住场所,等等。另一方面,要用铁腕手段打击犯罪,重新建立社会秩序包括聚居区的秩序,例如不能把收容所变成容污纳垢之所。如果没有法律、警察和文明礼貌保护自由免受粗暴势力的攻击,自由将毫无价值。马格尼特在2000年的序言中提到了1990年代以来美国应对底层阶级问题的两个里程碑事件,一是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从1994年开始在纽约这个“谋杀之都”展开打击犯罪的运动,严重犯罪减少了大约一半;二是1996年通过联邦福利改革法案,随后不仅没有出现大量穷苦妇女和饥饿儿童,全国领取福利的人数反而下降了40%以上。马格尼特的这一套分析其实从更深的层面呈现了美国黑人历史的悲剧。为什么底层亚洲裔并没有那么明显地被1960年代“文化革命”的观念所引导?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美国黑人的特殊历史和历史记忆。当年几乎没有一个黑人是自由来到北美的,这也意味着,美国黑人文化的根长在奴隶历史之中。南北战争到60年代民权运动之间,黑人受困于种族隔离制度,虽然是自由人却被剥夺诸多公民权,在这种容易产生敌对心态的制度环境中,黑人亦比较难养成自信刚健的文化。托克维尔在1835年出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上卷曾指出,北美现代奴隶制和古代奴隶制不同,古代奴隶和主人是同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