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聚落类型再识_第1页
中国古代聚落类型再识_第2页
中国古代聚落类型再识_第3页
中国古代聚落类型再识_第4页
中国古代聚落类型再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聚落类型再识

“国”何以论“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早期居民的形态多种多样。教材限于篇幅往往又语焉不详,比如对于研究城市发展就言必称之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这一重要引言,往往会有“国”何以论“城”的疑问;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恰恰正是这些早期的聚居形态预示了城市发展的脉络,极其有必要对这些类型作出文献梳理,择其要者——“邑”、“聚”、“里”、“国”详说。一、“邑”与“市”歌之咏之的颂歌也用了“邑”字,如《诗经·商颂·殷武》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汉之张衡在其《东京赋》亦沿用这一说法:“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然而,邑与都是有区别的。《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可见尽管都是奴隶主的驻地,但邑与都仍有区别。所以唐代慧琳在其《一切经音义》才这样说“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至秦时,“邑”仍然有类似用法,如唐代柳宗元之《封建论》有曰:“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邑还可泛指一般城市或城镇。如“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苏洵《六国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宋·王安石《伤仲永》);“邑小不足容。”(清·张廷玉《明史》);“摄篆旁邑。”(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集市行为和场所的介入使“邑”的村落形态出现了分化,其“市”的集聚效应也使邑的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所以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如韩国之中70邑有市。邑的规模大小不等。《战国策·燕策》的“邑万家”是大数。小邑住十家称“十室之邑”,田在邑外,一邑有10“田”(周制一田为100亩),领主有若干邑即有若干田地及若干家农夫,代表他的领地及财产。春秋时邑扩大,但名义上仍称“邑”,只不过是为“百邑”或“千室之邑”,或“百乘之家”,每十室有一乘战车,故百乘之家就是千室之邑。二、聚的形态由来“聚”从字源上来考察,一说聚字后起,甲骨文金言文均未发现聚字,较早的聚字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印文中;而刘兴隆先生《新编甲骨文字典》收有“聚”字,字型为“”,从“盖”取居,从“耳”取声,表聚居之地以传声所达为其范围,或为一说。聚是形声字,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故多人集合在一起称为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说文解字》列:“聚,会也,取声。一曰邑落曰聚。”1《左传·襄公十年》列:“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即取此意。因多人集居在一处,故“邑落曰聚”。在母系氏族社会,随着原始农业的诞生,先民开始由游牧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转而到依附田地的定居生活。于是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按氏族血缘关系组织定居的“聚”。从考古发掘可知其规划包括居住、墓葬、农业生产基地、制陶等手工业基地以及畜牧场所等内涵,从而形成一个原始自然经济的生产与与生活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基本单位;其选址大多位于沿江河湖沼台地上,与所营的田地相毗连;其聚居形态结构包括中央位置的一个公共“大房子”,成为一聚的组织活动中心,各家居室都环布在大房子周围,形成一个“聚”的聚居形态。依文献史料钩沉,聚作为村落最初的表征,其说法有数种,如:乡聚:“(秦孝公)七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史记·秦本纪》卷5)。“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刘向,《说苑》)。聚邑:“献公奔齐,齐置卫献公于聚邑。”(《史记·卫康叔世家》卷37)。“流民稍还,渐成聚邑。”(《后汉书·循吏列传·卫飒传》卷76)。邑聚:“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史记·商君列传》卷68)。“南夷君长以十数,……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汉书·西南夷传》卷95)。“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后汉书·王丹传》卷27)。屯聚:“又南下河南成皋以东十三县,及诸屯聚,皆平之。”(《后汉书·冯异传》卷17)。“(盖)延西击街泉、略阳、清水诸屯聚。”(《后汉书·盖延传》卷18)。“(王梁)转击五校,追至信都、赵国,破之,悉平诸屯聚”(《后汉书·王梁传》卷22)。上述“乡聚”、“聚邑”、“邑聚”、“屯聚”,其中的聚字都是泛称,指乡民居住之地。此种说法自战国以来,经秦及至两汉,其含意当相去不远。《史记·五帝本纪》:“(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卷1)根据这一记载,可见都大于邑,邑大于聚,聚最小。都为国君所居,即战国时诸侯所在地,也就是与贺业矩先生考订的《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匠人营国”的“国”级别一致的地方,当然既是一级行政组织,也是一种聚居形态。1相当于秦统一后的郡治,邑相当于县,则聚应为县以下的聚居单位。而结合《汉书·平帝纪》颜师古注:“聚小于乡”(《汉书》卷12)的说法,可见聚在乡之下,当仍指村落;这种说法与《后汉书·王扶传》卷三十九李贤注:“小于乡曰聚”相同。至于说到作为村落泛称的聚的户数,有如下材料可供查考:战国时苏秦说“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史记·苏秦列传》卷69);而枚乘在《上书谏吴王》有类似的说法:“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汉书·枚乘传》卷51)。枚乘的“十户”之说有夸张之嫌,即使就是苏秦的“百人”之说也是举其少而言之,也就是说最小的聚也有一百人,约二十户。大的聚也应有几十户,甚至百户。还有二百户之说,“置奉邑二百家,……以湖阌乡邪里聚为戾园。”(《汉书·武五子传》卷63)至于说到由于集市行为和场所的介入使“邑”和“聚”从一般的“邑”和乡村之“里”中分化出来,从而带有某些城市型聚落的特征,此是后话,当属于另外的论题。三、宪法和文化上的“里”里原来是土地丈量单位(每步为6尺时,1里合300步;每步为5尺时,1里合360步;1里为1800尺。自商代而1840年前的清朝每尺折合公制从0.169米至0.32米不等),春秋时始作为城内区域的名称而出现。因其规模不一,故此认为它应是以区域为单位的基层行政组织。里既作为行政体系中的一级组织,同时又作为一种聚居形态,其聚居结构形式可通过《诗经》中一首文学价值极高的诗篇《将仲子》2来看: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透过其巧妙的“言似拒之,实乃招之;意在言外,一唱三叹”的艺术感染力,“逾里”、“逾墙”、“逾园”和“折柳”、“折桑”、“折檀”的由外及里、由远及近和由亲及疏的步步进逼、层层推进的层递手法,在突出了艺术形象、揭示内心矛盾的同时,也清晰明白地勾画出了“里”的聚居结构形式和其各功能模块的空间布局。“里”作为聚居形态的一种是存在于城郭之内还是城郭之外,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董鉴泓先生在论述了汉长安城中的居住闾里之后也说到:“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汉长安的闾里,记载不详,发掘资料也缺乏。”3更有甚者,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论及汉代乡里之制时,认为里均位于城郭之内,否认城外之里的存在;只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由于“豪族”实力的伸展等原因,才促成了城外乡村之里的形成。的确,豪族势力的壮大及战乱的影响,使得汉魏之际田庄与坞堡的发展极为显著,但否认在此之前的乡村之里的存在明显不妥。从文献角度考察,固然有城郭内之里,如《论语·宪问》有云:“东里子产润色之。疏云:东里,郑城中里名。子产居东里,因以为名。”《越绝书》又云:“吴市者,春申君所造。阙两城以为市,在湖里。”《汉书·宣帝纪》还云:“时朝会,请舍长安尚冠里。”等等;不过另一方面,城郭外之里见诸文献的也不少,如《史记·汲郑列传》有言:“黯耻为令,病归田里。”《汉书·张安世传》又言:“其为故也掖庭令张贺置守冢三十家,上自处置其里。”特别是东汉中后期之后,城郭外之里更是频繁地见诸史书,如《后汉书·儒林传》记载:“远人从其(指孙期)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另外,考古发掘有力地证实了城郭外之里的存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幅制作于吕后末年的《驻军图》中,绘有50多个里的位置。1这些里各依山川形势,错落有致,分散而居,显然是在原有自然村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绝非城郭之内里所应有的形态。按秦汉制度,县以下“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2由此可知,当时县以下区划,有县——乡——亭——里四级。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十里一亭”之里,应解释为距离单位,所以亭不能与乡里相提并论。3不过另一方面,亭不属行政系统,亭只“司奸盗”,“不主民事”,4所以基层地方组织,应是县辖乡,乡辖里。里是最低层单位,当时的自然村即称为里。汉代书写籍贯,多称郡、县、里,如:“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汉书·高帝纪》卷1。沛为郡,丰邑即丰县),此指刘邦为沛郡丰县中阳里人。还有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说的“汉家因秦,大率十里一亭,亭,留也。”5以及《旧汉仪》卷下的“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司奸盗。”(《后汉书··百官五》志28)可作为旁证。可见里作为最小的聚居单位,自战国至秦汉郡县制形成时期,也就逐步随着郡、县、乡、里四级地方行政区划固定下来。里有大小,文献中记载有里的规模。但一里的户数,其说不一,少者说有二十五户,多者说有二百户。由《周礼·地官·遂人》的“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可知一里有二十五户;《诗经·郑风·将仲子》毛亨注:“二十五家为里”。此其一。由《太平御览》卷一九一引《风俗通》的“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又可知一里有五十户;《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均曰“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汉简《田法》也持五十户之说:“五十家而为里,十里而为州。”此其二。《尚书·大壮》四库本卷三的“古者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还可知一里有七十二户。此其三。另外,还有《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的“一里八十户,八家共一巷”的说法。此外,《管子·度地》“百家为里”的说法与《礼记·杂记下》郑玄注引《王度记》的“百户为里”说法一致。除上述列梳的史料外,在《汉书·张安世传》、《汉书·平帝纪》、《汉书·武五子传》中还有30、40、200户的记载。尽管对于里的户数说法不一,却恰恰反映了里作为农村最基层居民聚居地的大小不等的实际情况,也再次印证了一个城郭外之里大约便是一个自然村的前述说法。当然,城市之里的组织是根据居民编户建制而定的,《周礼·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闾即里,一闾五比,记二十五户,构成一个聚居单位。另据《周礼·小司徒》可知当时一辆战车需配二十五人,每户一人服兵役;那么一闾的编户恰好组成一个车战单位——辆(两)。可见,城市之里既是一个生产和战斗单位,同时又是一个聚居单位。这种里制保持了乡村之“里”的本来面目,在奴隶社会里,为了监督奴隶们从事农业生产,采取了结合生产组织聚居的方法。生产组织又是依据井田制而定的,为便于耕作和生产生活的统一而随田地建置。采用乡村之里的聚居组织方式来组织城市居民的聚居生活,其目的除了运用传统经验强化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外,主要还在于适应建军的需求。从“乡遂制”看,户制、军制、田制都是互相配合的,城市仍沿用乡村的编户组织方式,既可满足建军要求,也能与“隧”的编户组织统一起来;因为《周礼·遂人》6记载“遂”的编户组织是“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神农氏时的“国”“国”“国”为“國”,先作“或”。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可见“或”乃持“戈”守住“人口”和“土地”之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私有制的进一步加强,仅有“戈”还不够,反映到聚居形态上,逐加沟濠或土壕、乃至城墙的“囗”,1终成为“國”。整个诸侯国用“囗”围之殊属不易,于是仅围君子所居之邑——都者也,所以“国”、“城”一体,及至《周礼·冬官·考工记》是以“匠人营国”专指“城”。那么神农氏时期(国之初起时,初民时代)为什么要守人呢?固然因为这些“民”都是血缘系统里的人,父系氏族社会以“认祖归宗”为己任,共主有责任运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保护他们免受猛兽袭击。还有一个解释,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位。何以守其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的道理,为达此目的而所以要“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3而且据刘易斯·芒福德论述,持“戈”之人为社会失去了“游猎之获”的存在价值后的猎人,而且猎人后来就做了国中之王者。尽管先民时代的国开始有分化,如《周易·系辞下》描述此时的国:“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但是神农氏时的“列廛于国”的“国”决非是“匠人营国”的“国”,也不是“监于万国”(《史记·五帝本纪》)的“国”,它只是“远在城市的复杂形式还没有出现,远在城市还未形成功能齐备、健全的整体环境之时,城市的某些功能和目的就已存在”的“原始结构”4的“国”。“国”在西周是特定的概念,所谓“国”,意即指“城”,所以“匠人营国”的“营国”就是营建城邑。西周有封国建侯制度,封国意味着作邑作邦,建立城邦国家。营国包括建置城池、宫室、宗庙、社稷;并规划所属的田地和农业奴隶的居邑,即所谓治野。《说文》有曰:“国,邦也。”实则“国”和“邦”有异,大才如孔丘亦曰“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在《周礼·太宰》“以佐王治邦国。”下有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为野,“国”为城,是为“治野”。有国有野是西周城邑建设的特殊体制。所以那时建一个城,实际上是建立一个以城为中心连同周围田地所构成的城邦国家。因此,建城实为建国,通常也就称城为国。从周王到诸侯,都各有自己的城邦国家。卿大夫采邑也是个具体而微的城邦国家。周人奴隶制王国便是利用宗法血缘关系,以周王为大宗子,本着“大宗维翰”、“宗子维城”的原则,联合一系列的大小城邦国家而组成的。5周时的国规模由于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