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命运的人生》的叙事技巧评析_第1页
《无命运的人生》的叙事技巧评析_第2页
《无命运的人生》的叙事技巧评析_第3页
《无命运的人生》的叙事技巧评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命运的人生》的叙事技巧评析

凯西伊姆雷(keristim)在他的《无命运生活》中说:“我探索了这种可能性,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在政治权力时代是无能的。”“奥斯维辛不是一个普通的西方历史之外的例外。它是人类在现代生活方式中遭受最基本的衰落的最基本的真实表现。”200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学术界对他的代表作《无命运生活》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进行了讨论,但他们对其艺术品质关注甚少。在本文中,我们试图通过叙事学的视野对叙事能力进行评论。一事实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唯一途径“文学作品中的故事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事,其中任何一个事件都是根据艺术需要创作出来的。”艺术需要即是现实中作家的某种心灵渴求,这种渴求源自于生活。当一个作家受到现实中的某种事物的刺激而需要进行表达,而又恰恰选择文学作为表达手段时,其叙事内容就与现实生活内容达成了重构。对于凯尔泰斯来说,他的小说作品的叙事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集中营的体验,无论是《失败》、《给未出生的孩子》,还是我们要谈论的《无命运的人生》,都是如此。对于战争灾难,经历过的人们更多的是不愿意再回首而言说,正如本雅明说的:“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个过程越来越明显化了,而且自那时以来,这一过程还不曾止歇过。战争结束后,从战场归来的人们变得少言寡语了——可言说的经验不是变得丰富,而是变得贫乏了。”即使是愿意言说或需要言说,也往往会做出某种思虑后的选择,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就侧重于人性褒扬,意在制造一个人性拯救的神话,不再关注战争灾难的悲惨和沉重。但是,凯尔泰斯不想这样做,他认为战争就是战争,事实就是事实,可怕的战争不会因为人们的不喜欢和不愿意回首而不存在,集中营也不会因为人们的恐惧而消失,人们还得活下去,还应当活得更好,这样,只有让过去的“经验”保持鲜活和持久,才能使人们在无奈中进一步审视它的缘起本质和进程,才能对人生罪恶保持敏感,从而有所警惕,反之,则很有可能出现淡忘,以致噩梦再现。所以,14岁时曾被关进集中营的凯尔泰斯在处理这一铭心刻骨的历史灾难时,不是做所谓的善良回避,而是选择了残酷的真实,貌似平常话语,却让人在清醒时不寒而栗,从而有所惊醒。二顺叙结构的运用在确定了叙事内容之后,就要考虑叙述的问题,这是一个客观真实艺术化的过程,唯一的标准就是叙述清楚事情,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思绪,产生一定的意味感。凯尔泰斯认为,尽量减低阅读难度,而使读者能在比较容易的状况下了解事实真相,让事实说话是重要的,而设置阅读障碍,使读者在破译接受中劳神是没必要的。以此,我们发现,他在《无命运的人生》中采用了非常传统朴实的顺叙结构。作品的主人公是犹太少年久尔吉,叙述的是1944年到1945年间的事。在处于纳粹统治时期的布达佩斯,久尔吉一家因为是犹太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先是久尔吉的父亲被“应召”到集中营劳动,两个月后,久尔吉也被抓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然后转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然后又转到蔡茨集中营,然后又转回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直到1945年被盟军解救出来,回到家乡,所幸的是,大部分人已经死了,而久尔吉活了下来。整个故事按时间流动记述,读者很容易了解事情的过程,获取一种整体性的阅读经验。很显然,凯尔泰斯不是只记述自己的记忆碎片,他是想还原集中营的全部体验,以便让读者全方位地介入,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思考。三儿童性视角的独特体现叙事视角是小说叙事的姿态和眼光,叙述者可以通过视角向读者展示故事内容,而读者也可以通过视角来观看小说中发生的一切。在《无命运的人生》中,一开头就有这么一段:今天我没有上课。也就是说我去学校了,但只是请班主任允许我回家。我把我爸爸的信也交给了他,信中称‘家里有事’,请老师准我的假。他问,家里到底有什么事我告诉他说,他们召我爸爸服劳役了;于是他不再追问下去了。在这里,“我”是叙述者,又是作品中的人物,我们把这种叙述称为同故事叙述。在这段叙述里,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叙述者又作为故事人物的“我”是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结合下述内容:“我”从学校回到家;我被送去劳役工厂;“我”被送上汽车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然后到别的集中营;最后,盟军解放布痕瓦尔德,“我”重获自由;“我”回到布达佩斯,与老朋友见面,与记者对话……我们可以清晰地断定:“我”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选择少年视角是有特殊意义的。因为少年在很大程度上与成人不同,生理的未发育和心理的不成熟使得他们的观察和思考具有某些局限性。对于周围发生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有许多烦恼和忧愁,即使是面对集中营这样的境地,也不会感觉到可怕和憎恶,相反则会有更多的懵懂和好奇。也就是说,通过少儿的眼睛,“可以消除权威的神圣,揭开谎言和令人惊骇的暴力,实现对真实生活的原生态的显现”。这样,我们就见到:当他被通知去工厂劳动,并得到“久尔吉受训青年辅工”的证件时,他还很高兴,以为自己得到了什么特权;当他屡次被从一个集中营送到另一个集中营时,他还饶有兴致地欣赏沿途的风景;当他被驱赶时,他还兴致勃勃地打量那些警察和其他的同伴;当他被注射针剂时,他还很高兴有人关心他的健康……以至于当他回到家乡了,还这样想:“在那些烟囱旁边,在痛苦的间隙中,也有过某种与幸福相似的东西,所有的人都问我那些‘恐怖的事情’,然而对我来说,也许这种体验才是最难以忘怀的。”这就是一个孩子的视角。集中营有痛苦很好理解,但集中营也有快乐幸福,这对于现实中有理智的人来说就不可思议了,但在一个孩子身上是真实的,因为一个到事情结束也不理解前因后果的孩子没必要撒谎,也没能力撒谎,他有的只是一些真实的体验。这就形成了叙述和接受的巨大反差,叙述者是孩子,什么也不懂,而阅读者是成熟人,他们明白事情的原委。人们生活在死亡地带,死神随时会降临,被暴打致死,被用做实验对象而死,被大批地毒杀而死,被强迫做重役劳累而死,孩子身处于这样的因境之中,却浑然不觉,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可怕呀!这是一层。另一层面上,少儿视角的叙述,表面瞧是作家感觉上的回归,可事实上,“作家通过换取角度——以一种曾经拥有但现在已陌生了的感受重新感受和诠释世界,他所表达的经验本质上还是成年人的。”也就是说,作为视角拥有者的久尔吉表面上是个孩子,但实则上是一个成年知性人的记忆回流,其中恰是隐含了作者的真实意图。这样,少儿视角的叙述就潜存了二种不同的眼光:一种是“我”从现在回忆往事的眼光,一种是“我”正在经历事件的眼光。由此,在《无命运的人生》中,“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形成了类似于复调诗学的魅力。读者不仅可以关注显现在文本中的世界,获取一种特殊的体验,同时也可以思考潜存的另一个世界,得到一种自己的理解。少儿世界是载体,成人世界才是内核。少儿世界的单纯乐观,恰好反衬出了成人世界的复杂可悲,作品的艺术张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四象征的情感表达为了使叙事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对叙事修辞总要做出相应的选择,比如重复、象征、误会、隐喻、对比等,《无命运的人生》也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段,我们觉得,反讽和象征运用得尤其成功。首先来看反讽。反讽是“作者由于洞察了表现对象在内容和形式、现象与本质等方面复杂因素的悖立状态,并为了维持这些复杂对立因素的平衡而选择的一种暗讽、否定意味和揭示性质的委婉幽隐的修辞策略”。也就是说,反讽的运用旨在促使读者既去关注小说表面的词义,更去关注其对立面,得到更为丰富而立体的感受和启发。在反讽的运用中,作者往往不直接进行陈述或对有关问题发表看法,他会以一种超然的距离感使自己“置身事外”,只呈现对立的双方,产生召唤效应。在《无命运的人生》中,我们读到这样的段落:过了一会儿,我也走到窗口旁:我什么也没看见。外面的黎明凉爽而又清香,广阔的原野上弥漫着灰色的雾霭,突然,就像是响起一声号角,一束锐利而又尖细的绝色光线从我们身后的某个地方射来了,我明白:我看到了日出。布痕瓦尔德位于一个冈峦起伏的地区,坐落在一道小山梁上。这里空气清新,四周丰富多彩的景观,郁郁葱葱的层林,还有下面小院里的农舍红瓦顶却是那么的赏心悦目。很明显,这样的叙述写出了少年久尔吉在集中营中的生活感受,也写出了他在被转送集中营途中的欣悦心情。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喜悦的感受和赏心悦目的观感来自于被关押在死亡之窟期间,死神恰似乌云隐藏在明媚云霞和阳光之后,随时都有可能现身。孩子天真的感受与无法想象的现实处境之间,善良人的美好愿望和残酷的现实状况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就是反讽的力量,虽然内在,却有巨大的冲击力。再来看作品的另一个段落,是关于对德国人的看法。叙述者通过其他人的话语说出了对德国人的看法:关于德国人的情况,我也马上听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有经验的老人都承认,不管德国人对犹太人抱有什么样的看法,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德国人本质上是清洁、诚实的人,喜欢秩序和工作,如果别人也具有这些特点的话,同样也会得到他们的尊敬的。这是被德国人关押和欺侮着的犹太人的话语,犹太人同样有着这些好品质,可却被同样可尊敬的德国人关进了集中营,且被无端地屠杀,善良的犹太人与凶狠的德国法西斯分子间形成了多么刺眼的反差!另一方面,被认为可以尊敬的德国人却在做着如此触目惊心的恶事,关于德国人的认识和德国人的行为又形成了多么大的反差。叙述者是平和的,但说出来的话与现实可见的事实却构成了强烈的反讽,这是一种多么让人苦涩的现状呀!再来说象征。象征具有一种具象符号化的性质,一般来说,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无论是出于人物直接的陈述还是叙述者对一些自然物的描述都融进了作者的情感,因此,此时的物象饱含了情感的寄托物。在小说中,象征的运用往往围绕人物展开,以一种强调的原则突出作者对这些物象的特殊关心,一方面烘托小说的气氛,另一方面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这些物象的特殊感受及赋予的特殊含义,可以细细品味。在《无命运的人生》中,最明显的有象征意味的物象就是集中营。对作者来说,集中营生活永远无法忘记,在小说中,久尔吉对于集中营这个物象也是感情复杂而难以忘怀。在作品中,他不止一次地向我们描述几处不同的集中营:他们问我有没有看到地名。我看到了,而且在晨曦中,在建筑物相对狭窄的、正对着我们列车行驶方向的这一侧屋檐下,我看到了二个词:‘奥斯维辛——比克瑙’——这就是我所读到的,它们是用德国人那种线条尖细的花哨字体写成的,并且是用双波浪线形的破折号连接起来的。而布痕瓦尔德集中营也有带花纹的铁门,其内部设施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差别不大;蔡茨集中营要寒碜一些,没有浴室和焚尸炉。但这些集中营都有一个共同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