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之争与唐代律学之演进_第1页
唐律之争与唐代律学之演进_第2页
唐律之争与唐代律学之演进_第3页
唐律之争与唐代律学之演进_第4页
唐律之争与唐代律学之演进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律之争与唐代律学之演进

唐律蜀一的“义书”,一是通过运用各种解释法,真正“意义书”发挥了调停法、澄清法律、补充法律的作用,丰富了法律的内容。就解释方法而言,主要有文义解释、限制解释、扩大解释、举例解释、历史解释、类推解释、问答解释、创新解释和辨析解释等。这些解释方法对研究和发展现代法学理论仍然具有意义。一义疏“则从义上”文义解释是指对法律名词术语的规范化解释,唐律用训诂等方法,对许多关键字词进行解释。法律条文是由字、词、句所组成,要了解法律的意义,则先了解字、词,只有这样,才能对律文有准确的理解。例《名例律·官当》2言:“诸犯私罪,以官当徒者。”疏议对“私罪”进一步解释:“‘私罪’,谓不缘公事,私自犯者;虽缘公事,意涉阿曲,亦同私罪。”此解释“私罪”是不因公事,只因私事所犯的罪行。但“义疏”进一步作了补充规定,“虽缘公事”,但“意涉阿曲”(有意屈从)的也为“私罪”。这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界定“私罪”的适用范围。二“义疏”的限制限制解释指法律条文的文义过于宽泛,立法者对文字内涵加以限制性说明,使其局限于其核心,以正确阐释法律意义的解释方法。《唐律疏议》的解释就采用了许多限制性的解释。例如,《名例律·免所居官》载:“在父母丧,生子,(中略)免所居官。”律文中仅言在父母丧期内生子,(官员)要免所居之官。但没有明确区分不同的情况。“义疏”进一步作了解释:“在父母丧生子者,皆谓二十七月内而怀胎者。若父母未亡以前而怀胎,虽于服内而生子者,不坐;纵除服以后始生,但计胎月是服内而怀者,依律得罪。”唐制,儿为父母服斩衰,二十七个月后可释去丧服,只有这样,才谓“达礼”。在此期间内怀胎生子的,都为不孝。但由于人死的不可预见性,在死之前怀孕,而在丧期内生子的就不处罚。并且又进一步作了限定,虽然在服外出生,但在服内怀孕的,也被视为不孝。通过“义疏”的限制解释,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情况下父母丧生子处罚规定。又如《名例律·以赃入罪》云:“诸以赃入罪,正赃见在者,还官、主(注:转易得他物,及生产蕃息,皆为见在)。”在“义疏”中进一步解释了注文的内容:“转易得他物者,谓本赃是驴,回易得马之类。及生产蕃息者,谓婢产子,马生驹之类。”但对于生产、蕃息之物所增加的财产又如何认定和处理呢?“义疏”采取了问答的方式解决疑问。问曰:“假有盗得他人财物,即将兴易及出举,别有息利,得同蕃息以否?其赃本是人、畜,展转经历数家,或有知情及不知者,如此蕃息,若为处分?”答曰:“注云:‘生产蕃息’,本据应产之类而有蕃息。若是兴生、出举而得利润,皆用后人之功,本无财主之力,既非孳生之物,不同蕃息之限,所得利物,合入后人。其有展转而得,知情者,蕃息物并还前主;不知情者,亦入后人。”从其解释可知,“转易得他物,及生产蕃息”严格限制在“婢产子,马生驹之类”。三“至民之时,国家诸门或诸防禁之处,各各在所等。”第二百七十七日,第20日扩大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文义过于狭窄,不能真实表达立法者的真实意图,就扩大法条的文意,以求正确阐述法律的内容和精神。“义疏”大量运用了此类方法,这可将律文中没有规定的法律事项,纳入同类法律规范的管辖范畴。例《卫禁律·阑入宫殿门及上阁》曰:“诸阑入宫门,徒二年。殿门,徒二年半。持仗者,各加二等。入上合内者,绞;若持仗及至御在所者,斩。即应入上合内,但仗不入而持寸刃入者,亦以阑入论;仗虽入,不应带横刀而带入者,减二等。即阑入御膳所者,流三千里。入禁苑者,徒一年。”律设此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此条规定了阑入宫殿门、上阁门、御在所、禁苑罪的人的处罚,但没有规定守卫此处的官吏和卫士如何处罚。但在《卫禁律·阑入庙社山陵兆域门》有云:“诸阑入太庙门及山陵兆域门者,徒二年;越垣者,徒三年。太社,各减一等。守卫不觉,减二等;主帅又减一等。故纵者,各与同罪。”此条规定了阑入太庙、太社门及山陵兆域门及翻越太庙、太社门及山陵兆域越垣的人以及守卫此处官吏和士兵的处罚。并且在“义疏”中规定:“余条守卫宫殿及诸防禁之处,皆有监门及守卫,故纵不觉,得罪各准此。”这样就扩大了对故意放纵或不觉人出入宫殿及诸防禁之处的官吏和士兵的处罚。根据“义疏”的解释,明确了对守卫宫殿门、上阁门、御在所、禁苑等处官吏和士兵的失职的处罚。四疏议用例解释唐律较简约、抽象,这给理解造成了困难。为了使司法人员及学律之士更明白地理解,在解释律文时,也经常采取举例解释的方法。例《名例律·犯罪未发自首》言:“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关于“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律文较为抽象,不易理解。而疏议用了举例的方法,作了具体、明了的解释:“假有盗牛事发,因首铸钱,铸钱之罪得原,盗牛之犯仍坐之类。”3又如《名例律·本条别有制》载:“其本应重而犯时不知者,依凡论;本应轻者,听从本。”疏议也用了举例解释的方法:“假有叔侄,别处生长,素未相识,侄打叔伤,官司推问始知,听依凡人斗法。又如别处行盗,盗得大祀神御之物,如此之类,并是‘犯时不知’,得依凡论,悉同常盗断。其‘本应轻者’,或有父不识子,主不识奴,殴打之后,然始知悉,须依打子及奴本法,不可以凡斗而论,是名‘本应轻者,听从本’。”通过举例解释,则“本应轻”、“本应重”的抽象律文,使人们较易理解。五《卫宫律》之缘起《唐律疏议》用了大量的历史解释方法,大到律典各篇目的来源、律目和律条的源流,小到条文中某一款的历史形成。通过这种解释,可使人了解律目、律条等的沿革、变化过程。例如,在《卫禁律》前作了解释:“卫禁律者,秦汉及魏未有此篇。晋太宰贾充等,酌汉魏之律,随事增损,创制此篇,名为《卫宫律》。自宋洎于后周,此名并无所改。至于北齐,将关禁附之,更名《禁卫律》。随开皇改为《卫禁律》。卫者,言警卫之法;禁者,以关禁为名。但敬上防非,于事尤重,故次名例之下,居诸篇之首。”通过解释,《卫禁律》的产生及沿革过程清楚明了。又如《名例律·十恶》详细考辨了律条的来源及沿革:“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其数甚恶者,事类有十,故称‘十恶’。然汉制九章,虽并湮没,其‘不道’、‘不敬’之目见存,原夫厥初,盖起诸汉。案梁陈已往,略有其条。周齐虽具十条之名,而无‘十恶’之目。开皇创制,始备此科,酌于旧章,数存于十。大业有造,复更刊除,十条之内,唯存其八。自武德以来,仍遵开皇,无所损益。”六《盗律》《举轻以明重》云类推解释是在法律文明文的前提下,依据类似的条文对法律未有规定的犯罪作出决断。但它不同于比附。比附通常表现为:“先认定某种行为有罪,比照类似条款的刑罚进行处理。而类推,则是通过与律文中的犯罪行为在轻重程度上的比较,来推定无明文的类似行为的处理方法。它包括入罪的推定和无罪的推断。”4关于类推,《名例律·断罪无正条》中有明确的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对于如此抽象的律文,疏议则用了举例解释的方法,对其说明。【疏】议曰:“断罪无正条者,一部律内,犯无罪名。‘其应出罪者’,依《贼盗律》:‘夜无故入人家,主人登时杀者,勿论。’假有折伤,灼然不坐。又条:‘盗缌麻以上财物,节级减凡盗之罪。’若犯诈欺及坐赃之类,在律虽无减文,盗罪尚得减科,余犯明从减法。此并‘举重明轻’之类。”【疏】议曰:“案《贼盗律》:‘谋杀期亲尊长,皆斩。’无已杀、已伤之文,如有杀、伤者,举始谋是轻,尚得死罪;杀及谋而已伤是重,明从皆斩之坐。又例云:‘殴告大功尊长、小功尊属,不得以荫论。’若有殴告期亲尊长,举大功是轻,期亲是重,亦不得用荫。是‘举轻明重’之类。”唐律的“义疏”中有不少情况,并且也是按这一原则来处断的。关于“举轻以明重”例子,《名例律·除名》规定:“即监临主守,于所监守内犯奸、盗、略人,若受财而枉法者,亦除名。”根据《名例律·十恶》、《斗讼律·部曲奴婢良人相殴》等条文规定杀奴婢除名:“据杀一家非死罪三人乃入‘不道’,奴婢、部曲不同良人之例;强盗,若伤财主部曲,即同良人。各于当条见义,亦无一定之理。今略良人及奴婢,并合除名。”但杀部曲是否除名呢?“义疏”用设问方法提出。问曰:“监守内略人,罪当除名之色。奴婢例非良人之限;若监守内略部曲,亦合除名以否?”根据举轻以明重的原则,得出结论:“举略奴婢是轻,计赃入除名之法;略部曲是重,明知亦合除名。”又如“举重以明轻”的例子,《贼盗律·夜无故入人家》规定:“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但无故入人家,主人将其折伤,律无明文规定,根据“举重以明轻”原则,杀人无罪,伤人就更无罪了。因法条有限,犯罪无穷,类推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是完全有必要的,它的运用可以弥补律文的不足,保证对需要处罚,而法无明文的犯罪进行惩处。不过此条执行起来,分寸极难把握,不能恰当运用,通常造成许多弊端。在唐时,就有人呼吁改革。《唐会要》卷三十九《议刑轻重》载神龙元年正月的赵冬曦上书:“臣闻夫今之律者,昔乃有千余条。近者隋之奸臣,将弄其法,故着律曰:‘犯罪而律无正条者,应出罪则举重以明轻,应入罪则举轻以明重。’立夫一条,而废其数百条。自是迄今,竟无刊革。遂使死生罔由乎法律,轻重必由乎爱憎,受罚者不知其然,举事者不知其犯。臣恐贾谊见之,必为之恸哭矣。夫立法者,贵乎下人尽知,则天下不敢犯耳,何必饰其文义,简其科条哉!夫科条省,则下人难知;文义深,则法吏得便。下人难知,则暗陷机阱矣,安得无犯法之人哉?法吏得便,则比附而用之矣,安得无弄法之臣哉?臣请律、令、格、式复更刊定,其科条言罪,直书其事,无假饰其文,以‘准’、‘加减’、‘比附’量情,及‘举轻以明重’、‘不应得为而为’之类,皆勿用之。使愚夫愚妇闻之必悟,则相率而远之矣,亦安肯知而故犯哉!苟有犯,虽贵必坐,则宇宙之内,肃肃然咸服矣。故曰:‘法明则人信。法一则主尊’;书曰:‘刑期于无刑。’诚哉是言。”5虽然这一原则有弊端,但终唐之世,此原则一直在用。七用u3000解释“同姓为对象”唐律的“义疏”是由“议”、“问答”两部分组成。其中“议”是解释议论部分,“问答”是假设案例的提出与解答。法律以“问答”形式作解释,是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的预见和处理,使律更具操作性。例如《户婚律·同姓为婚》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但同姓为妾,律文未言。疏议则用了问答方法解释。问曰:“同姓为婚,各徒二年。未知同姓为妾,合得何罪?”接着做了回答。答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取决蓍龟,本防同姓。同姓之人,即尝同祖,为妻为妾,乱法不殊。《户令》云:‘娶妾仍立婚契。’即验妻、妾,俱名为婚。依准礼、令,得罪无别。”通过问答解释,从礼、令的角度,解释“同姓为妾”与“同姓为婚”一样,都触犯律条,应处徒刑。这由此扩大了律条规定的适用范围,解决了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同姓为妾”案件的律条适用问题。八自“质条”曰“即未离之’。”创新解释是指法律的解释超出了律文规定的范围,创造出新的原则和规定,并同律文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如《户婚律·违律为婚离正》规定:“诸违律为婚,当条称‘离之’、‘正之’者,虽会赦,犹离之、正之。定而未成,亦是。娉财不追;女家妄冒者,追还。”但律文对“应离正而不离正”的情况,未作规定。“义疏”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创造出新的原则和规定。“凡称‘离之’、‘正之’者,赦后皆合离、正。《名例律》云:‘会赦,应改正,经责簿帐而不改正,各论如本犯律。’应离之辈,即是赦后须离,仍不离者,律无罪条,犹当‘不应得为从重’,合杖八十。若判离不离,自从奸法。”九解释、处罚的方法辨析解释是指对两项或两项以上相近的、容易混淆的律文或用语比较分析,以求弄清楚各自的含义。这可帮助司法官吏准确把握律文,为准确断案提供方便。唐律就用了不少这种方法。试举一例。《职制律·事后受财》云:“诸有事先不许财,事过之后而受财者,事若枉,准枉法论;事不枉者,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对于“事后受财”的不同情况未作解释,而疏议则用辨析解释的方法,对“事后受财”不同情况作出不同处罚。【疏】议曰:“官司推劾之时,有事者先不许物,事了之后而受财者,事若曲法,准前条‘枉法’科罪。6既称‘准枉法’,不在除、免、加役流之例。7若当时处断不违正理,事过之后而与之财者,即以受所监临财物论。”8事后受财,是指监临主司利用职务之变,为人谋利益,并在事后收受财物的行为。这类行为在本质上同监临主司事前受财并无不同,都是贪赃受贿,但其情节则有差别,监临主司事前受财时以收财务条件;而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