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协调而获视角是伯克修辞学的基础_第1页
不协调而获视角是伯克修辞学的基础_第2页
不协调而获视角是伯克修辞学的基础_第3页
不协调而获视角是伯克修辞学的基础_第4页
不协调而获视角是伯克修辞学的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协调而获视角是伯克修辞学的基础

一、伯克学派burko“伯克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趣、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之一”(wolin,2001:iv-v)。hartman赞扬了美国批评家wildman。换句话说,伯克独特而深刻,富有跳跃,展示了不同于寻常的幽默和想法。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bulk司令。他的论著收入了具有学术影响的《诺顿理论与批评论丛》(NortonAnthologyofTheoryandCriticism)。受伯克思想影响的人难计其数,有文学理论家、诗人、小说家、语言学家、修辞学家等。他获得的文学与批评金质奖和国家文学奖两个大奖足以证明其学术贡献和影响。伯克提出了著名的认识论理论“不协调而获视角”,为其修辞学建立在戏剧主义哲学观之上奠定了认识论的理论基础。本文将探讨不协调而获视角的理论渊源,考察它的理论基础,并指出它的重要意义。二、采用不协调寻求的视角认识论的重要性与表达理论的关系1打破先秩序的“趋同”,运用隐喻式的方法解释当代社会的“多元”和“文明”“在罗马时,像希腊人一样行事”(Wolin,2001:x)是修辞学泰斗伯克喜欢说的一句话,它折射了伯克的视角主义。伯克修辞学认识论的方法是不协调而获视角,指“通过用话语/词语‘击碎原子’的办法,通过理性的安排,把本属于一个特定范畴的词语硬是挪开,并隐喻式地将它用于一个不同的范畴里,从而获得新的理解”(Burke,1937:308),这是一个打破先前秩序和结构的方法。譬如,术语“工业化”一般总与“进步”、“文明”、“美好”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因此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意义结构和词汇搭配链条:“工业化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明,使人们获得了美好生活。但是,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击碎”其稳定的结构和顺序,形成一种看似“拉郎配”的组合,我们突然会获得一种新的或先前被人忽视的视角,从而产生对“工业化”的一种新认识,如“工业化的退步”、“工业化的罪恶”、“工业化导致的相对贫穷”、“工业化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工业化导致的残酷剥削”等等。上述例子表明,不协调而获视角使人顿悟,给人一种“原来还有这种理解”的感觉。2从“训练出来的无法”到“职业心理”、“术语屏”—不协调而获视角认知论与修辞学的关联伯克不协调而获视角认识论的提出与修辞学有密切的联系,他认为,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一生下来就投入语言之中,不能逃避它,只能在语言的家园甚至囚牢中成长,通过语言介质接受教育,参与社会交往,这样就形成了自己“训练出来的无能”、“职业心理”和独特的“术语屏”。所谓“训练出来的无能”是指由于人的教育(包括学校和家庭教育)、训练等而形成的能力,使人能够做某事,但同时也使他做不好其他的事。譬如,某人被训练成技艺高超的木工,但却做不好泥水匠的活儿;一个接受过师范历史学教育的人,在学校教历史很不错,但跳槽到贸易公司里去,却做不好经济贸易,经常有人说,“我干这行还行,要我干那行不行”,其道理与伯克“训练出来的无能”相似。说某人有能力做某事,也就意味他无能做其他某事,因为世上没有全能的人,隔行如隔山就是这个道理。由于家庭、教育等背景不同,人的“职业心理”不一样,一个木匠看一只木箱,倾向看它的工艺;一个拾荒者,则倾向看它是否能多卖钱;一个考古学家,则倾向考察它的历史年代及其承载的文化。同理,由于各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的不同,各人所掌握的语言词汇也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术语屏,而这种术语屏制约了人的认知。伯克(Burke,1966:50)精辟地指出:“我们必须使用术语屏,因为我们不用术语就没法说任何事情不管我们使用什么术语,这些术语必定形成一个相应的屏,任何这样的屏都将把人的注意引向某个领域而不是其他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可能还有不同的屏,每个屏都各有引导注意的方法,决定观察的范围,因为这个范围蕴含在特定的词汇之中。所有的术语都隐含地或明确地包含对延续性原则及非延续性原则的选择。”由于人只能在语言里思考,一种必然的结果是:拥有不同术语屏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是不同的,因此其行为也不一样。“训练出来的无能”、“职业心理”、“术语屏”使每个人都拥有与别人不同的倾向,引导他选择A而不是B,朝这个方向而不是那个方向。最终的结果是: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世界观(ibid.:64)。因此,人们要和谐共处,就有必要通过不协调而获视角的认识方法来凝聚共识。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不协调而获视角既呼唤修辞的产生,又使修辞运作成为可能,因为人们要成功地诱发合作就必须知道彼此的差异存在何方以及共识可能在哪里获得。三、对“存在”的认识任何思想的提出都有其背景,伯克的修辞认识论思想也不例外。伯克是一个兼收并蓄的大思想家,他常说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他从亚里士多德、叔本华、维科、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莱布尼茨、伯格森、杜威、理查兹等那里借鉴和汲取了有益的思想,尼采对伯克的影响最大。基于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尼采对科学理性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对自然现象的科学的、数学式的描写是没有意义的,应该避免那种因果链式的思维,不仅要质疑理性的过程,甚至应该抛弃理性(Southwell,1987:4)。现象世界并不是独立于主体的,它是相对于主体而存在并由主体赋予意义的世界。尼采不否认外在世界的存在,而是否认这个世界本身不以人为转移的永恒存在、无始无终。因为只有世界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才会被赋予意义,而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人们的任何概念、判断、表象都是出于他们的需要、激情、本能、倾向,是非理性的主体加工改造的结果,所以任何认识都不可能是纯粹的,而总与人的某种利益和需要相关,服从人的目的(刘放桐,2006:53)。伯克十分赞同尼采的观点,并创立戏剧主义以反驳科学主义,“如果使用符号的动物是通过符号来接触自然,……那么不可避免地要超越自然,以致符号系统与它们象征的领域有本质的区别”(Burke,1961:16,21-22)。尽管科学家研究自然这个非符号领域(即伯克的“运动”领域),他们的宣称、信念、理论等都是在象征行为(即伯克的“行动”领域)中的,所以,知识不是纯粹客观的,而是与认知主体的情感、需要、兴趣、倾向等息息相关的。伯克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兴趣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感知(看法)”(Burke,1935:214),“科学实验显示的不是清请楚楚的现实,而只是用特定的术语才能显示的现实”(Burke,1945:313)。由于使用符号的动物都有术语屏,决定了对事物的阐释框架,最终也就导致了对现实的不同看法(Burke,1935:35)。2言可以透明地再现现实世界伯克建立不协调而获视角的理论是针对时兴的经典假定,即语言可以透明地再现现实世界提出来的,它打破了诸如字面的与隐喻的、陈述与假陈述等二元对立(Wess,1996:70)。伯克在《永恒与变化》中指出:“一切生物体都是批评家”(ibid.:11),即一切生物体都会根据自身的倾向对外部世界作出阐释性的反应。由于不同生物体的倾向不一样,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解释或反应也不一样,即每个生物体都有自己的视角。那种认为语言可以透明地再现现实世界的观点隐含着这样两个假定:语言是中立的介质;认知主体的人可以驾驭并且能独立于现实世界。所谓字面的与隐喻的、陈述与假陈述的二元对立,意味着有些语言表述的内容可以一目了然、清澈见底,而隐含的内容则可不动声色地隐身,寄生于它质之中。如果语言本质上不是中立的、透明的,隐藏也就没有必要,因为凡是内容都必须存在于混沌的隐喻或词语之中。可见,二元对立的要害是语言可以透明地再现现实世界。假使认知主体真能驾驭现实世界并独立于它,他就能像对待一块石头那样从情感上远离它,从而客观地去认知它,否则必将以种种方式受客体的影响,对它的客观认知也就不可能了。二元对立是造成“语言透明地再现现实世界”这个观点的关键,要打破这个镜像反映观,关键是打破主客体二元对立。正如尼采通过宣称上帝死亡来为视角主义奠定基础一样,伯克用不协调而获视角来解构绝对真理和客观知识。他特别告诫人们要避免简单的相对主义,人们的世界观不尽相同,从此意义上说相对性再所难免,但是我们不要忽视这样的事实,即不管情况如何,社会所有成员都是以某种间接的方式,通过多种不同的象征媒介来认识现实世界的(Burke,1966:52)。人类的这个共性特征决定了人们之间既分离又统一,延续性与非延续性同在。主张视角主义并非否定事物的对与错,而是要表明客观的、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要获得对事物更好的理解必须从不同视角去认识它,因为观察事物的视角越多,对它的认知越全面,越正确。四、阅读实验的启示伯克修辞认识论理论不协调而获视角在认知学上找到了理据,认知学表明,人们认识事物总是根据自己已有的图式以某种视角认知事物,并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有学者做过阅读实验,受试者被要求阅读一篇关于摔跤的文章,结果他们认为该文是关于囚犯试图逃跑的描述,但当被告知它是关于摔跤时,他们恍然大悟,觉得的确如此。这个阅读实验的启示是:人的认知受制于人脑中的图式,但如果换一种视角看问题,则可看到不同的东西。如果人们把注意力聚焦于黑影上,则看到两个头像,若在白色上,则看到一只花瓶。但一次只能看到一样东西,要么人的头像,要么花瓶,不可同时看到两者,通常人们倾向于看到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伯克提出的不协调而获视角与上述两个实验所揭示的道理是一致的,不协调而获得视角违反了词语先前联接上的特征,是不虔诚的或者有争议的,因为它是对一个已被接受的价值进行跨角度再评价的行为,是典型的解构主义方法(Burke,1935:90)。2人的语言使用之特征既然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那么它最终要取决于人的观点。伯克的修辞认识论是其修辞学大厦的一个重要基础,而他的修辞认识论的根基则是关于人的哲学观,如图1所示。伯克的修辞认识论是建立在这样的人性论哲学观之上的:“人是使用和滥用符号的动物;否定的发明者;由于他制造的工具而与他的自然环境相隔离;受等级精神的驱使;由于至善而变得迂腐。”(Burke,1966:3-16)伯克的人性论观点具有重要的修辞学意义。首先,伯克把人看作使用和滥用符号的动物,表明人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性的一个标志和体现。如果说使用语言总带有一定的意图和目的,如说服、影响他人,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人是修辞的动物,修辞是在场,它始终在制约、影响着人。正如伯克(Burke,1950:172)所说:“哪里有劝说,哪里就有修辞;哪里有意义,哪里就有劝说。”其次,由于人生活在语言中,他必定通过语言与外界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语言中的否定(伯克认为,在自然世界中是没有否定的,只有在语言中才有否定,人是否定的发明者),如“你不应该……”、“你不要……”等,使人成了伦理化的动物,也即具有了伦理价值观,知道好坏是非,这就使人对事物进行选择。选择A,就是回避B。这种选择一方面体现了选择者的价值趋向,承载了他的修辞动机,另一方面也使别人对选择者有了了解,为他与选择者进行修辞互动提供了判断依据和选择的资源。修辞意味着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修辞;选择意味着伦理价值的判断,没有伦理价值就没有选择。人的语言使用之特征决定了人的伦理化和选择事物的动因,决定了修辞的生与死。最后,人的语言使用之特征使人在对事物进行选择时,能用语言来象征这种选择。因为语言符号与其所指物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语言符号可以指涉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可用不同的语言符号来指涉。这样,不同的人就可能用相同的符号来指涉某一个事物,或同一个人可能用不同的符号来指涉同一个事物。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伦理价值观及术语屏,就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趋向。人们用语言来行事,必然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况,这就会导致误解和冲突,因此就需要调节关系,否则社会作为有机整体便无法运作。修辞不可或缺,人们必须用象征来诱发彼此合作,人们必须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换位思考,要用不协调而获视角的认识论方法。只有这样,调节行为才能成为可能,社会才能正常运作并和谐发展。五、修辞学对真理的传播伯克一生似乎都在摧毁这样的观点,即先前的现实在人的头脑中通过逻辑和语言得到再现(Hilderbrand,1995:632-658)。在他看来,修辞学对科学的观点是并不否认关于自然的赤裸事实,不管这些是什么事实,都不是科学本身,不管事实是什么,赤裸的事实本身并不表示任何意义,只有陈述才有意义。在陈述的过程中,人们选择问题并对结果进行阐述,这是真正的修辞过程,只有通过劝说才可以构建意义(Gross,1990:3-4)。伯克采取不协调而获视角的认识论颠覆了真理的永恒性和知识的客观性,为修辞学进入哲学领域奠定了基础,也为修辞学的认知性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对20世纪的西方修辞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历史上很长时间修辞学与哲学分道扬镳,哲学对修辞学嗤之以鼻,认为它对真理的产生没有实质的作用,只不过是对真理的表达、传递和接受起到一点作用而已,甚至贬其为蛊惑人心的把戏。亚里士多德(Aristotle,1954:24)把修辞学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下寻找可能的说服手段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蕴含着修辞学与传统哲学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修辞学是针对特定事物的,与传统哲学关于真理的普世性、永恒性显然存在冲突。修辞学与哲学的对立状态一直持续到十八、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维科及尼采对真理的客观性、永恒性的颠覆引发了哲学领域对真理问题的大讨论,也触发了人们对修辞学与哲学关系的再认识。自从20世纪四十年代后,伯克以不协调而获视角的修辞认识论及语言戏剧主义哲学观为基础,建构了一种具有阐释人类一切行为之功能的修辞学,为打破修辞与哲学之间的壁垒作出了贡献。此后,人们对所谓的知识、真理等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知识和真理从前那令人敬畏的光环开始退却,随之而来的哲学与修辞学的边界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以致美国修辞学家斯格特(Scott,1967)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宣言——“修辞学是认知性的”,修辞学界甚至打出了“修辞学就是哲学”的口号。事实上,伯克提出的认识论方法成了他修辞哲学的重要内容,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