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债的一般原理_第1页
第一章 债的一般原理_第2页
第一章 债的一般原理_第3页
第一章 债的一般原理_第4页
第一章 债的一般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二主讲:韩俊英第五编债权

第一章债的一般原理第一节债的涵义债的涵义债的涵义:是一种以请求和给付为内容的,具有相对性的法律关系。(民通84条)最初的债:既包括财产之债,也包括人身之债。但无论何种债,其给付均限于有法律意义的给付行为,一般社交行为不构成民法之债。债的目的(本质):旨在特定人之间就特定的给付行为建立拘束力,以达到某种私法或公法上的目的。

涵义理解:1、债是一种法律关系——相对于一般社会关系而言。2、债基于特定法律事实而产生。3、债存在于特定人之间的。——主体的特定性。4、债以当事人之间以请求和给付为内容为内容。5、一般认为,债是财产法律关系。1、源于古罗马法,其拉丁文为obligatio。2、我国古代债通“责”,指欠人钱财,现在此意义已随清末变法而改变。3、我国《民法通则》第84条规定了债的概念: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历史与我国现行法规定二、债法的概念债法是指调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关于债法的概念,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一)名称问题。对调整债的法律以何名来表述,有不同的方式。1、称其为债权法。(日本民法典第三编)2、称其为债法。(意大利民法典第四编)3、称其为债的关系法。(德国民法典第二编)4、称其为债。(台湾地区民法典第二编)(二)债法的特性1、任意性。同强行法相对比。2、财产法。主要涉及主体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法相对。3、其内容具有灵活性和可容性。4、具有可移植性和国际性。(三)债法的地位1、法国民法典,未将其单独成为体系化的一编,将其放在《民法典》第三卷《取得财产的各种方式》中。2、德国民法典将其置于第二编,在第一编《总则》之后,第三编《物权》之前,称之为债的关系法,有的翻译为债务关系法。3、日本,将其放在第三编,在物权编之后,称之为债权编。4、意大利民法典称其为“债”,放在第四编。5、瑞士,将其单独制成债法典,与《民法典》相并列。6、我国应如何规定。涉及到两个问题:(1)是否要保存债权的规定和债的概念。(2)如果要保存债的概念,应如何在法典中加以规定,应将其置于何种位置。A:是否制定债权总则B:将所有关于债的内容单独成编还是规定一个债权总则,再规定合同法编和侵权行为法编。

债的法律关系

主体:债的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债权人和债务人。

客体:中国大陆传统观点指债权债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内容:债权和债务。

债权特定人(债权人)得对特定人(债务人)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权利。

债权是民事权利的一种。债权是以特定行为为标的的权利。债权的效力:请求力、受领力、保持力。债权之本质内容在于有效地受领债务人的给付,并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

债权与物权的关系债权为请求权,物权为支配权

债权为相对权,物权为绝对权

债权具有期限性,物权中的所有权具有永久性

债权的设立以任意性为原则,物权执行严格法定主义原则

债权具有兼容性,物权具有排他性

债权具有平等性,物权具有优先性

债务特定人(债务人)对特定人(债权人)为特定行为的义务。

单选:下列哪种情形体现了债的法律关系:A甲发明了一项新技术,现向专利局申请专利B甲是一个上市公司的小股东,要求参加该公司的股东大会C甲为取得借款,将其所有的一栋公寓抵押给银行D甲将其所有的一架钢琴赠送给其好友乙答案:D第二节债的发生原因债的发生原因1、合同2、侵权行为3、不当得利4、无因管理5、其他合同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侵权行为含义:侵害他人财产权利或者人身权利的不法行为。不当得利定义:没有法律或者合同上的根据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到损失的事实。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条件必须是一方受益必须是使他方受损受益和受损之间有因果关系受益必须是没有合法根据不当得利的效力

不当得利的主体:原则上为受损人和受益人之间不当得利的客体返还原物折价偿还

不当得利之返还义务不当得利之返还请求权

不当得利之返还义务

1、一般规则: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民通意见)投资所获利益不属于孳息,也不应返还给所有权人,而应予以收缴(扣除劳务管理费)2、原物与孳息不存在时的返还范围:(1)善意不当得利:以返还时的利益为限——不负赔偿义务(2)恶意不当得利:以得利时的利益为限——损害赔偿选择:2005司法考试在下列何种情形中,乙构成不当得利?A.甲欠乙500元,丙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自愿代为偿还B.甲大学新建校区,当地居民乙的房屋大幅升值C.甲以拾得的100元还了欠乙的债务D.甲雇人耕田,雇工误耕了乙的数亩待耕之田答案:D2011年卷三单选第19题下列哪一情形不产生不当得利之债?()A.甲向乙借款10万元,1年后根据约定偿还本息15万元

B.甲不知诉讼时效已过,向债权人乙清偿债务

C.甲久别归家,误把乙的鸡当成自家的吃掉

D.甲雇用的装修工人,误把邻居乙的装修材料用于甲的房屋装修

【答案】B

民法通则138条,民通意见171条A选项,《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甲、乙约定的利息为原本金的50%,显然超出了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即对于超出部分乙不能根据法律规定取得也不能根据约定取得,此种情形产生不当得利之债,甲有权请求乙返还。

2002年卷三第4题:某甲向银行取款时,银行工作人员因点钞失误多付给1万元。甲以这1万元作本钱经商,获利5千元,其中2千元为其劳务管理费用成本。一个月后银行发现了多付款的事实,要求甲退回,甲不同意。下列有关该案的哪一表述是正确的?A.甲无需返还,因系银行自身失误所致

B.甲应返还银行多付的1万元

C.甲应返还银行多付的1万元,同时还应返还1个月的利息

D.甲应返还银行多付的1万元,同时还应返还1个月的利息及3000元利润C甲应返还银行多付的1万元,同时还应返还1个月的利息,该1个月的利息根据题意也无法计算,但某甲以该1万元作成本经商并且获益,这1个月间在银行的本金由1万元上升到1万5千元,其中原1万元应产生的利息属原物的孳息。另5千元以及所产生的利息属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所以该题C选项的描述同样相当精准。

2007年卷三第7题:张某发现自己的工资卡上多出2万元,便将其中1万元借给郭某,约定利息500元;另外1万元投入股市。张某单位查账发现此事,原因在于财务人员工作失误,遂要求张某返还。经查,张某借给郭某的1万元到期未还,投入股市的1万元已获利2000元。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张某应返还给单位2万元

B.张某应返还给单位2.2万元

C.张某应返还给单位2.25万元

D.张某应返还给单位2万元及其孳息

D张某将1万元出借得利息500元,系原物的法定孳息,自当归还。另外1万元投入股市,假设产生利润2000元,其中原物的孳息仅包括1万元在银行产生的利息,其2000元的利息不应包括在内,因为5000元产生的利息系《民通意见》131条中的“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的孳息的范畴,而并非原物的孳息,即扣除劳务费后将一并收缴。根据题意,无法计算实际应返还的数额,正如D选项所描述的“张某应返还给单位2万元及其孳息”反而显得精准。

案例:不当得利及其效力

刘某,以放牧为生,某日突然发现自己的牛群里多了一头大黄公牛,周围的人也无人询问此牛。几天后,其妻劝刘某将此牛卖掉。以免惹出麻烦,刘某便以自己的牛为名,去村委会开出证明,到市场上将牛以1200元的价格出卖给邻村的王某。一天,此牛被失主李某发现,便要求王某返还。王某称牛是从刘某处买的,并有证明为据,拒不交牛。于是李某便找到刘某,要求其返还卖牛所得的1200元。刘某认为牛又不是他偷的,也不是拣的,而是自己跑来的,合理合法,拒不承担责任。李某只好诉到法院,要求刘某返还卖牛所得1200元。

[问题]1.刘某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2、法院是否应支持李某的诉讼请求?

分析:1.刘某的行为属于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或合同上的根据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损害的行为。本案中,刘某见自己牛群里多出一头牛后,故意占为已有没有合法根据,并以非法手段骗得卖牛证明卖掉此牛,取得不当利益,属于不当得利。2.法院应支持李某的诉讼请求。《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在本案中,刘某卖牛所得1200元属于不当利益,应返还给受损失人李某。第二节债的发生原因

无因管理

定义

定义:无约定义务也无法定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民通93条,民通解释132条管理人本人主体无因管理的成立要件管理他人事务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无法律上的原因无因管理的效力

●管理人的义务适当管理义务通知义务计算义务

管理人的权利---被管理人的义务

偿还必要费用清偿债务赔偿损失案例:无因管理及其效力

一、案情:公民王某承包村里的鱼塘,经过精心饲养经营,收成看好。就在鱼要大量出塘上市之际,王某不幸溺水而死,而王某两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无力照管鱼塘。王某的同村好友李某便主动担负起照管鱼塘的任务,并组织人员将鱼打捞上市出卖,获得收益4万元,其中,应向村里上缴1万元,李某组织人员打捞出卖鱼所花费劳务费及其他必要费用共计2000元。现李某要求王某的继承人支付2000元费用,并要求平分所剩2.8万元款项。

二、问题:1.公民李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2.李某的要求是否合法?

三、分析:1.李某的行为属于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是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服务的行为。在本案中,在王某死后其鱼塘无人照管的情况下,李某为了王某的利益,主动为其管理,应认定为无因管理。2.李某提出支付2000元费用的要求应予支持,平分2.8万元余款的要求不予支持。《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可见,2000元费用系李某组织人打捞出卖鱼所支付的必要费用,应得到偿付;而李某要求平分2.8万元余款的要求无法律依据,不予支持。案例讨论:2003年试卷4案情:张某在一风景区旅游,爬到山顶后,见一女子孤身站在山顶悬崖边上,目光异样,即心生疑惑。该女子见有人来,便向悬崖下跳去,张某情急中拉住女子衣服,将女子救上来。张某救人过程中,随身携带的价值2000元的照相机被碰坏,手臂被擦伤;女子的头也被碰伤,衣服被撕破。张某将女子送到山下医院,为其支付各种费用500元,并为包扎自己的伤口用去20元。当晚,张某住在医院招待所,但已身无分文,只好向服务员借了100元,用以支付食宿费。次日,轻生女子的家人赶到医院,向张某表示感谢。

问题:

1.张某与轻生女子之间存在何种民事法律关系?2.张某的照相机被损坏以及治疗自己伤口的费用女子应否偿付?为什么?3.张某为女子支付的医疗费等费用能否请求女子偿付?为什么?4.张某向服务员借的100元,应当由谁偿付?为什么?5.张某能否请求女子给付一定的报酬?为什么?6.张某应否赔偿女子衣服损失?为什么?(本题7分)

1、因张某的救助行为使二者之间发生无因管理关系(1分)。

2、应当由女子偿付(1分),因为此系张某实施管理行为所造成的,而且张某自己没有过失;答“此系实施无因管理而发生的损失和合理的费用”亦可。(1分)

3、能。因为此为张某在管理事务中支出的必要费用(1分)。

4、由女子偿付。因受益人对无因管理行为中发生的正当债务有清偿之义务。或答由张某偿付。因该款系张某所借,基于合同的相对性原理(1分)。

5、不能。因为无因管理是无偿性的(1分)。6、不应赔偿。因为此系在紧急情况下无过失造成(1分)。

第三节债的分类一、以发生原因分类

意定之债合同之债法定之债(非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二、财物之债和劳务之债债的标的是财物还是劳务财物之债:财物为标的物的债劳务之债:劳务为标的的债转移财产权利的合同:买卖、赠与、借款合同租赁、融资租赁、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完成工作成果的合同:承揽、建设工程合同提供劳务的合同:运输、保管、仓储、委托、行纪、居间技术合同三、特定之债和种类之债

特定之债:于债成立之时,债的标的即已特定,或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