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新秩序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_第1页
世界经济新秩序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_第2页
世界经济新秩序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_第3页
世界经济新秩序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_第4页
世界经济新秩序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经济新秩序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现在,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将金融危机的责任归因于国家和发生危机的国家。例如,指出了这些国家的经济、金融、工业和其他领域的严重结构性问题。金融状态本身存在风险,这些国家过于匆忙,缺乏金融自由。这些内在因素导致了危机。导致这些危机的原因除了发生危机的国家内在的各不相同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还与其外在的整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存在着的巨大缺陷息息相关。一、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从19世纪开始至20世纪前期为止在世界占有主流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所谓的“金本位制”。各国通过规定各自本币对黄金的比价而实现相互间的可兑换性。在金本位制时代,各国的货币间关系具有下列特征:①本币与外币通过金比价进行自由兑换,各国不存在管理汇市的问题,货币的价值体系清晰明了;②固定汇率制;③黄金是最终的国际结算手段。但在金本位体制下,各国的基础货币发行量与黄金储备量挂钩,由此货币发行受到黄金产量的物理约束,具有了长期的货币紧缩效果,当经济陷入不景气阶段,这种紧缩的货币制度会导致经济的持续恶化。这种物理限制也被认为成为了1929年世界迟迟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大恐慌的原因之一,因此世界主要各国纷纷开始脱离金本位制,实行“管理货币制度”,也就是说国家能根据经济的实际需要,自由控制货币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空前高涨,美国利用这个时机,在1944年7月主导构建了优先确保美国和先进国家利益的“开放自由”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它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自由贸易体系,并组建了推动这一体系运转的三个国际经济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Bank)以及关贸总协定(GATT,现WTO)。这个体系就是现代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基础,这个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被美国主导,优先维护美国及其先进国家利益。在这一个体系中确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我们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它主要规定:以美元作为世界的基础货币,美元以外的各国货币价格都以美元比价来衡量,以美元比价进行货币间等价决算(可有细微波动)。同时确定美元与黄金比价,保证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规定1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由此确保美元本身的价值稳定,进而确保国际各货币的价值体系稳定。这样就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固定汇率制度,确立了美元的国际基础货币的地位和“美元本位制”的基础。在这个体系下的国际结算流程如下:①美国以外的国家:国际收支赤字持续扩大→本币贬值→本国货币管理当局介入汇市,卖美元稳定本币汇价→本国的美元外汇储备减少,赤字通过美元结算。②美国:国际收支赤字持续扩大→美元贬值→其他国际收支黑字国的货币当局购入美元→购入美元国家的美元外汇储备增加→美元外汇储备持有国要求美国以黄金兑换自己持有的美元→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减少,赤字通过黄金结算。由此可见美国在这一体系下享有了不用干预和管理美元汇价的特权。但这一体系也存在着其难以调和的内在矛盾,被称为“特里芬悖论”。由于美国有义务通过黄金进行自己的国际收支赤字结算,因此这一体系下的美国国际收支赤字仍然受到美国黄金储备量的制约,如果美国国际收支赤字过大超过其黄金储备量,一旦各国纷纷要求将持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那么美国的黄金储备就会耗尽,最终导致美元价值破产,严重威胁到整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但相反如果美国过度压制其国际收支赤字,又有可能造成不足以为世界提供足够的美元清偿能力的问题。最终这一内在矛盾导致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瓦解。美国由于长期累积巨额国际收支赤字,造成国际对美元信用的普遍怀疑,各债权国开始要求兑换黄金,导致体系内的矛盾激化,由于美国的巨额国际收支赤字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的黄金储备量,美国的黄金储备面临着枯竭的危险。为了阻止黄金的流失,1971年8月,美国尼克松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美元对黄金的自由兑换,史称“尼克松休克”(Nixonshock)。这一行动事实上意味着美国单方面宣布自己不履行对外债务。这一事件标志着“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瓦解(日富腾,2003),国际通货体系进入了当前的“美元本位制”时代。尽管“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已经瓦解,但是其确立的美元的国际基轴货币地位仍然没有动摇,美元仍然发挥着国际基础货币的职能(国际结算职能、外汇媒介职能和资产的国际转移职能),各国仍然需要用美元来进行国际结算,美元仍然是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所以尽管美元放弃了黄金兑换义务,但各国仍然不能放弃美元,结果美元代替黄金成为了国际最终的清偿手段,这就造成了美国可以不顾其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膨胀而滥发美元,造成了严重过剩的美元货币资本,使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扩张,这就是“美元本位制”的主要特征。在这个“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存在一系列的重大内在缺陷,正是这些缺陷导致了近年来频发的严重的国际货币金融危机,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究竟是哪些缺陷。二、在人民币体系中,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缺陷1.美国的货币金融霸权美国在这一体系中能够将经济政策的目标集中到国内,长期实行相当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从而长期保证美国国内的经济景气局面。但也由此产生了美国长期的消费热潮,进口不断增加,再加上美国散漫的财政政策共同导致了美国长期的经常性收支的恶化,但对此美国根本不用担心无法进行国际结算,因为美元就是最终的国际结算手段,美国只需要印刷美元钞票就能进行国际结算,从而使美国能够长期轻易地支配外国的商品和劳务,这就是美国货币金融霸权的主要体现。当然这种构造应该也是有所限度的,目前支撑着这一体系的,就是拥有大量经常性收支黑字的亚洲各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亚洲地区的对外贸易的快速扩大创造了巨额美元外汇储备,而这些外汇储备中的相当部分,亚洲各国通过购买美国的短期国债等方式使其又还流回了美国,由此造成了美国的巨额资本收支黑字,支撑了美国的经常性收支赤字,使得美元霸权体系得以维持。但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改变不了其巨额的“尽债务国”身份,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这就是债权国拥有的债权竟然要以债务国的货币计价,并最终以债务国的货币进行清偿,这种债权国与债务国的“非正常”格局进一步显示了美国的货币金融霸权。同时由于美国多年累积的巨额经常性收支赤字造成了美元的过剩滥发,进而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过剩货币金融资本构造的基础,不断膨胀的国际货币金融资本,为世界越来越猛烈的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弹药”。2.部分国内债券市场存在过度膨胀的问题由于美元仍然是很多国家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特别是亚洲国家很多都大量储备美元,美元无节制的滥发将会不断增加这些国家中央银行在介入汇市的同时压制国内通货膨胀的难度,在一些国内债券市场并不健全的国家将造成其中央银行信用的过度膨胀引起过度通货膨胀。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各国国内民间银行也能从国际直接融资再转而对内提供贷款,由此,国际间的过剩货币金融资本也就能够直接导致各国民间银行的信用过度扩张,造成或者扩大经济泡沫,这也成为了导致亚洲货币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3.世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引发了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世界固定汇率制崩溃以来,自由浮动汇率制成为了主流。从理论上说,自由浮动汇率制能够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但是现实完全相反,最为典型的就是自由浮动汇率制实行30多年来,美日的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世界经济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事实证明,自由浮动汇率制的“自由调节国际收支”的好处没有得到体现,而汇率波乱不稳定的坏处倒是一览无遗。为了规避不断扩大的汇率风险,于是产生了各种本意是用来规避外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但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同时也被大量用于投机活动,并最终形成了对冲交易(规避交易的各种金融风险)、套汇交易(无风险的利用各种金融差价获利)和投机交易(根据自己的预测,主动承担风险,追求各种金融利益)的三种交易形态。这些交易都只能使个体实现一定程度的风险规避或盈利,但由于风险的不断转嫁结果造成风险的连锁扩大,更加强化了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局部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很容易扩大成为区域乃至国际危机。4.国际间的“强化”和“0.功能”的“新自由主义”随着国际间过剩货币金融资本的不断成熟壮大,它们开始要求摆脱国内市场的束缚和开拓国际市场,由于它们仍然感到在资本流动、市场准入等方面受到限制,于是就开始要求世界各国实行全面“自由化”,以获取一个更加宽松和自由发展的条件便于其能够展开世界范围内的寻利活动。为此它们大力推动能最大程度维护垄断金融资本利益(当然也有产业垄断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全世界传播,并以其为理论根据参与指导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空前拓展了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的广度和自由度。这个环境同上述三个缺陷的共同作用下,国际间产生了空前规模的货币金融投机活动,这就是“赌场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但这些国际的货币金融投机活动往往只是所得的再分配而已,由于其本身并不直接参与实际生产活动,并不能提高实际生产力,并不能增大可用来分配的那块“蛋糕”,所以仅仅是个“零和游戏”。这种“零和游戏”的国际化结果是世界的金融财富越来越集中到拥有庞大货币资本和高超货币金融投机技法的美国为首的先进国家,同时频繁诱发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给很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最为典型的就是1997年的亚洲货币金融危机。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看亚洲货币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三、危机发生机制分析“资本收支危机”是发展中国家(比如南美洲国家)的传统的货币金融危机形态,也就是对“经常项目收支危机”而言的。所谓“经常项目收支危机”是指:由于危机国的宏观国民经济状态太差,也就是说具有财政赤字巨大、通货膨胀严重、国际竞争力太弱、国内储蓄过低、经常项目收支赤字过大等问题,结果导致外资逃逸和外汇枯竭,最终形成的货币金融危机。而“资本收支危机”发生的原因则与上述原因不同。首先在1997年爆发危机前夜的亚洲各国的宏观经济状况都基本良好,各国都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比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平均水平有所回落,财政赤字基本均衡甚至有结余,国内储蓄率也相当高,平均在35%左右。这些良好宏观经济条件与“经常项目收支危机”诱因完全不同。当然由于发生危机的各亚洲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存在超过国内储蓄额的旺盛国内投资,并存在旺盛的国内消费,这些因素导致经常性收支存在赤字,但因为亚洲各国的宏观经济状态良好,因此国际金融资本普遍看好亚洲的发展,纷纷涌入亚洲,造成各国的资本收支存在较大顺差,所以这种经常收支赤字是“可持续的赤字”,或者说“良性赤字”。但是,如果这些涌入亚洲的国际资本突然逆转大流出的话,就必将造成大混乱,而这个资本的大逆流在1997年终于发生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此资本大逆流造成的危机发生机制。首先不得不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发生危机的亚洲国家根据美国极力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先后全面开放了本国的货币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了资本账户,实现了“金融自由化”。在此环境下,由于当时亚洲各国的宏观经济状态良好,国际资本普遍看好亚洲市场,再加上当时亚洲很多国家都实行对美元的“盯住”汇率制,对美元不存在汇率风险,同时各国利率又都高于美国,因此大量外国的短期资本(主要是美国)纷纷涌入亚洲寻求获利机会,在此潮流中,大量外国银行给各国当地银行提供了巨额的1年满期的美元短期贷款,如此一来通过各国民间银行的信用过度扩张,造成和扩大了各国经济泡沫,进而刺激了过剩的国内消费,导致了其进口额猛增,造成了各国经常收支赤字的持续扩大,也就是说大量的短期资本流入造成的资本收支顺差不断支撑并且助长了各国经常收支的赤字。但问题是经济泡沫不会无限膨胀,总有崩溃的一天,而从1996年末开始各国的泡沫经济就进入了自然调整期,泰国的房地产泡沫开始降温,房价下跌,企业利润率开始恶化,并且导致对房地产市场大量融资的当地银行发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债权。因为当地银行的资金大量依靠外国银行提供的满期1年以内的短期美元贷款,也就是说当地银行通过向外国银行短期借贷美元资金,然后再向国内提供本币的长期融资,当地银行则赚取中间利率差价,但是由于经济泡沫开始崩溃,当地银行开始产生不良债权,资产结构开始恶化,外国银行看到这些情况就开始纷纷削减甚至停止对当地银行的贷款。这直接造成该国资本收支顺差开始减少。就在此时,各国的这些经济变化没有逃过大量国际投机资本的眼睛。投机资本认为如此下去这些国家恐难以继续维持现有外汇比价,于是投机的机会来了。国际投机资本纷纷开始利用各国已经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全面抛售这些国家的货币买入美元。对此,各国货币当局进行了殊死抵抗,试图用美元外汇储备购入本币,以稳定汇价,但是各国外汇储备额与国际大量的投机金融资本相比是非常有限的,不久储备枯竭,导致了各国不得不放弃“盯住美元”汇率制,接受本币暴跌的严重后果,形成货币危机。而大量背负外国银行短期美元债务的当地银行由于本币暴跌导致债务爆增。为何如此?这是因为当地银行以美元借入海外资金,而对内以本币提供融资,所以回收的是本币,而本币下跌,原有本币融资即便能够回收,换成美元时也已经不值那么多了,这就造成了银行债务爆增,当地银行纷纷资不抵债面临破产,形成银行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如果当地银行对内也以美元提供融资,可不可以避免这种困境呢?不行。因为接受融资的大多数当地企业生产所获利润回报仍然是本币,因此本币暴跌会造成企业的债务爆增,企业就面临资不抵债,必导致银行不良债权爆增,结果也同样会造成金融危机。这种当地银行以外币(美元)举外债满足国内本币融资的形态被称之为“货币失调”,这种失调是导致亚洲货币危机之后,又进一步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还存在一个“失调”也是导致危机深化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满期失调”。外国银行贷给当地银行的是1年内满期的短期负债,而外国银行看到当地银行的经营恶化,就会停止继续新增贷款,并回收债权,这就造成恶性循环。外国银行提供的大量国际短期资本发生逆流所造成的该国资本收支黑字收缩乃至赤字,同国际货币投机活动造成的该国外汇储备消耗过程交错重叠,互相促进,互相强化,将加速该国货币暴跌,使货币危机更为严重。由于当地银行通过不断地举短期外债提供国内长期贷款,存在满期的时差矛盾,一旦短期外资停止供给,并回收债权,将造成当地银行资金链断裂,丧失还债能力(没有美元了,而当地银行拥有的长期债权短期内不能收回),于是当地银行纷纷陷入流动性危机,更加恶化了金融危机,而这种“短借长贷”产生的满期时差矛盾就被称为“满期失调”。由于亚洲各国当地银行纷纷陷入危机,不得不剧烈收缩银行信用并处理不良债权,结果造成企业经营更加困难而压缩投资,大量裁员,甚至纷纷倒闭破产,这样就更恶化了泡沫经济崩溃后国内经济的萧条局面,形成经济危机。正是通过以上的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最终酿成了当时亚洲各国严重的货币危机,进而发展成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四、以稳定和促进亚洲市场整合为目标的亚洲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应对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亚洲危机发生机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①规模巨大的国际货币金融资本的存在和它们的流动;②危机国家过急的资本金融市场的自由化;③各国的“盯住美元”汇率制的风险性;④大量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活动。而这四个环节都与当前的“美元本位制”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内在缺陷密切相关。首先由于美元霸权的存在和其国际基轴货币的地位,使美元能够长期无节制滥发从而造成大量过剩的美元货币资本,进而又造成了世界货币资本的过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过剩的金融资本和货币金融投机资本。由于资本的“寻利”这个基本性格决定了不断壮大的国际货币金融资本必然要求在包括亚洲在内的世界范围内尽可能寻找获利机会的行动越来越强烈,其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了各国的“金融自由化”,正是在此环境下,使大量的国际资本对亚洲各国当地银行的大量短期贷款和国际投机资本对各国货币的投机成为可能。大量短期海外美元贷款过度扩张了各国当地银行的信用,制造或扩大了各国经济泡沫,为危机埋下了隐患。同时由于在以自由浮动汇率制为主流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局部的“盯住美元”汇率制显得非常不稳定,大量的国际投机资本利用自由浮动汇率制下产生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成功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对亚洲各国货币的投机活动,最终使大量国际短期货币金融资本的流向发生大逆转。由此可见,这一系列国际货币金融体制内在的缺陷与亚洲货币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在认识了这些内在联系后,我们怎样来改革和应对呢?首先瓦解“美元本位制”中的美元霸权尤为重要。对此欧洲通过区域经济和货币金融的整合,一举瓦解了美元在欧洲地区的霸权,提高了欧洲地区规模经济效益,增加了欧洲地区抗击国际货币金融投机的安全系数,这一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当然亚洲地区的情况与欧洲很不一样,不可能完全照搬欧洲的做法,但通过集结亚洲地区各国的整体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更为安全高效公正的亚洲地区货币金融体系,应该是我们解决目前问题的主要方向。第二,提高各国国内市场内需和促进亚洲市场整合。美国长期累积了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纯债务国,而支撑这一结构的恰恰是来自亚洲各国的巨额资本收支黑字,因此瓦解美元特权首先就是应该设法逐步减少从亚洲流向美国的巨额资本。但为何实现高速经济发展的亚洲各国将自己的外汇资金还流美国呢?究其根源,还是由于各国本身经济发展仍然相当程度上依靠美国市场消费的这个经济发展构造决定的。因此亚洲地区的国家有必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重视提高各自国内的市场内需和促进亚洲区域市场的整合,以逐步降低对美国市场消费的依赖。第三,改革汇率制度并强化亚洲区域内的汇率合作。实践证明,在“美元本位制”体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