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稿万能模板比赛一等奖说题稿_第1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万能模板比赛一等奖说题稿_第2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万能模板比赛一等奖说题稿_第3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万能模板比赛一等奖说题稿_第4页
初中数学说课稿万能模板比赛一等奖说题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说题稿中考数学压轴题历来是初三师生关注的焦点,它一般有动态问题、开放性题型、探索性题型、存在性题型等类型,涉及到代数、几何多个知识点,囊括初中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于考生而言,中考压轴题是一根标尺,可以比较准确的衡量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以及数学素养,同时它的得失,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下面我就2022年上海市数学中考第23题第2问进行讲评。中考题如图所示,现有一张边长为4的正方形纸片ABCD,点P

为正方形AD边上的一点(不与点A、点D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

使点B落在P处,点C落在G处,PG交DC于H,折痕为EF,连接

BP、BH.(1)求证:∠APB=∠BPH;(2)当点P在AD边上移动时,△PDH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3)设AP为X,四边形EFGP的面积为S,求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试问S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审题分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折叠问题;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本题通过翻折将全等变换,相似构造,勾股定理运用,融进正方形,不失一道好的压轴题,很值得推敲。由于此图形是正方形,因此里面隐含着很多直角,这是学生所不注意的地方,也正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题目的难点是学生无法将分散的条件集中到有效的图形上进行解决,总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用好直角三角形和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由于此题综合性较强,条件较分散,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难度较大,难度系数是0.19。.解题过程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与分析,可有不同的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路与解法一:从线段AD上有三个直角这一条件出发,运用“一线三角两相似”这一规律(见课件),可将条件集中到△EAP与^PDH上,通过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来解决。解法如下:答:APDH的周长不变,为定值8.证明:设BE=a,则AE=4—a,有折叠可知PE=BE=a,:.AP=2v:2a—4,PD=4—2∙√2a—4,∙.∙/EPG=900,λ/APE+/DPH=900.又∙/PHD+/DPH=900,:ZAPE=/PHD又<ZA=ZD=900,:AAEP〜APDH.:AAEP的周长APDH的周长AEPd4+2√2θ≡4 4—a即 •一一= .APDH的周长4—2√2a—4:APDH的周长=32~8a=8.4-a评析这种解法用的是设而不求的方法,这也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常规解法之一,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勾股定理、相似,使解题思路明确,计算过程简洁。思路与解法二:求^PDH的周长,因为PD、DH都在正方形的边上,所以需要将PH转化到正方形的边上进行解决,因此利用辅助线构造三角形全等进行转化。解法如下:答:△PDH的周长不变,为定值8.证明:如图2,过B作BQ⊥PH,垂足为Q.由(1)知ZAPB=ZBPH,又∙ZA=ZBQP=900,BP=BP,・•・△ABP^△QBP.ΛAP=QP,AB=BQ.又:AB=BC,ΛBC=BQ.又∙ZC=ZBQH=900,BH=BH,,△BCH之^BQH.ΛCH=QH.・•・△PDH的周长为:PD+DH+PH=AP+PD+DH+HC=AD+CD=8.评析这种解法用到了作辅助线,这样把问题进行了转化,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得出线段PH=PQ+PH=AP+CH,把分散的问题集中到已知条件上来,从而做到了化未知为己知,使问题迎刃而解。3.总结提升:在原题的条件下,还可得以下结论:⑴求证:ZPBH=450;⑵求证:S=S +S ;APBH AABPABCH⑶当PH=m时,则S =16—4m。ADHP证明略。评析拓展提升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有助于拓展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提高。逆向探究:如图1,现有一张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纸片,点P为正方形AD边上的一点(不与点A、点D重合)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点B落在P处,点C落在G处,PG交DC于H,折痕为EF,连接BP、BH.ADHP的周长为8.求ABPH面积的最小值。解:设ABPH的面积为S,PD=x,DH=y,贝UAP=4—X,CH=4—y,S=2S+S正方形ABCD ABPH ADHP:.16=2S+2xy.∙.∙HP=AP+CH,HP=(4-x)+(4-y)=8-x-y.由勾股定理得HP2=DP2+DH2,即(8-x-y)2=x2+y2.整理得y=8x-32x-82S+-x∙2:16=8X-32

x—8化简得2X2+(S-16)X+(64-8S)=0.:.A=(S-16)2-8(64-8S)≥0.S2+32S-256≥0.:.S≥16√2-16或S≤-16√2-16(舍去)。.:S≥16√2-16.:S的最小值为16V2-16.评析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可改变思维结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双向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应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与塑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像以上这种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题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识的去分析和研究,是举不胜举、美不胜收的。我想,拿到一个题目,如果这样深入去观察、分析、解决与反思,那必能起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增大课堂的容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特别是自主探索,创新思维的能力,也就无需茫茫的题海,唯恐学生不学了。我会继续努力深入去研究课本的例、习题和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象学生一样,不断追求新知,完善自己。说题稿原题已知:如图,AD垂直平分BC,D为垂足,DM⊥AC,DN⊥AB,M,N分别为垂足,求证:DM=DN一、说背景与价值本题选自八年级上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之《1.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的课内练习2。解决此题涉及的知识有垂直的定义,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本习题是在学生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AAS”,及角平分线的性质的基础上给出的。课本设置此练习的目的旨在巩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大部分学生想到利用三角形全等,然而解题的方法较多,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充分联系已知与求证,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在众多的方法中进行选优,从而获得一定的解题经验。二、说教学与改进学生已经学会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SS”,“SAS”,“ASA”,“AAS”,对于证明相等的线段,基本上具备了解决此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而学生往往会思维定势,联想到证明三角形全等,而忽视了此时证明的是垂线段这个重要信息,缺乏相应的想象。学生可能的做法:1、先证明^ADCm^ADB得∠B=∠C再证明ADCMMADBN得到DM=DN;2、先证明AADCmAADB⅛∠CAD=∠BADj再证明ADAM^ADAN,得到DM=DN;3、先证明AadcmAADB得AD是角平分线,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M=DN;4、先由中垂线的性质证明AB=AC,再由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的面积二等分,得S =S,由DM⊥ACDN⊥AB,得到DM=DN。AADB AADC在原先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第1,2种解法,很少出现第3,4的解法,然后再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能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吗?终于有了第3种方法,可是学生缺乏想象,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好。针对很少学生想出方法3,方法4,以及充分发挥这道题目的价值,我在第二节课时对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改进。首先是讲解角平分线的性质时做好铺垫,在讲解角平分线时,引导学生理解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指的是垂线段的长度。以及应用角平分线性质时具备3个条件:角平分线,两条垂线段。其次在讲解时让学生说出各自的解法,当大部分学生出现前两种方法时,进行如下的引导启发。引导关注条件,所求证的DM=DN,与它相关的条件是什么?DM⊥ACDN⊥AB,发现所证明的两条线段与众不同,它们是垂线段,再启发学生对垂线段展开联想。由“垂线段”能联想到什么?这时学生积极思考,而且有有惊喜。有了刚才的铺垫和现在的启发,有学生联想到了刚学过的角平分线的性质。问题转化为证明AD是∠BAC的平分线。惊喜的是有的学生在启发引导下,由垂线段联想到了三角形的高,进而联想到三角形的面积。由中线将三角形的面积二等分得S =S,要证DM=DN,只需证明AB=ACoAADBAADC通过此题,有什么收获?对于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最欣赏哪一种?师生共同提炼:1、证明相等的线段,一般可通过证明两条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2、对于证明垂线段相等时,可联想到角平分线的性质或利用三角形面积等。3、对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选优,体现最优化思想。有些学生喜欢利用三角形全等,因为他最拿手,有些学生喜欢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因为它最直接,有些学生喜欢利用等积法,因为解法巧妙,而在几何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利用等积法,如可由面积相等这个等量关系来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面积相等进行等积变形,改变图形的形状以便于求解,是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所以我对此进行有关计算,推理的拓展与命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促进学生会反思,形成一定的解题经验,让学生选优体现解题方法的优化。三、说拓展与命题拓展1 已知在RtAABD中,AD=4,BD=3,DN⊥AB,N为垂足,则DN=设计意图:在原题的基础上拓展,渗透等积法。拓展2 已知:如图,在AABC中,AB=AC=5,BC=6,D为边BC上一点,DM⊥AC,DN⊥AB,M,N分别为垂足,随着点D在线段上运动,DM+DN的值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说出变化的情况,若不改变,求出它的值。C在原题的基础上改变点D的位置,还是在BC上,但是动点,判断这两条垂线段的和会不会改变?此时学生很难想到通过三角形的全等,但会“截长补短”的学生可能会解决;而利用等积法来解决,是非常巧妙的做法。实质上所求的垂线段的和就是一腰上的高。设计意图:改变条件,使原来的点变成边上的动点,此时学生很难想到通过三角形的全等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等积法来解决,从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3某数学兴趣小组组织了以“等积变形”为的主题的课题研究。第1小组发现:如图(1),点A、点B在直线l上,点C、点D在直线l上,第超且线:ABC=S“反之若S"AABD,则O!2如图(2),点P是反比例函数y=k上任意一点,过点Px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为M、N,则矩形OMPN的面积为定值k请利用上述结论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3),点C、D是半圆上的三等分点,圆O的半径是2,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2)如图(4),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圆A的半径是2,交边AD于点E,则S=. .ACEF2(3)如图(5),点A,B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则S = x ΔOAB第一小组讨论的问题是常见的“同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反之成立,类似的有“等底同高”,“等底等高”。第二小组讨论的问题是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图象上的点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不变。3小题考查等积变形,第1题在圆中求不规则图形面积,已经具有平行线,学生容易想到利用等积变形,将阴影图形转化为扇形;第2题求三角形面积,没有平行线,需要利用正方形对角线构造平行线,将S转化为S,此题也可运用割补法,等积变形显然更巧妙。第3题是求ΔCEF ΔAEF直角坐标系中斜放的三角形面积,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S=S,则ΔAOCΔBODS=S。可将斜放的三角形等积变形为直角梯形,直接利用坐标的意义求解,体现出ΔAOE 四边形CDBE等积法的优越性。设计意图:将等积法进行研究,了解基本图形,渗透等积法,体验等积法的巧妙。拓展4如图,△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6,0),B(4,0),C(0,8),把aABC沿直线BC翻折,点A的对应点为D,抛物线y=ax2-10ax+c经过点C,顶点M在直线BC上.(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并求点D的坐标;(I”)(2)求抛物线的对称轴和函数表达式;(直线χ=5,函数表达式为y=5x2-4x+8)(3)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BD与aPCD的面积相等?若存在,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查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由三角形面积相等,联想到“同底等高”,“等底同高”,“等底等高”。“同底等高”两个三角形可以以PD为底,则点P是BC的平行线与图象的交点“等底同高”不存在;“等底等高”第一小题证明的菱形ABCD,CD=BD,可以分别以它们为底,等高联想到了/BDC的平分线,则点P是∠BDC的平分线与图象的交点。设计意图:通过此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