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的世界》对少安、少平形象的塑造_第1页
论《普通的世界》对少安、少平形象的塑造_第2页
论《普通的世界》对少安、少平形象的塑造_第3页
论《普通的世界》对少安、少平形象的塑造_第4页
论《普通的世界》对少安、少平形象的塑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普通的世界》对少安、少平形象的塑造

经过四年的艰苦历程,路罗同志(第一章)在1975年至1978年的重大活动中展示了中国农村地区的广阔生活。它展示了普通人在历史上经历的贫困生活和人生,以及他们经历的贫困生活和人生。它展示了他们人生和命运的艰难过程,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这部小说以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陕北农民心态深刻揭示使其在1986年长篇小说创作中独具特色,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世界》强烈的真实感、深沉的思想艺术力量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塑造上,而在小说所描绘的众多形象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则是作家倾其全力塑造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全书正是以这两个人物为构思的中心,以这两个人物为观察视点描写生活的进程和人物心态的发展,所以,这两个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小说的成败,那么,作品对少安、少平的描写究竟怎样呢?它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存在着哪些不足?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评价它所塑造的形象的得失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形象是否涵纳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具有较大的思想意义,是否能够通过形象的塑造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体现特定环境中某一部分人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绪。作家如果对这些能够准确地把握并予以审美地表现,那么,这个形象应该说就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世界》对少安,少平形象的塑造,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作家在塑造这两个形象时,紧紧把握住了人物与时代环境的联系,从人物与社会的对立、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中来表现人物所经历的生活道路和独特命运,并由此折射出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迁和生活的发展,从而使形象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思想内涵。少安和少平都是生活在粉碎“四人帮”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极左路线的猖獗给农民生活带来了极度的贫困。不仅如此,落后的小生产方式、贫乏的物质条件、窒息的政治气氛也给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的农民带来严重的精神贫困,他们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整天不但为艰难的生活所困扰,而且也为其落后和愚昧所禁锢。少安、少平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为这样的环境所驱使。然而,作为正在成长的农村年轻一代,他们又不愿受这种趋使,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对掌握自己命运的热切渴求,使他们不能不走上了一条既受制于环境、又要从逆境中挣脱的生活道路。当然,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各自的生活道路是不同的:孙少安因为从小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经受了贫困生活的折磨,黄土地的滋养,乡亲父老的耳濡目染,使他更多地承受了中国农民传统的优良品德:善良、质朴,坚韧、顽强。少安这样的经历和品德,自然使他能够比别人更能经受艰难生活的重压,更能在逆境中保持对生活的执着的信念,自觉地肩负起苦难的闸门向向前奋进。孙少安的生活道路,体现了生活在农村、献身于农村的大多数农村青年在苦难年月里所经历的生活道路。孙少平则是属于另一种类型的农村年青一代。他和哥哥少安虽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受着同样的环境的熏陶,同样经历了苦难和贫困,同样也具有少安那些可贵的品德,然而,中学时代的学习,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极大地打开了他的眼界,在他身上更多地带有当代青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安分走向躁动、从狭小天地走向广阔世界的精神特质。正因为如此,他对农民群众受极左路线摧残而艰难屈辱的生活是深切同情的,对农村的闭塞、落后、愚昧是极为不满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安分,不满足,希望开拓出农村生活的新局面。作家对孙少平形象的塑造,是把传统和现代两种气质、两种精神揉合在一起进行描写的,正如作品所说的:“孙少平的精神思想实际上形成了两个系列:农村的系列和农村以外的系列。对于他来说,这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在他今后的一生中,不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他也许将永远会是这样一种混合型的精神气质。”如果说孙少安是农村中属于中坚力量的年轻农民的话,那么孙少平则是农村中那些不安于现状、思想上更多地接受了现代意识的影响、思想情绪上处于矛盾和躁动状态的青年一代。他们今天生活在农村,会为改变农村现状而奋力拼搏,他们明天走出农村,也将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大显身手。作家对孙少平形象的刻划,涵纳了较丰富的时代内容。少安、少平形象丰富的时代内容,也体现在作品对他们爱情生活的描写上。有同志说爱情描写是这部小说颇为深刻动人的篇章,我同意这种说法。作品对少安兄弟爱情生活的描写之所以深刻动人,不仅在于它写得真切、细腻、优美,更重要的是作品把人物的爱情生活与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透过爱情展现人物精神生活的层面,赋予爱情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孙少平和郝红梅的初恋尽管失败了,但是它却袒露了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孙少平那颗善良纯真的心灵;孙少平尽管拒绝了跛足姑娘侯玉英的爱,但他那种对侯玉英真切关怀的感情以及从洪水中搭救侯玉英的行动却展现了孙少平美好的精神世界,这与那个黑暗得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是在这种对比中孙少平心灵天地中那种时代的光采才被突现了出来,读来感到深刻动人,内蕴无穷。而作品对孙少安曲折的爱情生活的描写更是显现着浓重的社会生活投影:少安与润叶青梅竹马的纯洁爱情是迷人的,但是他们的爱情终未实现,这出爱情悲剧产生的根源固然是由于少安传统的婚姻观念导致了他不能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隐藏在他和润叶爱情背后的那个时代的阴影:他贫穷,又是生活在农村;润叶工作在城市,父亲和叔父都是当权者,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巨大悬殊象一道屏障横亘在他们面前,决定了他们的爱情不能不是悲剧的结局。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揭示了少安、润叶的爱情不但受着社会生活的制约,而且畸形的社会、政治、经济也极大地扭曲着少安的心灵和感情,使他的合理的人性和自我意识不能得到张扬,而只能成为极左路线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受害者。另一方面,田润叶在和少安的爱情纠葛上尽管大胆,无所顾忌,然而在那种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纯利害关系,人的爱情也可以成为一种交易的筹码的环境中她也不得不服从政治斗争的驱使成为某些权势者争夺权力的牺牲品。作品对少安与润叶爱情悲剧的描写不仅为了揭示人物美好的心灵天地,而且通过这种爱情纠葛,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结在一起,使我们看到那个荒谬的年代如何灭绝人的正常感情和追求,从而造成了悲剧的爱情和荒谬的婚姻,这就大大强化了少安爱情的时代内容,深刻揭示了少安性格和命运所包蕴的丰富的社会意义,这是小说对少安、少平形象描写上很成功的一笔。《世界》对少安、少平形象塑造得较为深刻丰富,还得力于作品对人物复杂心态的深刻把握和揭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应该写出人物富有个性的外在表征,而且更应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复杂内心世界。这部作品虽然以1975年至1978年中国社会生活为背景,并触及了这一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但是它没有纠缠在交待这些具体事件的过程之中,而是把事件作为人物外在活动和思想发展的一个背景,一种契机,着力展现的是人物在社会生活动荡中心灵变化的历程,通过人物心灵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迁,感应时代脉搏的跳动。在揭示人物复杂心态上,小说是从两方面着笔的,一个是写人物自身内心的矛盾冲突,由此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少安是一个传统型的农村青年,他的身上带着许多传统的优良品格,但也受着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这就势必使他在动荡的政治生活中心灵经受痛苦的折磨,在这方面作品有两处所写颇为精采,少安因向社员扩大猪饲料地而受到公社大会的批判,这在他的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波动,他人在批斗台上,心里却涌起了狂涛巨澜,他想到了扩大猪饲料地被公社发现的前前后后,想到了他由此而给全家带来的不幸,想到了自己寻媳妇更无望了,同时,他也突然意识到村支部书记田福堂在这个事件上会扮演什么角色,他不是憎恶田福堂,而是可怜他此时此刻也在接受良心的批判,经过这一场激烈的内心搏斗,他的精神解放了,超脱了,他反而安慰胆小的父亲不要悲伤,作者这样的描写,真实地袒露了少安这条硬汉子在这一事件上所经历的精神历程,展现了少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他那宁愿自己经受苦难折磨而不愿父老承担重压的坚强性格。小说在对人物的塑造上不仅着眼于人物现实的复杂心态,而且注意揭示人物现实心态的历史的发展,就是说,作家描写了黄土地这块历史文化土壤如何作用于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既写了对其影响和积淀的一面,又写了突破和发展的一面,这样,出现在作品中的人物的心态历程就具有了较深厚的历史感,所以,现实感与历史感的交融,是这部小说在对人物心态的展现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小说对少安内心世界的揭示,主要突出了他那忠厚善良、勇于承担苦难的自我牺牲精神。他面对贫困生活而不颓唐,他在家庭成员遭受意外打击时能够镇定自若、义无反顾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不惜自己中途辍学而拼全力供养其弟妹求学……这种种作为无一不闪烁着民族传统精神的光采,可以这样说,黄土地上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民族心理和思想品格,象血液一样溶化在了少安的身上,构成了他的精神特质。路遥对少安形象的塑造,是倾注了极大热情的,作家以对人物传统精神的揭示来寄寓其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理想:讴歌普通人平凡而崇高的品德,这种品德是我们民族在历史演进中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动力。作家这一审美追求在作品中是得到了很好体现的。然而,作品对少安的精神、心态较多地写了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一面,对其在时代的发展中如何对这种积淀进行挣脱和扬弃的艰难过程却着力不够,因而人物心灵历程的轨迹不甚明显,人物心态的复杂内容也被描写得有些简单化了。和少安相比,小说对少平心理发展的描写似要充分些。和郝红梅恋爱的失败,洪水中抢救侯玉英而赢得了候的爱情但又拒绝了她,以及他和田晓霞之间发自内心的恋情,作品虽然只是从爱情这个角度写了人物所经历的感情的波折,但因为它写出了人物心灵的复杂的变化,写出了人物感情发展的层次,展现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此外,作品在表现少平许多优秀的传统品格时,也注意揭示这些传统品格与新思想的交融,揭露主人公在挣脱某些守旧、落后的传统思想束缚时心灵上经历的艰难历程,可惜的是作品在这方面缺乏细致有力的笔墨,往往是作家带有理念性的抽象描写代替了人物自身的心态表露,这多少也影响了对少平复杂心态的充分展现。《世界》中少安、少平的形象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人生》中的高加林。的确,在孙家兄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高加林的影子,这不但从人物描写的总体构思上,而且从人物的生活道路、经历的命运以及他们的性格和心态上,都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他们毕竟是各自具有独立意义的艺术形象,作家在他们身上所熔铸的审美追求也是不尽相同的,问题在于这种不同是什么?对作家美学追求上的这种变化应该作出怎样的估价?路遥对《人生》中高加林和对《世界》中的孙少安兄弟是把他们放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进行描写的。高加林是在中国农村从动荡已经走向复苏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开始了对人生道路的抉择,少安、少平则是生活在粉碎“四人帮”前后那个从黑暗即将走向繁荣的历史时期中。时代使他们不可能象高加林那样更加明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而只能使他们在那种现实条件下如何适应环境,又不致使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沉沦、毁灭,他们是历史即将转折时期一代农村青年生活命运和精神情绪的代表。如果说高加林是新时期农村青年苦闷、躁动、追求情绪的集中反映,那么孙少安兄弟则是处于历史新时期前夜挣扎在贫困生活之中、又顽强地在生活底层奋进的中国农村年青一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中描写的高加林的思想苦闷和矛盾以及他所要寻找的生活道路和精神支柱,是要在《世界》中少安兄弟身上得到解决的,这就是通过孙少安兄弟生活命运的描写,更加突出了中国农民的精神道德,不管是孙少安多么不满于农村的贫困,多么顽强地抗争“四人帮”的淫威,也不论孙少平多么想走出农村这块闭塞的土地,多么厌恶于农民身上存在的那些愚昧落后的精神重负,但是他们都不能超越农村这个现实空谈理想、追求、改革,他们也都不能摆脱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所给予他们的影响。对作家这种审美意识和追求的变化应该怎样的估价呢?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认为作家审美意识的这种变化就比《人生》好。作家的审美创造是一个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矛盾现象是正常的,不奇怪的,这在中外许多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已经得到反复的证明。问题在于这种理性和感情、审美追求与艺术表现的一致或矛盾是否有助于形象创造的深刻性、丰富性,是否是生活所引发的,背离了这一根本点,即使二者相一致,那也只能导致形象的肤浅和艺术表现的简单化。我感到少安、少平形象的塑造,作家在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上的一致性,赋予了形象明确的指向性,但并没有简单化,这是作家忠实于生活、并从落实的生活中提炼概括的结果,而不是背离生活虚假的生编硬造。但是,应该指出,正因为形象指向的确定性和明确性,也导致了少安、少平形象向更深的层次的开掘,因而缺乏更丰富的思想容量,而正是在这一点上,高加林形象具有了较之少安、少平形象更丰富、更复杂的内涵。作家虽然最后给高加林指出了一条在现实中如何选择生活道路的出路,因为它是游离于人物思想性格的,因而也是无力的,缺乏艺术说服力的,但作家在描写高加林为寻找生活目标而所经历的躁动不宁的精神历程时却是相当深刻感人的,尽管它也表露了作家审美意识上的某种断裂,但从总体上并没有影响形象所具有的丰富的社会容量和高加林情绪对当代青年的幅射力,这正是许多青年读者与高加林的思想情绪能够共鸣、相通,并引起了那么热烈反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世界》所表露的作家的审美意识,即讴歌农民群众传统的精神美德,张扬普通人推动生活前进的伟力,这是现实生活对作家启悟的结果,是作家的审美意识更向现实和民族传统靠拢的结果,这就使他的作品弥漫着一种更为浓重的现实主义精神,人物形象上透露出更强烈的民族色彩。但是作家又并非一味钻到传统中去,一切以传统精神为出发点对现代生活进行观照,而是在形象描写上力求以现代意识对传统精神进行审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作家在这方面所进行的努力是应予以肯定的。例如作品描写少安和润叶的爱情纠葛,既写了他的忠厚、善良的美德,又揭示了他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而给他带来爱情上的悲剧的思想性格弱点,这样的描写应该说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又例如作品描写的围绕取水而展开的宗族之间的纠纷和械斗,作家以冷峻的笔墨展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村落后愚昧的一面,读来令人扼腕,具有震聋发瞆的思想艺术效果。另外,作家在描写形象上不是单纯着眼于人的性格心理的政治的、社会的层面,而是企图从历史、经济、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去把握人物的复杂心态,多层次地写出了人的感情、心理纠葛,这也体现了作家以现代审美意识观察人物、表现人物的自觉追求。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对人物形象塑造上现代意识的融注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对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