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力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因此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乱与变革的时期,就是在这动乱与变革的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乱,使士阶层迅速崛起。第三,剧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时机。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到达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儒家→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二、儒墨显学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仁〞、“礼〞、“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的?论语?一书集中地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最直接也最可信的资料。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1〕“仁〞〔2〕“礼〞〔3〕“中庸〞〔4〕“教〞与“学〞〔5〕主张“因材施教〞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仁“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一曰“仁者,人也。〞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二曰“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说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象尧舜一样“南面而己。〞子张问“仁〞,孔子更具体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四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倡导以“孝悌〞为根底的伦理观念,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学而?〕。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礼“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标准,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开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表达。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说:“恭而无礼那么劳,慎而无理那么葸,勇而无礼那么乱,直而无礼那么绞。〞〔?泰伯?〕对于违背礼法原那么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抗。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他教育弟子的根本原那么,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颜渊?〕。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礼〞所讲的行为准那么,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到达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穿,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在政治上,他反对使用强制性的刑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崇奉、维护周礼,但并非泥古不化,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对周礼有所损益。如周代的礼帽是用麻料做的,可是后来大家都用丝料做,对于这种改变,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子罕?〕按照周礼规定,童子死后,只能以简单的“殇〞礼来办丧事。可是鲁国的童子汪,死在抗击齐国入侵的战场上,因他大有功于国家,人们不愿用“殇〞礼葬他。当问及孔子时,孔子答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礼记·檀弓下?〕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他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其中〞〔?尧曰?〕,反对“过〞与“不及〞。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根底就是从实际出发。所以?子罕?篇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四者讲的都是排除固执主观成见,尊重客观事实。?子罕?还载孔子的话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指的就是引导人们排除认识上的片面性,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子路?〕。他所谓“和而不同〞,就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不是单纯的一方依顺另一方,而是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到达关系的和谐与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和为贵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由其弟子有子陈述出来的。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分差异的,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差异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脱离开其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内涵,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乃是一种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原那么。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中庸难以做到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慨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教〞与“学〞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又说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也向他的学生学习,提倡“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当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答复说:“绘事后素。〞又问:“礼后乎?〞孔子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他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
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那么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述而?〕。他提倡发奋学习,讲求学习方法。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强调学与求的重要性,称自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要求弟子“发奋忘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一再赞扬好学的颜回,称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同时又批评白天睡觉的宰予,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公冶长?〕。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又说:“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为政?〕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的根底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丰富提高自己。他还强调学与行结合。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只说不做是可耻的,“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标准,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附属地位,〔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保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标准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开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稳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墨家:其创始人是战国时的墨子墨子,也叫墨翟,关于其生平,?史记?上记载的很少,关于他是哪国人,历来也有分岐。一说是鲁人,一说是宋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附带写了几行:“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可见,在西汉初年,墨翟的事迹己不能确知。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墨家思想
〔1〕尚贤。就是尊重贤人,他以为但凡做官的都是贤人,他主张打破世袭制,不要父传子,而要贤传贤。〔2〕尚同。把天下的人组织起来,全国都层层向上同。同时,对君主无须进贡。〔3〕兼爱。他设想如果诸侯相爱,兼爱各国之人,就不会打仗了。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4〕非攻。他反对不义之战。〔5〕明鬼。墨子信鬼神。〔6〕天志。墨子信天神,以为天是有意志的、最高的神。〔7〕非命。不要相信命运,只要做个好人。一切就会好起来;〔8〕非乐。认为音乐和艺术都没有用,是浪费。〔9〕节用。他认为如果贵族减少无用的浪费,财富就会增加。〔10〕节葬。他认为厚葬是极大的浪费。三、道家、法家、名辩道家文化: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1、老子:春秋末期陈人,在先秦古籍里,通称老聃,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详考其乡里姓氏及其子孙,始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隐君子也。〞据说他一生下来就满头白发,故号称老子。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2、道家的学派特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本体论〞,其学派有以下几个方面。〔1〕“道〞是万物之根源,在老子眼里,“道〞就是宇宙和自然社会发生、开展的规律。〔2〕“有〞与“无〞的辩证统一。〔3〕“无为而治〞的思想〔4〕在认识论上,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3、庄子的社会思想庄子是道家的后起之秀,他以其绝顶的智慧和神奇的思辨,以其广阔的视野和诗一般的语言,以及近乎荒唐的表达方式,为人们展示了道家的无我境界。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那么,怎样才能到达无我的境界呢?
庄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第一是忘。忘掉世俗的成见,忘掉人世的伦理道德,忘掉名利和外物,忘掉父母和亲人,忘掉自我,最后连本身也忘掉。第二是守。即要守己之说,守己之意,守己之神,不予外泄。第三是游。这是指心灵不受任何俗务和俗世规那么的约束,使之处于一种不负责、不拘泥和绝对豁达、绝对自由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4、道家的治世论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但他的无不而治和老子的无为而治又有区别。他认为,天道是无为的,所以人道也即是治世之道也应该是无为的。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时代是“至治〞的时代,是“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
。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5、法家的治国论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年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它的理论核心是通过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具体来说,韩非为封建帝王提供的统治术的政治形式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第二节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一、两汉经学“罴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提法。从此后开中国两千多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他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统一法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第91页〕这就是他提出的“罴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内容。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经学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西汉时汉武帝立有“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秋?。东汉时,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唐文宗时,?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
梁传?,?礼经?分为?周礼?、?仪礼?、?礼记?三经,加上?尔雅?,成为十二经。宋代时,?孟子?也上升为经书,这样,“十三经〞便正式形成了,到清代,阮元把“十三经〞较好的注疏本选出,汇刻成为?十三经注疏?,成为儒家文化研究者常用的书籍。自汉代自清代,“十三经〞一直是私塾学生必修经典著作,政府也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因而,传授经学之学和注经学也就成为专门的学问。此时的经学是以人文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董仲舒董仲舒的生平董仲舒的作品董仲舒的十大哲学思想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董仲舒一生的幸与不幸一董仲舒的生平: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人〔今河北枣强〕。汉景帝是为博士,武帝是任江都相,太中大夫,晚年居家讲学,他一生授徒著书十分用功,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班固评价董仲舒是西汉儒学家的一代宗师。二董仲舒的著作:董仲舒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但是今日除了?天人三策?、?士不遇赋?只外大多散佚。?隋书·经籍志?所着录的?春秋繁露?据说是董仲舒的作品,这个说法暂时为学界接受,但由于该书内容杂芜不纯,无法完全证实是董氏之主张。三董仲舒的思想: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无为而治〞,黄老之学占主流,儒家“王道〞,“仁政〞,“有为〞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到汉武帝的时候,为了适应进一步稳固和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实行“一统于天下〞的政治主张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很快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此以后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于主导地位。〔一〕“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及“天人同类〞的思想。“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思想的核心。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根底,吸取其他各家,特别是阴阳五行家的观点,构成了一个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他把天说成是支配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百神之君〞“群物只祖〞,万事万物都是上天有意识有目的安排的,自然变化和社会兴衰都是天意所定。董仲舒认为,天地产生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养活人,人的形体、精神,感情、道德都是天按照自己的模型复制的。例如:人的头圆“像天容也,发像星辰也,耳目戾戾像日月也,鼻口呼吸像风雨也。〞〔?人幅天数?〕。人的骨骼、四肢、五官都和天数相合,人的德行来源于天,天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在人的内心本来就有,只要“内视反听〞通过“修身省己明善心以反道〞,即通过内心的体验,就可以认识天意,用不着“传以众辞,观以众物〞这叫“以人和天〞。再例如:天数与人身节相参相得。他认为“人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像受,而岁数终矣。官有四选,每选有三人,三四十二,十二臣相参而事治行矣。以此见天之数,人之形,官之制,相参相得也。人之于天,多此类者,而皆微乎,不可不察也。〞(?春秋繁露·官制天家?)董仲舒也提出了天人同类的观点,“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及“人副天数〞的思想。董仲舒还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谓之“天子〞。君权是神授的,天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君王就是至高无上的,反君就是逆天。人君的一举一动,都受天的监视,如果顺从天意,就可得到嘉祥,风调雨顺;违背天意,就会受到警告,发生水旱灾害。在严重就会遭到“天谴〞,如日蚀地震之类;还不改就实行“天罚〞,如兵刀雷击。人也可以用行为感动上天,以消灾解难,这就叫做“天人感应〞。注释:董仲舒精心构造的“天人感应〞的神学论证的讲:⑴是为汉朝统治者稳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效劳的。⑵但又包含了对最高统治者行为的某种告诫和标准,使其有所节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独尊儒术〞不是一般的推崇孔子,而是指汉代官方信和推崇的儒学。这是董仲舒在答对汉武帝的第三次的策问时提出的建议,这一建议是从“大一统〞的口号下引出来的。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当以上以持一论,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便并迅,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释义:这段话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那么,提出思想也要大一统,统一于孔子的儒术,他认为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任命才有行为的准那么,这样才能稳固维持政治的统一。〔三〕“重义理,轻功利〞的理论:董仲舒借鉴历史经验,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思想领域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措施。他认为西汉以前的社会之所以混乱不已是因为统治者“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正是基于此,为防止混乱局面的出现,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政权的稳定于国家的安定,他提醒统治者要做到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以防止出现以仁待己,以义设人的社会风气,是国家出现安定的局面。他系统的阐述了利与义,仁与义,以及仁、义、礼的关系。(四)“天不变,道亦不变〞论:“道“有很多种意思:道路、前往、言论、方法、得道〔臻于某种完美的生活境界〕还有社会所共同成认的行为准那么。董仲舒赋予“道〞最根本的含义是“天之道〞和与之相对应的“圣人之道〞。后者即“道〞。董仲舒的“天道〞接近于“自然规律〞的意思,即具有至上性的人格对大自然所做出的安排。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假设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五)“阴阳〞论:天人间的统一性表现在阴阳属性上。阴阳范畴是沟通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人关系的逻辑链条。在董仲舒看来,天道运行的常规表达在阴阳始终的过程中,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性既表达在封建社会的尊卑、贵贱、亲属的宗法关系和统治制度中,贯穿于自然界发生、开展的整个过程之中。评价:董仲舒的关于万事万物在“阳益阳,阴益阴〞原那么下开展、变化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一种倒退。“阳益阳,阴益阴“的感应关系不是从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统一中探寻其运动规律的,而企图把事物的变化归结为外物的“相益相损〞这就不免陷入了外因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其次董仲舒还借用阴阳学说来论证了“三纲五常〞。何为“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何为“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标准了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了封建道德原那么和封建社会的稳定,稳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这种思想经过几千年封建统治阶级的实施,深深的沉淀在中国人的性格当中,对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社会风貌都产生了及其深刻的影响。讨论:“三纲五常“思想在后来的开展之中成了束缚人自由,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这种思想在现今社会有值得提倡的地方吗?(六)“调均〞论:分析了贫富分化的根源,阐释了“调均〞的原那么。〔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宏观调控〕说明了“调均〞可以防乱〔即富不至于骄,贫不至于忧〕还提出了具体的“调均〞措施。(七)“名讳〞论:
阐释了有关名号、圣人之名以及对名的看法方面的问题。董仲舒的名讳论变成封建伦理融入在人们的观念中,现在,这种影响还不时地从社会的某一方面表现出来。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批判封建伦理留下的传统观念。
(八)“和谐〞论:宇宙观上表现的和谐思想。天人观上表现的和谐思想。“中和〞论和和谐的思想。〔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行善。重德。(九)“人性〞论:在人性论上,董仲舒异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性三品说。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他着重教化,并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董仲舒对“性〞与“善〞的认识,他认为性内善外、性未然善已然、性天生而善待教化而成,“性〞不等于“善〞,“性〞只是道德上“善〞的根底,而“善〞是“性〞在后天完成的。批评孟子的性善说。为了论证封建等级制的合理性,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品:圣人之性,不教而能善。中民之性,能为善亦能为恶。斗筲之性,难以为善,只能为恶。(十)“大一统〞论—政治哲学的核心。大一统实质是指政治一统和思想一统。董仲舒的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的主张,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根底上,尤其是秦的经验教训的根底上提出的,既充分认识到政治统一是历史开展的必然,思想统一对于政治统一的作用与意义;也充分估计到思想统一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所能奏效的。因此,他慎重而妥善地处理了政治统一和思想统一的问题,稳固了地主阶级封建统治,完成了春秋战国以来所提出的历史任务——中国必须统一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大一统〞论使中国“有一块辽阔而统一的大幅员,虽然时不时要破碎一下,但很快又板结起来〞。相比之下,从世界许多地方出现过大帝国,但很快就消失,唯独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大一统思想也成了中华民族之魂。四:董仲舒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学说除了有很大负面影响之外,还有一些正面的作用值得指出,如他的“天人感应〞理论,固然有宣扬“君权〞的一面,但还有限制君主滥用权力的一面。他说:“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春秋繁露•玉杯?);又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这是试图以“天〞来限制君权,与孔子讲“忠君〞,但又并非君主专制的无条件拥护者,是一脉相承的。董仲舒还借“奉天法古〞、革除秦朝弊政为理由,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条件下值得肯定的主张。如:限制地主占有土地数量,堵塞土地兼并之路;取消盐铁官营;解放奴婢,剥夺主人滥杀奴婢的权力;“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为官食俸禄的人不得置产业;反对不顾国内重大矛盾而不断对匈奴大举讨伐的做法。如上种种,应该成认都或多或少是减轻人民负担、有益于老百姓生存的建议。
董仲舒所建立的伦理思想体系,反映了加强君权、稳固封建中央集权的客观需要,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表达在他的伦理思想中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却是束缚中国人民的四条极大的精神绳索,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特别是“三纲〞与神权的结合,形成一套统治人民的精神枷锁,对历史的开展起着不良的影响。五:董仲舒的幸与不幸其幸,在于为汉帝国政权的稳固做出了重要奉献;而其不幸,那么在于仕途上屡不得志,频遭暗算。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根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董仲舒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奉献是: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答复。
董仲舒为汉帝国政权的稳固做出了重要奉献,但是,在仕途上,董仲舒并不得志,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被主父偃和公孙弘算计,屡遭不幸。董仲舒好谈灾异之变,有一年,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依据阴阳灾异理论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但没有上奏。他在奏稿中指责在辽东立高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后来主父偃在一次拜见董仲舒的时候,发现了这篇奏稿,便乘机偷走交给了武帝。武帝召集儒生讨论,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他老师写的,以为是很愚蠢之作,汉武帝一怒之下,把董仲舒关进监狱,按律当斩,但汉武帝鉴于董仲舒是著名的经学大师,特下诏赦免了他,从此董仲舒不再言灾异。后来,董仲舒被任命为中大夫,但没几年又被公孙弘设计逐出朝廷。公孙弘与董仲舒是同学,但公孙弘嫉妒董仲舒的学问比他好,后公孙弘入仕,位至卿相,他善于玩弄权术,被董仲舒斥为谄佞之人,致使他更加忌恨董仲舒。适逢武帝欲派人任胶西王相,公孙弘便推荐董仲舒,说:“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刘端是汉武帝的异母兄,特别恣意放纵,去他那里任相的不少人都被杀,公孙弘推荐董仲舒是企图借刀杀人。好在董仲舒名声很大,刘端“素闻其贤〞,很有德行,因此也还能善意地对待他,董仲舒任相后倒也相安无事,只是他总担忧有不测之祸,因此也还能善意地对待他,董仲舒任相后倒也相安无事,只是他总担忧有不测之祸,于是推病辞去胶西王相之职。董仲舒晚年,“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朝廷中如有重要事情商议,汉武帝都派使者及廷尉张汤到他家里去询问,而他的对答都能说明纲纪法度。说明他仍受武帝的尊重。董仲舒没有被重任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为人廉直〞。居官时,“数上书谏争〞,对社会问题揭露深刻,其政见多与时相左,因此政治上不得志。董仲舒对自己的处境颇有感慨,他作?士不遇赋?,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主要收录在欧阳询?艺文类聚?第三十卷,内容如下:呜呼!嗟呼!遐哉邈矣!时来曷迟,去之速矣。屈意从人,悲吾族矣。
正身俟时,将就木矣。心之忧兮,不期禄矣。遑遑匪宁,祇增辱矣。
努力触藩,徒摧角矣。不出户庭,庶无过矣。
重曰:“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
末俗以辩诈而期通兮,贞士以耿介而自束。虽日三省于吾身兮,繇怀进退之唯谷。
彼寔繁之有徒兮,指贞白以为墨,目信嫮而言眇兮,口信辩而言讷。
鬼神不能正人事之变戾,圣贤亦不能开愚夫之违惑。
出门那么不可与偕同,藏器又岂其不容。退洗心而内讼兮,固亦未知其所从。
观上世之清晖兮,廉士焭焭而靡归。殷汤有卞随与务光兮,周武有伯夷与叔齐。
孰假设反身于素业兮,莫随世俗而流转。虽矫情而获百利兮,不如复心而归一善。二、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哲学思潮。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称为“三玄〞。所以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第三节古代哲学思想的终结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一、宋明理学宋文化是以宋理学为奠基石的。两宋〔北宋、南宋〕理学由五位理学大家创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创始人是周敦颐,集大成者是朱熹,在理论上作出重大奉献的是二程,后世多称“程朱理学〞。理学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适应了宋代重建纲常的需要。理学的思想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21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之哲学思想■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根本准那么。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表达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
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那么行之愈笃;那么知之越明〞。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那么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那么“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那么为善美学思想
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对美与艺术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屡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朱子名言思诚为修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密协议专利申请用
- 2024年度道路运输服务合同标的运输范围与时间安排
- 2024版特许经营协议(餐饮行业)
- 2024年度工程项目建设的合同变更与终止合同3篇
- 2024年度道路桥梁照明工程合同
- 电商行业2024年度售后客服劳动合同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年油气管道运输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电梯检测与评估服务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租赁期满后资产购买合同标的2篇
- 钢管买卖合同协议书范本
- GB/T 7829-1987故障树分析程序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巴西》课件
- 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二年级上册数学
- 上海信托保险金信托业务介绍课件
-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 -完整版课件
- 药物性肝病新-内科学课件
- 消防安全检查申报表
- 454测序平台介绍
- 助理信用管理师考试题库
- 彩票网点销售员每日交款结算报表
- 二0二三学年语篇研读-Welcome,XieLei!Businesss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