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第3页共10页第一章 青少年心理卫生概述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卫生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相对生理卫生而言的、它的基本含义是维护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学:在积累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称心理卫生学。心理卫生最早美国斯威萨提出,1858雷讲演,克朗斯托出版书。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心理卫生的目的是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而为了保持、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必须讲究心理卫生。心理卫生的任务是:1、 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发生。2、 帮助人们及早发现心理异常,积极治疗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的标准: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没有疾病、还必须包括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上的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1、 自我意识良好。2、人格健全。3、智力正常。4、情绪乐观。5、意志坚定。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行为特点与年龄特征相符合。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几个成次:1、 轻度的心理异常、也称轻微心理失调、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2、 中度心理异常、也称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3、 重度心理异常、也称严重心理疾病、包括各类精神病。第二节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古代管仲《管子内业》,孔子《论语季氏》少之时;恬淡虚无《上古天真论》;故智者之养生《灵枢本神》美国比尔斯《自觉之心》,1930年第一届大会华盛顿;1948年伦敦第三届发布《心理健康和世界公民》纲领性文件;1949年设立心理卫生处;1960年国际心理健康年;1964年尼泊尔讨论科技革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193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翌年抗日爆发后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1985年4月重新成立。第三节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心理卫生的意义:1、 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2、 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需要。3、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青少年心理卫生的目标:一般和特殊、终极中间和直接、矫治性预防性和发展性。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内容:1、性心理卫生;2、个性与心理卫生;3、自我意识与心理卫生;4、情绪与心理卫生;5、意志与心理卫生;6、学习与心理卫生;7、人及交往与心理卫生;8、生活习惯与心理卫生;9、环境与心理卫生;10、心理危机干预。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整体心理面貌。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个体对自己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的形成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相互认识和相互作用的联系过程。环境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危机是个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重大事件时出现的严重心理不平衡状态,如果缺乏有效的干预,很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自杀或攻击他人等严重事件。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原则:1、 而向全体与个别对待的原则。2、 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 主体性原则。主观能动性、积极性。4、 社会共同参与原则。第四节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的方法青少年心理卫生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个案法。第二章 青少年身心发展第一节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点青春期:是一个生理学的概念,是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身体外形、生理器官、生理机能以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迅速变化、脑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性生理发育成熟3个方面。第二性征是指由性生理发育导致个体身体形态上的性别差异。性生理发育是指性器官及其生理机能的成熟。青少年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对身体容貌的敏感性增强2产生性意识3产生成人感4独立性与闭锁性的发展第二节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身体外形变化的表现:身高、体重、第二性征3方面。脑和神经系统的表现:脑重与脑室容积增加、脑电波的变化皮层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1. 连续性和阶段性。2. 方向性和顺序性。3. 不平衡性。4. 差异性。青少年认知发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7、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的水平,即已经形成心理机制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是通过教学实现的。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已经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青少年的注意逐渐向高级形态发展,注重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青少年的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思维品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青少年的思维品质具备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同时,也表现出表面化和片面化的特征。青少年人格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性格的发展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人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性格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态度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等方面。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道德品质即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或倾向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特征:1青少年能从原则上理解道德准则。2青少年在道德评价中注意动机和效果一致关系的分析。3青少年能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4青少年的道德意志随年龄增长不断加强。总之,青少年可塑性强,要晓,动、导。持之以恒。第三节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成两大类:一是生物遗传因素;二是后天环境因素。生物遗传因素:是指在与生物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环境因素:是个体生活穿梭间中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英国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的“环境决定论”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1. 生物影响。包括遗传和先天素质。遗传是指亲代通过基因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的现象。先天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大脑的解剖生理特点。2. 环境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和教育影响。3. 主观能动性。主观意识,态度,活动等。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的主观意识、主观态度和主体活动对客观世界能动的积极作用,包括个体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第三章 青少年性心理卫生第一节青春期性心理发展性心理:指性征,性欲以两性交往等有关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青少年性心理活动的表现:1. 对性知识的追求。2. 性欲望和性冲动。3. 性的自慰行动。4. 对异性的爱慕。性心理的发展阶段:1. 异性疏远期(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低年级)。2. 异性好感期(初中到高中低年级)。。3. 异性爱慕期(高二到大学低年级)。4. 两性恋爱期。第二节青少年的早恋现象早恋: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过早的建立恋爱关系行为。判断早恋的依据是:1. 生活自立的程度。2. 恋爱的年龄和法定最底结婚年龄相差程度。早恋的特征有:朦胧性、矛盾性、变异性和差异性。早恋的类型有7种:爱慕型、好奇型、模仿型、从众型、补偿型、叛逆型、病理型。爱慕型有可分为:仪表型、专长型、品性型。早恋的成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好奇、虚荣、易受暗示性)、社会因素(生态环境恶化、成人诱因、学校生活单调)早恋的危害:1. 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2. 易受伤害,产生心理问题。3. 容易出现性过失,甚至妊娠。4. 发生犯罪发生率。性恐惧:指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主要对自己身体内部和外部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对月经和遗精现象的恐惧产生很大的压力。性压抑:青少年的性冲动在性激素作用下产生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青少年对自己的性冲动感到不安、迷惑、羞愧,而把自然的性冲动和对异性的兴趣压抑起来的表现。性罪错:青少年在好奇心理和不良因素影响下,做出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性行为。如何正确对待早恋:1. 正视早恋的发生是必然的,客观存在的。2.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真诚,尊重和关心早恋青少年,让早恋者了解性心理知识,尤其是朦胧的感情的产生。3. 丰富课余活动,转移注意力。4. 鼓励异性正常交往。第三节青少年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和辅导青少年常见的性问题有哪些:1. 性恐惧。2、性压抑。3、手淫。4、性罪错。手淫:指用手抚弄自己的生殖器官以引起性快感获得性满足的行为。手淫的辅导策略:1. 树立手淫的科学认识,削除心理障碍。2. 注意起居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 培养广乏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4. 提高自我的分析鉴别能力。性罪错的辅导策略:1. 加强性知识,性道德的教育。2. 要指导他们如何学会与异性交往,避免性的挑逗和诱惑。3. 创建良好的家庭,学校和教育环境。第四节青少年的性教育性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消除青少年的性无知,促进其正常的性生理及性心理的发展。2有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3有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为将来的恋爱、择偶、建立幸福的家庭关系做好准备。性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成长教育、人格教育。中国性教育内容:1. 性生理教育。2. 性心理教育。3. 性道德教育。4. 性法纪教育。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 家庭性教育,生活指导,讨论交流,榜样示范。2. 学校性教育。直观教学,收集问题讲解,读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讲故事,个案分析。3. 社会性教育。如医院。第四章 青少年的个性与心理卫生第一节个性概述个性又称人格,本意是指面具。面具包含两层意思:1公开的自我;2真实的自我。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和,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个性从结构上分为3个系统:1. 个性动力系统。以积极性,选择性为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是个人行动的力量源泉。需要是个性的原动力。2. 个性表征系统。是个性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体现在气质,性格,能力三方面。3. 个性调控系统。维持个性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由自我意识构成。个性的特征:1. 个性的整体性。2. 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3. 个性的独特性和共同性。4. 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个性特质理论(卡特尔16因素特质理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1. 乐群性。2、聪慧性。3、稳定性。4、特强性。5、兴奋性。6、有恒性。7、敢为性。8、敏感性。9、怀疑性。10、幻想性。11、世故性。12、忧虑性。13、激进性。14、独立性。15、自律性。16、紧张性。塔佩斯5个因素: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1 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等特质。2责任心。具有公正,条理,尽职,成就等特质。3外倾性。具有热情,果断,活跃,乐观等特质。4 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等特质。5 神经质。表现出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等特质。第二节青少年个性的发展特点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气质类型学说源于古希腊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和血液。罗马医生盖伦分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分为三种基本特性:强度、平恒性、灵活性。胆汁质(强、不平)、多血质(强、平、灵)、粘液质(强、平、不灵)、抑郁质(弱)个性的5因素:气质、性格、需要、兴趣、人生观气质的类型:1. 胆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情兴奋剂体验强烈而讯速,思维灵活行动敏捷,但性情急噪,鲁莽冲动。普希金2. 多血质:这类人情感丰富,外显不稳定,思维敏捷,活泼好动,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办事重情趣。俄国赫尔岑3. 粘液质:这类人情绪平稳,不外漏,不易激动,考虑周密,自制力强,但是行动迟缓,主动性差。克雷洛夫4. 抑郁质:这类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易多愁善感,思维敏捷,想象里丰富,但不善交际,孤僻离群,对人对事易多虑,反应缓慢。果戈理性格: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个性特征。性格主要有4个方面的特征构成:态度特征、认知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人对特定对象的较为持久的反映倾向,是性格的重要组成成分。性格的认知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为了达到预定目的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调节的方式和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青少年性格发展的特点:青少年的性格认识特征在初二至高一阶段发展讯速。这个时期青少年能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能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思维灵活性和权衡性。另外,青少年开始多方位的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表现出主动性和认知特征。青少年的性格情绪特征从小学六年级出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学习焦虑主要有:考试焦虑、社交焦虑等。抑郁:指个体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感到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异常沮丧的一种不良情绪体验。抑郁的一般特征是:1.食欲不振。2.睡眠不良。3.丧失正常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抑郁形成的原因:1. 成就动机强烈,期望过高。2. 自我认识和评价出现偏差。3. 人际关系不良。4. 不良家庭环境影响。抑郁的危害:对青少年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影响青少年学习和做事的动机,是青少年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而对不快乐的感受却与日俱增。抑郁影响青少年注意力和记忆力,抑郁影响青少年对自己,对未来乃至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影响青少年的行方式。恐惧:指个体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事物,人际交往或处境等产生的紧张不安内容体验。按照恐惧对象的不同,可以把青少年存在的恐惧现象分为特殊事物的恐惧,对社会交往的恐惧,对学习恐惧等。恐惧产生的原因:通常外界和机体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嫉妒:一个人在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怨恨的情绪体验。学习的嫉妒心理3个方面的表现:1. 不愿意诚认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别人明明成绩好,进步快,却视而不见,不于承认。2. 贬低别人成绩和进步,比如说他们的成绩是偶然的,运气好等。3. 对成绩好比自己进的同学表现出怨恨。青少年嫉妒形成的内因为自身知识的浅薄,心胸狭窄,极端自私,外因来自家长,老师的错误教育观点与方法。嫉妒的危害:1.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2.有害于身心健康。第四节青少年情绪的调节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或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他人情绪的过程,是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发生一定变化的过程。大体分以下几个方面:1某种具体情绪的调节2唤醒水平的调节3情绪成分的调节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1、理性情绪疗法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20世纪50年代创立,以理性代替非理性。2、系统脱敏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行为疗法。操作程序分三步:1学习放松技巧。2建构恐惧和焦虑梯度。3实施系统脱敏。3、表情和呼吸调节法4、简便易行的情绪调节方法1注意转移调节法2活动调节法3音乐调节法4表象调节法5暗示调节法第七章 青少年的意志与心理卫生第一节意志概述意志的含义: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支配行为,克服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三大特征:1. 明确的目的性。2. 调节支配作用。3.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克服困难是意志的核心。意志的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坚强与否的尺度,主要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4个方面。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并对行动目的及其社会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既定的目的。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意志的坚韧性是指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品质。意志行动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分为两个阶段:1.准备阶段。2.执行阶段。意志行动中的冲突:1. 双趋冲突:当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冲突。2. 双避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所回避的,而人们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产生的冲突。。3. 趋避冲突:一个人一方便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产生的冲突。第二节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发展特点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发展特点:1. 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但盲目性和信赖性依然存在。2. 果断性有所发展,但仍伴有冲动行事和优柔寡断。3. 坚韧性提高,但做事仍易虎头蛇尾。4. 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但自制力仍较薄弱。第三节青少年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青少年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 树立远大的理想。2. 制定合理目标。3. 讲究科学方法。4. 从小事情做起。5. 支持体育锻炼。6. 榜样示范。7. 塑造良好的个性。第四节青少年的挫折的教育青少年的挫折的教育挫折: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挫折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1. 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意志行动的情境,也称挫折源。2. 挫折认知,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挫折的关键。3. 挫折反应,即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挫折产生的原因:形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便的,大致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社会和教育因素(主要指教育者的教育态度、教育措施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因素,表现为1学校的组织管理方式。2学校内的人际关系。3校园的教育环境。)。内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相当复杂,主要有抱负水平、动机冲突、挫折承受力和个性特点等)。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预先设定的标准。动机冲突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出现了两个力量相当的动机,指向不同的目标,而且两者不可兼得,一个目标得到满足,另一个目标就会受到阻碍。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对待挫折的适应能力,又称耐挫力、容忍力等。青少年产生挫折的主要原因:1. 学业失败。2. 人际关系不协调。3. 情感困扰。4. 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的反应情绪性反应1焦虑情绪焦虑是个体受到挫折后最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青少年受到挫折后,随即产生的一种模糊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就是焦虑。2攻击行为3冷漠冷漠是与攻击行为相反的另一种行为反应,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以后表现出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态度。4退化退化是指个体受挫折后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应对挫折,表现出一种由成熟向幼稚倒退的反常现象,但本人并不能意识到。5固执固执是指个体在受挫后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行为。6幻想幻想是指个体在受挫后通过想象的、虚幻的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并在虚幻的情境中寻求满足。7逃避逃避是指个体在受挫后,不敢面对现实,正视挫折,而是放弃了原来追求的目标,撤退到自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去。8自戕自戕是指个体承受能力差,往往把原因归咎于自身,把自己作为发泄愤怒的对象,伤害自己,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采取自杀行为。2、理智性反应理智性反应实质上是一种意志行动的表现,即当个体遭受挫折后,能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排除障碍,毫不动摇朝预定目标迈进,或者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挫折原因,适时地调整目标。1坚持目标,增加努力2调整目标,寻求补偿应对挫折的策略:1. 正确对待挫折1挫折是普遍存在的,2挫折是具有两重性,即能折磨人,也能考验人,锻炼人。2. 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为了应对挫折感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而有意无意使用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机制。1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认同、补偿、升华和幽默等。认同是指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建立与另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同一性。补偿是指当某一个目标因为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阻碍无法实现时,个体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弥补原有受挫的痛苦。升华是指一个人遭遇挫折时,把那些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2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文饰、投射和反向等。压抑是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把那些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冲动、需求、不愉快的经历等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使自己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文饰也称合理化,是指个体给自己的失败和挫折寻找各种能为自己和社会认可的理由的做法。(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投射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过失归咎于他人,或者将自己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或自我良心所接受的感觉、欲望或意念放到别人身上,以掩饰自己,逃避或减轻内心的焦虑与痛苦。反向反向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把自己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动机、观念、行为等,以一种截然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减少内心焦虑,维护心理安宁。3. 调节抱负水平。4. 寻求社会支持。5. 创设挫折情境,培养挫折承受力。第八章 青少年的学习与心理卫生第一节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概述学习:心理学对学习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乏指人类和动物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较为持久变化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仅指人类的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青少年的学习特点:1. 青少年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2. 青少年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3. 青少年的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4. 青少年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影响青少年学习的因素:1. 生理成熟水平。2. 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和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3. 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4. 学校因素。5. 家庭因素。第二节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特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取得学习成效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智力:是指顺利完成智慧活动的能力,即人的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素。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来说,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被分为超常(IQ>130),正常(IQ在70-130)和低常(IQ小于70)3个等级。智力正常者又可分为三种:智力偏低(IQ在70-89之间)智力中常(IQ在90-109之间)智力偏高(IQ在110-129之间)。智力的发展水平呈中间比例小的正态分布。学习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这种学习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对学习活动起着激发,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青少年学习动机理论:1. 归因理论。韦纳的三纬度成败归因理论。2.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或判断,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推测。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体的认识,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进而对行为起到调节作用。自我效能感影响认识、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学习兴趣:也称求知欲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青少年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国内学者沃建中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分为学习参与倾向,情绪体验,兴趣专一性,兴趣广度,兴趣稳定性和学习兴趣效能性6个方面。青少年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的整体策略和谋划,它不同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总是和具体的学习任务相联系。学习策略的组成: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其他人的支持)。青少年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学习困难:指明显智力缺损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上出现障碍,表现出经常性的学业不良。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1. 神经功能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2. 认知、感觉统合失调,不能有效对外界信息认知。3. 元认知。元认知是指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不能有效自我监督,方法不当,不会总结经验等等。4.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水平低,愿望、主动性、坚持性差。5. 社会性发展。自我评价消极,易冲动,行为问题多,交往能力差等。6.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低,交往中不自在和自卑感多,负性多,缺乏活动欲望,对生活兴趣减退,不合群,甚至具有敌对性等。厌学: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的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心理一般是指厌学情绪。厌学的原因:1. 学习目标不明确。2. 心理压力过重。3. 教师教学水平底下。4. 片面的自我认知。学习疲劳:指由于连续学习或高强度学习而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现象。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疲劳的产生是一种保护性抑制。疲劳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疲劳是指人体生理系统产生的疲劳症状,主要是由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引起的。心理疲劳是由于所从事的学习活动不符合个体的心理需要,难以形成积极的态度所引起。造成学习疲劳的原因: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强度太大,学习方法不当,作息时间凌乱,睡眠时间不足,对学习缺乏兴趣等。考试焦虑:指学生面对考试情境所产生的一种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焦虑。考试焦虑包含认知反应、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3中成分。考试焦虑的形成条件:1. 考试情景的激发性。2. 认知评估的调控性。3. 个体之间的差异性。4. 反馈信息的强化性。考试焦虑对青少年的影响:1. 过度考试焦虑对考试成绩的影响。2. 过度考试焦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 过度考试焦虑对身体的影响。第四节青少年学习心理辅导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激发与维持学习的外在动机:1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2及时反馈学习结果3恰当适时的表扬与批评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内在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2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归因训练:1团体发展法2强化矫治法3观察学习法培养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四个信息源: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注意三点:1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3指导学生积极归因。学习兴趣的培养:1. 切实改进教学方法。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3. 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4.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5. 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学习策略的指导:1制定学习计划2抓好学习的基本环节3掌握“由厚到薄”和“由薄到厚”的学习方法4几种具体的认知策略(划线、作笔记、写提要)学习疲劳(生理疲劳)的防治:1保证充足的睡眠2保证合理的营养3懂得科学用脑4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考试焦虑的调节:1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2确定合理的期望水平3做好考试准备4学会积极暗示5学会几种放松方法6掌握考试技巧第九章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卫生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相互认识和作用的过程。人际交往的3个基本特征:1. 信息沟通的过程。2. 相互认识过程。3. 相互作用过程。人际交往的手段: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人际关系:是人们通过人际交往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心理成分。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接近性。2.相似性。3.互补性。人际交往的主要理论1、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交往的基本需要包括: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情感需要。包容需要是指个体希望和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愿望。控制需要是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愿望。情感需要是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愿望。2、社会交换理论3、自我呈现论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功能:1交流信息,启迪思维2学习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化发展3正确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意识发展4满足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健康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青少年人际交往三种类型: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和师生交往。青少年同伴交往的特点:1. 迫切需要融入同龄群体。2. 重视友谊。3. 充满矛盾的异性交往。青少年亲子交往特点:1. 青少年对父母的态度发生变化。2. 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发生变化。3. 青少年对父母产生新期望。和谐的亲子关系具备三大特征:1亲近感,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充满情感和爱的联系;2心理自由,子女有提出自己意见和观点以及保留隐私的自由;3有效监控,父母能有效地监控和督导子女的行为,约束子女不合理的行为,积极引导和帮助子女学会自我监控。亲子冲突亲子冲突是指子女与父母之间公开的、过度的行为和心理上的对抗和对立。亲子冲突的特点:一般发生在生活小事上1日常生活安排2责任感3学校学习4家庭关系5价值观和道德观。一般随年龄增长先升后降。亲子冲突的有关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的认知重组导致了亲子冲突的增加。认知重组是指青少年对父母的社会角色的认知重构,他们对父母的角色认知逐渐从长辈转向朋友,以朋友的标准来衡量父母,如果父母不接受这种平等关系,冲突就有可能产生。家庭系统理论把亲子冲突看成由家庭系统产生的问题,而不是父母或子女单方面的问题。亲子冲突的发生是由于家庭成员系统功能的缺失、不恰当的人际关系,或者是防御性的沟通风格等原因引起的。师生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导者;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和信任程度降低。第三节青少年常见的人际交往问题1. 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社会认知偏差。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在形成对方印象的过程中最先获得的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2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某方面的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断该人具有其他方面的特征,又称光环作用。3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根据国籍、地域、社会角色等标准,对人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人形成相对固定的、概括的、笼统的看法。2. 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情绪问题。1、愤怒。愤怒是指个体由于需要不能满足、目的不能达到而产生的剧烈的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2羞怯。羞怯是指个体在别人面前局促不安、郁闷压抑、手足无措、非常不自然的一种心理倾向。羞怯成因:粘液质或抑郁质生来内向;有些过度关注自我形象;有些父母管教严,缺乏社会交往的机会,小心谨慎,害怕出错。羞怯的影响:1羞怯心理阻碍了青少年与其他人的情感交流,限制了他们的社交范围。2羞怯心理使得青少年羞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妨碍青少年展现自己的才华和维护自身的权利;第三,羞怯心理可能会使青少年给其他人形成错误的印象;第四,羞怯心理会使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无法深入,甚至以失败而告终,容易产生沮丧、焦虑、抑郁等其他的负面情绪。3. 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缺陷。1自卑。自卑是指个体过分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人格特征。2多疑。多疑是指个体完全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他人的人格特征。3孤独。孤独是指个体很少与他人交往、心理不安全感较高、自我封闭的一种人格特征。4. 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行为问题。1社会性退缩行为。社会性退缩是指个体在陌生或熟悉的环境下独自一人、回避社会交往的行为方式。可分为无意社交型、被动焦虑型和抗拒社交型。2欺负行为。第四节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1. 遵循交往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3诚信原则互利原则是指交往过程中双方的交往需要都能得到满足。2.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1克服羞怯。首先要改变人际交往的观念,不要期望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得尽善尽美,不要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不要担心会被别人拒绝或让自己受到伤害,要不断给自己“我能行”的积极暗示。其次要维护个人的权利和尊严。第三,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努力成为这项活动的“行家”和“领头人”。2克服愤怒。克服愤怒的方法有抑制、化解和合理表达自己等。抑制是指在愤怒时强迫自己不说话,把怒气压在心底。化解是指个体通过对自我的反思,从而消除愤怒情绪。3.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1尊重2宽容3热情4责任感4. 掌握交往技巧。1主动交往,善于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主动向朋友、父母和老师提供关于个人的信息。2耐心倾听,善于提问。倾听是指集中注意力,从对方的谈话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弄清对方谈话的真正含义,使谈话能够持续进行。3掌握赞美与批评的艺术。赞美是对交往对象的优势、长处或成绩的积极肯定。4勇于承认错误第十章 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卫生第一节吸烟与身心健康吸烟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的影响:1. 对身体的影响,包括生理影响,易导致疾病。2. 对心理健康的危害。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分析:1. 好奇心理。2. 模仿心理。3. 补偿心理。4. 表现心理。5. 交往心理。6. 解压心理。青少年吸烟的外部因素:1. 社会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偏差。2. 家庭的影响。3. 同伴的影响。4. 大众传媒的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乔治:1. 吸烟危害的教育与宣传。2. 群体规范的约束。3. 矫正吸烟习惯的心理技术。社会影响干预模式;生活技能干预模式,(生活技能训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训练青少年分析、归纳不同的价值观和进行独立、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第二,训练青少年抵制吸烟压力的技能;第三,训练青少年有效沟通和人际交往的技能;第四,训练青少年妥善处理情绪问题、缓解焦虑的技能。);认知发展干预模式(认知内容的干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强化青少年有关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二是对与吸烟有关的社会遵从、社会压力作出合理的解释;三是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吸烟与情绪控制的关系;四是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吸烟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使青少年认识到吸烟并不是个体成熟和独立的标志)。4. 营造良好的反吸烟环境。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大众传媒抵制烟草广告;约束向青少年销售香烟的行为。第二节过量饮酒与身心健康过量饮酒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1. 对身体健康的危害。2.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 过量饮酒产生的社会问题。青少年过量饮酒行为的影响因素:1. 民族习俗和家庭的影响。2. 同伴的影响。3. 心理因素包括好胜心理,交往的需要,叛逆心理。青少年过量饮酒行为的预防与矫治:1. 过量饮酒的宣传与教育。2. 矫治过量饮酒行为的心理干预技术。包括角色扮演法、社会影响干预技术和自然控制程序。(美国学者让和玛拉特制定的,自我控制程序的实施过程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步骤:要求青少年监督自己的饮酒行为,记录自己在哪些场合饮酒,确认他们最喜欢饮酒的情境,特别是过度饮酒的情境;让青少年理解血液中酒精含量意味着什么,它们有何危害;训练青少年社会交往技巧,让他们借此发现在社会交往中还有其他的达到放松和获得乐趣的方法;鼓励青少年开始新的生活方式。)第三节网络与身心健康“成瘾”一词源自临床医学中的药物成瘾现象,后心理学家提出行为成瘾概念。网络成瘾:是精神病学医生Goldberg最早提出的,指的是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年网行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的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或病理性互连网使用。网络成瘾类型:1. 网络交际成瘾。2. 网络游戏成瘾。长时间无法自控地玩各类网络游戏。3. 网络色情成瘾。指经常观看、下载和交换网上的色情图片和视频。4. 信息搜集成瘾。指强迫性地浏览各种网页,查找和收集各类信息。网络成瘾诊断工具:美国心理学家YOUNG发现网络成瘾与赌博成瘾最为相似,诊断标准:1.专注与网络。2.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3.对上网的忍耐性增强。4.减少或停止上网后出现阶段症状。5.时间管理问题。6.面临着环境的压力。7.对上网的时间说谎。8.心境随互联网的使用而改变。符合其中5条才能诊断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Yong的ACE模型(网络具有导致成瘾的3个特点: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现实);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Grohol的阶段模型(揭示网络成瘾的动态过程,认为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网络新手被互联网迷住,或者有经验的网络用户被新的应用软件迷住;2用户开始避开导致自己上瘾的网络活动;3用户的网络活动和其他活动达成了平衡)。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1. 互联网的易成瘾性,包括随意性,多样性,匿名性和时空延展性等。2. 易导致网络成瘾的人格特征。包括内向型性格,低自尊、高人际敏感性,喜欢标新立异等。3. 需要满足解释。包括情感表达的需求;社会支持需求;缓解压力需要;虚拟的自我实现。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矫治:加强正面引导,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提高青少年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客观评价自己;拓宽自身的兴趣爱好;掌握良好的应对方式。);认知行为疗法。(通常是综合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诸多技巧,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由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大多是在家长或老师的强烈要求下才来寻求帮助,因此,治疗的第一步是唤起来访者改变现状的自身原望,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去;第二步,了解来访问网络成瘾的原因,找到导致网络成瘾的个性特征、教育环境、人际交流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以便于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措施;第三步,评估网络成瘾者对于网络的使用模式,确定上网时间的基线水平;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可参照YOUNG关于网络成瘾矫治的策略:1. 改变上网时间。2. 定时提醒,强制执行。3. 设定上网具体目标。4. 约束和过滤上网内容。5. 家长或老师要经常引导成瘾青少年的上网行为。改变错误认识。6. 让成瘾青少年列出沉迷于网络而无法参加的其他感兴趣的活动。7. 建立支持群体。第十一章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卫生第一节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卫生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因素:1. 客观因素如家居空间,家庭的社会地位,家庭结构等。2. 主观因素,如父母自身特点,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等。家庭因素分为客观和主观因素。家庭生活环境包括家具空间、家庭气氛(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母亲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待人处世的态度。)、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多个方面。父母的特点: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自身素质。父母的教养方式:1. 民主型-高要求,高反应。2. 专注型-高要求,低反应。3. 溺爱型-低要求,高反应。4. 忽视型-低要求,低反应。独生子女良好个性特点:更聪明,更富有创造性,更有教养和成熟。独生子女良好个性特点形成的因素:1. 优越的经济条件。2. 享有充分的爱。3. 教育条件好。独生子女不良的个性特点:第一,独生子女由于没有与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比较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倾向,缺乏团结、合作、竞争、善解人意和助人为乐等品质。第二,独生子女缺乏与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所以独生子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往往较弱。第三,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乏模仿的伙伴,他们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习,容易形成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儿童的天性。夫妻离异对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1. 产生消极情感。2. 出现性格缺陷。3. 缺乏自信心,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高。4. 心灵创伤难以抚平和恢复。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途径:1. 营造舒适的家居环境。2.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3. 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第二节学校与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校的校风、班集体和教师素质都会对青少年心理产生影响。学校风气:又称校风,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积聚而形成的师生共同具有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校风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行为的层面,即学校成员的集体行为倾向;二是精神的层面,指学校经过一定时期的积淀、整合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群体规范的内在精神及特定的文化品格。校风具体表现为学校领导者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领导作风是指学校各级领导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服务态度;教风指学校教师的治学精神、教学态度和职业道德;学风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道德风貌。其中,领导作风是决定因素,而教风和学风则是校风的集中体现。学校风气的功能:1. 导向功能。2. 凝聚功能。3. 塑造功能。班集体: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共同学生与生活的地方。班集体的效应:凝聚效应;驱动效应;同化效应。班集体具有以下四种主要的激励功能:目标的导向激励;活动的发展激励;组织的调控激励;人际关系的驱动激励。班集体的凝聚效应是指集体对其成员有一种吸引作用。班集体的驱动效应是指集体的影响能使集体成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上进的态度。班集体的同化效应是指集体成员在活动中接受了集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与集体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也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人格特征、职业道德、期望值和领导方式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教师的期望: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知识的掌握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奖惩手段对青少年的影响。创设优良学校环境的途径:1. 完善学校的物资条件。2. 加强精神文化环境建设。(精神文化环境包括校风、班风、学校精神、学校制度、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等,精神文化环境是影响师生发展的核心环境。)第三节学社会与青少年心理卫生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社区环境。(社区环境包括社区自然环境和社区人文环境——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2.社会风气。(是指社会生活的风貌和气氛,一般表现为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互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状况的综合反映,同时也表现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与精神面貌。)3.传播媒体。传播媒介包括:图书;电视;互联网。电视传媒的正面影响显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视传媒日益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二是电视传媒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三是电视传媒能使青少年在娱乐中升华人格。电视传媒的负面影响也显现三个方面:一是电视传媒影响青少年正确观、价值马的形成;二是青少年不懂得自我约束,观看电视耗时太多,影响学业;三是青少年沉迷于电视空间,影响心理健康成长。第十二章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第一节心理危机概述危机有危险与机会两层含义: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精神崩溃,甚至自杀或伤害他人;另一方面,危机又蕴含着机会,因为危机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心理危机:指个体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却无法回避,又无法用已有方法加以解决时产生的严重心理不平衡状态。美国加州大学教授Kanel指出,心理危机实质包括三个部分:1事件的发生;2危机事件给当事人带来的主观上的痛苦;3习惯的应对方式失败,使得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都较事件发生前降低。心理危机分为:成长性危机、外源性危机(是指由那些发生在个体外部,个体无法预测和控制的事件所引发的危机,如火灾、交通意外等。)和存在性危机(主要指的是对一些重要的人生问题发生困扰而产生的内心失衡状态,如活着的意义等。)三部分。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1. 冲击期。2. 防御期。3. 解决期。4. 绝望期或成长期。心理危机的结局:1. 个体顺利度过危机,并从过程中学会处理危机的新方法。2. 危机虽然度过,个体却留下心理阴影,形成带有偏见的观点或态度。3. 自杀,个体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采取结束生命来解脱自己。4. 个体未能度过危机,引发精神障碍。第二节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危机源与表现青少年心理危机源:1. 学业压力。2. 环境适应不良。3. 人际交往障碍。4. 身心发展不平衡。青少年心理危机的表现:1. 情绪反应。2. 认识反应。3. 行为改变。4. 生理反应。并非每个青少年遇到相同的危机事件都会产生相似的心理危机反应,与其自身面对危机时的承受能力有关。第三节危机干预的理论和技术危机干预:指及时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们恢复心理平衡。危机干预特别强调:要及时,灵活,方便,强调短期性和创造性。危机干预的原则:1. 想方设法让当事人自愿接受帮助。2. 帮助当事人正确地面对危机,并采取合适的行为。3. 为当时提供各种有关的信息。危机干预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避免提供假安慰;二是避免引导当事人责备他人。危机干预基本模式:1. 平衡干预模式。(观点是危机的个体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使陷入危机中个体的情绪状态恢复到危机前的正常水平是实施干预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最适合应用于危机起始期的干预。)2. 认知干预模式。(观点是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对诱发事件存在错误的思维方式,而并非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适合于危机反应逐步减轻并接近危机前平衡状态的当事人。)3. 心理社会干预模式。(模式认为,人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影响人的社会环境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困难有关,为此,危机干预除了帮助当事人及时调整心态外,更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方案(2篇)
- 企业风险防范工作方案(3篇)
- 创优争先安全生产活动实施方案例文(5篇)
- 医院工程绿色建筑施工方案
- 土建专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小学控辍保学实施方案样本(2篇)
- 网络视频会企划方案例文(5篇)
- “换位体验”活动实施方案例文(5篇)
- 生猪养殖污染整治方案样本(3篇)
- “三分类三升级”活动的方案样本(5篇)
- MOOC 管理咨询-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医院保洁培训课件
- (2024年)介入诊疗应急预案
- 2024年职业卫生技术人员评价方向考试题库附答案
- 施工日志及楼工程施工日志
- 毛泽东思想概论 课件 第六章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 喜茶营销策划案例
-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怎么做-怎么教-
- 化学安全管理制度(通用15篇)
- 5G智慧急救规划建设方案
- 制药工程专业生涯规划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